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翻译并非单纯地两种语言之间的机械转换,而是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语言文化印射。因而翻译不仅需要一定的、恰到好处的翻译技巧以及与文章相关的知识,还要求译者准确地把握好文章的整体风格,即文章的文体风格和作者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风格;可译性;翻译与风格
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98-01
一、风格的可译性问题一直都是译学界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章的风格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都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因而就此来看,风格是不可译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风格就如同作品的灵魂,原文的风格须在译作中有所体现,且风格的传递并非,无迹可遵,反而是有章可循的。就笔者而言,好的翻译作品也必是在保证准确传递原文交际信息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展现原文风格。
二、关于风格可译性的问题,众多学者和翻译家也提出了他们的独到见解。冯世则在《风格的翻译:必要、困难、可能与必然》中指出“这样看来,关于风格的翻译也许应作另一种提法:不是能否翻译不出来,而是会否都翻译不出来。换句话说,原著的风格一定会透过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而在相当的程度上顽强地复现于译文之中。”刘隆惠在《谈谈文艺作品风格的翻译问题》中提到, “文艺作品的风格,应该是指一个作家所有作品中经常重复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每个作家不可能不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和民族环境的影响,因而同一时代的作家就具有一定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共同特征;但又由于作家的世界观、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不同,在作品的思想、主题、形象、性格、解构以及表现手段中又必然会表现出作家的个性特征,形成它的独特风格‘而形成作品风格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作家驱遣文字、运用语言的独特手法。这种手法跟人走路的步法、写字的笔法一样,各有特点。但它总是依赖于语言的一般规律而存在,决不是不可捉摸的。”
三、在众多文体风格的文本中,文学作品无疑是较为难处理的文本类型。常见的科技或者新闻类翻译,其翻译的主要目的或任务是准确的传递原文文本的信息,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而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的文学作品大都温婉含蓄,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都满含作者的个人情怀。因而文学作品的翻译,其目的并非如科技新闻类翻译那般单向的准确传递信息,它还需要译者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把握住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隐含在原文字里行间的情感趋向,并将这些内在的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单从这一个层面来看,就足以想见文学翻译是非常复杂且困难的。因此若在翻译时把握好原文的文体风格和作者的写作风格,并以此为切入点,翻译的作品也会更为贴近原文的精神实质,更加的生动活泼。
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其译本中,他以宝黛的情感纠葛和贾府的兴衰为脉络,在翻译时向译入语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文学线索,使得译本读起来颇具小说的韵味。相比较而言,杨宪益先生的红楼梦译本对于文体文风方面的考虑则显得较为匮乏,译文和原文太过贴合,文字转换的太过纯粹,缺乏小说的明显特征,粗糙寡淡的文字转换也很难让译入语读者与原文作者产生共鸣。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宝玉向宝钗道:“老太太要抹骨牌,正没人呢,你去抹骨牌罢。”宝钗听说,便笑道:“我是为抹骨牌才来了。林黛玉道:“你倒是去罢,这里有老虎,看吃了你!”
杨宪益先生的译文:
Baoyu told Baochai, “The old lady wants to play cards and there aren’t enough people .Won’t you take a hand?”
Again Baochai smiled.
“Of course, that’s what I came for.”
As she went out Daiyu called after her. “You had better leave, there’s a tiger here who might eat you.”
霍克斯的译文:
‘Grandma wants someone to play dominoes with,’ said Baoyu to Baochai .‘ Why don’t you go and play dominoes?’
‘Oh ,is that what I came for?’ said Baochai ;but she went ,notwithstanding.
‘Why don’t you go?’ said Daiyu. ‘There’s a tiger in this room. You might get eaten.’
通过比较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译文,可以看出霍克斯的翻译将宝玉、黛玉、宝钗这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表现的更加细腻,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刻画的入木三分,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原文的神韵,读来也更有小说的味道。
四、由此可见翻译时把握好文章的整体风格是非常重要的,翻译时的灵感有时不在一字一句的文字而在于文字所存在的整体风格中。
参考文献:
[1]翻译研究论文集[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49-1983):523
[2]蒋晓华.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29一34.
