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目前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加强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81-02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高职院校校园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在新形势下,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安全的育人环境,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目前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学生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办学体制不断更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迅猛增加,但同时,潜伏在校园内部和周边地区的许多不安全因素不断涌现,各类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受到伤害事故的比例越来越大。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从甘肃省几所高职院校调查的情况看,高职院校安全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现在的学生大都住校,校园环境相对安全,学生及其家长都忽视了法律、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而学校在对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当中,又重管理、轻教育,忙处理、少规划。且一些高职院校在安全工作方面的投资少,办法少,对监督部门提出的校园隐患找各种理由推诿,致使许多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清除。
(二)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
学校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很少开展实质性的安全教育。通过问卷调查反映出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在大学期间并没有受到什么正规的安全知识教育,其原因一方面是领导机制不健全,学校安全教育到底采取何种运行机制,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是没有把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部分,使安全教育一直没有主渠道;再者是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生在校接受的整个教育中,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
(三)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不明确
安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安全教学又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安全教育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因此,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不仅公共安全教育开展得不够,而且存在安全教育形式的单一、对自救技能的培养缺乏实践演练等问题。学校一般均以 “课堂教学”和“学术宣传栏、走廊标语等”方式宣传为主,而哪些影响安全因索是主要的,哪些教育内容是必需的,研究得不够充分和完善。
(四)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差,安全知识缺乏
学校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流于形式,每年新生入校前各校都组织学习公共安全知识进行考试,但从实际调查的情况看,学生对许多安全防范知识并不熟悉,安全知识比较缺乏。
(五)对学生安全教育有临时应付倾向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对安全教育采用临时应付的态度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上级安排了,就抓一抓,上级不强调就搁置一边;对安全教育重视不足,力度不够,大多流于形式,实践性不强。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教育体系
将安全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走安全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切实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为了使安全教育走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第一,必须由院校领导、保卫干部、有关法律教学的教师、有关德育教师及有关负责学生工作的干部组成学校安全教育教研室,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组织进行授课,考评教学效果等。教研室可以单独设立,在教务处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也可以纳入学校德育或法制教研室。第二,制订安全教育计划时要考虑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在校期间应受的安全教育和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完成的安全教育内容。第三,必须根据有限的教育时间,有针对性地科学选择具有政治、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道德、治安等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第四,安全教育课授课教师,应由统一的专(兼)职教师和人员组成,并进行明确的分工。第五,公共安全教育课在期末也进行考试考评,考试考评的结果进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避免随意性,走向规范化,转向系统化,使安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构建网络化安全教育体系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 QQ、MSN 等通讯方式备受学生青睐,并成为在校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集知识性、娱乐性、便捷性于一体,若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及时地给大学生传授安全知识、通报安全信息,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是安全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可选择一两种通讯载体建立安全宣传平台,及时快捷地给学生发布安全信息。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安排信息员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在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将有关校园治安管理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发布,向学生公布预警机制,如遇到各种诈骗如何应对,收到反动信息往何处理上报等,这些问题都应事先向学生释明,并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安全防范教育的作用。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首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开展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其次,学校要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主要以系统的讲授为主,结合案例、研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橱窗、校报、张贴安全警示牌、图片展等方式宣传,进行形象直观,印象深刻的安全教育;同时,可以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参观、安全演练、主题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安全知识和信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学生思想。
加强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的进行,要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重点时期是指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一要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二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易发生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事故;三要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教育,由于这部分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等,脱离了学校管理人员的视线,如果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遇事考虑不周,也易发生各类事件。
三、结束语
安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在认识、安全知识、课程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高职院校必须在客观认识到安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积极通过正确认识安全,树立安全意识;完善教育课程,加强师资力量;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措施,努力地促进安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谢兴华.高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院报,2011,(3):214-215.
[2] 冯小宁,陈木龙.新形势下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1,(191):105-107.
[3] 陈贵兵.完善教育渠道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成效[J].北京教育,2012,(10).
[4] 陈孔祥,王磊.全覆盖理论下的高校学生安全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3).
[5] 彭竞梨,钟琳琳.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的探讨及改进措施[J].科教文化,2006,(6).
