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党员提高素质、履行义务、行使权力、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如何有序、高效、创造性地开展,一直是广大基层党务干部和党员关注的热点。明确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创新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剖析学生党支部的类型特点和组织生活现状,探讨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长效机制的构建方向与路径,进而形成可示范、可引领、有实效、易推广的工作案例和工作机制,能够为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案例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创新的重要意义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1]高校基层党组织积极创新组织生活,有助于加强党支部建设、实现党建对标争先,使党支部能坚强有力地发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组織师生、宣传师生、凝聚师生和服务师生的功能,真正成为富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斗堡垒,在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同时,组织生活的创新能有效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力,有力保障学生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在培育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者上发挥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摸清学生党员队伍的思想状况,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组织生活是高校学生党员进行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形式,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党员联系的有力纽带。近年来,高校党基层组织贯彻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规范了党的组织生活。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在制度、内容和形式上对组织生活进行创新能够加强党支部内部的联系,方便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及时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动态与学习生活情况,为党支部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组织生活的创新也有利于切实加强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实效性,使学生党员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党内政治生活,更加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这将有效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并强化党支部的前沿思想阵地功能。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党员队伍的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提升学生党员自身能力建设
意识形态建设是党支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组织生活的目的之一。对于大部分学生党员而言,其社会阅历较浅、思想认识不深,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容易被动摇,需要党支部时刻给予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在组织生活中,通过师生党员、新老党员之间的交流讨论,可以起到纠正错误思想、端正入党动机、提高思想觉悟的作用,进而使党员队伍的意识形态建设落到实处。同时,组织生活也为党员们交流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使党支部能够切实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高水平人才。
(三)有利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2]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学生党支部在高校学生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学生党支部将思想培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党员身上,通过“三会一课”等制度积极锤炼学生党员队伍的党性修养和纯洁性。与之相对的是,在学生中占多数的非党员群体中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往往陷入教育实效性低下、反馈结果不理想的尴尬境地。组织生活的创新,能够发挥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优化班风学风和拓展组织生活影响力等,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吸纳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党员队伍,将党支部打造成高校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助力。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结构特点及组织生活现状分析
组织生活是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各级各类党组织均将组织生活的开展作为工作重心,但不可否认,现阶段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的开展仍有改善的空间。就高校学生党支部而言,相较于其他党组织,其独有的特点也使得其组织生活在逐渐规范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结构特点
第一,支部党员学历层次“泾渭分明”。由于高校学生在学历层次、思想深度、政治素质、专业水平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使得党支部难以采用格式化、样版化的管理方式。因此,党支部需要根据党员的构成特点,在党员组织管理、党员教育培养、党建工作开展方式等方面采取具备相当差异性的做法。大部分高校选择按学历层次划分学生党支部,并在同层次学历中按照专业、年级或其他标准进一步细划。总的来看,这种做法的确有效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大大加强了对学生党支部的日常管理,减少了软弱涣散党支部的产生。但在另一方面,按学历层次划分学生党支部的做法,客观上使党员们更倾向于在支部内部沟通联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支部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使得研究生和本专科生之间的朋辈教育更难开展。
