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当新课程改革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滋润了每一位教师的心田的时候,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如何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和谐发展,已成为当前教师要解决的问题。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我在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发展学生能力上重点关注了以下几方面:
一、和谐,从平等的师生关系出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教学中,我们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撑起一片宽容、和谐、自由的天空,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发言。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发言提问创设一种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问题显得幼稚可笑时,教师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讥笑;当学生发言辞不达意时,教师要多上一点鼓励、引导,少一点批评;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责备。
其次,要为学生创设主动提问的情境。教学前,要让学生做好预习、资料搜集等;课堂上,让有问题的学生主动提问,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针对不同意见,师生共同讨论,再一起解决,让师生共同发展。
再者,要不断提高学生发言的水平。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教法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问题的个性体验和独特见解,并加以指导,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提高发言水平。
2.善用课堂的艺术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教师进入课堂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爱与赞美之词。
二、和谐,从流畅的教学过程出发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完美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和谐,从流畅的教学过程出发。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雷雨》一课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扫清生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雨前——雨中——雨后”;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细读悟“雨前”部分,最后引导学生多次品读重点语句,学會应用。这样,逐步让学生跟课文缩短距离,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做到了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了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思、悟、品、解。
三、和谐,从尊重学生的差异出发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谋求学生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都有他们各自的爱好和特长;即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倾向,这些差异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我们的教学中反映了出来。因此在弘扬个性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更应正视尊重这些个体的客观差异,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教学目标适度灵活。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根据教材、大纲的一般要求和各类学生的实际,制定出适度灵活而又有层次、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学《荷花》一课,其中有一项教学目标是完成课后一道思考题:“当我忽然感觉到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下限目标定为: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此问题。上限目标定为:展开合理的想象,能自己创设情境,想象自己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样做,既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了优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制定适度灵活的教学目标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
2.课堂教学分层推进。当一个话题事关课文全局,需要全班的同学积极参与对话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学生差异,实行分层推进。例如在学习《泉水》时,我根据文本的特点,投放了这样一个话题:“读了课文后,泉水帮助了谁,他们会对泉水说些什么?”
对三种不同的理解水平的同学,采取了以下策略:
最后,在全班汇报时,整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力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分别发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到群体之间相互碰撞,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理解教材中得到了收获,在差异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3.作业设计要有坡度。学生是有差异的,素质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设计创造性作业时应设计多种多样的自主性作业,让学生的作业也来一个“自助餐”,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这样既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机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例如:新课程要求从低年级起扩展识字,增加识字量。我们在每堂课后都给学生一篇与课文有联系的小文章,要求学生拼拼读读,并圈出认识的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能认几个就认几个。
4.针对学生差异评价。评价是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差异评价是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应不同,同一问题对不同类别学生的不同回答应作出不同的评价。这些评价可能起到因人施教的作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要针对个人的学习潜能进行评价。如优生和差生的答案相同,对于差生要充分肯定,对优生则提出期待和希望,让他们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四、和谐,从文本的丰富出发
语文教材内容赋予了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的空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大阅读策略,这种策略能拓宽“文本”的外延,加深“文本”的内涵,活化“文本”材料。
1.课堂延伸。《葡萄沟》一课,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夸夸葡萄沟,学生说完后,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我们龙涓也是个好地方,美食、美景也很多,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我们龙涓吗?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的说我们家乡的红酒甜美香淳;有的说我们龙涓的咸菜甘甜可口,非常好吃;有的说我们龙涓的仙峰岩、皇斗岩都是游玩的好地方……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夸夸葡萄沟过渡到用自己的话夸夸自己的家乡,这样,不但对文章的感悟有进一步的延续,而且激发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后延伸。《雷雨》一课,教师最后进行作业延伸,让学生回去查查资料或请教别人,了解一下课文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去查阅资料,加深了对雷电的了解,“文本”也在这里得到了拓宽。
总之,和谐的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练与悟、知与能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合,为了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师要努力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课堂。和谐,从这里出发!
