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价值准则。它的生成并非简单地源自观念中的抽象与建构,而是在现实与思想的相互作用下,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共同作用下,生成于具体的、特定的历史社会之中。由古溯今,广西地区思想文化的发展,始终传承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传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当下,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秉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原则,在坚持爱国主义优秀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积极发展符合时代要求和地域民族生活特点的爱国主义思想文化。
关键词: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
“爱国”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承接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1]爱国亦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备的关于国家信仰、政治责任、社会担当等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行为要求。但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生成并非源自抽象而成的思想理念,而是在无数具体现实中,在无数仁人志士的行为活动与生动的事迹中产生的。所以,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以历史现实为根基,在不断阐释爱国主义历史和守正优良传统的过程中,面向时代,从而立足在解决时代问题的基础上,在现实的具体实践中创新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地域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文化。
一、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内在意蕴
爱国主义是国家和民族振兴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要素。爱国主义的经典释义可溯及列宁在《皮季里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中的论述:“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而后这句话又被修订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3]从现代意义上讲,爱国主义是一種把关心和维护祖国荣誉、利益,以及把推进祖国文明进步、献身祖国和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政治选择和道德取向的无比高尚的思想理念。[4]从传统的古代爱国主义思想“周君岂能无爱国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近代文人志士追求民族独立所开展的一系列救亡图存的革命,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迎来的崭新图景,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深厚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鉴于此,爱国主义精神就是深深根植于社会历史中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精神,它以道德规范的形式融入在实践理性之中,指导人们的言行,调整着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可以说,爱国主义思想文化不仅是一种关乎善的意识,更是一种在实践中关乎善的行为。
一直以来,爱国主义通常被直观地理解为个体热爱民族国家的情感。但若仔细考究,此种理解就未免有窄化爱国主义概念的倾向。爱国情感只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性层面,实际上,爱国主义是一个情与理、个人与集体、个体与国家交织的综合性概念。首先,爱国主义是由民族意识和同胞意识自然生发而来的朴素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个体在社会规范的指引下历经自然、社会相互交互的社会实践,经过世世代代的孕育建立起来的。这种建基于感性之上的朴素情感一旦生发出归属感和根源意识,便以无意识的方式长时间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情感式的爱国主义有自身的限度,它极易因情感过度而导致族群意识高于甚至优先于国家意识,甚至因情感的沉湎而过分强调现实的合理性和传统的不可变更性,致使以冲动、激情、狂热代替理智思考、理性决断、自主选择,致使爱国主义走向一种情感意义的、僵化的境地。[5]这里反映出现代社会中至少存在两种爱国主义倾向,一种是狭隘的、冲动的、本能的爱国主义,此种爱国主义容易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另一种是理性的、反思的、现代化的爱国主义,这是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以理性规约情感,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不以排斥他国、否弃他国文化为代价。对理性的倡导并不意味着否弃情感,不谈情感的爱国主义则失去了天然性的根基。因此,从现代意义上来讲,爱国主义不能忽视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张力,是兼具家国情怀的感性意识行为和道德、政治、法律规约的理性意识行为的综合性概念。
爱国主义不仅是个体对祖国产生的热爱,还是由此延伸出的国家认同和自我价值同一的问题,即由热爱祖国过渡到自我身份的确认。在当今社会,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有极强的价值关联,个体归属于“国家”这一范畴,获得相应的公民身份和公民群体资格,并在内心深处生发出维护国家尊严的使命感与捍卫国家权利的义务感,在社会习俗的影响下化作一种热爱祖国的信念与使命。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个体的公民身份与公民责任的深度关联。正向上,爱国主义将公民身份、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加以转化,催化出好公民,反之,评价是不是好公民标准之一便是看个体是否是理性的爱国者。综上而言,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内核是情感与理性相互交织的爱国意识,并调节着个体与国家、民族之间关系的思想行为规范。
二、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生成逻辑
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综合性的行为与思想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理论逻辑
理论在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功能。正确的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建立科学的、人性的、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思想文化,错误的理论将会使爱国主义陷入虚无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无根之境。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理论根基。探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也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环境和理论视角出发。曾有人误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主张爱国主义,因为在他们的文稿中不止一次地批判“爱国主义”“爱国主义者”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并提出“工人无祖国”的论断,甚至恩格斯从不敢将爱国主义者这一称号用在自己身上。其实,他们对爱国主义的态度并不是完全的批判,也从未表示过工人阶级不需要爱国。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的是虚假爱国主义、极端爱国主义、爱国沙文主义三种形态的爱国主义,而对于真正的、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则是大力支持的。究其原因,则可追溯至马克思、恩格斯生活过的工业革命大力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与资本主义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首先,爱国主义是以民族独立为前提的,排除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才能凝聚集体力量,实现国家健康自由的发展。实现民族独立是马克思、恩格斯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他们积极号召全世界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只有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它的内部发展过程才会重新开始。”