第二,支部党员年级结构“头重脚轻”。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党内有关规定,发展党员需要经历4个阶段26个步骤,工作严肃且程序较多,因此,学生党员发展周期普遍在两年以上。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党组织更倾向于发展接受了更长考察周期、思想政治更为成熟的学生,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直到大三、大四才被接受为预备党员,仅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在大二成为预备党员,基本没有学生能够在大一被发展为党员,因此,在本专科学生党支部中,大部分党员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年级结构并不均衡。在研究生党支部中,相当一部分党员在本科学习期间就已入党,党员年级结构失衡的问题并不明显。以广东工业大学大学政法学院党委为例,该二级党组织下属本科生党支部中,大二党员占比仅为5%,大四党员占比则达到了63%。而在研究生党支部中,超过60%的党员在本科学习期间就接受了完整的入党培养教育以及相应考核。综合来看,党员年级结构“头重脚轻”的问题在本专科学生党支部中凸显严重,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党员不熟悉党内事务、不习惯党内生活,还有“不利于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先锋带头作用,不利于在大一大二年级开展党团建设工作”[3]等一系列影响。 第三,支部党员“换血频繁”。本质上讲,支部党员“换血频繁”也是党员年级构成失衡的影响之一,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一是支部党员组织关系存续周期短,不少党员往往只在支部内经历了一年甚至半年的组织生活就需要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二是支部委员更替快,大部分支委由毕业生党员(正式党员)担任,每届支委的任期只有一年左右;三是间接影响基层党组织设置,部分党支部中毕业生党员占比过高,导致毕业生党员离校后该支部剩余正式党员人数不满足成立党支部的需求,不得不与其他党支部合并成立联合党支部。这样频繁的人员变动虽是客观原因所致,但也严重影响了党员在发展后的培养工作,不利于党支部的组织管理工作。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现状分析
第一,组织生活制度日渐规范,但内容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足。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按学历层次划分学生党支部的做法更是促进了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得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在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的工作实践中,通过查阅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记录,发现各党支部均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规定的有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民主评议等基本制度,确保每月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开展各项组织生活。但是,由于组织开展活动的支委成员频繁更换,新上任的支委成员缺少开展组织生活的经验,大部分组织生活的内容在于完成上级党组织的“规定”要求和动作,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能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学习问题的组织生活较少,组织生活方式的创新也不足。[4]
第二,支部党员出勤率较好,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支部党员大部分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着较重的考研升学压力和就业实习压力,出勤率虽然较好,但往往出现党员“人在心不在”的情况,在组织生活上发言后即开始做自己课程作业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校内开展的组织生活,绝大多数党员都能参加,但涉及到校外开展的组织生活,如主题实践、参观革命教育基地、组织公益活动等,则仅有部分党员能主动参与的现象也反映了支部党员对参加组织生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组织生活易开展,但纪律性不强。按年级和专业在同一学历层次内设立党支部的设置模式为协调组织生活的时间提供了便利,因为同专业或者同年级的支部成员课程安排相同,可支配时间较为集中,在确定组织生活的时间时无需过多地协调迁就。此外,同专业或同年级的支部成员平时联系较为紧密,支委的工作能够较易地得到支部成员的支持,组织生活开展的难度不大。然而,在纪律方面,由于支委碍于情面,而又缺乏外部监督,支委对纪律的执行力度则存在不足的情况。如面对部分大三、大四的学生党员因为就业和考研的压力,无故缺席党员会议,不按规定进行组织生活的情况,支委会碍于情面,不对其采取批评或者其他惩处措施,对党的纪律有所亵渎。[5]
三、构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长效机制的现实路径
组织生活是大学生党员培养的主要方式,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让组织生活严起来、实起来、活起来,充分发挥组织生活的育人引领作用,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固有特点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根据实践经验及取得的实际成效,创新无疑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的“生命线”。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党、依规治党的形势下,创新必须依托制度建設这一关键环节,只有抓好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推动党内自主创新。因此,必须坚持用制度管党治党,同时完善制度监督体制机制,形成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合力,保证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一)规范组织生活制度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首先要健全党支部生活。[6]忽视常规化管理,不注重引导教育,片面追求创新,导致形式主义问题产生,这些是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规范化管理是组织生活创新的基础,只有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的党内规定,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监督、管理和服务,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项支部职能,才能唤醒和增强党员意识,夯实组织生活创新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是党的历史上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其中明确规定:“党支部应当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经常、认真、严肃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7]党支部书记要带头学,用灵活的方式引导带动学生党员主动学,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并严格按照《条例》的标准、要求过好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民主评议等基本制度。
(二)健全监督反馈机制
监督反馈机制是确保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严格落实、各项党内活动依规依纪进行的根本保障,它是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两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结果,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制度体系。”[8]尽管早在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就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但总体上,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内监督没有具体的、明确的和刚性的规定。鉴于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党支部)党内监督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主体不明确、内容不规范、形式不灵活、阵地不广泛等实际情况,应进一步厘清监督与监督制度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并落实监督机制,明确监督的主体应包括各级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监督的内容应覆盖到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将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紧密结合、多方位进行,同时将监督的线下阵地拓展到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娱乐等区域,将监督的线上阵地拓展到学生党员常出现的网络平台,力争达到“只要有学生党员出现的地方,就要有监督”的工作境界。党外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要补充,畅通党外监督的渠道、明确党外监督的内容显得格外重要。高校二级党组织应积极听取党外群众对党支部和党员的意见、建议,畅通获得信息的渠道,甄别收悉信息的真伪,妥善处理获悉的意见,切实将党外群众对党支部和党员提出的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 (三)完善支部引领机制
