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朝末期,英帝国主义两次入侵西藏,意欲通过西藏侵占我国腹地。中央对西藏地方控制力削弱,在此情况下,清廷派大臣张荫棠经营藏区,推行新政。本文主要叙述分析张荫棠在藏区的的施政策略。
关键词:张荫棠;藏区;清末新政
一、张荫棠简介
张荫棠,字朝弼、号憩伯、又号少卿。广东新会双水人。清光绪举人,捐官为内阁中书。张荫棠曾以举人员外郎身份在总理衙门管理对英交涉事务,后在西藏推行新政。
二、张荫棠治藏背景
自乾隆中叶起,清政府的统治日趋腐朽,国家实力已大大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1840年以降,英、法等列强挟坚船利炮之威频频东侵,守旧衰弱的清王朝一败再败,丧权辱国。同时,国内民众的武装反抗迭连发生,太平天国、擒军等农民起义给清廷以沉重打击。在外有列强侵略,内有民众起义双重冲击下,清政府应顾不暇,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也逐渐下降。
1876年,英国利用“马嘉理事件”逼迫清廷派李鸿章与威妥玛签订的《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其中允许英国人开辟印藏交通、前往西藏、青海等地游历。由于这个条款,英国人进入西藏探险、游历遂成为合法行为,为其进一步侵略西藏提供了便利条件。1888年3月,英国进攻隆吐山要塞,发动了第一次侵藏战争。俄国也对西藏抱有野心,“累年以来,俄人入藏者肩背相望,查勘矿山,测量地形,举动至为回测”。[1]这样,英俄两个侵略者一个在南,一个在北,进行着占领西藏、分裂我国领土的罪恶图谋。
英国染指西藏之初,藏中僧俗人等就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抵制,而清政府一直不予支持。清廷违背西藏民意,坚持妥协退让的不抵抗政策大大挫伤了藏族军民的抗英士气,造成朝廷无力保护西藏的印象。此后,清廷和西藏上层关系更加恶化,最后造成达赖喇嘛出走印度。
三、张荫棠治藏
1.整顿内务张荫棠到藏后首先电奏清政府,陈述藏户吏治积弊令人触目惊心,如历任驶藏大臣所带员牟,多为钻营开复的被议降革之员。他们肆意鱼肉藏民,浮冒报销.侵吞库款。藏中文武大小官员亦以边防报销为目的。驻藏大臣卖官卖爵,补噶伦、代本、甲本从一万多两至数百两不等;而下面大小官员则卖差鬻缺,贪得无厌,对驻藏大臣有泰及其驻藏员牟减昏庸误国、贪赃枉法、鱼肉藏民等种种劣迹的揭发,促使消政府下令将有泰及刘文通等7人革职介办,阖藏百姓拍手称快,[2]而对于西藏地方政府中各级官吏的贪污腐化,张荫棠同样也毫不手软,坚决予以惩治。他先后查办了噶伦彭错丹旺和箭头寺护法曲吉罗桑四郎等人。
通过整顿内务,首先惩罚了在反侵略战争中懦弱不前甚至阻碍抗争的首恶有泰;其次整顿了西藏的汉蕃官员的腐败问题,此举很是公正,既没有偏袒汉族官员也没有畏惧西藏的地方势力,使西藏人民对清朝统治者看到了一份希望,也对西藏上层社会起到震慑作用。
2.颁布新政大纲1907年1月,张荫棠致电外务部,提出《治藏刍议十九条》,并于同年阴历二月颁布《传谕善后问题二十四条》,其主要内容如下:仿印度藩王制.优渥达赖班禅,恢复藏王体制,以汉官监之;设西藏行部大区,体制事权,一如印度用王礼……另设会办大臣一员,统制全藏,下设参赞、副参赞、参议、左右副参议五缺.分理内冶、外交等局事务,西藏主要地区设道府、同知等职,由陆军学堂毕业生但任要职,督率番官治理地方……每行番官之地.均应设汉官一员……;拨北洋新军六千驻藏,以壮声威;设置银行,收藏铸造银铜纸币之权;裁撤前后藏台站兵额,改办巡警;扩允拉萨制枪厂;与布鲁克巴和廓尔喀密结攻守同盟;加尔各答设总领事,侦探印事,密报藏防备;拨款一白万以资新政[3]。
