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其实,先算一笔简单的账,你自然会明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多重要。以一学期二十周来计算,除去作文课和考试,一学期不到六十节语文阅读课。而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三十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此外还有专题、诵读欣赏、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等。很明显,授课内容丰富,授课时间有限,若是课堂教学低效,又怎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因此,惟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呢?在博采众长之后,我的再思考是:
一.一定要让课堂结构清晰简约
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认为课堂容量大,环节繁多,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多。课堂上老师讲得全面,生怕哪一点讲得不到位,精心设计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的提出,学生们都在动,动脑、动嘴、动手,忙得不亦乐乎,表面上好像学会了很多,实际上,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一直是在被动应付,真正的收获也不多。真正有效的课堂,它的结构应该是清晰的、简约的,而教学内容应是丰富的、实用的,正所谓“简中求丰”。那我们普通的语文老师该如何做呢?
1.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名家们能把课堂驾驭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有广博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因此,语文老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知识的积累,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深入地学习揣摩新课程的内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课前预习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细致的预习,那么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不讲,上课时着力引导学生一起解决他们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学流程就可以简约些,课堂的节奏就可以加快些,课堂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可是,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预习工作,只限于完成一些简单的常规性的任务,如扫除生字词障碍,了解作家出处,读一遍课文并标上段落序号。这样的预习只是对课文的浅层次了解,没有多大的效果。因此,教师布置预习时,一定要有明确具体的任务,要紧扣文本精心设计一两个让学生“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把学生的阅读由浅层引向深层,这样的预习才有效,才能成为有效课堂的厚实基础。
3.找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语文教学涉及的内容庞杂,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因此,找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也就是切入点,由这一点辐射出去,“牵一发动全身”,既突出了重点,又了解了全文的概貌。如一老师在教《父母的心》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找出文中能表现父母的心的词句来体会父母的心。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文中的哪个句子,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情感。”老师先举了个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相关的句子,谈体会。在例子的指引下,同学们纷纷找到了父母在送换孩子过程中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通过研读,学生不仅体会到了父母的心就是一片浓浓的爱子之心,而且还学习了“一波三折”的写法。这样的课堂不仅结构清晰,而且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一定要让学习主体主动快乐
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可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1.创设教学情境激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图片展示、角色表演、想象描述等活动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
2.设计问题激发探索欲。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和反馈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传统教学中生命力最强的方法之一。教者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和探索欲,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就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吗?
3.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宝贵资源,如诵读欣赏、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它们。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如配乐诗文朗诵会、古诗文背诵大赛、问题讨论会或辩论会、手抄报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的热情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一定要让能力训练务实全面
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知识是可以教会的,而能力是一种心理倾向,要提高非靠学生主体扎实训练不可。当然,学生主体的扎实训练有赖于语文教师有效的训练设计。
1.自然地创设训练的契机。语文能力训练不是为训练而训练,而是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将训练自然而然地穿插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创设训练的契机,为学生搭建起学习语言、感悟人文的平台。如我在教学《背影》时,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充分品析了文中的最精彩的部分——“望父买橘”后,再让学生联想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讲述情景,然后再动笔把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感人细节描写下来。有了方法的传授,有了情境的创设,学生写作的热情也高,写作的效果也好。
2.坚持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训练并举。大多数语文教师只围绕中考的指挥棒转,考什么题型练什么题型,凡是不考的内容(如听、说),平时一律不练。叶圣陶先生在《文心》中说 “语言学科不能只用眼与心,必须于眼与心以外动用口及耳才好”。叶老还多次强调过听说读写能力都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的训练要注意全面性。课堂上我们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如默读、朗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齐声读,细读、精读等;也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说的训练,如有理有据有序地说、有声有色地说等;也可以有听的训练,如听读、听写等;也可以有多种方式写的训练,如仿写、改写、缩写、续写等。这样,听、说、读、写相互促进,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高效。
3.精心挑选和设计训练的题目。书店里辅导用书品种繁多,质量也参差不齐。如果我们不加辨别和筛选,一股脑儿搬来让学生做,就会事倍功半。为了使训练有成效,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语文训练的需要对已有的资料进行精心地挑选,选择那些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的,真正能夯实学生基础、反馈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习题让学生练习。有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本课的训练重点,重新设计题目,使该节课的内容得到有效的巩固。总之,无论是课前预习练习、课堂练习还是课后练习,一定要“精”,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以少胜多,使所学的知识较快地向能力转化。
总之,为了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师要尽最大可能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吧!