[6]其次,爱国主义必须与共产主义相结合,与无产阶级的解放相结合,推翻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致力于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建立起具有无产阶级正义性质的爱国主义。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成为我国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发展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毛泽东在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思想的立场上,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从斗争实际出发,注重民族独立和民族团结。近代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构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7]毛泽东同志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提炼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的爱国精神,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迎来了革命斗争的胜利。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爱国主义形态已悄然发生变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爱国主义的主要任务从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完整的斗争状态转化为富强、民主、繁荣的发展状态,并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认为,爱国主义要形成“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8]江泽民同志主张,爱国主义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9]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深化爱国主义的精神阐释,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作为个人层面的政治道德原则放在首要位置。习近平同志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0]习近平同志高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在爱国主义基础上建立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培育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
(二)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本就是一个历史范畴,由国家生发而来的爱国主义更是历史范畴的概念,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的内涵、形式及内容。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生成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规律与社会的文化特征。
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产生之前,爱国主义思想意识便已经有迹可循。就中国而言,爱国主义的雏形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人们对部落的依恋之情。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必须依附于氏族才可抵抗住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其他氏族部落的侵袭。任何人脱离氏族,其生存将变得举步维艰。于是,人们在共同居住、共同劳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自己氏族部落的依附、眷恋、尊敬之情,其成员清醒地知道他们与部落是共存亡的,一旦氏族灭亡,其自身利益也难以保全。原始形态的爱国主义尚未形成具体的内容体系,还只是一种类似于集体意识的群体观念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这种朦胧的集体主义意识对维系氏族部落的团结和发展大有助益。
古代社会,爱国主义以个人的克己修身为起点,倡导遵从伦理秩序,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逻辑原则,继而演变成个人与家国之间,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关联。在这种伦理秩序中,个人命运、家族兴旺与国家昌盛紧密相连。因此,家与国在古代伦理社会中是同构的,爱国主义成为个人道德提升和事业追求最高层次的阶段。
在民族国家基本形成的近代,经历漫长的社会历史文化积累,集体意识逐渐升华为一种民族性格和国家情感。它凝结并生成于近代中国团结统一,抗击外来侵略,以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历史之中。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奋斗抗争史就是一部鲜明的爱国主义的发展史。自鸦片战争已降,近代历史中的爱国主义的内容凸显出了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作斗争,以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自主的中心诉求。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下,近代爱国主义表现为以本民族利益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的社会意识,它以鲜明的反抗性和正义性为特征。
时至现代,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主要以民族国家的政治形式存在。它主要泛指那些由享有共同历史、文化同质、价值同一的多民族构成的国家。民族国家比起一般的国家更为强调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国家文化的同质性和民族情感的同一性。其民主化、理性化、民族化的特性塑造了爱国主义注重普遍平等与自由的现代形态,表征为群体成员间特有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这种认同本民族的情感并不是以否弃其他民族为代价的,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是一种关心全体人民的利益,促进民族主体间性承认的理性过程。
(三)实践逻辑
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始终是各民族凝结一致的强大动力,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实践原则。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内部遵循一定的实践逻辑,在实践逻辑的指引下,爱国主义思想文化以实践理性的观念方式作用在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活之中。因此,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实践逻辑其实是从实践理性的角度,通过爱国主义原则的观念建构来处理个人与国家的现实关系问题。同时,实践又强调当下正在从事的具体劳动过程,这就意味着重点是要解决和着眼于当前正在发生的现实问题,即是说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在当下时代个人的生活中,在社会国家的建设的具体国情中,如何看待和处理具体事件中的二者关系问题。
就国际大环境而言,“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1]。一方面,中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升,国际声誉日趋高涨。尤其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组织得力、精准施策、及时应对,有力地控制了国内病情的蔓延。同时,在国际交往中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倡导世界各国开展合作,共同应对疫情,并始终能够站在人类道义的一面,向多个国家捐赠抗疫物资提供援助。其大国责任的担当和作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不愿承认中国的崛起,想方设法污蔑抹黑中国,不断在主权、民族、文化、舆论等各个方面挑起事端,以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来扰乱人心,妄图颠覆中国的思想文化。现实国际环境的情况就决定了中国要振兴富强,就必须以解决自身发展问题为基础,这亦是要求在看待国际舆论与各种思潮时,应具有中國视角和中国立场,在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指引下团结一心,为国家繁荣富强不懈奋斗。 就国内情况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实践主题。一方面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内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以实现,人民温饱问题已经稳定解决,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对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还很明显。国家发展的任务依旧任重道远。在当前国情下,就需要每个个人理解和把握身处的历史际遇和国家民族复兴的时代阶段,将个人的发展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国家民族的前途未来相统一,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国家民族责任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在实践中实现个人追求与奉献国家的统一,在践行中传承和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文化。