新政不仅提出了设官、练兵、开矿、办学等内容,更重要其中多数都是针对英帝国主义势力不断侵入而制定的。恢复藏王体制,以汉官监之,用藏王来取代达赖班禅在政治上的统治,防止宗教首脑干政,这就避免了宗教首脑在西藏权力过大。每地设一汉官,一番官,意在两官员相互监视,避免一官独霸一方,鱼肉百姓。在藏驻兵,因为藏地地方势力较大,经常会出现死杀汉官的现象,汉官的政令不通,所以驻守士兵,使西藏地方势力不感轻举妄动,从而服从管理,除此之外就是防止帝国主义的渗透。设置银行,英帝国主义对为加强在藏地的经济掠夺,推行银元,打击了藏币的流通,建立银行,可加强藏币的流通,保护藏区的经济。扩充制枪厂,有效的提升藏区的保卫力量,使之可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国土。布鲁克巴和廓尔克同为受英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所以同为被压迫的民族结为同盟后共同抵抗帝国主义入侵,加强自己的阵营。培养情报人员,随时向清廷汇报藏区情况。外加拨款,保障新政的实施。新政提出,对抵抗帝国主义的渗透有抑制作用,清末政府积贫积弱,对新政的支持力度不够,所以新政没有执行到地方。
3.加强思想统治张荫棠到藏区后,为了统一藏地人民的思想,遂翻译发行《训俗浅言》和《藏俗改良》[4]。《训俗浅言》主要宣扬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系列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藏佰改良》主要内容是改革藏族日常牛活中那些张荫棠自认为不合时宜的风俗习惯,如天葬、一妻多夫、寡妇改嫁等。这两个小册子中虽然不乏积极内容,如提倡讲究卫生、儿童满周岁种痘等,但总体而言,张荫棠试图以儒家之伦理取代藏族传统之伦理,以行政强制手段改变藏族人民传统之风俗习贯、治言文言、宗教生活等,违背了西藏地方的客观实际和各阶层民众的心愿。[5]
四、张荫棠治藏总结
张荫棠处理贪官污吏和革除弊政的行为,对西藏官民影响甚大,全藏为之一振。不但點涉官员使“汉官威令始行,民气一振”[6],革除弊政更使藏民欢声如雷、人心大快。此外,对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信仰,张荫棠并不触动,表示“今日之西藏,教宜保旧,而政必维新”,从而稳定了西藏民心。正如他自己说的:“臣此次奉命入藏,全藏极为震动,屏息以观我措施”。在经过一系列的整肃后,张萌棠要求所有在职文武各官:“洗心漆虑,痛改前非,竭智尽忠”,郑重声明:“倘仍虚矫谬妄,贪黩残刻,罔恤民艰,本大臣执法如山,唯以军法从事,决不庇纵,勿谓本大臣不教而诛也”。[7]
纵观张荫棠治藏,整顿吏治和新政大部分对当时西藏是有积极意义的。他的一些做法改变了西藏人民对清廷懦弱的看法,让他们重新燃起对清廷的希望,对西藏以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西藏从传统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走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张荫棠治藏取得了较大成就,同任何改革一样其缺点还是有的,张荫棠治藏时间较短,因此除了交涉、督练、工商、盐茶、财政、农务、学务、路矿、巡警九局,制定了各局的办事章程外,其他诸项改革措施均为付诸实践,在其继任者联豫加以调整后实施。其作为清政府派驻西藏的官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少新政措施脱离了西藏的社会特点,带有较为浓厚的满、汉大民族主义色彩,比如在易西藏民俗问题上较为武断,虽然是为改善藏区人民生活,但是没有考虑到民俗已成多年,强令更改挫伤西藏人民改革的积极性。在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客观环境下,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所推行的政策也是为那个时代的统治者服务,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所以我们在评论张荫棠治藏功过时要辩证的看,在肯定张荫棠治藏功绩时也要正视其政策的不足之处,为我们现当代在处理西藏问题是提供经验。
注释:
[1]梁启超编;《癸卯新民丛报汇编》.
[2]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2003年.
[3]吴丰培,《张荫棠奏牍》,卷二.
[4]吴丰培,《张荫棠奏牍》,卷三.
[5]陳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2003年.
