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全国卷模式)

来源 :读写月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_stor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清时期,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分为国家政府层面与民间海商层面两种发展路径。国家政府层面的海上丝绸之路,即“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贸易”。近现代以来,它备受指责。这种指责,除了近代以来中国遭到东西方列强的侵略从而备受蔑视的政治因素之外,从学术视角来审视,无疑混淆了外交关系与经济贸易的界限。明清的“朝贡制度”,归根到底,是为了维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外交制度。这种制度继承了中国两千年来“华夷之辨”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带有某种程度的政治虚幻观念。然而,评判一个国家或一个朝代的外交政策,并不能仅仅着眼于某些虚幻观念和经济上的得不偿失。要客观、全面评判明清两代的对外关系,应该从确立这一体系的宗旨及其实施情况,并且参照其他国家对外关系的历史事实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历史真相的结论。
  十五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列强,经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社会变革、工业革命等一系列演化,逐渐确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欧洲中心论”,促进了以西方列强为核心的近现代“世界史”国际性格局的形成。在“世界史”国际性格局的形成历程中,东西方列强所建构的国际外交关系,基本是征服性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之中,国家与国家之间并不存在独立与平等的国际关系。
  反观明清中国政府所奉行的“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贸易”体制,可以断言:明清两代的朝贡体系是建立在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宗旨之上的。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训示:“四方诸夷,僻在一隅。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在交往过程中,朱元璋主张“西洋诸国素称远蕃,涉海而来,难计岁月。其朝贡无論疏数,厚往薄来可也”。到了清朝,这种和平共处的宗旨基本被继承了下来。
  明清时期所奉行的这种国际关系准则,带有“核心”与“周边”的“华夷之别”的虚幻成分,但是至今依然值得思考,而不应对明清时期的“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贸易”进行贬抑。同时,应该看到,明清时期国家政府所奉行的“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贸易”,着眼点主要在于维护王朝统治稳定。正因为这样,这种外交体制忽略了国际关系中另外一项极其重要的内涵,即经济贸易的自主关系。不但如此,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对于民间海商贸易活动,从维护统治的立场出发,基本上采取了压制甚至镇压的策略。
  国家政府层面和民间海商层面这两种路径基本上是沿着各自相互背离的方向发展,未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也未能共同创造本应属于中华民族应有的海洋文明。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国家政府层面的“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贸易”体制土崩瓦解,而民间海商贸易也基本上难觅踪迹了。
  (摘编自陈支平《明清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两种路径》)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政府层面的海上丝绸之路遭受众多指责,既有政治原因,也有学术方面的原因。
  B.明清建立的是和平共处的外交关系,而东西方列强所建构的则是征服性的外交关系。
  C.随着工业革命等事件的完成,近现代“世界史”国际性格局及不平等的外交关系形成。
  D.明清统治者对民间海商贸易大多压制甚至镇压,以致我国的民间海商贸易基本消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指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两种不同发展路径,然后重点分析了第一种发展路径。
  B.文章对比分析了东西方列强和明清政府构建的对外关系,以此作为阐述观点的依据。
  C.文章引用朱元璋等人关于对外关系的论述,论证了和平共处是当时外交关系的宗旨。
  D.文章指出了第一种发展路径的不足,并认为这是我国未能创造海洋文明的直接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时期的朝贡制度是一种外交制度,如果从经贸角度来审视它,就可能失之偏颇。
  B.参照其他国家对外关系的史实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客观、全面评判明清“朝贡制度”。
  C.西洋诸国如果涉海而来朝拜明朝国君并且进贡,那么得到的回馈往往是非常丰厚的。
  D.明清统治者奉行的国际关系准则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依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摘编自《十九大报告》)
  材料二:
  美丽中国,是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是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具体体现。而2015年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新型绿色化”则是美丽中国的实现路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体现。