支部引领机制是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的重要动力,必须坚持把典型引领作为重要推动力,总结和凝练为成熟的机制、有效办法、典型经验,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按照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促进人才培养的实现、直接联系服务师生等要求,高校在按年级(专业)或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整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如鼓励在创新创业平台、新兴学科交叉组织、重大项目组、课题组,以及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学生社团等领域组建师生联合党支部、临时党支部,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生学习、科研工作有机融合,探索学生党建工作向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拓展,扩大党的覆盖面,通过“树典型、树榜样”的形式,深入基层党建。做到哪里有学生党员;哪里就有学生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强化支部培育机制
如何判定、分析学生党支部的类型及特点,这是推动组织生活创新的关键点和难点,而强化支部培育机制无疑将为组织生活的持续创新注入一股强心剂。“学生党员存在其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特征,对党的工作动态有热度、没深度,对自身专业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注要相对高于社会问题。”[9]因此,高校二级党组织、党支部应以需求为导向,开拓性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支部的实际情况将组织生活与学科相关的系列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党员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一次成功的组织生活必须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是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10]因此,可以在组织生活的时间、空间、途径方式等方面创新形式。在时间方面,落实“主题党日”制度,根据全体党员课余时间协调每月相对固定的时间开展组织生活,保证100%的出席率。在空间方面,通过“师生共建”“校内外联合”等形式,与本校教师党支部或机关党支部、兄弟院校师生党支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互动式的组织生活,拓宽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渠道。在途径方面,要推动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基层党建“互联网+”路径,依托学生党员活跃的载体作为党建引领的制高阵地,如利用“易班”平台搭建关于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轻应用或资料库、党员微信群、QQ群等。面对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形式,高校各二级党组织和学生党支部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组织生活的规划性,逐步形成强有力的支部培育体系。
(五)制定激励保障机制
激励保障机制是提升基层党支部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推进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需要配套的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平台保障等。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能有效激发支部自我创新和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更加坚定支部探索求知的步伐。一要完善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制度保障。通过完善党支部工作制度,推进党支部上下依规依纪开展组织生活,同时还要将基本工作制度落到实处,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对党支部的每个党员作出客观评价。例如,通过民主测评对优秀学生党员进行嘉奖、对不合格党员按党内规定进行处置,以做到全面激活党支部的每一个细胞,使每个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二要扎实做好学生党支部的经费保障工作。高校二级党组织应根据学生党支部年初制定的支部工作计划合理下拨党建活动经费,确保组织生活的顺利进行,对在开展党建工作过程中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三要拓宽组织生活开展的实践平台。由于缺乏探索的积极性、缺少相应的校外实践平台和机会,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主要在校内开展组织生活。高校党委和二级党组织要积极主动为学生党支部构建支部组织生活的校内外实践平台,拓宽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渠道,创设组织生活多形式开展的条件,确保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高质量开展。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长效机制的构建,既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又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既要有宏观的引领规划,又要有微观的落地措施。总之,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推进组织生活在实践基础上的循环创新。
参考文献:
[1]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人民日报,2016-11-03(001).
[2]余晓玲,谭毅.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1):103.
[3][5]何健,赵珥希.新阶段下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模式探究——以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为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138.
[4]馮国珍,郝清羽.对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0(14):58.
[6]艾英华,李艳文,王继明.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常态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49.
[7]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16.
[8]陈焘,王子杰,赵冬鸣.深化高校党内监督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8):37-39.
[9]鄢月,王天利.以特色学科为依托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研究[J].前沿,2014(5):160.
[10]陆先亮,毛诚著.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状况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227.
