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人就是工资低的男人。”这是已故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生前的一句“名言”,如果今天谁敢再公开说这样的话,无论是在家里还是社会上肯定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2009年底,美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女性就业人口占多数的情况,美国媒体惊呼正在发生一场新的“性别革命”。瑞士世界经济论坛(WEF)不久前公布了2009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超过2/3的国家女性地位都在提高。
东亚:传统观念正在动摇
韩国育儿政策研究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希望生女儿的男人占37.4%,希望生儿子的男人占28.6%,其余的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韩国媒体一致解读称,这意味着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已经动摇。
据韩国统计厅调查,近几年来由丈夫负责照顾孩子做家务的“专业主夫”剧增,3年间增长了40%以上。这种变化也让一些韩国男性感叹“地位不再”。不久前,曾出版畅销书《男人心理学》的韩国教授禹钟敏称,“在狩猎社会,力气大的男人最受欢迎。但现在那样的男性特征已成了一副框架。最近这一代,我们的社会变成了带有女性特征的‘共感型’男人容易成功的社会。”
在全世界看来,日本大概是男人地位最高的地方了,“娶日本老婆”曾被认为是男人“四大享受”之一。不过近年来,日本进入高龄少子化社会,人口劳动力缺乏,日本政府不断推行计划,鼓励日本女性出来工作。日本有家庭的女性继续从事正式工作者,每年都以两位数百分比递增。与此相反,由于日本经济10年的停滞不前,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让许多男人步入失业行列,无法完成传统要求男性承担的责任,自然“英雄气短”。
欧美:“男性萧条”与“女士不优先”
在美欧等西方国家,近来“男性萧条”成了网络流行语。这是用“男人”和“经济萧条”结合起来新创造的一个词,指的是现在男人面临的失业容易、就业难的窘境。据统计,每5个丢掉工作的美国人中,就有4个是男性。在英国,过去几个月中,男性失业人数增加了45%,女性仅上升了25%。
随着“男性萧条”的出现,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女性就业者开始超过男性。《时代》周刊称,这场危机不仅改变了许多美国人的命运,也令女性的社会角色更加突出。事实上,美国正在悄悄地发生一场“性别革命”。
报道称,现在美国名校校长近半是女性;美国政府近4任国务卿中,有3名女性;全球最大的145个基金会由女性掌权,因为她们可能是对抗贫困和疾病的最好武器;诺贝尔奖也第一次有5名女性获奖。在美国大选中,涌现出许多女性公众人物,比如希拉里、佩林等,她们不再是配角;而现任美国总统又是单身母亲养大的。
婚姻关系往往最能体现两性地位。历史上,男人喜欢找年轻漂亮的女性,妻子收入低于丈夫也被视为正常。但据美国皮尤调查中心今年1月19日的调查,美国有愈来愈多已婚妇女教育程度比丈夫高,并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大学以上学历的男性更喜欢找收入比他们高的“富婆”,据称美国5对中青年夫妇就有1对存在“妻比夫贵”现象。
本来从事维护女子权益工作的丹麦人詹斯比发现“男人的危机其实更大”,于是就专门成立了一个“男人避难所”。这个“避难所”刚开张时只有4个床位,但没过一周,申请来“避难”的人竟达700多人。
全球:两性共同面对挑战
英国《经济学家》一篇题为“女性的力量”的文章称,如果说女性力量的增强是过去50年来的重大变化之一,那么如何应对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是未来50年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社会安排显然还没有赶上经济的变化。很多孩子因为父母都工作而得不到更多更好的照料;很多妇女也包括很多男人觉得她(他)们深陷于众多家务纠缠中。这一切源于女性涉足社会,不再仅仅是相夫教子。
伦敦职业女性乔尔说,“虽然失业者中男性更多,但职业女性的负担也更加沉重,人们往往会因此陷入争吵。即使对于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人,接受这样的变化仍然需要感情上的调整”。
俄罗斯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去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8%的受访者认为,在该国男女拥有同样的权利和机遇,这个比例比2003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但在这个“大男子主义”传统盛行的国度,仍残留着歧视女性的陋习。如药店老板不愿意让女性顾客第一个走进开张的店铺,工作人员会故意堵在门口阻拦妇女,直至出现第一个男性顾客。
对于男女角色的变化,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指出,现在男性优势的丧失不是因为女性的地位有多高,而是因为男性在历史中形成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男性的优势地位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也将在历史中失去,对此不必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想不通,因为这是一种历史的复位。
周宁说,由于男人拥有更多权力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在与女性比较中表现出来智力方面的优势只是一种表象。而现代社会中,先进技术的大量使用,使男人在性别和身体方面的优势逐渐失去。周宁认为,目前还远没有达到两性平等的地步,男性在社会上仍旧保持着优势,因为男性一直掌握着权力,也就左右着权力分配。