  我国尚未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了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的巨大压力以及环境资源的重大损失。有研究表明,1997—2013年我国绿色GDP占传统GDP的比重为78.99%~87.06%,即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损失占12.94%~21.01%。因此,需要更为科学地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主要是:一是以全产业链的生态环境成本最小化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进而达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通过完善资源环境市场机制,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占用外部成本的内部化,激励企业通过生态产业链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发展。二是以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为核心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包括构建引导绿色消费的政策制度,形成有利于绿色出行的交通网络和设施体系,推进有利于绿色居住的社区制度。三是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目标打造生态安全的绿色空间,尤其是遵循不同区域人与自然的规律,构建符合区域自然特征、提升生态安全能力、体现美好生活需要的绿色空间体系。(摘编自黄贤金《美丽中国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原有的需求也逐步得到满足。而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更加广泛,其中就包括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存在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正是针对这一痛点。建设美丽中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是在直面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决断,展现了党的科学发展理念新境界,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
  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是最典型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界限的全球性问题。当前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障碍,世界各国都应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责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我国作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构筑美丽中国、治理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正是切实履行对国际社会绿色发展的自觉担当,体现了我国对人类长远发展的高度负责。我们要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摘编自黄娟《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人类如果在开发利用自然时违背自然规律,一味掠夺,那么不仅会对自然造成伤害,而且也必然会自食其果。
  B.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被破坏、环境资源损失现象比较严重,人们应该直面问题,采取措施,以“新型绿色化”为路径建设美丽中国。
  C.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世界各国理应承担的责任,我国正在切实履行这一责任。
  D.综合三则材料可知,美丽中国的实质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保护自然中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6.建设美丽中国有哪些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两句诗
  程习武
  先生有姓,先生也有名字,但人们似乎都忘了,就都叫先生。叫先生于他们或许是一种骄傲,也说不大准。
  先生瘦,还高,人一见就想起被人牵着的骆驼。“牵骆驼”在这地方也是一种职业,叫看麻衣相。看相者看着对方一大片脸的某个地方,说某年某月某日,将有一场血光之灾或者命犯桃花,也许是财运降临。钱装进口袋后,犯没犯桃花,来没来财,怕神也不知道。先生从来瞧他们不上眼的。
  先生的瘦和高,都有利于他的职业。瘦人不管是本来就瘦,还是后来饿瘦,有一点相同——饭量都不大。正好,饭量大了先生养不活。先生个子高的好处更加明摆着,让他做起自己的工作就像那个解牛的庖丁,刀子就像鱼在水里游。先生的工作是戳垛子。一根毛笔,秃着;半瓶墨,黑着;一把破铲,钝着。这是先生全部的家什了,先生的日子都在里面。到了谁家门口,先生把破铲拿出来,在门口旁边的墙上方方正正铲平一块,铲去雨水的陈年旧痕。先生铲的时候一点也不急躁,铲子在墙上沙沙地响,土屑纷纷落下来。如果有风,土屑就飘去很远,一路带着土香。然后,先生就在那块铲平的地方写一首古诗,或一段益于人益于世的文字,也是古人的。写好,先生收拾家伙的时间,主人拿出一个或两个硬币,塞到先生挂在肩上的布搭里。有时候主人羞红着脸拿出两个馍或半瓢米,①先生也笑笑,受了。先生个子高,写了诗文的那块墙就距离地面很高,小孩子够不到,一般的大人也够不到,那些诗文就不会轻易被破坏掉,一年两年的风雨过了,那些诗文还像刚刚写上一样。直到字迹漫漶,先生才在那旧处轻轻铲一铲,再写上新的。
  不过,先生原来真是先生,坐在大屋子里,教好多小孩咿咿呀呀念书。孩子头和身子晃来晃去,风里的树一样。后来那些孩子就少了,没了,先生就不做先生了。先生什么时候不做先生的,没多少人说得清楚。先生什么时候开始做戳垛子这个职业的,没多少人说得清楚。实际上,清楚不清楚又打什么紧?在先生心里,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他要把他的先生给他的那些诗、那些文再给出去。他总不能把那些东西带走吧。
  太阳一竿子多高,天正好。是春天。麦子在地里青着,牛和羊在家里嚼草,人很闲,都站街上,喷唾沫星子。风从街上穿过,很舒服。