三、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现实基础
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生成从来都是源自于具体的现实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言,“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2]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精神滋养亦非囿于抽象的道德律令,而是在广西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生活丰富经历的认识与反思。质言之,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产生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历史生活息息相关。正是广西少数民族的历史生活,才为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创生提供了现实基础。
广西虽然地处边陲,却自古便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战国时期称岭南地区为百越之地,尤其是古西瓯、骆越之地就涵盖了当今广西的主要区域。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之地,并设置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其中,桂林郡和象郡主要就是当今广西所在,广西地区的简称桂也是由此而来。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灵渠修建完成,由此相伴而生的灵渠文化对中国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和边防的巩固以致政治的统一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东汉初期,因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后留驻军人屯垦起始,延续至今两千年的时间里,散布在广西各处的马留人以及他们所传载的伏波文化,始终是维系和凝聚着边疆地区居民文化和心理的重要纽带,至今仍是人们追宗慎远和国家认同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北宋时期,宋廷设置广南西路与广南东路西东相对,于是广西路的简称成为现今广西称谓的雏形。元朝时期,设置为“广西行中书省”。明朝时期,广西的名称被固定下来,成为明朝13个布政司中的一个。清朝时则设置广西省,称谓至解放初期都未曾改变,直到1958年,才设立改称为当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由此可见,广西的历史文化生活始终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实践生活的组成部分,并共同参与和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这也是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得以生成的客观的历史人文环境基础。
人始终是历史实践的主体,亦是承载思想文化创生与发展的本体。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发轫与壮大,离不开广西人民的爱国行为和事迹。而从古至今,广西从来不乏此类典范。明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及其抗倭事迹就是其中之一。瓦氏夫人原名岑花,明朝廷因其抗倭有功招封其为“二品夫人”,因此人们尊称其为瓦氏夫人。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倭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进。此时年尽花甲的瓦氏夫人受命抗倭,带领俍兵(亦称狼兵)驰援浙江。清代古应泰编辑的《明史纪事本末》中就有记载:“夏四月,广西田州土官妇瓦氏引狼、土兵至苏州……新倭日至,地方甚恐。闻狼兵至,人心稍安。”[13]广西俍兵能征惯战素有威名,瓦氏夫人虽年事已高却仍然能够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时的浙江巡抚胡宗宪称赞“其兵可死不可败;固十出而九胜。”瓦氏夫人率领俍兵抗倭的英勇事迹显示了广西各民族共御外侮的坚定决心,是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归属感和国家认同感的历史证明。
在近代,当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和顽强抗争的过程中,广西各族人民以其坚韧顽强,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以血肉之躯铸就了爱国主义的不朽丰碑。诸如,冯子材率领萃军抗法,并获得了著名的镇南关大捷;苏元春踏实守业二十年,一心建设广西边防,铸成有“南方长城”之名的坚固国防线。
在抗日战争的民族国家危难时期,广西军民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显示出了极强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凝聚力。“抗战则存,屈服则亡,除坚决抗战而外,更不容有徘徊余地。”[14]广西从抗战开始,动员武装士兵近50万人,是全国动员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15]到1940年,广西兵员已逾60万,仍是全国人口比例第一的省份。[16]广西子弟兵先后参与了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豫南鄂北战役、桂南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等诸多重要战役。日军曾两次进犯广西,1939年日军钦防登陆,占领广西南宁及要地昆仑关,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与中国军队鏖战昆仑关,毙敌旅团长、联队长以及85%以上的班长以上军官,杀敌4千余人,打败了号称“钢军”的日本精锐第五师团,以1.4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取得了首次规模最大的攻坚战胜利。当时俘虏的日军日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数日以来,当面之敌对我猛烈攻击,其战斗力对华作战以来从未遭遇者,因此伤亡极重,实足寒心。”[17]1944年日军全面入侵广西,其中桂林保卫战极其惨烈,广西守城军民以2万人抗击近10万装备精良的日军(另一说法是近15万日军)。桂林守军拼死抵抗以身殉国,如桂林七星岩八百爱国将士顽强死守,最终全部牺牲。
广西民众在抗日战争中同样展现出了极大的爱国情怀。如广西学生军就是以在校学生组建的抗日救亡武装团体。三届广西学生军中,尤其是第二届和第三届,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支抗日救亡力量。第二届学生军1937年组建,奔赴武汉、安徽配合第五战区开展抗战工作。这届学生军本是通过邕、吾、桂、柳四市招考的方法招募,而不少学生都是冲破家庭和学校阻挠,爬墙出校,拦车参加。第三届学生军预计招收1200人,而报名者踊跃,人数竟有18000余人。[18]再如,抗战中的桂林开放包容,不仅允许共产党开展活动,还对抗日救亡的文化人士给予支持,因而一时成为著名的抗日文化名城。当时先后有1千余名进步文化人士在桂林活动,其中著名的如郭沫若、矛盾、巴金、田汉、陶行知、梁漱溟等200余人;有统计称抗战时期国统区书刊80%都是在桂林出版。[19]等等。 正是由于广西社会历史现实之中,孕育出了大量饱含爱国主义精神的名人事迹,才使该地区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具有了坚实的现实根基和源源不绝的传承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以史为镜,认真严肃地认识和反思历史,才会让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在当今时代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21]当今时代,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新时代阶段给予的历史任务,着眼广西地区现实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具体而言,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就是要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中得以发展。
(一)在守正中坚持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优秀传统
