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面对挑战,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有效处理教材、主动走进学生、积极开发资源,才能在课中机智地选择预设、整合预设乃至放弃预设,从而收获生成。
关键词 生成 预设 善待 鼓励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是“生成”,它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它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中,从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从情感与情感的交融中,从思维与思维的交流中滋生出来的。生成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能让课堂呈现生机勃勃的精彩局面。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科学地、有效地把握好这些生成性资源,使我们的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达到完美统一呢?
一、“充分”预设
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不禁让我想到为什么自己上课虽然教学思路清晰,但总是顾虑重重,不能轻装上阵的原因。因此,在后来的教学研究中我发现了教师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学生的思考是多元的,课堂不可能完全顺应教师的教学思路,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对问题进行多种预设,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做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教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一年级的生字教学,有些比较简单的生字不少学生在学前已经非常熟悉了,而部分学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们可以设计让已经会的孩子来当小老师,而我们可以在一边辅导他们,这样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 另外,我所讲的预设还更多地包括思考孩子的其他突发状况。比如,这个问题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有多种答案,学生引起争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多预设“如果”,多预设“怎么办”,课堂上教师就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机智,从而使自己灵活驾驭课堂,这样的教学才能有针对性。
二、善待错误
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出现你始料未及的错误,但当这些错误发生后,我们常听到的是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和老师的冷言以对,这是最大的错误。就是在这一瞬间,孩子的自尊心便被我们踩在了脚下。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责怪他们无能,更不应冷嘲热讽,而应该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巧妙诱导,帮助学生挽回尊严。
三、鼓励争论
一教师执教课文《泉城》,在学到“珍珠泉”这一小节的时候,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这位同学读完坐下以后,有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表示他读错了一个字。原来他在朗读的时候,把“泉水从地底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中的“涌”读成了“冒”。老师及时抓住这一点追问:“用‘冒’和用‘涌’哪个更合适呢?”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争论,教师又引导他们通过反复读书、查字典等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刚才的问题。
于是同学们积极探索,兴趣盎然,教者也钻进学生群里和他们一起探讨。不一会儿,学生们纷纷有了自己的见解。一位学生说:“我通过查字典知道了‘冒’是向外透;往上升的意思,水或云气冒出。”另一位学生说:“我读了几遍课文,感觉‘涌’字说明了泉水是连续不断地流出来的,写出了泉水的生命力。”“我还有补充,我把后面的文章也读了,我发现了四个泉水流的特点都不一样,珍珠泉是‘涌’,五龙潭是‘汇注’,黑虎泉是‘喷吐’,趵突泉是‘冒’。因为珍珠泉的泉眼比较小,所以水是涌出来的;而趵突泉的泉眼比吊桶还粗,所以,泉水是‘咕嘟咕嘟’往外冒的……”
新课程提出了新的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提示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或小组间的合作,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正是受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教师在学生争论珍珠泉是“冒”还是“涌”时,没有做学生的裁判,而是装了一次糊涂,把问题留给学生,激励学生课外自主研究文本中没有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糊涂”是虚,“引导”是实,巧借“糊涂”激起的是学生的学习内容的一种自学、自问的心理态势,让学生自己有解除问题的争论,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因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不能因为學生生成不合乎自己的预设而消极被动或不理不睬,而要积极面对有价值的生成,必要的情况下应该放弃预设收获生成。
关键词 生成 预设 善待 鼓励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是“生成”,它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它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中,从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从情感与情感的交融中,从思维与思维的交流中滋生出来的。生成使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能让课堂呈现生机勃勃的精彩局面。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科学地、有效地把握好这些生成性资源,使我们的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达到完美统一呢?
一、“充分”预设
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不禁让我想到为什么自己上课虽然教学思路清晰,但总是顾虑重重,不能轻装上阵的原因。因此,在后来的教学研究中我发现了教师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学生的思考是多元的,课堂不可能完全顺应教师的教学思路,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对问题进行多种预设,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再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样才能做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教师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一年级的生字教学,有些比较简单的生字不少学生在学前已经非常熟悉了,而部分学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们可以设计让已经会的孩子来当小老师,而我们可以在一边辅导他们,这样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 另外,我所讲的预设还更多地包括思考孩子的其他突发状况。比如,这个问题如果孩子回答不上来我们应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有多种答案,学生引起争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多预设“如果”,多预设“怎么办”,课堂上教师就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机智,从而使自己灵活驾驭课堂,这样的教学才能有针对性。
二、善待错误
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出现你始料未及的错误,但当这些错误发生后,我们常听到的是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和老师的冷言以对,这是最大的错误。就是在这一瞬间,孩子的自尊心便被我们踩在了脚下。课堂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责怪他们无能,更不应冷嘲热讽,而应该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巧妙诱导,帮助学生挽回尊严。
三、鼓励争论
一教师执教课文《泉城》,在学到“珍珠泉”这一小节的时候,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这位同学读完坐下以后,有许多同学纷纷举手表示他读错了一个字。原来他在朗读的时候,把“泉水从地底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中的“涌”读成了“冒”。老师及时抓住这一点追问:“用‘冒’和用‘涌’哪个更合适呢?”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争论,教师又引导他们通过反复读书、查字典等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刚才的问题。
于是同学们积极探索,兴趣盎然,教者也钻进学生群里和他们一起探讨。不一会儿,学生们纷纷有了自己的见解。一位学生说:“我通过查字典知道了‘冒’是向外透;往上升的意思,水或云气冒出。”另一位学生说:“我读了几遍课文,感觉‘涌’字说明了泉水是连续不断地流出来的,写出了泉水的生命力。”“我还有补充,我把后面的文章也读了,我发现了四个泉水流的特点都不一样,珍珠泉是‘涌’,五龙潭是‘汇注’,黑虎泉是‘喷吐’,趵突泉是‘冒’。因为珍珠泉的泉眼比较小,所以水是涌出来的;而趵突泉的泉眼比吊桶还粗,所以,泉水是‘咕嘟咕嘟’往外冒的……”
新课程提出了新的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给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提示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或小组间的合作,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正是受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教师在学生争论珍珠泉是“冒”还是“涌”时,没有做学生的裁判,而是装了一次糊涂,把问题留给学生,激励学生课外自主研究文本中没有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有效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糊涂”是虚,“引导”是实,巧借“糊涂”激起的是学生的学习内容的一种自学、自问的心理态势,让学生自己有解除问题的争论,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因此,教师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适时地作出反应和调整。不能因为學生生成不合乎自己的预设而消极被动或不理不睬,而要积极面对有价值的生成,必要的情况下应该放弃预设收获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