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e7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其实,先算一笔简单的账,你自然会明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多重要。以一学期二十周来计算,除去作文课和考试,一学期不到六十节语文阅读课。而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三十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此外还有专题、诵读欣赏、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等。很明显,授课内容丰富,授课时间有限,若是课堂教学低效,又怎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惟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呢?在博采众长之后,我的再思考是:
  一.一定要让课堂结构清晰简约
  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认为课堂容量大,环节繁多,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多。课堂上老师讲得全面,生怕哪一点讲得不到位,精心设计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的提出,学生们都在动,动脑、动嘴、动手,忙得不亦乐乎,表面上好像学会了很多,实际上,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一直是在被动应付,真正的收获也不多。真正有效的课堂,它的结构应该是清晰的、简约的,而教学内容应是丰富的、实用的,正所谓“简中求丰”。那我们普通的语文老师该如何做呢?
  1.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名家们能把课堂驾驭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有广博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因此,语文老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知识的积累,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深入地学习揣摩新课程的内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课前预习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细致的预习,那么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不讲,上课时着力引导学生一起解决他们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学流程就可以简约些,课堂的节奏就可以加快些,课堂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可是,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预习工作,只限于完成一些简单的常规性的任务,如扫除生字词障碍,了解作家出处,读一遍课文并标上段落序号。这样的预习只是对课文的浅层次了解,没有多大的效果。因此,教师布置预习时,一定要有明确具体的任务,要紧扣文本精心设计一两个让学生“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把学生的阅读由浅层引向深层,这样的预习才有效,才能成为有效课堂的厚实基础。
  3.找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语文教学涉及的内容庞杂,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因此,找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也就是切入点,由这一点辐射出去,“牵一发动全身”,既突出了重点,又了解了全文的概貌。如一老师在教《父母的心》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找出文中能表现父母的心的词句来体会父母的心。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文中的哪个句子,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情感。”老师先举了个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相关的句子,谈体会。在例子的指引下,同学们纷纷找到了父母在送换孩子过程中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通过研读,学生不仅体会到了父母的心就是一片浓浓的爱子之心,而且还学习了“一波三折”的写法。这样的课堂不仅结构清晰,而且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一定要让学习主体主动快乐
  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可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1.创设教学情境激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图片展示、角色表演、想象描述等活动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
  2.设计问题激发探索欲。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和反馈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传统教学中生命力最强的方法之一。教者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和探索欲,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就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吗?
  3.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宝贵资源,如诵读欣赏、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它们。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如配乐诗文朗诵会、古诗文背诵大赛、问题讨论会或辩论会、手抄报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的热情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一定要让能力训练务实全面
  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知识是可以教会的,而能力是一种心理倾向,要提高非靠学生主体扎实训练不可。当然,学生主体的扎实训练有赖于语文教师有效的训练设计。
  1.自然地创设训练的契机。语文能力训练不是为训练而训练,而是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将训练自然而然地穿插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创设训练的契机,为学生搭建起学习语言、感悟人文的平台。如我在教学《背影》时,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充分品析了文中的最精彩的部分——“望父买橘”后,再让学生联想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讲述情景,然后再动笔把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感人细节描写下来。有了方法的传授,有了情境的创设,学生写作的热情也高,写作的效果也好。
  2.坚持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训练并举。大多数语文教师只围绕中考的指挥棒转,考什么题型练什么题型,凡是不考的内容(如听、说),平时一律不练。叶圣陶先生在《文心》中说 “语言学科不能只用眼与心,必须于眼与心以外动用口及耳才好”。叶老还多次强调过听说读写能力都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的训练要注意全面性。课堂上我们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如默读、朗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齐声读,细读、精读等;也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说的训练,如有理有据有序地说、有声有色地说等;也可以有听的训练,如听读、听写等;也可以有多种方式写的训练,如仿写、改写、缩写、续写等。这样,听、说、读、写相互促进,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高效。
  3.精心挑选和设计训练的题目。书店里辅导用书品种繁多,质量也参差不齐。如果我们不加辨别和筛选,一股脑儿搬来让学生做,就会事倍功半。为了使训练有成效,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语文训练的需要对已有的资料进行精心地挑选,选择那些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的,真正能夯实学生基础、反馈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习题让学生练习。有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本课的训练重点,重新设计题目,使该节课的内容得到有效的巩固。总之,无论是课前预习练习、课堂练习还是课后练习,一定要“精”,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以少胜多,使所学的知识较快地向能力转化。
  总之,为了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师要尽最大可能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吧!