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有自身坚守的原则和方向,这便是守正。质言之,即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广西历史优秀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为积淀,在当代思想文化的创生中实现对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内核的继承。一方面,传统是文化创生的基础。爱国主义思想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内核,是始终要秉持和坚守的实践品格。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需要在历史的语境中来阐释传统,从而在当下反思的意义中建立传统与现代的精神关联。长久以来,广西人民在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为特色的广西精神。这亦是对广西少数民族历史生活变迁中,不变精神的生动总结和诠释;另一方面,对传统的追溯和反思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时代在变化,对历史优秀思想文化精神的继承并不是机械地取用历史内容。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在不同时期亦有其不同的历史内容。因此,当前对历史优秀传统的追思亦需要以先进的理论思想加以指导和诠释。而历史经验早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才能保证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在传承创生过程中,始终保持自身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化先进性。
(二)在创新中实现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需要在原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着眼解决现实实践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自身在当今时代的持续发展。每个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具体内容都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不同时期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和主要任务的不同所决定。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结束,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需要以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为内容,对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新的阐释和创新。这种创新并非是要对过往传统的不合时宜作背弃和否定,而是要强调在现实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扬传统、扬弃传统,从而实现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针对克服和解决当下的实践问题上的创新。
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创新主要可通过三种途径。具体而言,一是对历史优秀传统的再阐释。文化的独具特性使其在滋养人的精神时,又会促发新的思想文化得以延伸和派生。这种创新通过对历史优秀传统的再阐释,不仅能够在历史经验中生发激励和动力,还能在这种再阐释中反省和寻得当下时代所需的意义。此外,对历史再阐释的过程,可以实现人们对曾经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实际上,爱国主义精神的凝聚力本身就是源自于个体心理上的认同,其中极大一部分是对文化的认同。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广西地域共同的人文历史、集体记忆、民族风俗、信仰等文化性要素,在发展红色旅游,利用各种民族节庆活动,追忆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中,建构起具有广西地域历史特色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思想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二是以当下广西地区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为材料,在总结和省思中创新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拥有着12个世居民族的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省(区)。这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新的事迹,创造着新的历史。如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打赢这场战役一直是广西人民为之奋斗努力的大事。2019年获百花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驻村笔记》便是描绘广西桂西北老少边山穷地区脱贫攻坚的优秀作品。现实实践中可供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创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再如广西民俗形成如今的“三月三”歌圩;还有作为边疆地区,在中国-东盟自由貿易区中,广西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以便成为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还有如环境治理中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此外,还有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等等事例不胜枚举。实践逻辑清楚地指明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是在这个时代的事迹中,人们的行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正在进行中的广西建设不仅可以成为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材料,更是需要总结和提取的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时代体现。
三是以未来目标的共识性促进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创生。人的实践区别于动物的质性标准就在于其具有目的性。广西各族人民当下实践发展的目的与全国人民的目的是同一的。广西的建设,广西各族人民的实践劳动都是为了最终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无论是个人、还是广西各民族,在这个共同的目标下,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广西各族人民将这种共同的目标寄予当下的具体实践之中,因此,同样也孕育着和平年代,建设国家过程中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同样也是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和着眼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0.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8.
[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9-580.
[4]朱桂莲.关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审视[J].社科纵横,2008(1):81-84.
[5]郑航.国家认同教育:培养理性的爱国者[J].教育研究与试验,2012(3):22-2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30.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42.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03.
[9]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436-437.
[10]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共青团,2019(05):1-5.
[1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52.
[13](清)古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2:853.
[14]广西省政府.李总司令白副司令抗日救国言论[A].广西省政府公报(131)[C].1936:4.
[15]奇卓.广西学生军领导者林枢团长会见记[N].申报,1939-4-1(5).
[16]周振纲.检讨兵役问题[J].抗战时代,1940(3):1.
[17]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3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8:354.
[18]佚名.抗战时期的广西学生军[J].农家之友,2014(04):29-31.
[19]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四)[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7.
[20]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N].光明日报,2014-7-8(1).
[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20.