  谁说,先生来了,先生好久没来了。谁又说,先生的腰弓得厉害了,更像骆驼。人们纷纷乱乱看去,然后说,哦,可不是吗?然后散散乱乱朝先生要去的那家门口围过去,围成歪歪扭扭的圆。有人说,先生教着书的时候腰不弯,直溜着呢。都说,还真是。
  先生过来了,朝一众人笑笑,走到那一家的门口。都看那门口边,先生铲的那片地方还在,只是经了好多年的风吹雨打,那字迹模糊得厉害。先生拿出铲子,把那片风吹雨打得凹凹凸凸的地方铲平。先生的手很轻,铲子下面细碎的沙沙声,像土在唱。众人看先生拿出了笔和墨,就都说,先生写一个好的。先生笑笑说,古人的诗文都是好的。都说,写一个新的。先生说,几百上千年了,都不新。都说,写没写过的。先生又笑,谁看见我写过两遍的诗文?众人吸溜吸溜嘴,咦,还真是。
  蘸了墨,笔就在墙上走动。一顿一挫,走得慢。先生写的楷书,笔笔如刀。先生写字,好像把别的什么也写进去了。差不多一根烟的工夫,两句诗就黑在墙上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眾人一阵叫好。说这字写得敦实。说这诗句好,像画一样。再看先生,正细细端详那两句诗,额头微微有汗出来。谁说,先生写字那么用力?②先生笑笑,未答。笔蘸好了墨,先生准备写后两句——忽然,有锣声嘡嘡响起来。众人呼啦啦围过去,先生的旁边很快干干净净了。先生转头看了看,看见一个人牵了一群猴。先生看看众人的背影,又看了看墙上的两句诗,先生叹一口气,说,读诗书何如学玩猴!   先生仰起头,太阳正一点一点斜下去。先生想起了读得烂熟的《易》,③笑笑给自己说,要不,改行牵骆驼吧。(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多次描写先生的“瘦”,这既是先生的外貌特征,又是先生处境窘迫的体现,更是先生某种精神的象征。先生之“瘦”,启人深思。
  B.“先生教着书的时候腰不弯,直溜着呢”,本来腰弓得像骆驼的先生教书时腰却不弯了,这看似不合常理的描写蕴含着对先生的赞美。
  C.“先生寫的楷书,笔笔如刀”一句运用了比喻,形象生动。这一句主要是为了说明先生的书法遒劲有力,写在墙上的字如同刀刻一般。
  D.小说写先生周围的人时,只是使用“人们”“谁说”“众人”等,而不写出具体姓名,这就塑造了人物群像,为先生的活动提供了社会环境。
  8.小说中多处写先生“笑笑”,请简要分析小说画线处的“笑笑”分别体现了先生什么样的心境。(6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孝景时/程不识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B.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孝景时/程不识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C.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孝景时/程不识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D.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孝景时/程不识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为人廉/谨于文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文帝,指刘恒。他励精图治,卓有政绩;曾为母亲亲尝汤药,深具孝心。
  B.未央,即未央宫,西汉宫殿名,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C.二千石,据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因此后世以“二千石”指代郡守。
  D.结发,我国古代男子16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以此表示成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广是汉之名将,威名远播边塞。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时,他从军抵抗,杀敌、虏敌甚多;任上郡太守时,以力战闻名;他的贤能连匈奴单于也素有耳闻。
  B.李广行军布阵,方法不同他人。他行军无部伍行阵,驻军休息时,人人均可自便,不设防卫;而同为名将的程不识则整饬部曲,行伍整齐,防卫森严。
  C.李广爱护部下,士卒乐为之用。他为官数十年,终其一生,清正廉洁,家无余财;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与士卒共饮食。因此其士卒都乐意为他效死。
  D.李蔡爵至封侯,名声不及其兄。李广与匈奴作战不落后于他人,却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而李蔡的名声虽然远在其兄李广之下,却因功被封为乐安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汉下广吏。吏论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译文:
  (2)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就水。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①北,秦城太白东②。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燕支:也写作焉支山,在今甘肃省境内。②秦城:指长安城。太白:指长安附近的太白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子”指李侍御,“飞蓬”指诗人。以“飞蓬”自喻,写出了诗人的漂泊无依。
  B.“金鞭”“铁骢”意蕴丰富,可以让读者想象到李侍御一路纵马驰骋的飒爽英姿。
  C.朋友远赴万里之外,千言万语尽在酒中。语言浅近而情深,诗人形象直率而感人。
  D.诗人遥想朋友分别之后一路前行,从燕支北一直到太白东,关切、牵挂之情溢于言表。
  15.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赞美了行道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的行为之后,以“,”两句,直斥面对优厚俸禄而失“义”的行为。
