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普通人家不再为着每日的饔飧不继而发愁时,无论多少,一般都是有点藏书的。哪怕最不爱看书的人,他有生以来从未到书店里买过一本书,但孩子们上学时遗留下来的旧课本总是有的。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或许是你终日为着全家的生计去奔波、忙得还没有分出手来把那些旧课本卖给收破烂的,或者是孩子们在学习新课程的同时、还要时不时地温习已经学过的内容,致使那些旧课本还在你家放着,那就不能说你家没有藏书。当然这里说的是一般人家,并没有说是全部。
收藏书籍同积累财富一样,也是没有穷尽的。明代嘉靖年间的兵部右侍郎范钦,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古代典籍。后来据说他的藏书达到7万多卷,为了他的藏书不至于损毁,他主持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
到了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编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打开藏书楼天一阁,选取楼内所藏之书638种进献,经过编纂者选拔,其中有96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有370余种列入存目,可见其藏书之广泛之珍贵。
乾隆皇帝非常感谢范家的巨大贡献,并且非常欣赏天一阁的建筑设计。他在褒扬奖赐范懋柱的同时,还授意即将兴建的收藏《四库全书》的南北藏书楼,都要依照天一阁的格局建造,从此天一阁闻名全国。
在中国古代,像范钦这样大规模地收藏那么多珍贵书籍是很不容易的,范钦的收集活动,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得了的。首先他们必须具有很大的兴趣,有志于典籍收藏活动。其次他们必须是富裕人家,有足够的银两支持收购活动。再者他们必须得长期地游走各地,使他们能够收集到散落在各处的版本。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必须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能够辨别出各类典籍的价值。
基于收藏书籍有这么多的苛刻条件,而这些条件又苛刻到普通的平头百姓难以企及,所以对于一般的人家来说,尽管你具有很大的收藏兴趣、尽管你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那也是很难搞出什么名堂来的,所以一般人家是不去搞那么大规模的收藏的。
尽管一般的人家不会像范钦那样,一辈子呕心沥血地去搞那么大规模的收藏,但是稍微懂点文墨的读书人,藏书总还是有一些的。那无论是满足自己的读书欲望、还是为了教育子女,都是必要的。
我们家到了爷爷那一辈,也是有些藏书的。那书大多是蓝皮的线装书,印书所用的纸,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叫什么纸,只知道那纸极其薄极其软,书上的字虽然也是印上去的,但是正反面都能看得见,因此反面是不能印字的。为了正反面都能看,书中的每一页都是由一张大纸折叠而成,因此那书页的正反面实际上是两层纸。因为印书的纸极其薄极其软的缘故,因此那书也是极其薄极其软。拿在手里,绝不像现在的书那么挺拔。
爷爷虽然有些藏书,但他与粗通文墨的读书人一样,并不是纯粹为了收藏,而是经常地拿出来阅读。农闲的时候,他会拿一个小板凳放在树底下,背靠着大树坐在小板凳上,将书举得高高的昂着头看。看到高兴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念出声来,样子很是陶醉。
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在我的脑子里,好像就只留下他背靠大树读书的样子,而其他就再也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了。
父亲在爷爷的安排下,少年时代也读了好多年的私塾,而且据说因为他读书读得好,而且转受多师,在附近的乡里很有些名气。但是爷爷在世的时候,父亲就在外面做事,每次回来最多在家里住一两天。尤其是爷爷去世以后,他每次回到家里,都是帮助母亲干一些田里的活,所以我从来没有见他在家里读过书。自从爷爷死后,家里的那点藏书就再也没有人翻动了。
但是没过多久,日子就变得艰难起来,伴随我们的是没完没了的贫困与饥饿。与全家人的生计相比,藏书活动自然就变得遥不可及而不切实际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兄弟忍饥受饿,于是便把爷爷遗留下来的那点藏书,一抱一抱一捆一捆地卖给废品收购点、或者送到走村串巷的货郎的担子上。最后剩下来的那几本书,也都在阴雨天的时候,变成了母亲生火做饭时的引火之物了。幸亏那时我已经上了小学,家中还有两本我的课本,不然的话,我们家可真就没有任何的藏书了。