责任编辑 陈杰聪
关键词: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
“爱国”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承接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1]爱国亦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具备的关于国家信仰、政治责任、社会担当等核心价值观念的思想行为要求。但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生成并非源自抽象而成的思想理念,而是在无数具体现实中,在无数仁人志士的行为活动与生动的事迹中产生的。所以,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以历史现实为根基,在不断阐释爱国主义历史和守正优良传统的过程中,面向时代,从而立足在解决时代问题的基础上,在现实的具体实践中创新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地域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文化。
一、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内在意蕴
爱国主义是国家和民族振兴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要素。爱国主义的经典释义可溯及列宁在《皮季里姆·索罗金的宝贵自供》中的论述:“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而后这句话又被修订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3]从现代意义上讲,爱国主义是一種把关心和维护祖国荣誉、利益,以及把推进祖国文明进步、献身祖国和人民幸福,作为自己的政治选择和道德取向的无比高尚的思想理念。[4]从传统的古代爱国主义思想“周君岂能无爱国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近代文人志士追求民族独立所开展的一系列救亡图存的革命,再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迎来的崭新图景,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深厚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鉴于此,爱国主义精神就是深深根植于社会历史中的社会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精神,它以道德规范的形式融入在实践理性之中,指导人们的言行,调整着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各种关系。可以说,爱国主义思想文化不仅是一种关乎善的意识,更是一种在实践中关乎善的行为。
一直以来,爱国主义通常被直观地理解为个体热爱民族国家的情感。但若仔细考究,此种理解就未免有窄化爱国主义概念的倾向。爱国情感只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性层面,实际上,爱国主义是一个情与理、个人与集体、个体与国家交织的综合性概念。首先,爱国主义是由民族意识和同胞意识自然生发而来的朴素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个体在社会规范的指引下历经自然、社会相互交互的社会实践,经过世世代代的孕育建立起来的。这种建基于感性之上的朴素情感一旦生发出归属感和根源意识,便以无意识的方式长时间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情感式的爱国主义有自身的限度,它极易因情感过度而导致族群意识高于甚至优先于国家意识,甚至因情感的沉湎而过分强调现实的合理性和传统的不可变更性,致使以冲动、激情、狂热代替理智思考、理性决断、自主选择,致使爱国主义走向一种情感意义的、僵化的境地。[5]这里反映出现代社会中至少存在两种爱国主义倾向,一种是狭隘的、冲动的、本能的爱国主义,此种爱国主义容易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另一种是理性的、反思的、现代化的爱国主义,这是更高层次的爱国主义,以理性规约情感,对自己国家的热爱不以排斥他国、否弃他国文化为代价。对理性的倡导并不意味着否弃情感,不谈情感的爱国主义则失去了天然性的根基。因此,从现代意义上来讲,爱国主义不能忽视情感与理性之间的张力,是兼具家国情怀的感性意识行为和道德、政治、法律规约的理性意识行为的综合性概念。
爱国主义不仅是个体对祖国产生的热爱,还是由此延伸出的国家认同和自我价值同一的问题,即由热爱祖国过渡到自我身份的确认。在当今社会,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有极强的价值关联,个体归属于“国家”这一范畴,获得相应的公民身份和公民群体资格,并在内心深处生发出维护国家尊严的使命感与捍卫国家权利的义务感,在社会习俗的影响下化作一种热爱祖国的信念与使命。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个体的公民身份与公民责任的深度关联。正向上,爱国主义将公民身份、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加以转化,催化出好公民,反之,评价是不是好公民标准之一便是看个体是否是理性的爱国者。综上而言,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内核是情感与理性相互交织的爱国意识,并调节着个体与国家、民族之间关系的思想行为规范。
二、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生成逻辑
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综合性的行为与思想相互影响的过程,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理论逻辑
理论在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功能。正确的理论可以指导我们建立科学的、人性的、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思想文化,错误的理论将会使爱国主义陷入虚无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无根之境。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理论根基。探讨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也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环境和理论视角出发。曾有人误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主张爱国主义,因为在他们的文稿中不止一次地批判“爱国主义”“爱国主义者”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并提出“工人无祖国”的论断,甚至恩格斯从不敢将爱国主义者这一称号用在自己身上。其实,他们对爱国主义的态度并不是完全的批判,也从未表示过工人阶级不需要爱国。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的是虚假爱国主义、极端爱国主义、爱国沙文主义三种形态的爱国主义,而对于真正的、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则是大力支持的。究其原因,则可追溯至马克思、恩格斯生活过的工业革命大力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与资本主义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首先,爱国主义是以民族独立为前提的,排除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才能凝聚集体力量,实现国家健康自由的发展。实现民族独立是马克思、恩格斯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立场,他们积极号召全世界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只有当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的时候,它的内部发展过程才会重新开始。”[6]其次,爱国主义必须与共产主义相结合,与无产阶级的解放相结合,推翻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致力于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建立起具有无产阶级正义性质的爱国主义。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成为我国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发展最重要的理论依据。毛泽东在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思想的立场上,结合具体的历史条件,从斗争实际出发,注重民族独立和民族团结。近代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构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7]毛泽东同志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提炼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的爱国精神,保持民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迎来了革命斗争的胜利。