  (2)《劝学》中,荀子认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并不是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两句,写送别之际主人、客人听到琵琶声时的忘我情态。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一个新时代①智能时代已悄然来临。智能使人类在众多物种中,但也使人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思考在智能时代人类教师和教育的地位有什么变化②在智能时代,人类教师的知识教学变得不再特别重要,不仅智能机器人在知识教学效率上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教师,而且深度学习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也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教育。人类生命存在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教育在知识教学方面与智能机器人无法比拟。恰如《人机共生》一书所言:“你无法把早已存在的知识下载到一个人身上,任何人都是从零开始的③仅这一点,就决定了人类教育在知识传授方面,永远不可能超越智能机器人的升级换代④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在智能时代将变得越来越没有必要,学校教育在培养劳动者方面曾经体现出的重要社会价值,终将成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起云涌崭露头角毕竟昙花一现
  B.一日千里脱颖而出究竟明日黄花
  C.一日千里崭露头角毕竟昙花一现
  D.风起云涌脱颖而出究竟明日黄花
  18.依次填入文中①-④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仅智能机器人在知识教学效率上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教育,而且深度学习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也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教育。
  B.智能机器人不仅在知识教学效率上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教师,而且深度学习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也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教师。
  C.智能机器人不仅在知识教学效率上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教师,而且深度学习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也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教育。
  D.不仅智能机器人在知识教学效率上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教师,而且深度学习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也可能全面超越人类教师。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近年来,花重金送低龄子女出国留学的家庭越来越多,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尽早接受国际化教育,拥有人生的高起点和美好未来,但从众多案例来看,效果并不理想。教育人士指出这是一轮新的“望子成龙潮”。
  (2)近日,北京老字号鞋店内联升举行了一次“潮鞋快闪”活动,展出了100多双时尚布鞋。内联升的“80后”副总经理说:“我们希望内联升在传承中发展,从百年老店发展为一个百年潮牌。”
  (3)据统计,目前生活在北京的韩国人和生活在上海的日本人人数都超过了10万,除北京和上海外,受外国人欢迎的中国城市还有很多,世界正掀起一股“去中国生活”的热潮。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以“说‘潮’”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期赠卷参考答案
  一、(36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1.(3分)A(B项,“则是征服性的外交关系”错,原文是说“基本是征服性的”。C项,“随着……形成”错,根据原文可知,是“欧洲中心论”的确立促进了近现代“世界史”国际性格局的形成。D项,“明清……我国的民间海商贸易基本消失”错,原文是说“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民间海商贸易才基本上难觅踪迹了。)
  2.(3分)D(“认为这是我国未能创造海洋文明的直接原因”错,从原文相关表述得不出这个结论。)
  3.(3分)B(“就能”错,客观、全面评判明清“朝贡制度”,前提很多,如外交政策的宗旨及其实施情况等,“参照其他国家对外关系的史实进行比较分析”只是条件之一。)
  (二)(12分)
  4.(3分)D(根据原文信息,“构建”的是“绿色空间体系”。)
  5.(3分)C(“最为严重”错,原文是说“最典型”。)
  6.(6分)①能够节约资源,使人们合理利用自然,从而有助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②能够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优质生态产品。③能够体现我国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担当精神和对人类长远发展的高度负责态度,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15分)
  7.(3分)C(“主要是为了说明先生的书法遒劲有力”错,这一句主要是为了突出先生不得志的痛苦、愤慨。正是因为心中痛苦、愤慨,所以“笔笔如刀”。)
  8.(6分)①处体现了先生对生活贫寒之人处境的理解和宽容。②处体现了先生内心的苦悶不被众人理解的酸楚。③处体现了先生虽满腹经纶却无处可用的自嘲、无奈。(一处2分,意思相近即可。)
  9.(6分)①先生清高自守,不会迎合世俗。先生对“牵骆驼”的看麻衣相者一向不屑,文中说“先生从来瞧他们不上眼的”。②先生志在传播文化,无怨无悔。他先是教书,后不做先生,改行戳垛子,在他的心中,这也是在传播文化。③先生性格坚毅而又达观,不会轻易放弃。虽然处境困窘,但先生依然要“把他的先生给他的那些诗、那些文再给出去”,在墙上写字的时候,好像是一种享受。(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34分)
  (二)(19分)
  10.(3分)A(“太中大夫”是“为”的宾语,因而“为太中大夫”不能断开,故B项错;“李广之略”意即李广的谋略,中间不能断开,故C项错;“乐从李广”意即高兴地跟随李广,和“苦程不识”构成对比,中间不能断开,故D项错。)
  11.(3分)D(“16岁”错,应是20岁。)
  12.(3分)B(“不设防卫”错,原文说“然亦远斥候”,意即远远地派出侦察兵,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措施,才没有遇到祸害。)