唐晓莉,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一.一定要让课堂结构清晰简约
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认为课堂容量大,环节繁多,学生学到的知识就多。课堂上老师讲得全面,生怕哪一点讲得不到位,精心设计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的提出,学生们都在动,动脑、动嘴、动手,忙得不亦乐乎,表面上好像学会了很多,实际上,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一直是在被动应付,真正的收获也不多。真正有效的课堂,它的结构应该是清晰的、简约的,而教学内容应是丰富的、实用的,正所谓“简中求丰”。那我们普通的语文老师该如何做呢?
1.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俗话说: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名家们能把课堂驾驭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有广博的文学素养和深厚的教学功底。因此,语文老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知识的积累,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深入地学习揣摩新课程的内涵,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课前预习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细致的预习,那么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不讲,上课时着力引导学生一起解决他们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学流程就可以简约些,课堂的节奏就可以加快些,课堂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可是,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预习工作,只限于完成一些简单的常规性的任务,如扫除生字词障碍,了解作家出处,读一遍课文并标上段落序号。这样的预习只是对课文的浅层次了解,没有多大的效果。因此,教师布置预习时,一定要有明确具体的任务,要紧扣文本精心设计一两个让学生“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把学生的阅读由浅层引向深层,这样的预习才有效,才能成为有效课堂的厚实基础。
3.找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语文教学涉及的内容庞杂,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因此,找准解读文本的突破口,也就是切入点,由这一点辐射出去,“牵一发动全身”,既突出了重点,又了解了全文的概貌。如一老师在教《父母的心》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找出文中能表现父母的心的词句来体会父母的心。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文中的哪个句子,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情感。”老师先举了个例子,然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相关的句子,谈体会。在例子的指引下,同学们纷纷找到了父母在送换孩子过程中的语言和神态的描写。通过研读,学生不仅体会到了父母的心就是一片浓浓的爱子之心,而且还学习了“一波三折”的写法。这样的课堂不仅结构清晰,而且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一定要让学习主体主动快乐
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可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1.创设教学情境激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图片展示、角色表演、想象描述等活动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
2.设计问题激发探索欲。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和反馈教学效果的手段,也是传统教学中生命力最强的方法之一。教者设计问题时要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求知欲和探索欲,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学生学习的快乐不就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吗?
3.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宝贵资源,如诵读欣赏、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它们。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如配乐诗文朗诵会、古诗文背诵大赛、问题讨论会或辩论会、手抄报比赛等等,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的热情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一定要让能力训练务实全面
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知识是可以教会的,而能力是一种心理倾向,要提高非靠学生主体扎实训练不可。当然,学生主体的扎实训练有赖于语文教师有效的训练设计。
1.自然地创设训练的契机。语文能力训练不是为训练而训练,而是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将训练自然而然地穿插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掘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创设训练的契机,为学生搭建起学习语言、感悟人文的平台。如我在教学《背影》时,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充分品析了文中的最精彩的部分——“望父买橘”后,再让学生联想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讲述情景,然后再动笔把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感人细节描写下来。有了方法的传授,有了情境的创设,学生写作的热情也高,写作的效果也好。
2.坚持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训练并举。大多数语文教师只围绕中考的指挥棒转,考什么题型练什么题型,凡是不考的内容(如听、说),平时一律不练。叶圣陶先生在《文心》中说 “语言学科不能只用眼与心,必须于眼与心以外动用口及耳才好”。叶老还多次强调过听说读写能力都同样重要。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的训练要注意全面性。课堂上我们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读的训练,如默读、朗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齐声读,细读、精读等;也可以有多种形式的说的训练,如有理有据有序地说、有声有色地说等;也可以有听的训练,如听读、听写等;也可以有多种方式写的训练,如仿写、改写、缩写、续写等。这样,听、说、读、写相互促进,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高效。
3.精心挑选和设计训练的题目。书店里辅导用书品种繁多,质量也参差不齐。如果我们不加辨别和筛选,一股脑儿搬来让学生做,就会事倍功半。为了使训练有成效,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语文训练的需要对已有的资料进行精心地挑选,选择那些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的,真正能夯实学生基础、反馈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掌握情况的习题让学生练习。有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本课的训练重点,重新设计题目,使该节课的内容得到有效的巩固。总之,无论是课前预习练习、课堂练习还是课后练习,一定要“精”,一定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以少胜多,使所学的知识较快地向能力转化。
总之,为了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师要尽最大可能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吧!
唐晓莉,教师,现居江苏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