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爱国主义形态已悄然发生变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爱国主义的主要任务从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完整的斗争状态转化为富强、民主、繁荣的发展状态,并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认为,爱国主义要形成“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8]江泽民同志主张,爱国主义就是要“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9]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深化爱国主义的精神阐释,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作为个人层面的政治道德原则放在首要位置。习近平同志强调,“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0]习近平同志高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在爱国主义基础上建立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培育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
(二)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本就是一个历史范畴,由国家生发而来的爱国主义更是历史范畴的概念,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展现出不同的内涵、形式及内容。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生成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反映了时代的发展变化规律与社会的文化特征。
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产生之前,爱国主义思想意识便已经有迹可循。就中国而言,爱国主义的雏形起源于原始社会中人们对部落的依恋之情。由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必须依附于氏族才可抵抗住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其他氏族部落的侵袭。任何人脱离氏族,其生存将变得举步维艰。于是,人们在共同居住、共同劳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对自己氏族部落的依附、眷恋、尊敬之情,其成员清醒地知道他们与部落是共存亡的,一旦氏族灭亡,其自身利益也难以保全。原始形态的爱国主义尚未形成具体的内容体系,还只是一种类似于集体意识的群体观念和心理上的认同感、归属感。这种朦胧的集体主义意识对维系氏族部落的团结和发展大有助益。
古代社会,爱国主义以个人的克己修身为起点,倡导遵从伦理秩序,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逻辑原则,继而演变成个人与家国之间,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关联。在这种伦理秩序中,个人命运、家族兴旺与国家昌盛紧密相连。因此,家与国在古代伦理社会中是同构的,爱国主义成为个人道德提升和事业追求最高层次的阶段。
在民族国家基本形成的近代,经历漫长的社会历史文化积累,集体意识逐渐升华为一种民族性格和国家情感。它凝结并生成于近代中国团结统一,抗击外来侵略,以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历史之中。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奋斗抗争史就是一部鲜明的爱国主义的发展史。自鸦片战争已降,近代历史中的爱国主义的内容凸显出了同封建主义、帝国主义作斗争,以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自主的中心诉求。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迫下,近代爱国主义表现为以本民族利益为核心的民族主义的社会意识,它以鲜明的反抗性和正义性为特征。
时至现代,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主要以民族国家的政治形式存在。它主要泛指那些由享有共同历史、文化同质、价值同一的多民族构成的国家。民族国家比起一般的国家更为强调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国家文化的同质性和民族情感的同一性。其民主化、理性化、民族化的特性塑造了爱国主义注重普遍平等与自由的现代形态,表征为群体成员间特有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这种认同本民族的情感并不是以否弃其他民族为代价的,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是一种关心全体人民的利益,促进民族主体间性承认的理性过程。
(三)实践逻辑
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始终是各民族凝结一致的强大动力,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实践原则。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内部遵循一定的实践逻辑,在实践逻辑的指引下,爱国主义思想文化以实践理性的观念方式作用在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活之中。因此,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实践逻辑其实是从实践理性的角度,通过爱国主义原则的观念建构来处理个人与国家的现实关系问题。同时,实践又强调当下正在从事的具体劳动过程,这就意味着重点是要解决和着眼于当前正在发生的现实问题,即是说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在当下时代个人的生活中,在社会国家的建设的具体国情中,如何看待和处理具体事件中的二者关系问题。
就国际大环境而言,“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1]。一方面,中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升,国际声誉日趋高涨。尤其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组织得力、精准施策、及时应对,有力地控制了国内病情的蔓延。同时,在国际交往中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倡导世界各国开展合作,共同应对疫情,并始终能够站在人类道义的一面,向多个国家捐赠抗疫物资提供援助。其大国责任的担当和作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不愿承认中国的崛起,想方设法污蔑抹黑中国,不断在主权、民族、文化、舆论等各个方面挑起事端,以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来扰乱人心,妄图颠覆中国的思想文化。现实国际环境的情况就决定了中国要振兴富强,就必须以解决自身发展问题为基础,这亦是要求在看待国际舆论与各种思潮时,应具有中國视角和中国立场,在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指引下团结一心,为国家繁荣富强不懈奋斗。 就国内情况而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实践主题。一方面中国经济稳步增长,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内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以实现,人民温饱问题已经稳定解决,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另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对物质文化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还很明显。国家发展的任务依旧任重道远。在当前国情下,就需要每个个人理解和把握身处的历史际遇和国家民族复兴的时代阶段,将个人的发展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国家民族的前途未来相统一,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国家民族责任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在实践中实现个人追求与奉献国家的统一,在践行中传承和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文化。
三、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现实基础
