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不是一门纯粹的技术学科,他的许多能力不是靠直接的传授和简单的模仿获得的,而是在长年累月的语文实践中,慢慢地领悟,一点点积累而获得的。因此,学习语文仅靠课堂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不读课外书籍,阅读面太窄,就会营养不良,语文素养肯定难以提高,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兴趣,一方面扩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又影响着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能扼杀,而要引起高度重视。这里,我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实际,谈谈对课外阅读的几点认识。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1.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积累。阅读的本质就是“读”,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具有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重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一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电脑上网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课外读物,大大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评判,越读越觉得孤陋寡闻,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对写作都大有帮助。
2.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指出:“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有利于养成“自己要读”的习惯。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正像人们早晨起来洗脸扫地一样,成为自然。这一点正是语文教学所期盼的。
3.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学生课文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同参与,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一般来说,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和兴趣来选择读物。其中,往往以文学类居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的意境的吸引,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伴之以理想、想象和情感,于是神思飞越,自由驰骋;或填补、充实作品中的空白和未确定领域;或有所生发、添加,阅出作品的意图,获得审美愉悦,产生某些在课堂上无法体会到的感觉。课外阅读从一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关于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学习需要博览群书,但博览群书并不是什么书都“览”,览的应该是精品,对此,教师应认真地给予指导:
1.指导选择书籍。据报载:世界每天所出的书,一个人整天关在屋里读,一辈子也难读完。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就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看,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存在着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很难有时间阅读课外书,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囫囵吞枣。也有数量不少的同学沉迷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中。其实,读书一是要广泛地阅读,包括阅读中外名著,报刊以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还可以以课本为中心,辐射到相关作品的阅读。如从节选的课文扩展到整篇文章或整部作品。像施耐庵的《水浒传》课文仅选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个片断,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原著全文。此外还可以从课文扩展到作者的传记,有关的评论等亦可从课文的引语,注释扩展到相关的作品。课外阅读要有面的普及和量的积累。二是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首先,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其次,是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课外结合,相互促进,教学大纲规定和推荐的篇目及教材配套的《读本》都是课外阅读的好书籍。
2.指导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的确定则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什么样的文章适合泛读和精读,什么情况下可采用细读和精读,都要一清二楚。通常情况下,拿到一本书,首先要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部书?”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的阅读,且只能做一般的了解,则只能用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其真情实感,则适合于精读和细读:如果阅读报刊,只想获取信息,做一般的了解,则看看题目,查阅栏目就可以了。
3.知道做读书笔记。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要做好摘录。教师要要求学生准备好笔记本,认真做好阅读笔记,对一些重要语段,应注明出处,以便需要时查阅,这样,积累一段时间后,组织全班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4.指导写读书心得。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书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博闻强识,开阔视野,增进了积累,但这还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初级阶段,要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养成写好读书心得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经过有计划的历练,写作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总之,了解了以上关于课外阅读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引起教师、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做学生的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读;做教师的要给予学生宏观上的指导,这样学生自身语文整体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一、课外阅读的意义
1.课外阅读有利于拓宽视野,增加积累。阅读的本质就是“读”,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具有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日积月累。重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不失为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一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电脑上网都蕴藏着丰富的阅读资源,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课外读物,大大丰富了语文知识,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评判,越读越觉得孤陋寡闻,越读越想读,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增加了知识积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对写作都大有帮助。
2.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指出:“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有利于养成“自己要读”的习惯。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了一种阅读习惯,正像人们早晨起来洗脸扫地一样,成为自然。这一点正是语文教学所期盼的。
3.有利于激发阅读兴趣。学生课文阅读是在自由、无拘束的心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的心理环境能充分调动各种心理因素的协同参与,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一般来说,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和兴趣来选择读物。其中,往往以文学类居多,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的意境的吸引,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伴之以理想、想象和情感,于是神思飞越,自由驰骋;或填补、充实作品中的空白和未确定领域;或有所生发、添加,阅出作品的意图,获得审美愉悦,产生某些在课堂上无法体会到的感觉。课外阅读从一方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不同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关于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学习需要博览群书,但博览群书并不是什么书都“览”,览的应该是精品,对此,教师应认真地给予指导:
1.指导选择书籍。据报载:世界每天所出的书,一个人整天关在屋里读,一辈子也难读完。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就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看,无论是质还是量都存在着问题,绝大多数同学很难有时间阅读课外书,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囫囵吞枣。也有数量不少的同学沉迷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中。其实,读书一是要广泛地阅读,包括阅读中外名著,报刊以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还可以以课本为中心,辐射到相关作品的阅读。如从节选的课文扩展到整篇文章或整部作品。像施耐庵的《水浒传》课文仅选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个片断,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原著全文。此外还可以从课文扩展到作者的传记,有关的评论等亦可从课文的引语,注释扩展到相关的作品。课外阅读要有面的普及和量的积累。二是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首先,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其次,是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课外结合,相互促进,教学大纲规定和推荐的篇目及教材配套的《读本》都是课外阅读的好书籍。
2.指导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的确定则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什么样的文章适合泛读和精读,什么情况下可采用细读和精读,都要一清二楚。通常情况下,拿到一本书,首先要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部书?”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的阅读,且只能做一般的了解,则只能用泛读和略读;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其真情实感,则适合于精读和细读:如果阅读报刊,只想获取信息,做一般的了解,则看看题目,查阅栏目就可以了。
3.知道做读书笔记。一个人光读书不做笔记,其效果远远比不上边读边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此,在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必要时要做好摘录。教师要要求学生准备好笔记本,认真做好阅读笔记,对一些重要语段,应注明出处,以便需要时查阅,这样,积累一段时间后,组织全班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4.指导写读书心得。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读书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博闻强识,开阔视野,增进了积累,但这还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初级阶段,要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养成写好读书心得的好习惯。这样,学生经过有计划的历练,写作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总之,了解了以上关于课外阅读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引起教师、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做学生的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读;做教师的要给予学生宏观上的指导,这样学生自身语文整体素质就会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