一、和谐,从平等的师生关系出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要体现人文性的特点。”教学中,我们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撑起一片宽容、和谐、自由的天空,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发言。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发言提问创设一种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问题显得幼稚可笑时,教师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讥笑;当学生发言辞不达意时,教师要多上一点鼓励、引导,少一点批评;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责备。
其次,要为学生创设主动提问的情境。教学前,要让学生做好预习、资料搜集等;课堂上,让有问题的学生主动提问,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针对不同意见,师生共同讨论,再一起解决,让师生共同发展。
再者,要不断提高学生发言的水平。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教法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对问题的个性体验和独特见解,并加以指导,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提高发言水平。
2.善用课堂的艺术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教师进入课堂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爱与赞美之词。
二、和谐,从流畅的教学过程出发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完美的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没有任何的块状感,它给人的感觉是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和谐,从流畅的教学过程出发。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起来,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把它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里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艺术。《雷雨》一课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扫清生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雨前——雨中——雨后”;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细读悟“雨前”部分,最后引导学生多次品读重点语句,学會应用。这样,逐步让学生跟课文缩短距离,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教材的情理之中,做到了我中有书、书中有我,达到了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思、悟、品、解。
三、和谐,从尊重学生的差异出发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谋求学生全面发展。”每一个学生,由于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都有他们各自的爱好和特长;即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发展倾向,这些差异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在我们的教学中反映了出来。因此在弘扬个性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更应正视尊重这些个体的客观差异,积极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教学目标适度灵活。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根据教材、大纲的一般要求和各类学生的实际,制定出适度灵活而又有层次、可操作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学《荷花》一课,其中有一项教学目标是完成课后一道思考题:“当我忽然感觉到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我根据学生的实际,下限目标定为: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此问题。上限目标定为:展开合理的想象,能自己创设情境,想象自己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样做,既明确了多数学生必须达到的基本目标,又满足了优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制定适度灵活的教学目标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
2.课堂教学分层推进。当一个话题事关课文全局,需要全班的同学积极参与对话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学生差异,实行分层推进。例如在学习《泉水》时,我根据文本的特点,投放了这样一个话题:“读了课文后,泉水帮助了谁,他们会对泉水说些什么?”
对三种不同的理解水平的同学,采取了以下策略:
最后,在全班汇报时,整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力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分别发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到群体之间相互碰撞,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理解教材中得到了收获,在差异相互激荡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3.作业设计要有坡度。学生是有差异的,素质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教师设计创造性作业时应设计多种多样的自主性作业,让学生的作业也来一个“自助餐”,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这样既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机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例如:新课程要求从低年级起扩展识字,增加识字量。我们在每堂课后都给学生一篇与课文有联系的小文章,要求学生拼拼读读,并圈出认识的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能认几个就认几个。
4.针对学生差异评价。评价是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差异评价是针对各类学生的学习水平作出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应不同,同一问题对不同类别学生的不同回答应作出不同的评价。这些评价可能起到因人施教的作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要针对个人的学习潜能进行评价。如优生和差生的答案相同,对于差生要充分肯定,对优生则提出期待和希望,让他们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四、和谐,从文本的丰富出发
语文教材内容赋予了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这也留给老师许多发展的空间。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大阅读策略,这种策略能拓宽“文本”的外延,加深“文本”的内涵,活化“文本”材料。
1.课堂延伸。《葡萄沟》一课,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夸夸葡萄沟,学生说完后,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我们龙涓也是个好地方,美食、美景也很多,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我们龙涓吗?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的说我们家乡的红酒甜美香淳;有的说我们龙涓的咸菜甘甜可口,非常好吃;有的说我们龙涓的仙峰岩、皇斗岩都是游玩的好地方……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夸夸葡萄沟过渡到用自己的话夸夸自己的家乡,这样,不但对文章的感悟有进一步的延续,而且激发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后延伸。《雷雨》一课,教师最后进行作业延伸,让学生回去查查资料或请教别人,了解一下课文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去查阅资料,加深了对雷电的了解,“文本”也在这里得到了拓宽。
总之,和谐的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练与悟、知与能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合,为了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师要努力打造一种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课堂。和谐,从这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