[6]吴丰培,《张荫棠奏牍》,卷五.
[7]吴丰培,《张荫棠奏牍》,卷二.
关键词:张荫棠;藏区;清末新政
一、张荫棠简介
张荫棠,字朝弼、号憩伯、又号少卿。广东新会双水人。清光绪举人,捐官为内阁中书。张荫棠曾以举人员外郎身份在总理衙门管理对英交涉事务,后在西藏推行新政。
二、张荫棠治藏背景
自乾隆中叶起,清政府的统治日趋腐朽,国家实力已大大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1840年以降,英、法等列强挟坚船利炮之威频频东侵,守旧衰弱的清王朝一败再败,丧权辱国。同时,国内民众的武装反抗迭连发生,太平天国、擒军等农民起义给清廷以沉重打击。在外有列强侵略,内有民众起义双重冲击下,清政府应顾不暇,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也逐渐下降。
1876年,英国利用“马嘉理事件”逼迫清廷派李鸿章与威妥玛签订的《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其中允许英国人开辟印藏交通、前往西藏、青海等地游历。由于这个条款,英国人进入西藏探险、游历遂成为合法行为,为其进一步侵略西藏提供了便利条件。1888年3月,英国进攻隆吐山要塞,发动了第一次侵藏战争。俄国也对西藏抱有野心,“累年以来,俄人入藏者肩背相望,查勘矿山,测量地形,举动至为回测”。[1]这样,英俄两个侵略者一个在南,一个在北,进行着占领西藏、分裂我国领土的罪恶图谋。
英国染指西藏之初,藏中僧俗人等就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抵制,而清政府一直不予支持。清廷违背西藏民意,坚持妥协退让的不抵抗政策大大挫伤了藏族军民的抗英士气,造成朝廷无力保护西藏的印象。此后,清廷和西藏上层关系更加恶化,最后造成达赖喇嘛出走印度。
三、张荫棠治藏
1.整顿内务张荫棠到藏后首先电奏清政府,陈述藏户吏治积弊令人触目惊心,如历任驶藏大臣所带员牟,多为钻营开复的被议降革之员。他们肆意鱼肉藏民,浮冒报销.侵吞库款。藏中文武大小官员亦以边防报销为目的。驻藏大臣卖官卖爵,补噶伦、代本、甲本从一万多两至数百两不等;而下面大小官员则卖差鬻缺,贪得无厌,对驻藏大臣有泰及其驻藏员牟减昏庸误国、贪赃枉法、鱼肉藏民等种种劣迹的揭发,促使消政府下令将有泰及刘文通等7人革职介办,阖藏百姓拍手称快,[2]而对于西藏地方政府中各级官吏的贪污腐化,张荫棠同样也毫不手软,坚决予以惩治。他先后查办了噶伦彭错丹旺和箭头寺护法曲吉罗桑四郎等人。
通过整顿内务,首先惩罚了在反侵略战争中懦弱不前甚至阻碍抗争的首恶有泰;其次整顿了西藏的汉蕃官员的腐败问题,此举很是公正,既没有偏袒汉族官员也没有畏惧西藏的地方势力,使西藏人民对清朝统治者看到了一份希望,也对西藏上层社会起到震慑作用。
2.颁布新政大纲1907年1月,张荫棠致电外务部,提出《治藏刍议十九条》,并于同年阴历二月颁布《传谕善后问题二十四条》,其主要内容如下:仿印度藩王制.优渥达赖班禅,恢复藏王体制,以汉官监之;设西藏行部大区,体制事权,一如印度用王礼……另设会办大臣一员,统制全藏,下设参赞、副参赞、参议、左右副参议五缺.分理内冶、外交等局事务,西藏主要地区设道府、同知等职,由陆军学堂毕业生但任要职,督率番官治理地方……每行番官之地.均应设汉官一员……;拨北洋新军六千驻藏,以壮声威;设置银行,收藏铸造银铜纸币之权;裁撤前后藏台站兵额,改办巡警;扩允拉萨制枪厂;与布鲁克巴和廓尔喀密结攻守同盟;加尔各答设总领事,侦探印事,密报藏防备;拨款一白万以资新政[3]。
新政不仅提出了设官、练兵、开矿、办学等内容,更重要其中多数都是针对英帝国主义势力不断侵入而制定的。恢复藏王体制,以汉官监之,用藏王来取代达赖班禅在政治上的统治,防止宗教首脑干政,这就避免了宗教首脑在西藏权力过大。每地设一汉官,一番官,意在两官员相互监视,避免一官独霸一方,鱼肉百姓。在藏驻兵,因为藏地地方势力较大,经常会出现死杀汉官的现象,汉官的政令不通,所以驻守士兵,使西藏地方势力不感轻举妄动,从而服从管理,除此之外就是防止帝国主义的渗透。设置银行,英帝国主义对为加强在藏地的经济掠夺,推行银元,打击了藏币的流通,建立银行,可加强藏币的流通,保护藏区的经济。扩充制枪厂,有效的提升藏区的保卫力量,使之可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国土。布鲁克巴和廓尔克同为受英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所以同为被压迫的民族结为同盟后共同抵抗帝国主义入侵,加强自己的阵营。培养情报人员,随时向清廷汇报藏区情况。外加拨款,保障新政的实施。新政提出,对抵抗帝国主义的渗透有抑制作用,清末政府积贫积弱,对新政的支持力度不够,所以新政没有执行到地方。
