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三部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00663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师范大学赵凯教授指出:“讲求有效教学,才是我们老师的使命所在!”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从教学流程来看,教学可以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因此,有效教学要弹好以下三部曲:
  第一部曲:课前重视预设
  课前预设是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文本、三维目标、主体特点设计教学方案。课前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重视课前预设是新课标的要求,是由教学本身的复杂性、文本和主体的要求所决定的。
  课前怎样预设呢?
  1、做编者的知音。教材是编者根据课标的三维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而编写的,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凭借。因此,教师要熟悉教材的编排体系,洞察编者的良苦用心,做编者的知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每一章、每一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它与前后内容的关系;我们才能明白在每一章、每一节的学习中应落实哪些具体的三维目标。
  2、做文本的知音。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要用好教材,必须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做文本的知音。教师要与文本对话,理清作者的思路,领悟作者的情感,把握文本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搞好知识的分层。有了这样一番研究,三维目标如何有效地整合和落实也就胸有成竹了。
  3、做学生的知音。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标要求设计教学活动时要“以学论教”,就是落实这一理念。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案,做学生的知音。具体地说,要搞好以下工作:分析学情,搞好学生的分层;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需求,对文本进行取舍、加工、重组、改造、创造;预设学生学习的多种可能性或遇到的种种困惑,准备充足相关的教学资料。预设教案要有弹性,要疏密有致、动静结合,特别要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预设是根据三维目标、文本特点、学生学情而进行的预设,是开放的预设。
  第二部曲:课中把握生成
  课堂生成是指教学构成中以师生生命为载体,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构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态教学资源。
  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滋生出来的。根据“生成本体论”,把握课堂生成要关注它的四个活性因子:教学情境、学习活动、合作交往、成功体验。
  教师要把握课堂生成,需要高超的教学艺术。主要需要以下几种艺术:
  引导艺术。教师要善于优化课堂心理,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参与。
  调控艺术。生成性课堂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讲究效率的师生互动,而不是师生可以随意发挥的自由论坛。教师要学会即时评价,及时调控,不能因为追求生成而游离了教学目标,脱离了文本,偏离了价值观。调控艺术还表现在对学生有价值的“生成”可以改变预设的教学方向,以便实现对文本、对教师的超越。
  点拨艺术。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中的“生成”信息,及时捕捉,敏锐把握,准确判断,恰当点拨。对偏离价值的“生成”要予以纠正,对不完善的“生成”要予以完善,对不深刻的“生成”要予以提升。对有价值的“生成”要予以鼓励,对有意义的独特见解要予以共享,对有创新思维火花的“生成”要予以保护等等。
  下面就以杜郎口中学李维博老师执教的《雪》的课堂实录片段来诠释课堂中怎样把握生成。
  师:前面同学的分析十分精彩,相信已经深深触动了同学们。雪已经滋润了同学们的心灵,就用你们自己喜爱的形式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生1:前一位同学的朗诵和别人的真心告白,已经把同学带进了这粉妆玉砌的世界里。雪是洁白的,雪是无瑕的,下面让我们沉醉于优美的歌声中,来感受雪的坚强不屈。
  生2:我已深深被雪感动,下面让我用一首《雪花》来表达我对雪的喜爱:冰冷坚硬雪花,博识人觉他单调,他自己以为不幸,滋润美艳之至,隐约青春消息,……在无边旷野凛冽的天宇下,你就是那雨的精魂。
  生3:(不甘示弱地站起来)别看她唱得好,我相信我会比她唱得更好,因为我唱的是《我最爱冬雪》(与同桌合唱):你说你最爱寒冬雪,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多么美丽的雪,洁白美丽的雪啊……
  (歌声落下,教室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生4:尽管是别人的曲调,但也需要经过努力才可以大胆展现出来。我也把我写的《雪》朗诵给大家:雪花来了,漫天遍野地来了。从最高处的地方落下来,从最纯洁的地方落下来,落到每一个角落,落在一切的上面。……你总是最洁白的,谁损害了你,把你弄脏了,你就溶化了,流着泪走开了……
  (掌声再次响起)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雪》,通过分析课文进一步体会一下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生l:《雪》一文表面上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实际上反映了他内心世界的斗争。
  生2:我认为还应加上本文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通过对“江南雪”和“朔方雪”不同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勇于斗争、勇于反抗的精神,寄寓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生3:文中许多地方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课文的最后:“在无边的旷野上,……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在这里作者热情地歌颂了在“凛冽的天宇下”同朔方的冬天奋勇搏战的雪。把“死掉的雪”转化为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发挥着它战斗的品格,因而它是“雨的精魂”。作者对朔方的雪不屈服于恶劣的环境、勇于斗争的品格的赞颂,实际上寄寓了自己的感情,表现了鲁迅反抗冷酷现实社会的斗争。
  ……
  片段中,在教师的引导、调控、点拨下,学生拥抱文本,超越自我,进入了自己新的角色。知识、经验、生活积淀被激活,发出了自己的心声,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在师生、生生的合作交往中,意义不断生成,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从而不断地促进学生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
  第三部曲:课后注重反思
  反思是指对做过的和过去的事情、工作做一番思考,以期从中获得启迪,成为改进和提高的经验、基础。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而是可以系统的上升到理论的思考与探索。