  13.(10分)(1)汉朝廷把李广交给官吏治罪。官吏评定李广折损的人马多,又被匈奴活捉过,就判处斩刑,李广用财物赎罪,被贬为平民。(“下……吏”“为……所”“当”各1分,句意2分。)
  (2)李广带兵,每到水源、粮食匮乏的地方,发现了水,士卒不全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将”“乏绝”“就”各1分,句意2分。)   (二)(9分)
  14.(3分)D(“从燕支北一直到太白东”错。根据注释及诗歌内容可知,“秦城太白东”指高适客居之处,“虏障燕支北”才是友人从军远去的地方。)
  15.(6分)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保卫国家、建功立业的劝慰和激励。(3分)诗歌前三联写和朋友分别,格调低沉,至尾联格调变为高昂向上、积极进取,这对全诗感情的抒发起到了转折、升华的作用。(3分)(意思相近即可)
  (三)(6分)
  16.(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假舆马者假舟楫者
  (3)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一空1分,有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20分)
  17(.3分)B(风起云涌:大风起来,乌云涌现;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一日千里:形容发展极快。文中人工智能發展迅速,但没有“声势浩大”,因而选填“一日千里”。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脱颖而出: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文中不是指青少年,因而选填“脱颖而出”。究竟:用作副词时,表示追根究底,语气不肯定。毕竟:用作副词时,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有加强语气的作用。文中语气不肯定,因而选用“究竟”。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学校教育曾长期起作用,只不过在智能时代,它的作用将失去,因而选填“明日黄花”。)
  18.(3分)C(①处,“智能时代”是对“新时代”的解释说明,应用破折号;②处,虽然有疑问词“什么”,但整个句子是陈述语气,应用句号;③处,引号内的内容是直接引用,句号应用在后引号之内;④处,句子是陈述语气,而非感叹语气,应用句号。)
  19.(3分)B(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应把“不仅”移到“智能机器人”之后;二是“深度学习能力和自我复制能力……超越人类教育”搭配不当。只有B项消除了这两处语病。)
  20.(6分)①挑战也随之而来(也面临许多不良倾向)②这种说法难免以偏概全(这种说法未必完全正确)③坚守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一句2分,意思相近即可。)
  21.(5分)①疟疾出现的时间远比农业在非洲兴起的时间早(3分)②能提高对疟疾的抵抗力(2分)
  四、(60分)
  22.(60分)
  【写作指导】可结合三则材料中的任何一则来阐述,第一则:追随潮流不可盲目跟风,追随潮流要切合实际,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第二则:追随潮流需要传承,需要在传承中创新。一味追随潮流而忽视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么潮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则:国力提升中国潮,世界之所以掀起一股“去中国生活”的热潮,是因为中国实力的提升。只要有实力,本身就是潮流,就能引领潮流。也可综合三则材料的内涵来阐述:什么是潮流?如何追随潮流?
  【文言选文参考译文】
  李将军李广,是陇西成纪人。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善于骑马射箭,斩杀、俘虏了许多敌人,做了汉朝的中郎。到孝景帝登基,李广调任为上郡太守,因奋力作战而出名。过了很久,孝景帝驾崩,武帝即位。左右大臣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李广从上郡太守调任为未央宫卫尉,而程不识也调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以前与李广都担任边郡太守,屯兵驻防。等到出击匈奴时,李广行军作战没有部曲编制、队列阵势,靠近良好的水源草地驻扎,住宿时,人人可以自便,不敲击刁斗打更巡夜来自卫。不过也远远地派出侦察兵,部队未尝遇到危害。程不识整饬部队部曲编制、扎营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全军到天亮也不得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害。这时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然而匈奴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卒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孝景帝时,程不识因为多次直谏调任太中大夫,他为人清廉,谨守法令条文。过了四年,李广从卫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用绳结成网兜让李广躺着。走了十余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胡儿骑着好马,突然跃身跳上胡儿的马,趁势推下胡儿,鞭马向南奔驰,于是回到汉朝。汉朝廷把李广交给官吏治罪。官吏评定李广折损的人马多,又被匈奴活捉过,就判处斩刑,李广用财物赎罪,被贬为平民。李广清正廉洁,得到赏赐,就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终其一生,任俸禄两千石的官四十余年,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李广带兵,每到水源、粮食匮乏的地方,发现了水,士卒不全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部吃过饭,他就不吃饭。士卒都乐意为他效死。当初,李广的堂弟李蔡和李广都侍奉孝文帝。景帝时,李蔡积累功劳升到禄秩二千石。孝武帝时,随大将军出击匈奴右贤王,有功,被封为乐安侯。李蔡的人品在下中等,名声在李广之下很远。然而李广得不到封爵封邑,官职不过九卿。李广部下一些军吏士兵也有的得到封侯。李广曾说:“各部队一些校尉以下的人,才能不到中等,由于抗击匈奴有功而得到封侯的有几十人。我李广从初成年时就与匈奴作战,并不落后于人,却没有建立尺寸之功来得到封邑,难道不是天意吗!”