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生成从来都是源自于具体的现实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言,“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12]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精神滋养亦非囿于抽象的道德律令,而是在广西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聚居于此的少数民族生活丰富经历的认识与反思。质言之,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产生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历史生活息息相关。正是广西少数民族的历史生活,才为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创生提供了现实基础。
广西虽然地处边陲,却自古便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战国时期称岭南地区为百越之地,尤其是古西瓯、骆越之地就涵盖了当今广西的主要区域。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之地,并设置桂林、象郡和南海三郡。其中,桂林郡和象郡主要就是当今广西所在,广西地区的简称桂也是由此而来。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灵渠修建完成,由此相伴而生的灵渠文化对中国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和边防的巩固以致政治的统一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东汉初期,因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后留驻军人屯垦起始,延续至今两千年的时间里,散布在广西各处的马留人以及他们所传载的伏波文化,始终是维系和凝聚着边疆地区居民文化和心理的重要纽带,至今仍是人们追宗慎远和国家认同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北宋时期,宋廷设置广南西路与广南东路西东相对,于是广西路的简称成为现今广西称谓的雏形。元朝时期,设置为“广西行中书省”。明朝时期,广西的名称被固定下来,成为明朝13个布政司中的一个。清朝时则设置广西省,称谓至解放初期都未曾改变,直到1958年,才设立改称为当今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由此可见,广西的历史文化生活始终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实践生活的组成部分,并共同参与和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这也是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得以生成的客观的历史人文环境基础。
人始终是历史实践的主体,亦是承载思想文化创生与发展的本体。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发轫与壮大,离不开广西人民的爱国行为和事迹。而从古至今,广西从来不乏此类典范。明朝著名的爱国将领、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及其抗倭事迹就是其中之一。瓦氏夫人原名岑花,明朝廷因其抗倭有功招封其为“二品夫人”,因此人们尊称其为瓦氏夫人。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倭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进。此时年尽花甲的瓦氏夫人受命抗倭,带领俍兵(亦称狼兵)驰援浙江。清代古应泰编辑的《明史纪事本末》中就有记载:“夏四月,广西田州土官妇瓦氏引狼、土兵至苏州……新倭日至,地方甚恐。闻狼兵至,人心稍安。”[13]广西俍兵能征惯战素有威名,瓦氏夫人虽年事已高却仍然能够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时的浙江巡抚胡宗宪称赞“其兵可死不可败;固十出而九胜。”瓦氏夫人率领俍兵抗倭的英勇事迹显示了广西各民族共御外侮的坚定决心,是广西壮族等少数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归属感和国家认同感的历史证明。
在近代,当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和顽强抗争的过程中,广西各族人民以其坚韧顽强,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以血肉之躯铸就了爱国主义的不朽丰碑。诸如,冯子材率领萃军抗法,并获得了著名的镇南关大捷;苏元春踏实守业二十年,一心建设广西边防,铸成有“南方长城”之名的坚固国防线。
在抗日战争的民族国家危难时期,广西军民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显示出了极强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凝聚力。“抗战则存,屈服则亡,除坚决抗战而外,更不容有徘徊余地。”[14]广西从抗战开始,动员武装士兵近50万人,是全国动员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15]到1940年,广西兵员已逾60万,仍是全国人口比例第一的省份。[16]广西子弟兵先后参与了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豫南鄂北战役、桂南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等诸多重要战役。日军曾两次进犯广西,1939年日军钦防登陆,占领广西南宁及要地昆仑关,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与中国军队鏖战昆仑关,毙敌旅团长、联队长以及85%以上的班长以上军官,杀敌4千余人,打败了号称“钢军”的日本精锐第五师团,以1.4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取得了首次规模最大的攻坚战胜利。当时俘虏的日军日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数日以来,当面之敌对我猛烈攻击,其战斗力对华作战以来从未遭遇者,因此伤亡极重,实足寒心。”[17]1944年日军全面入侵广西,其中桂林保卫战极其惨烈,广西守城军民以2万人抗击近10万装备精良的日军(另一说法是近15万日军)。桂林守军拼死抵抗以身殉国,如桂林七星岩八百爱国将士顽强死守,最终全部牺牲。
广西民众在抗日战争中同样展现出了极大的爱国情怀。如广西学生军就是以在校学生组建的抗日救亡武装团体。三届广西学生军中,尤其是第二届和第三届,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一支抗日救亡力量。第二届学生军1937年组建,奔赴武汉、安徽配合第五战区开展抗战工作。这届学生军本是通过邕、吾、桂、柳四市招考的方法招募,而不少学生都是冲破家庭和学校阻挠,爬墙出校,拦车参加。第三届学生军预计招收1200人,而报名者踊跃,人数竟有18000余人。[18]再如,抗战中的桂林开放包容,不仅允许共产党开展活动,还对抗日救亡的文化人士给予支持,因而一时成为著名的抗日文化名城。当时先后有1千余名进步文化人士在桂林活动,其中著名的如郭沫若、矛盾、巴金、田汉、陶行知、梁漱溟等200余人;有统计称抗战时期国统区书刊80%都是在桂林出版。[19]等等。 正是由于广西社会历史现实之中,孕育出了大量饱含爱国主义精神的名人事迹,才使该地区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具有了坚实的现实根基和源源不绝的传承力量。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以史为镜,认真严肃地认识和反思历史,才会让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在当今时代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四、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来决定。”[21]当今时代,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新时代阶段给予的历史任务,着眼广西地区现实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具体而言,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就是要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中得以发展。
(一)在守正中坚持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优秀传统