  对学生而言,反思就是学生借助学习目标审视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要求,自己的学习是否有效、高效,对未能达到的予以补救,对有效的行为予以提炼,以便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使学习更加高效。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以期以后的教学更加有效。可以说,反思是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
  课后反思的方法多种多样。譬如杜郎口中学主要运用反馈模块来进行反思,成都盐道街中学则通过自我评课、学生评课、集体评课来反思教学是否有效。不管采用哪种课后反思方法,课后反思只有落实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才能算是有效的。
  
  许长青,教师,现居四川南江。
其他文献
在大学校园这座象牙塔里,教授通常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研究生们则是天之骄子。作为现代社会公认的文化精英,他们身上承载着普罗大众对渊博知识和清高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在这篇小说里,晓苏通过带有一点戏谑色彩的讲述,揭开了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面具。他毫不留情地把某些读书人生活中低俗的一面暴露在阳光下,“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让读者们看清楚,原来隐藏在道德伦理标杆这个表象背后的,仍是那欲望横流的现实
美國著名的教育学者费洛登伯格对精疲力竭所下的定义是:所谓的“精疲力竭”就是一种极度的疲乏,极度无能不安,在这不安中,一个开始抱有很高成就目标的人会沦落成一种衰竭、忧虑、挫折、愤怒和玩世不恭的状态。我觉得他这样一种描述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教师的状态是相类似的。  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性差,工作量大,教师长期固定在某一岗位,重复着某学科或几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着少量的社会交往活动,视野、心胸以
语文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背诵了多少课文,解答了多少习题,懂得了多少规则,更重要的是知识和规范背后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教育意义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系统的把握,对教育的意义和学生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富有教育机智,这样,才能构建理想课堂。    一、知识理解中的智慧启迪    理想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说苑·杂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生活化”,其实也不玄妙,就是要通过“情”与“境”的设计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情”与“境”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心细致,重在情感的真切深沉和事理的深刻、意境的
2009年12月19、20两天,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有幸走进了教育界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课堂,聆听了他们执教的公开课。他们善于选准切入口,巧妙提问的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为沉闷的课堂打开了缺口,还给课堂添加了无限的活力;不仅彰显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而且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给与会的教师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巴尔扎克说:
叶圣陶曾说:“朗读就是心、眼、耳、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是口读与心读的过程,口、眼、耳、脑同时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接触语言文字,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提高理解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懂得、表达的能力。只有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其实,先算一笔简单的账,你自然会明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多重要。以一学期二十周来计算,除去作文课和考试,一学期不到六十节语文阅读课。而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三十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此外还有专题、诵读欣赏、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等。很明显,授课内容丰富,授课时间有限,若是课堂教学低效,又怎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惟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张志公先生说过:“授课时数过多不仅没有用,相反,在不良的语言环境中,课堂讲得越多越坏。”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少讲,精讲,最好是合适的点拨。结合平时的教学,笔者认为,点拨主要有适时点拨、适量点拨、适度点拨。   一.适时点拨   学习之前,合适的点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为学》前,我是这样进行点拨的:   “同学们,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遇到过困难,有了困难不怕,只要
教学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这门艺术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更需要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磨砺。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需要实践性知识作保障。而实践智慧是缄默的,它蕴含于教学实践过程之中,更多地与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过程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经历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的反思并积累经验,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学前反思——走进文本,探究学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教学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生活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减弱,对大多数独生子女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有厌学心理的孩子逐渐增多。读书自古以来都与刻苦勤奋紧密相连。学习中有不愉快体验,如心烦、头痛、焦虑、枯燥、厌恶等,这对于意志薄弱的孩子是严峻的考验,于是有很多人就以消极态度对待学习。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首先我们要分析厌学现象的心理因素,必须先明白厌学现象的本质。它是学习的态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