  
  唐晓莉,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创造条件,使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主要谈以下三个方面。  一.热爱学生,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
阅读就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教学就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读文章,去理解文章的内涵,让学生从中得到自己独特的收获,或增长知识,或丰富思想,或经历一次情感体验,而不是理线索,归纳段意,概括中心。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它是与听、说,写并立的。阅读能力指的是阅读者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完成语文阅读的本领。它
人教版七年级《木兰诗》一文中“坐我西阁床”一句,教参对其中的“床”字未作具体明确的解释,只是对整句笼统地解释为“坐坐我西阁的床”,今天的学生对床太熟悉太了解了,天天要睡在它的上面,好像对床无需再作解释了。但笔者查阅了《辞海》,对床有如下的解释:“床,供人睡卧的用具,古时也指坐榻,如胡床。胡床也叫‘交床’,‘交椅’,‘绳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笔者认为,此句中的“床”应解释为胡床,是坐具而
写作教学中,从作文批改入手,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值得再探讨。  一.衡文标准:内容与形式兼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关于作文批改原则,第一条规定就是:内容形式兼顾的原则[1]。衡量一篇作文,既要着眼于主体情思的表达,也应着眼于富于文采的语言形式。文质兼美历来是衡文标准。思想内容好,文字表达差,固然不可取。关于中学生的语言表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实验稿)》目标中明确规定:“进
在大学校园这座象牙塔里,教授通常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研究生们则是天之骄子。作为现代社会公认的文化精英,他们身上承载着普罗大众对渊博知识和清高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在这篇小说里,晓苏通过带有一点戏谑色彩的讲述,揭开了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的面具。他毫不留情地把某些读书人生活中低俗的一面暴露在阳光下,“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让读者们看清楚,原来隐藏在道德伦理标杆这个表象背后的,仍是那欲望横流的现实
美國著名的教育学者费洛登伯格对精疲力竭所下的定义是:所谓的“精疲力竭”就是一种极度的疲乏,极度无能不安,在这不安中,一个开始抱有很高成就目标的人会沦落成一种衰竭、忧虑、挫折、愤怒和玩世不恭的状态。我觉得他这样一种描述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教师的状态是相类似的。  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性差,工作量大,教师长期固定在某一岗位,重复着某学科或几门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着少量的社会交往活动,视野、心胸以
语文教师的使命,不仅在于让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背诵了多少课文,解答了多少习题,懂得了多少规则,更重要的是知识和规范背后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理解力、创造力。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教育意义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系统的把握,对教育的意义和学生的特点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富有教育机智,这样,才能构建理想课堂。    一、知识理解中的智慧启迪    理想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在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说苑·杂言》)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学生活化”,其实也不玄妙,就是要通过“情”与“境”的设计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情”与“境”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精心细致,重在情感的真切深沉和事理的深刻、意境的
2009年12月19、20两天,我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有幸走进了教育界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和特级教师的课堂,聆听了他们执教的公开课。他们善于选准切入口,巧妙提问的艺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为沉闷的课堂打开了缺口,还给课堂添加了无限的活力;不仅彰显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而且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给与会的教师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巴尔扎克说:
叶圣陶曾说:“朗读就是心、眼、耳、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是口读与心读的过程,口、眼、耳、脑同时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加活动,使学生“目视”、“口诵”、“耳听”、“心思”,从多方面立体化地接触语言文字,整体感知,整体把握,提高理解力。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懂得、表达的能力。只有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对文中情感的反复体会、领悟,再加上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