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摘 要: 本文是在英语学习策略视角下基于双导机制的英语类专业大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5位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她们在中学时接受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刚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经过实践,她们在自主学习能力及英语学习成绩上普遍有所提高,证明了英语学习策略训练下的“双导制”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确实有效。
关键词: 英语学习策略 双导制 英语专业学生 行动研究
1.研究背景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19世纪正式形成。我国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引进导师制的。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本科生导师制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在全国高校的普及率剧增。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170多所高校實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从推行的广度、深度和程度来衡量,我国的本导制仍是不规范、不定型和不成熟的,存在师资匮乏、制度定位模糊、运行机制缺失等问题。18世纪90年代末,由英国开创了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标志着“导生制”的形成。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运用“小先生制”推动了“导生制”在教育运动中的多元化发展。如今“导生制”在我国得到了大力推广,但是很多高校的导生制都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由于中学普遍采取“填鸭式”教学,大一新生不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双导机制引导大一新生更好地过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其更快适应大学,转变学习方法和策略,探索出适合的学习方式。本研究是以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小组5位同学在“双导制”下通过英语学习策略的学习,探索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及学习成绩提高上的行动研究。
研究对象徐奕璐、徐柯钰、张金烁、周玲、刘静共5位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大一新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和方法层面:通过“双导制”和英语学习策略的学习,逐步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
应用层面:探索出一条更有效、更实用的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学习水平的方法,为其他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研究思路:通过“师生双导制”和英语学习策略的学习,通过几轮行动方案,争取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本研究的理论支撑:师生双导制、英语学习策略。
2.研究设计
2.1研究环境和对象简介
通过“师生双导制”和英语学习策略的学习,争取提高本组5位同学英语水平。初高中阶段,英语学习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上课主要学习词汇和语法知识,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培养,习惯了填鸭式的被动学习。
2.2初步研究
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5位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均为女生,年龄平均18周岁。导师导生每周均见面1次。5位同学各1位导师1名导生。高考英语成绩:徐奕璐(126/150)、徐柯钰(124/150)、张金烁(129/150)、周玲(92/120)、刘静(90/120)。
2.3研究问题
如何在学习策略应用视角下通过“师生双导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成绩?
2.4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定义:“由教师、校长、学校辅导员或其他教学相关人员主持的,收集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收集这些信息的目的在于增长见识,促进反思实践,改进学校环境(或教育实践),以及提高学生的成绩,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Mills 2007)
Action Research的两个维度:“研究”(research)强调围绕某个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抱着改进教学的目的,采取一系列系统的、有计划的方法展开调查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行动”(action)一词强调教师根据所掌握的调查信息和数据采取的能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行动研究一般发生在教师自己的课堂中,往往是一个不断循环和螺旋上升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发现问题并制订行动计划;
(2)收集跟此问题有关的信息;
(3)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教学中采取行动;
(4)观察并评价效果(包括进一步收集并分析数据);
(5)对结果进行反思。
如果在第一轮中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则需要开展第二轮、第三轮甚至第四轮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螺旋式循环过程图(纵向角度)(引自Richards
摘 要: 本文是在英语学习策略视角下基于双导机制的英语类专业大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以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5位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她们在中学时接受的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刚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经过实践,她们在自主学习能力及英语学习成绩上普遍有所提高,证明了英语学习策略训练下的“双导制”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确实有效。
关键词: 英语学习策略 双导制 英语专业学生 行动研究
1.研究背景
本科生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19世纪正式形成。我国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引进导师制的。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本科生导师制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在全国高校的普及率剧增。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有170多所高校實施了本科生导师制。从推行的广度、深度和程度来衡量,我国的本导制仍是不规范、不定型和不成熟的,存在师资匮乏、制度定位模糊、运行机制缺失等问题。18世纪90年代末,由英国开创了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标志着“导生制”的形成。20世纪初,陶行知先生运用“小先生制”推动了“导生制”在教育运动中的多元化发展。如今“导生制”在我国得到了大力推广,但是很多高校的导生制都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由于中学普遍采取“填鸭式”教学,大一新生不懂得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双导机制引导大一新生更好地过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其更快适应大学,转变学习方法和策略,探索出适合的学习方式。本研究是以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小组5位同学在“双导制”下通过英语学习策略的学习,探索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及学习成绩提高上的行动研究。
研究对象徐奕璐、徐柯钰、张金烁、周玲、刘静共5位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大一新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弱。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和方法层面:通过“双导制”和英语学习策略的学习,逐步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英语水平。
应用层面:探索出一条更有效、更实用的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学习水平的方法,为其他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研究思路:通过“师生双导制”和英语学习策略的学习,通过几轮行动方案,争取提高英语学习水平。
本研究的理论支撑:师生双导制、英语学习策略。
2.研究设计
2.1研究环境和对象简介
通过“师生双导制”和英语学习策略的学习,争取提高本组5位同学英语水平。初高中阶段,英语学习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上课主要学习词汇和语法知识,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和听说能力的培养,习惯了填鸭式的被动学习。
2.2初步研究
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5位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均为女生,年龄平均18周岁。导师导生每周均见面1次。5位同学各1位导师1名导生。高考英语成绩:徐奕璐(126/150)、徐柯钰(124/150)、张金烁(129/150)、周玲(92/120)、刘静(90/120)。
2.3研究问题
如何在学习策略应用视角下通过“师生双导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成绩?
2.4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定义:“由教师、校长、学校辅导员或其他教学相关人员主持的,收集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收集这些信息的目的在于增长见识,促进反思实践,改进学校环境(或教育实践),以及提高学生的成绩,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Mills 2007)
Action Research的两个维度:“研究”(research)强调围绕某个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抱着改进教学的目的,采取一系列系统的、有计划的方法展开调查并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行动”(action)一词强调教师根据所掌握的调查信息和数据采取的能解决问题的实际行动。行动研究一般发生在教师自己的课堂中,往往是一个不断循环和螺旋上升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发现问题并制订行动计划;
(2)收集跟此问题有关的信息;
(3)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教学中采取行动;
(4)观察并评价效果(包括进一步收集并分析数据);
(5)对结果进行反思。
如果在第一轮中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则需要开展第二轮、第三轮甚至第四轮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螺旋式循环过程图(纵向角度)(引自Rich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