责任编辑 姜淑娟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案例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创新的重要意义
“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1]高校基层党组织积极创新组织生活,有助于加强党支部建设、实现党建对标争先,使党支部能坚强有力地发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组織师生、宣传师生、凝聚师生和服务师生的功能,真正成为富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战斗堡垒,在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同时,组织生活的创新能有效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活力,有力保障学生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在培育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者上发挥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摸清学生党员队伍的思想状况,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组织生活是高校学生党员进行党内政治生活的主要形式,是高校基层党组织与党员联系的有力纽带。近年来,高校党基层组织贯彻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规范了党的组织生活。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在制度、内容和形式上对组织生活进行创新能够加强党支部内部的联系,方便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及时了解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动态与学习生活情况,为党支部工作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组织生活的创新也有利于切实加强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实效性,使学生党员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党内政治生活,更加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和监督,这将有效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并强化党支部的前沿思想阵地功能。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党员队伍的意识形态建设,不断提升学生党员自身能力建设
意识形态建设是党支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组织生活的目的之一。对于大部分学生党员而言,其社会阅历较浅、思想认识不深,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容易被动摇,需要党支部时刻给予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在组织生活中,通过师生党员、新老党员之间的交流讨论,可以起到纠正错误思想、端正入党动机、提高思想觉悟的作用,进而使党员队伍的意识形态建设落到实处。同时,组织生活也为党员们交流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平台,使党支部能够切实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高水平人才。
(三)有利于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2]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学生党支部在高校学生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期以来,学生党支部将思想培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党员身上,通过“三会一课”等制度积极锤炼学生党员队伍的党性修养和纯洁性。与之相对的是,在学生中占多数的非党员群体中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往往陷入教育实效性低下、反馈结果不理想的尴尬境地。组织生活的创新,能够发挥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优化班风学风和拓展组织生活影响力等,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吸纳更多的优秀学生加入党员队伍,将党支部打造成高校思想引领的重要阵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助力。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结构特点及组织生活现状分析
组织生活是党支部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各级各类党组织均将组织生活的开展作为工作重心,但不可否认,现阶段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的开展仍有改善的空间。就高校学生党支部而言,相较于其他党组织,其独有的特点也使得其组织生活在逐渐规范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的结构特点
第一,支部党员学历层次“泾渭分明”。由于高校学生在学历层次、思想深度、政治素质、专业水平等方面均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使得党支部难以采用格式化、样版化的管理方式。因此,党支部需要根据党员的构成特点,在党员组织管理、党员教育培养、党建工作开展方式等方面采取具备相当差异性的做法。大部分高校选择按学历层次划分学生党支部,并在同层次学历中按照专业、年级或其他标准进一步细划。总的来看,这种做法的确有效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大大加强了对学生党支部的日常管理,减少了软弱涣散党支部的产生。但在另一方面,按学历层次划分学生党支部的做法,客观上使党员们更倾向于在支部内部沟通联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各支部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使得研究生和本专科生之间的朋辈教育更难开展。
第二,支部党员年级结构“头重脚轻”。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党内有关规定,发展党员需要经历4个阶段26个步骤,工作严肃且程序较多,因此,学生党员发展周期普遍在两年以上。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党组织更倾向于发展接受了更长考察周期、思想政治更为成熟的学生,因此,绝大多数学生直到大三、大四才被接受为预备党员,仅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在大二成为预备党员,基本没有学生能够在大一被发展为党员,因此,在本专科学生党支部中,大部分党员是大三、大四的学生,年级结构并不均衡。在研究生党支部中,相当一部分党员在本科学习期间就已入党,党员年级结构失衡的问题并不明显。以广东工业大学大学政法学院党委为例,该二级党组织下属本科生党支部中,大二党员占比仅为5%,大四党员占比则达到了63%。而在研究生党支部中,超过60%的党员在本科学习期间就接受了完整的入党培养教育以及相应考核。综合来看,党员年级结构“头重脚轻”的问题在本专科学生党支部中凸显严重,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仅是党员不熟悉党内事务、不习惯党内生活,还有“不利于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先锋带头作用,不利于在大一大二年级开展党团建设工作”[3]等一系列影响。 第三,支部党员“换血频繁”。本质上讲,支部党员“换血频繁”也是党员年级构成失衡的影响之一,具体来讲有三个方面。一是支部党员组织关系存续周期短,不少党员往往只在支部内经历了一年甚至半年的组织生活就需要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二是支部委员更替快,大部分支委由毕业生党员(正式党员)担任,每届支委的任期只有一年左右;三是间接影响基层党组织设置,部分党支部中毕业生党员占比过高,导致毕业生党员离校后该支部剩余正式党员人数不满足成立党支部的需求,不得不与其他党支部合并成立联合党支部。这样频繁的人员变动虽是客观原因所致,但也严重影响了党员在发展后的培养工作,不利于党支部的组织管理工作。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现状分析