瑞典的历史学教授巴克特曼说,现在许多男人感叹地位不再,症结“不是女人太强了,而是社会认为女人太强了”。真正的男女平等,应该是相互的尊重与宽容,直至“忘记对方该有哪些权利,不该有哪些权利”。
编辑刘建淑jianshu33@163.com
2009年底,美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女性就业人口占多数的情况,美国媒体惊呼正在发生一场新的“性别革命”。瑞士世界经济论坛(WEF)不久前公布了2009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超过2/3的国家女性地位都在提高。
东亚:传统观念正在动摇
韩国育儿政策研究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希望生女儿的男人占37.4%,希望生儿子的男人占28.6%,其余的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韩国媒体一致解读称,这意味着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思想已经动摇。
据韩国统计厅调查,近几年来由丈夫负责照顾孩子做家务的“专业主夫”剧增,3年间增长了40%以上。这种变化也让一些韩国男性感叹“地位不再”。不久前,曾出版畅销书《男人心理学》的韩国教授禹钟敏称,“在狩猎社会,力气大的男人最受欢迎。但现在那样的男性特征已成了一副框架。最近这一代,我们的社会变成了带有女性特征的‘共感型’男人容易成功的社会。”
在全世界看来,日本大概是男人地位最高的地方了,“娶日本老婆”曾被认为是男人“四大享受”之一。不过近年来,日本进入高龄少子化社会,人口劳动力缺乏,日本政府不断推行计划,鼓励日本女性出来工作。日本有家庭的女性继续从事正式工作者,每年都以两位数百分比递增。与此相反,由于日本经济10年的停滞不前,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让许多男人步入失业行列,无法完成传统要求男性承担的责任,自然“英雄气短”。
欧美:“男性萧条”与“女士不优先”
在美欧等西方国家,近来“男性萧条”成了网络流行语。这是用“男人”和“经济萧条”结合起来新创造的一个词,指的是现在男人面临的失业容易、就业难的窘境。据统计,每5个丢掉工作的美国人中,就有4个是男性。在英国,过去几个月中,男性失业人数增加了45%,女性仅上升了25%。
随着“男性萧条”的出现,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国家女性就业者开始超过男性。《时代》周刊称,这场危机不仅改变了许多美国人的命运,也令女性的社会角色更加突出。事实上,美国正在悄悄地发生一场“性别革命”。
报道称,现在美国名校校长近半是女性;美国政府近4任国务卿中,有3名女性;全球最大的145个基金会由女性掌权,因为她们可能是对抗贫困和疾病的最好武器;诺贝尔奖也第一次有5名女性获奖。在美国大选中,涌现出许多女性公众人物,比如希拉里、佩林等,她们不再是配角;而现任美国总统又是单身母亲养大的。
婚姻关系往往最能体现两性地位。历史上,男人喜欢找年轻漂亮的女性,妻子收入低于丈夫也被视为正常。但据美国皮尤调查中心今年1月19日的调查,美国有愈来愈多已婚妇女教育程度比丈夫高,并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大学以上学历的男性更喜欢找收入比他们高的“富婆”,据称美国5对中青年夫妇就有1对存在“妻比夫贵”现象。
本来从事维护女子权益工作的丹麦人詹斯比发现“男人的危机其实更大”,于是就专门成立了一个“男人避难所”。这个“避难所”刚开张时只有4个床位,但没过一周,申请来“避难”的人竟达700多人。
全球:两性共同面对挑战
英国《经济学家》一篇题为“女性的力量”的文章称,如果说女性力量的增强是过去50年来的重大变化之一,那么如何应对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是未来50年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社会安排显然还没有赶上经济的变化。很多孩子因为父母都工作而得不到更多更好的照料;很多妇女也包括很多男人觉得她(他)们深陷于众多家务纠缠中。这一切源于女性涉足社会,不再仅仅是相夫教子。
伦敦职业女性乔尔说,“虽然失业者中男性更多,但职业女性的负担也更加沉重,人们往往会因此陷入争吵。即使对于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人,接受这样的变化仍然需要感情上的调整”。
俄罗斯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去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8%的受访者认为,在该国男女拥有同样的权利和机遇,这个比例比2003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但在这个“大男子主义”传统盛行的国度,仍残留着歧视女性的陋习。如药店老板不愿意让女性顾客第一个走进开张的店铺,工作人员会故意堵在门口阻拦妇女,直至出现第一个男性顾客。
对于男女角色的变化,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指出,现在男性优势的丧失不是因为女性的地位有多高,而是因为男性在历史中形成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男性的优势地位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也将在历史中失去,对此不必大惊小怪,更没有必要想不通,因为这是一种历史的复位。
周宁说,由于男人拥有更多权力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在与女性比较中表现出来智力方面的优势只是一种表象。而现代社会中,先进技术的大量使用,使男人在性别和身体方面的优势逐渐失去。周宁认为,目前还远没有达到两性平等的地步,男性在社会上仍旧保持着优势,因为男性一直掌握着权力,也就左右着权力分配。
瑞典的历史学教授巴克特曼说,现在许多男人感叹地位不再,症结“不是女人太强了,而是社会认为女人太强了”。真正的男女平等,应该是相互的尊重与宽容,直至“忘记对方该有哪些权利,不该有哪些权利”。
编辑刘建淑jianshu3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