3.加强思想统治张荫棠到藏区后,为了统一藏地人民的思想,遂翻译发行《训俗浅言》和《藏俗改良》[4]。《训俗浅言》主要宣扬几千年来形成的一系列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藏佰改良》主要内容是改革藏族日常牛活中那些张荫棠自认为不合时宜的风俗习惯,如天葬、一妻多夫、寡妇改嫁等。这两个小册子中虽然不乏积极内容,如提倡讲究卫生、儿童满周岁种痘等,但总体而言,张荫棠试图以儒家之伦理取代藏族传统之伦理,以行政强制手段改变藏族人民传统之风俗习贯、治言文言、宗教生活等,违背了西藏地方的客观实际和各阶层民众的心愿。[5]
四、张荫棠治藏总结
张荫棠处理贪官污吏和革除弊政的行为,对西藏官民影响甚大,全藏为之一振。不但點涉官员使“汉官威令始行,民气一振”[6],革除弊政更使藏民欢声如雷、人心大快。此外,对藏族人民虔诚的宗教信仰,张荫棠并不触动,表示“今日之西藏,教宜保旧,而政必维新”,从而稳定了西藏民心。正如他自己说的:“臣此次奉命入藏,全藏极为震动,屏息以观我措施”。在经过一系列的整肃后,张萌棠要求所有在职文武各官:“洗心漆虑,痛改前非,竭智尽忠”,郑重声明:“倘仍虚矫谬妄,贪黩残刻,罔恤民艰,本大臣执法如山,唯以军法从事,决不庇纵,勿谓本大臣不教而诛也”。[7]
纵观张荫棠治藏,整顿吏治和新政大部分对当时西藏是有积极意义的。他的一些做法改变了西藏人民对清廷懦弱的看法,让他们重新燃起对清廷的希望,对西藏以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西藏从传统的封建农奴制社会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走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张荫棠治藏取得了较大成就,同任何改革一样其缺点还是有的,张荫棠治藏时间较短,因此除了交涉、督练、工商、盐茶、财政、农务、学务、路矿、巡警九局,制定了各局的办事章程外,其他诸项改革措施均为付诸实践,在其继任者联豫加以调整后实施。其作为清政府派驻西藏的官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少新政措施脱离了西藏的社会特点,带有较为浓厚的满、汉大民族主义色彩,比如在易西藏民俗问题上较为武断,虽然是为改善藏区人民生活,但是没有考虑到民俗已成多年,强令更改挫伤西藏人民改革的积极性。在当时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客观环境下,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所推行的政策也是为那个时代的统治者服务,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所以我们在评论张荫棠治藏功过时要辩证的看,在肯定张荫棠治藏功绩时也要正视其政策的不足之处,为我们现当代在处理西藏问题是提供经验。
注释:
[1]梁启超编;《癸卯新民丛报汇编》.
[2]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2003年.
[3]吴丰培,《张荫棠奏牍》,卷二.
[4]吴丰培,《张荫棠奏牍》,卷三.
[5]陳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2003年.
[6]吴丰培,《张荫棠奏牍》,卷五.
[7]吴丰培,《张荫棠奏牍》,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