自从我离开那个贫穷的小村到军队供职以后,我们家以及我个人的生活才开始有了稍微的好转。刚刚穿上军装来到军队,虽然拿的津贴非常少,但是军队实行的是供给制,还不至于吃了上顿没下顿。在不用操心衣食的情况下,于是我便萌生了买点书的想法。
自然那时买书并不是为了收藏,与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是想利用业余时间阅读阅读,充实充实自己那空白无知的大脑。然而可惜的是,那时能买到的书太少了。新华书店的货架上,除了有关部门允许出版的那几本书之外,其他就再没有什么书可买了。
尽管只有有关部门允许出版的那几本书,我还是尽可能地把它买回来。拿回宿舍之后,先找一片牛皮纸,精心地给新书包上皮,再到门前的地上拾一片发了黄的树叶作书签,然后才开始阅读。读完以后,找一个废弃的炮弹箱,用浆糊在炮弹箱里面糊一层纸,然后把书整整齐齐地存放到炮弹箱子里。
自然可以说,从此以后,我有了自己的藏书了。
也可能是那时藏书只有几本、没有更多的书可读的缘故吧,也可能是有些书的内容确实吸引了我,读了一遍,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便拿出来再次阅读。所以当时我所喜欢的书,至少读了好多遍。
军营里人员密集,在军营里读书,不可能不被人发现,那其中自然也有不少爱好阅读者,于是借阅者便不乏其人。从心里说,我是不情愿将书借人的。但是碍于面子,你又不能不借,于是便将书借人之前,反复叮嘱借书者爱惜书籍,直至借书者不耐烦为止。
尽管如此,一些借阅者并不把你的叮嘱当回事,他并不清楚你的书是用精打细算才结余下来的几元钱购买的,他全不理解你与书的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他阅读时也不使用你为他准备的树叶书签,而是随意地折页。还有一些借阅者把书借到手以后,并不抓紧时间阅读,好像那书是他自己的,由他自己随意安排,今天看两行,明天看半页,一本书能看几个月也不还你。而且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会把你的书随意乱扔,甚至他还自作主张慷慨大方地转借他人。
等你狠狠心咬咬牙下定决心找张三追李四寻王五费尽周折要回你的书时,这时候你会发现,你从书店买回来不久刚刚读了一遍、甚至因为时间紧迫还没有来得及阅读的新书,早已变成一摞小孩的尿布了。这时你面对一摞小孩尿布一般的书籍,心疼不已,但又无可奈何。
在军队里就因为借书要书,我不仅落了个“小里巴气”评价,还得罪了不少很要好的朋友。不过后来朝夕相处的时间久了,朋友们也都发现,我的“小里巴气”只表现在借书上,慢慢地他们也就不再宣扬或者揭露我的“短处”,慢慢地他们也就习惯了我的“小里巴气”、于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不向我借书。即使向我借书,必然信誓旦旦地表示遵守我所提出的苛刻要求,保证不再损毁书籍,不再转借他人。尽管还有失信者,但是为数已经不多了。
就这样今天买一本明天买一本,到我脱下军装离开军营的时候,我的藏书竟然装满了两三个炮弹箱子。当时除了几套穿过的和没有穿过的军装、以及那几炮弹箱子藏书以外,我就再也没有其他财产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贫穷困苦的境况再也没有出现,于是我便常常地心血来潮,跑到书市上或者书店里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回来。有的买回来马上阅读,有的买回来并没有来得及阅读便束之高阁了,而且以后再也没有去读它。尽管没有阅读,知道此书就在高阁之上,心中也能生出一种拥有的踏实。
近几年来,在我所接触的人群里,再没有人像我的母亲那样、为了生计把家中的藏书当作废品出售了。无论人们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人们家境如何,家中都会有些藏书。
近日到朋友家串门,发现有些人、尤其是声名显赫的政界要人、或者是腰缠万贯的富商大贾,他们藏书的数量大都多得惊人。然而这些藏书数量多得惊人的人,他们藏书差不多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藏书除了数量多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内容庞杂。
自从我在军队里开始买书以来,到现在为止,所有的藏书放在一起也不过四五书柜。而他们的藏书数量,绝对让我望尘莫及。而在他们的藏书中,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文化艺术、文学历史、医学保健、工商企业、烹饪美容、教育科技、哲学宗教等等等等,无所不包。