[责任编辑 魏 杰]
关键词: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81-02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高职院校校园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在新形势下,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安全的育人环境,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目前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职院校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学生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办学体制不断更新,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迅猛增加,但同时,潜伏在校园内部和周边地区的许多不安全因素不断涌现,各类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受到伤害事故的比例越来越大。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从甘肃省几所高职院校调查的情况看,高职院校安全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学生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现在的学生大都住校,校园环境相对安全,学生及其家长都忽视了法律、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教育。而学校在对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当中,又重管理、轻教育,忙处理、少规划。且一些高职院校在安全工作方面的投资少,办法少,对监督部门提出的校园隐患找各种理由推诿,致使许多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清除。
(二)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
学校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很少开展实质性的安全教育。通过问卷调查反映出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在大学期间并没有受到什么正规的安全知识教育,其原因一方面是领导机制不健全,学校安全教育到底采取何种运行机制,从上到下没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是没有把学生的安全教育作为学校教学的一部分,使安全教育一直没有主渠道;再者是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学生在校接受的整个教育中,安全教育的时间、内容、教材、教师、教学效果等,都没有统一的规划。
(三)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不明确
安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是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安全教学又不同于其他的课程教学。安全教育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因此,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不仅公共安全教育开展得不够,而且存在安全教育形式的单一、对自救技能的培养缺乏实践演练等问题。学校一般均以 “课堂教学”和“学术宣传栏、走廊标语等”方式宣传为主,而哪些影响安全因索是主要的,哪些教育内容是必需的,研究得不够充分和完善。
(四)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差,安全知识缺乏
学校公共安全宣传教育流于形式,每年新生入校前各校都组织学习公共安全知识进行考试,但从实际调查的情况看,学生对许多安全防范知识并不熟悉,安全知识比较缺乏。
(五)对学生安全教育有临时应付倾向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对安全教育采用临时应付的态度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表现在:上级安排了,就抓一抓,上级不强调就搁置一边;对安全教育重视不足,力度不够,大多流于形式,实践性不强。
二、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了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教育体系
将安全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走安全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切实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为了使安全教育走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第一,必须由院校领导、保卫干部、有关法律教学的教师、有关德育教师及有关负责学生工作的干部组成学校安全教育教研室,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确定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组织进行授课,考评教学效果等。教研室可以单独设立,在教务处指导下开展教学工作,也可以纳入学校德育或法制教研室。第二,制订安全教育计划时要考虑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在校期间应受的安全教育和不同年级不同时段完成的安全教育内容。第三,必须根据有限的教育时间,有针对性地科学选择具有政治、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道德、治安等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第四,安全教育课授课教师,应由统一的专(兼)职教师和人员组成,并进行明确的分工。第五,公共安全教育课在期末也进行考试考评,考试考评的结果进入学生综合成绩测评。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避免随意性,走向规范化,转向系统化,使安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构建网络化安全教育体系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 QQ、MSN 等通讯方式备受学生青睐,并成为在校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集知识性、娱乐性、便捷性于一体,若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及时地给大学生传授安全知识、通报安全信息,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是安全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可选择一两种通讯载体建立安全宣传平台,及时快捷地给学生发布安全信息。除此之外,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安排信息员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在网络上反映的问题,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将有关校园治安管理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发布,向学生公布预警机制,如遇到各种诈骗如何应对,收到反动信息往何处理上报等,这些问题都应事先向学生释明,并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安全防范教育的作用。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首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区别地开展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其次,学校要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主要以系统的讲授为主,结合案例、研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橱窗、校报、张贴安全警示牌、图片展等方式宣传,进行形象直观,印象深刻的安全教育;同时,可以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参观、安全演练、主题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安全知识和信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学生思想。
加强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的进行,要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重点时期是指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一要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二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易发生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事故;三要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教育,由于这部分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等,脱离了学校管理人员的视线,如果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遇事考虑不周,也易发生各类事件。
三、结束语
安全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安全教育在认识、安全知识、课程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高职院校必须在客观认识到安全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积极通过正确认识安全,树立安全意识;完善教育课程,加强师资力量;加强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措施,努力地促进安全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谢兴华.高校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院报,2011,(3):214-215.
[2] 冯小宁,陈木龙.新形势下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1,(191):105-107.
[3] 陈贵兵.完善教育渠道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成效[J].北京教育,2012,(10).
[4] 陈孔祥,王磊.全覆盖理论下的高校学生安全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3).
[5] 彭竞梨,钟琳琳.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的探讨及改进措施[J].科教文化,2006,(6).
[责任编辑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