  (供稿:江西玉山一中刘金华)
其他文献
“读书如阅世,多读书可以变得更聪明更成熟,即使做不到宠辱不惊,也可学得失意勿灰心,得意勿忘形。”著名作家杨绛先生把读书的境界说得恰如其分,成为经典。也有人曾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如此看来,读书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喜欢读书的人,仿佛是在鲜花丛中漫步,与美丽和芬芳相伴,温馨而幸福。  前段时间,我应邀参加了一位著名学者的新书发布会。我知道,老学者的书法造诣也非同一般,只因他常年居住在外地,很少
期刊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精品,入选多版语文教材。以出入荷塘为线,朱自清构建了一个封闭的文学空间;笔下月色荷塘且杂以眼前、江南、古时的多维时空;荷塘描摹,其修辞繁密多元而机心别具。如此行文,使得《荷塘月色》不易读,不易教。如有的引导教学或有偏颇——“本文最突出之处在于写景的细腻生动与手法多样,这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1];有的就轻地组织课堂——“第一步‘景之择取,自相殊异’/第二步‘含英咀华,品赏语
期刊
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虽在首尾都强调“我想念昆明的雨”,但全篇只有第四、五自然段描述了昆明雨季的特点,如“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其余的文字则细腻地描写昆明雨季的景、物、事。汪曾祺调动自己敏锐的感觉和深沉超俗的生活情趣,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世俗生活中慢慢寻找和享用那份美好,咀嚼和品味那份美好,进而书写一种美的人生、美的文化。  《
期刊
实用类文本阅读题自登陆全国高考新课标卷以来,在考查上历经了从选考到必考、从连续性文本到非连续性文本等几度变革。有鉴于此,广大考生只有以变制变,历练实功,才能抢占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制高点。  一、透视十年真题,把准考查走势  综观近十年高考全国语文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出如下五个方面的变化走势:  1.文本。2010年至2012年高考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均选用单则材料,2013年
期刊
古语有云:“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与时俱进,改变不适应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学习方式,探索新课改形势下适合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学习路径,是语文人的当务之急。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基于此,高中语文学习方式究竟要实现怎样的变革与路径转向呢?  一、从孤立的知识学习向“联系”的
期刊
一、以问题和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建构思路  最近,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因其浓郁的时代特征、鲜明的文化态度和明确的价值导向,《意见》受到各方热议,理论界与批评界日益形成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文艺评论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的广泛共识。《意见》明确,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
期刊
【阅读导引】  你是否相信,所有的事情都能在人生中找到因果,所有的决定在作出之前就有了伏笔?你是否相信,那些凝望着转瞬即逝的星空和火苗的人,仍坚定着一份对世界上所有物体命运的永恒深情?  《悟净出世》与《悟净叹异》一并被收录于中岛敦的第二部作品集《南岛谭》中,《悟净叹异》中的悟净形象出自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西游记》,抛却神话的外壳,作者在讲的,其实是一个逐渐发现自我的故事。艺术化的悟净可谓是中岛敦笔
期刊
1  这一年,是1910年的9月。每年的这个季节,大量猎人涌入位于中国东北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满洲里,开始大规模捕猎一种被称为“旱獭”的动物。  旱獭,学名“Marmota bobak”,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用我们比较熟悉的称呼,就是“土拨鼠”。旱獭的肉是可食的,脂肪可以入药,但最珍贵的,还是它身上的毛皮。  旱獭的毛皮皮质好,坚实耐磨,经过加工后可以和貂皮媲美,所以在20世纪初的国际市场上很
期刊
作文是学生非常害怕的一块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甚至也有部分一线教师认为:“语文,特别是作文,是没办法教的。学生考场能否写得好,全靠他的语文积累,全靠他的语言能力。作文是教不会的。”这确实是当今语文教学实践存在的现象之一。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笔者认为,作文是可以教好的;教得好,学得好,作文分数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期刊
【阅读导引】  本文节选自当代青年小说家王威廉的中篇小说《你的边际》。作品中反复提到的“边际”既是现实生活中有形的边际,更是生命个体内在世界里无形的边际。脑科医生王然在科学求真的过程中,对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自体的生命形成了愈发明晰的认识,这是从物理层面对人类和生命的边际进行的某种意义上的探索。诗人石冬心持续的文学创作活动则意味着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形而上层面展开对生命边际的思考。十年后,当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