这些人藏书的又一个特点,就是那些藏书拿回家里以后,绝对没有任何人翻动,有的连那精美的包装盒都没有开封,自然那些书都没有被人阅读过。既然他们买书不是为了阅读,那么他们藏书的目的,大概也是为了心中能生出那种拥有的踏实吧。
(责编 牛伟)
收藏书籍同积累财富一样,也是没有穷尽的。明代嘉靖年间的兵部右侍郎范钦,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收集古代典籍。后来据说他的藏书达到7万多卷,为了他的藏书不至于损毁,他主持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
到了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皇帝下诏编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打开藏书楼天一阁,选取楼内所藏之书638种进献,经过编纂者选拔,其中有96种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有370余种列入存目,可见其藏书之广泛之珍贵。
乾隆皇帝非常感谢范家的巨大贡献,并且非常欣赏天一阁的建筑设计。他在褒扬奖赐范懋柱的同时,还授意即将兴建的收藏《四库全书》的南北藏书楼,都要依照天一阁的格局建造,从此天一阁闻名全国。
在中国古代,像范钦这样大规模地收藏那么多珍贵书籍是很不容易的,范钦的收集活动,绝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得了的。首先他们必须具有很大的兴趣,有志于典籍收藏活动。其次他们必须是富裕人家,有足够的银两支持收购活动。再者他们必须得长期地游走各地,使他们能够收集到散落在各处的版本。最后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必须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能够辨别出各类典籍的价值。
基于收藏书籍有这么多的苛刻条件,而这些条件又苛刻到普通的平头百姓难以企及,所以对于一般的人家来说,尽管你具有很大的收藏兴趣、尽管你具备极高的文化素养,那也是很难搞出什么名堂来的,所以一般人家是不去搞那么大规模的收藏的。
尽管一般的人家不会像范钦那样,一辈子呕心沥血地去搞那么大规模的收藏,但是稍微懂点文墨的读书人,藏书总还是有一些的。那无论是满足自己的读书欲望、还是为了教育子女,都是必要的。
我们家到了爷爷那一辈,也是有些藏书的。那书大多是蓝皮的线装书,印书所用的纸,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叫什么纸,只知道那纸极其薄极其软,书上的字虽然也是印上去的,但是正反面都能看得见,因此反面是不能印字的。为了正反面都能看,书中的每一页都是由一张大纸折叠而成,因此那书页的正反面实际上是两层纸。因为印书的纸极其薄极其软的缘故,因此那书也是极其薄极其软。拿在手里,绝不像现在的书那么挺拔。
爷爷虽然有些藏书,但他与粗通文墨的读书人一样,并不是纯粹为了收藏,而是经常地拿出来阅读。农闲的时候,他会拿一个小板凳放在树底下,背靠着大树坐在小板凳上,将书举得高高的昂着头看。看到高兴的时候,他会不由自主地念出声来,样子很是陶醉。
在我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在我的脑子里,好像就只留下他背靠大树读书的样子,而其他就再也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了。
父亲在爷爷的安排下,少年时代也读了好多年的私塾,而且据说因为他读书读得好,而且转受多师,在附近的乡里很有些名气。但是爷爷在世的时候,父亲就在外面做事,每次回来最多在家里住一两天。尤其是爷爷去世以后,他每次回到家里,都是帮助母亲干一些田里的活,所以我从来没有见他在家里读过书。自从爷爷死后,家里的那点藏书就再也没有人翻动了。
但是没过多久,日子就变得艰难起来,伴随我们的是没完没了的贫困与饥饿。与全家人的生计相比,藏书活动自然就变得遥不可及而不切实际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兄弟忍饥受饿,于是便把爷爷遗留下来的那点藏书,一抱一抱一捆一捆地卖给废品收购点、或者送到走村串巷的货郎的担子上。最后剩下来的那几本书,也都在阴雨天的时候,变成了母亲生火做饭时的引火之物了。幸亏那时我已经上了小学,家中还有两本我的课本,不然的话,我们家可真就没有任何的藏书了。
自从我离开那个贫穷的小村到军队供职以后,我们家以及我个人的生活才开始有了稍微的好转。刚刚穿上军装来到军队,虽然拿的津贴非常少,但是军队实行的是供给制,还不至于吃了上顿没下顿。在不用操心衣食的情况下,于是我便萌生了买点书的想法。