[3]宋旭、杨自俭.译者的原文理解过程探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117一121.
关键词:风格;可译性;翻译与风格
中图分类号:I0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198-01
一、风格的可译性问题一直都是译学界争论的焦点。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文章的风格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都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因而就此来看,风格是不可译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风格就如同作品的灵魂,原文的风格须在译作中有所体现,且风格的传递并非,无迹可遵,反而是有章可循的。就笔者而言,好的翻译作品也必是在保证准确传递原文交际信息的基础上,最大程度上展现原文风格。
二、关于风格可译性的问题,众多学者和翻译家也提出了他们的独到见解。冯世则在《风格的翻译:必要、困难、可能与必然》中指出“这样看来,关于风格的翻译也许应作另一种提法:不是能否翻译不出来,而是会否都翻译不出来。换句话说,原著的风格一定会透过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而在相当的程度上顽强地复现于译文之中。”刘隆惠在《谈谈文艺作品风格的翻译问题》中提到, “文艺作品的风格,应该是指一个作家所有作品中经常重复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每个作家不可能不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和民族环境的影响,因而同一时代的作家就具有一定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共同特征;但又由于作家的世界观、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不同,在作品的思想、主题、形象、性格、解构以及表现手段中又必然会表现出作家的个性特征,形成它的独特风格‘而形成作品风格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作家驱遣文字、运用语言的独特手法。这种手法跟人走路的步法、写字的笔法一样,各有特点。但它总是依赖于语言的一般规律而存在,决不是不可捉摸的。”
三、在众多文体风格的文本中,文学作品无疑是较为难处理的文本类型。常见的科技或者新闻类翻译,其翻译的主要目的或任务是准确的传递原文文本的信息,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而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国的文学作品大都温婉含蓄,无论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都满含作者的个人情怀。因而文学作品的翻译,其目的并非如科技新闻类翻译那般单向的准确传递信息,它还需要译者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把握住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隐含在原文字里行间的情感趋向,并将这些内在的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单从这一个层面来看,就足以想见文学翻译是非常复杂且困难的。因此若在翻译时把握好原文的文体风格和作者的写作风格,并以此为切入点,翻译的作品也会更为贴近原文的精神实质,更加的生动活泼。
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就不失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其译本中,他以宝黛的情感纠葛和贾府的兴衰为脉络,在翻译时向译入语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文学线索,使得译本读起来颇具小说的韵味。相比较而言,杨宪益先生的红楼梦译本对于文体文风方面的考虑则显得较为匮乏,译文和原文太过贴合,文字转换的太过纯粹,缺乏小说的明显特征,粗糙寡淡的文字转换也很难让译入语读者与原文作者产生共鸣。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宝玉向宝钗道:“老太太要抹骨牌,正没人呢,你去抹骨牌罢。”宝钗听说,便笑道:“我是为抹骨牌才来了。林黛玉道:“你倒是去罢,这里有老虎,看吃了你!”
杨宪益先生的译文:
Baoyu told Baochai, “The old lady wants to play cards and there aren’t enough people .Won’t you take a hand?”
Again Baochai smiled.
“Of course, that’s what I came for.”
As she went out Daiyu called after her. “You had better leave, there’s a tiger here who might eat you.”
霍克斯的译文:
‘Grandma wants someone to play dominoes with,’ said Baoyu to Baochai .‘ Why don’t you go and play dominoes?’
‘Oh ,is that what I came for?’ said Baochai ;but she went ,notwithstanding.
‘Why don’t you go?’ said Daiyu. ‘There’s a tiger in this room. You might get eaten.’
通过比较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译文,可以看出霍克斯的翻译将宝玉、黛玉、宝钗这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表现的更加细腻,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刻画的入木三分,在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原文的神韵,读来也更有小说的味道。
四、由此可见翻译时把握好文章的整体风格是非常重要的,翻译时的灵感有时不在一字一句的文字而在于文字所存在的整体风格中。
参考文献:
[1]翻译研究论文集[J],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49-1983):523
[2]蒋晓华.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29一34.
[3]宋旭、杨自俭.译者的原文理解过程探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5):117一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