第一,组织生活制度日渐规范,但内容针对性和创新性不足。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按学历层次划分学生党支部的做法更是促进了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使得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在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的工作实践中,通过查阅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记录,发现各党支部均按照《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党内规定的有关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民主评议等基本制度,确保每月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内开展各项组织生活。但是,由于组织开展活动的支委成员频繁更换,新上任的支委成员缺少开展组织生活的经验,大部分组织生活的内容在于完成上级党组织的“规定”要求和动作,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能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学习问题的组织生活较少,组织生活方式的创新也不足。[4]
第二,支部党员出勤率较好,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支部党员大部分是大三、大四的学生,面临着较重的考研升学压力和就业实习压力,出勤率虽然较好,但往往出现党员“人在心不在”的情况,在组织生活上发言后即开始做自己课程作业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校内开展的组织生活,绝大多数党员都能参加,但涉及到校外开展的组织生活,如主题实践、参观革命教育基地、组织公益活动等,则仅有部分党员能主动参与的现象也反映了支部党员对参加组织生活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组织生活易开展,但纪律性不强。按年级和专业在同一学历层次内设立党支部的设置模式为协调组织生活的时间提供了便利,因为同专业或者同年级的支部成员课程安排相同,可支配时间较为集中,在确定组织生活的时间时无需过多地协调迁就。此外,同专业或同年级的支部成员平时联系较为紧密,支委的工作能够较易地得到支部成员的支持,组织生活开展的难度不大。然而,在纪律方面,由于支委碍于情面,而又缺乏外部监督,支委对纪律的执行力度则存在不足的情况。如面对部分大三、大四的学生党员因为就业和考研的压力,无故缺席党员会议,不按规定进行组织生活的情况,支委会碍于情面,不对其采取批评或者其他惩处措施,对党的纪律有所亵渎。[5]
三、构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长效机制的现实路径
组织生活是大学生党员培养的主要方式,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地让组织生活严起来、实起来、活起来,充分发挥组织生活的育人引领作用,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固有特点一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根据实践经验及取得的实际成效,创新无疑是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的“生命线”。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党、依规治党的形势下,创新必须依托制度建設这一关键环节,只有抓好制度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推动党内自主创新。因此,必须坚持用制度管党治党,同时完善制度监督体制机制,形成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合力,保证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一)规范组织生活制度
严格党的组织生活首先要健全党支部生活。[6]忽视常规化管理,不注重引导教育,片面追求创新,导致形式主义问题产生,这些是当前部分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规范化管理是组织生活创新的基础,只有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等的党内规定,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监督、管理和服务,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各项支部职能,才能唤醒和增强党员意识,夯实组织生活创新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是党的历史上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党支部工作的基础主干法规,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其中明确规定:“党支部应当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经常、认真、严肃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7]党支部书记要带头学,用灵活的方式引导带动学生党员主动学,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并严格按照《条例》的标准、要求过好组织生活,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主题党日、民主评议等基本制度。
(二)健全监督反馈机制
监督反馈机制是确保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严格落实、各项党内活动依规依纪进行的根本保障,它是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两种形式的有机结合。“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结果,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制度体系。”[8]尽管早在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就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但总体上,对于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党内监督没有具体的、明确的和刚性的规定。鉴于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党支部)党内监督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主体不明确、内容不规范、形式不灵活、阵地不广泛等实际情况,应进一步厘清监督与监督制度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并落实监督机制,明确监督的主体应包括各级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监督的内容应覆盖到党建工作的方方面面,将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紧密结合、多方位进行,同时将监督的线下阵地拓展到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娱乐等区域,将监督的线上阵地拓展到学生党员常出现的网络平台,力争达到“只要有学生党员出现的地方,就要有监督”的工作境界。党外监督是党内监督的重要补充,畅通党外监督的渠道、明确党外监督的内容显得格外重要。高校二级党组织应积极听取党外群众对党支部和党员的意见、建议,畅通获得信息的渠道,甄别收悉信息的真伪,妥善处理获悉的意见,切实将党外群众对党支部和党员提出的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 (三)完善支部引领机制