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有自身坚守的原则和方向,这便是守正。质言之,即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广西历史优秀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为积淀,在当代思想文化的创生中实现对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内核的继承。一方面,传统是文化创生的基础。爱国主义思想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内核,是始终要秉持和坚守的实践品格。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需要在历史的语境中来阐释传统,从而在当下反思的意义中建立传统与现代的精神关联。长久以来,广西人民在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为特色的广西精神。这亦是对广西少数民族历史生活变迁中,不变精神的生动总结和诠释;另一方面,对传统的追溯和反思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时代在变化,对历史优秀思想文化精神的继承并不是机械地取用历史内容。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在不同时期亦有其不同的历史内容。因此,当前对历史优秀传统的追思亦需要以先进的理论思想加以指导和诠释。而历史经验早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才能保证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在传承创生过程中,始终保持自身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化先进性。
(二)在创新中实现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需要在原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着眼解决现实实践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自身在当今时代的持续发展。每个时代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具体内容都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不同时期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和主要任务的不同所决定。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经结束,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发展需要以地区的现代化建设为内容,对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新的阐释和创新。这种创新并非是要对过往传统的不合时宜作背弃和否定,而是要强调在现实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发扬传统、扬弃传统,从而实现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针对克服和解决当下的实践问题上的创新。
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创新主要可通过三种途径。具体而言,一是对历史优秀传统的再阐释。文化的独具特性使其在滋养人的精神时,又会促发新的思想文化得以延伸和派生。这种创新通过对历史优秀传统的再阐释,不仅能够在历史经验中生发激励和动力,还能在这种再阐释中反省和寻得当下时代所需的意义。此外,对历史再阐释的过程,可以实现人们对曾经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实际上,爱国主义精神的凝聚力本身就是源自于个体心理上的认同,其中极大一部分是对文化的认同。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广西地域共同的人文历史、集体记忆、民族风俗、信仰等文化性要素,在发展红色旅游,利用各种民族节庆活动,追忆民族历史、传承民族文化中,建构起具有广西地域历史特色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思想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二是以当下广西地区社会实践的具体内容为材料,在总结和省思中创新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拥有着12个世居民族的广西是全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省(区)。这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新的事迹,创造着新的历史。如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打赢这场战役一直是广西人民为之奋斗努力的大事。2019年获百花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驻村笔记》便是描绘广西桂西北老少边山穷地区脱贫攻坚的优秀作品。现实实践中可供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创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再如广西民俗形成如今的“三月三”歌圩;还有作为边疆地区,在中国-东盟自由貿易区中,广西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以便成为衔接“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还有如环境治理中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此外,还有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左右江革命老区建设等等事例不胜枚举。实践逻辑清楚地指明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是在这个时代的事迹中,人们的行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正在进行中的广西建设不仅可以成为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材料,更是需要总结和提取的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时代体现。
三是以未来目标的共识性促进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创生。人的实践区别于动物的质性标准就在于其具有目的性。广西各族人民当下实践发展的目的与全国人民的目的是同一的。广西的建设,广西各族人民的实践劳动都是为了最终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无论是个人、还是广西各民族,在这个共同的目标下,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广西各族人民将这种共同的目标寄予当下的具体实践之中,因此,同样也孕育着和平年代,建设国家过程中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同样也是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和着眼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0.
[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8.
[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9-580.
[4]朱桂莲.关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审视[J].社科纵横,2008(1):81-84.
[5]郑航.国家认同教育:培养理性的爱国者[J].教育研究与试验,2012(3):22-2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30.
[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42.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203.
[9]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436-437.
[10]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共青团,2019(05):1-5.
[11]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8-25(2).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52.
[13](清)古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2:853.
[14]广西省政府.李总司令白副司令抗日救国言论[A].广西省政府公报(131)[C].1936:4.
[15]奇卓.广西学生军领导者林枢团长会见记[N].申报,1939-4-1(5).
[16]周振纲.检讨兵役问题[J].抗战时代,1940(3):1.
[17]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第3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8:354.
[18]佚名.抗战时期的广西学生军[J].农家之友,2014(04):29-31.
[19]广西抗战文化研究会.桂林抗战文化研究文集(四)[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7.
[20]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N].光明日报,2014-7-8(1).
[2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20.
责任编辑 陈杰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