自然那时买书并不是为了收藏,与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是想利用业余时间阅读阅读,充实充实自己那空白无知的大脑。然而可惜的是,那时能买到的书太少了。新华书店的货架上,除了有关部门允许出版的那几本书之外,其他就再没有什么书可买了。
尽管只有有关部门允许出版的那几本书,我还是尽可能地把它买回来。拿回宿舍之后,先找一片牛皮纸,精心地给新书包上皮,再到门前的地上拾一片发了黄的树叶作书签,然后才开始阅读。读完以后,找一个废弃的炮弹箱,用浆糊在炮弹箱里面糊一层纸,然后把书整整齐齐地存放到炮弹箱子里。
自然可以说,从此以后,我有了自己的藏书了。
也可能是那时藏书只有几本、没有更多的书可读的缘故吧,也可能是有些书的内容确实吸引了我,读了一遍,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便拿出来再次阅读。所以当时我所喜欢的书,至少读了好多遍。
军营里人员密集,在军营里读书,不可能不被人发现,那其中自然也有不少爱好阅读者,于是借阅者便不乏其人。从心里说,我是不情愿将书借人的。但是碍于面子,你又不能不借,于是便将书借人之前,反复叮嘱借书者爱惜书籍,直至借书者不耐烦为止。
尽管如此,一些借阅者并不把你的叮嘱当回事,他并不清楚你的书是用精打细算才结余下来的几元钱购买的,他全不理解你与书的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他阅读时也不使用你为他准备的树叶书签,而是随意地折页。还有一些借阅者把书借到手以后,并不抓紧时间阅读,好像那书是他自己的,由他自己随意安排,今天看两行,明天看半页,一本书能看几个月也不还你。而且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会把你的书随意乱扔,甚至他还自作主张慷慨大方地转借他人。
等你狠狠心咬咬牙下定决心找张三追李四寻王五费尽周折要回你的书时,这时候你会发现,你从书店买回来不久刚刚读了一遍、甚至因为时间紧迫还没有来得及阅读的新书,早已变成一摞小孩的尿布了。这时你面对一摞小孩尿布一般的书籍,心疼不已,但又无可奈何。
在军队里就因为借书要书,我不仅落了个“小里巴气”评价,还得罪了不少很要好的朋友。不过后来朝夕相处的时间久了,朋友们也都发现,我的“小里巴气”只表现在借书上,慢慢地他们也就不再宣扬或者揭露我的“短处”,慢慢地他们也就习惯了我的“小里巴气”、于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不向我借书。即使向我借书,必然信誓旦旦地表示遵守我所提出的苛刻要求,保证不再损毁书籍,不再转借他人。尽管还有失信者,但是为数已经不多了。
就这样今天买一本明天买一本,到我脱下军装离开军营的时候,我的藏书竟然装满了两三个炮弹箱子。当时除了几套穿过的和没有穿过的军装、以及那几炮弹箱子藏书以外,我就再也没有其他财产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贫穷困苦的境况再也没有出现,于是我便常常地心血来潮,跑到书市上或者书店里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回来。有的买回来马上阅读,有的买回来并没有来得及阅读便束之高阁了,而且以后再也没有去读它。尽管没有阅读,知道此书就在高阁之上,心中也能生出一种拥有的踏实。
近几年来,在我所接触的人群里,再没有人像我的母亲那样、为了生计把家中的藏书当作废品出售了。无论人们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人们家境如何,家中都会有些藏书。
近日到朋友家串门,发现有些人、尤其是声名显赫的政界要人、或者是腰缠万贯的富商大贾,他们藏书的数量大都多得惊人。然而这些藏书数量多得惊人的人,他们藏书差不多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些藏书除了数量多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内容庞杂。
自从我在军队里开始买书以来,到现在为止,所有的藏书放在一起也不过四五书柜。而他们的藏书数量,绝对让我望尘莫及。而在他们的藏书中,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文化艺术、文学历史、医学保健、工商企业、烹饪美容、教育科技、哲学宗教等等等等,无所不包。
这些人藏书的又一个特点,就是那些藏书拿回家里以后,绝对没有任何人翻动,有的连那精美的包装盒都没有开封,自然那些书都没有被人阅读过。既然他们买书不是为了阅读,那么他们藏书的目的,大概也是为了心中能生出那种拥有的踏实吧。
(责编 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