支部引领机制是推进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的重要动力,必须坚持把典型引领作为重要推动力,总结和凝练为成熟的机制、有效办法、典型经验,通过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基层党建工作开展,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按照有利于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开展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活动、促进人才培养的实现、直接联系服务师生等要求,高校在按年级(专业)或院(系)设置学生党支部的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整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如鼓励在创新创业平台、新兴学科交叉组织、重大项目组、课题组,以及学生公寓、学生社区、学生社团等领域组建师生联合党支部、临时党支部,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生学习、科研工作有机融合,探索学生党建工作向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拓展,扩大党的覆盖面,通过“树典型、树榜样”的形式,深入基层党建。做到哪里有学生党员;哪里就有学生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强化支部培育机制
如何判定、分析学生党支部的类型及特点,这是推动组织生活创新的关键点和难点,而强化支部培育机制无疑将为组织生活的持续创新注入一股强心剂。“学生党员存在其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特征,对党的工作动态有热度、没深度,对自身专业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注要相对高于社会问题。”[9]因此,高校二级党组织、党支部应以需求为导向,开拓性地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支部的实际情况将组织生活与学科相关的系列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党员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一次成功的组织生活必须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是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基本形式”。[10]因此,可以在组织生活的时间、空间、途径方式等方面创新形式。在时间方面,落实“主题党日”制度,根据全体党员课余时间协调每月相对固定的时间开展组织生活,保证100%的出席率。在空间方面,通过“师生共建”“校内外联合”等形式,与本校教师党支部或机关党支部、兄弟院校师生党支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互动式的组织生活,拓宽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渠道。在途径方面,要推动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基层党建“互联网+”路径,依托学生党员活跃的载体作为党建引领的制高阵地,如利用“易班”平台搭建关于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轻应用或资料库、党员微信群、QQ群等。面对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形式,高校各二级党组织和学生党支部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组织生活的规划性,逐步形成强有力的支部培育体系。
(五)制定激励保障机制
激励保障机制是提升基层党支部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推进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需要配套的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平台保障等。科学合理的激励保障,能有效激发支部自我创新和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更加坚定支部探索求知的步伐。一要完善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制度保障。通过完善党支部工作制度,推进党支部上下依规依纪开展组织生活,同时还要将基本工作制度落到实处,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对党支部的每个党员作出客观评价。例如,通过民主测评对优秀学生党员进行嘉奖、对不合格党员按党内规定进行处置,以做到全面激活党支部的每一个细胞,使每个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二要扎实做好学生党支部的经费保障工作。高校二级党组织应根据学生党支部年初制定的支部工作计划合理下拨党建活动经费,确保组织生活的顺利进行,对在开展党建工作过程中对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三要拓宽组织生活开展的实践平台。由于缺乏探索的积极性、缺少相应的校外实践平台和机会,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主要在校内开展组织生活。高校党委和二级党组织要积极主动为学生党支部构建支部组织生活的校内外实践平台,拓宽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渠道,创设组织生活多形式开展的条件,确保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高质量开展。
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长效机制的构建,既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又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既要有宏观的引领规划,又要有微观的落地措施。总之,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推进组织生活在实践基础上的循环创新。
参考文献:
[1]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N].人民日报,2016-11-03(001).
[2]余晓玲,谭毅.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1):103.
[3][5]何健,赵珥希.新阶段下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模式探究——以华北电力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为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138.
[4]馮国珍,郝清羽.对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有效性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0(14):58.
[6]艾英华,李艳文,王继明.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常态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49.
[7]中国法制出版社.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16.
[8]陈焘,王子杰,赵冬鸣.深化高校党内监督的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8):37-39.
[9]鄢月,王天利.以特色学科为依托创新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研究[J].前沿,2014(5):160.
[10]陆先亮,毛诚著.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状况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4):227.
责任编辑 姜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