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只有准确把握了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各个教学阶段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好教材、处理好教材,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语文的成功衔接。衔接的关键是老师,但社会、教材、教育管理者、学校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一齐发力,做到低耗高效,才能让有效衔接成为可能。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教学 衔接 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考量学生语文学习成果时,通常为九十多分,九十分以下则较少见;而一进入初中,则很少一部分才能达到八十多分,大多六七十分,六十分以下者不乏其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仅具有各自的阶段性特点,而且具有连续性特点,现在把初一至初三分别称为七至九年级,除了顺应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体制外,也具有对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性的重要把握,但事实是:多年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这种连续性,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没有为衔接作多少努力,除了当前教育体制造成的中小学分设带来的后遗症外,也与教师对这种衔接的探索缺少相应研究有关,小学和中学变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一、成因分析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很多老师认为课堂内容与目标设置不宜过多,注重趣味激发,多给学生鼓励,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小,对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寻求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甚至唯一性,其负面效应是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热情。而初中语文教师上课速度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都是一带而过,对许多问题的答案讲究“悟”,不一定归纳出明确答案。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年龄只大了几个月,但需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却有很大的差别。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作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大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只有准确把握了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各个教学阶段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好教材、处理好教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语文的成功衔接。衔接的关键是老师,但社会、教材、教育管理者、学校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一齐发力,做到低耗高效,才能让有效衔接成为可能。
二、研究与对策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初中语文老师都为这种脱节而担忧,并付出了自己艰辛的努力,有些效果还是显著的。但是这种衔接的速度与效率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从更深层次上去研讨这种现象,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探索。我觉得最起码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
1.中学和小学两端发力,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架设衔接平台。
小学高年级仍然承袭低年级的做法,把大量时间花在抄写上,甚至还在大量抄写生字词,强化“死记”,抑制了学生“速记脑细胞”的分裂,扼杀了学生的灵气。在课堂上,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反复学习那些应付考试的知识点,不能多元地、更深层次地让学生感悟。而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是初一至初三循环,很多教师循环到初一时还没有缓过劲来,仍然处在任教初三语文那样的高位,把刚从六年级升上来的初一学生当成一个成熟的中学生来对待,对抽象思维要求过高,让学生不能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可以有如下途径。
(1)中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常态化,让中小学语文教师熟悉彼此的教学活动,从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等方面熟悉操作程序和教学心理,知彼知已,取彼之长,补已之短,让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实践与对方更接近。同时要让中小学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聆听彼此的课堂授课,更多地观摩课后对学生的指导活动,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过程,如拟卷、阅卷等。
(2)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下,组织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交叉授课活动。在中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可以跨出更大的步伐,让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交换授课,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更应直接体验彼此的教学活动,为衔接的心理准备蓄势。
(3)加大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宣传力度。这项工作不仅要作为一项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的手段去抓,而且要站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营造一种氛围,给教师加压,给学生鼓励。
2.转变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小学变革单一答案,中学“扶”“放”结合。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扼杀了学生答案的多元化,禁锢了学生思维。学生按老师的思路,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根据现状,我觉得应该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学习,从理念上更新观念,从知识结构上提高素质,要求他们用“心”对待学生,不敷衍塞责,寻求多种答案从自己做起。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一语文教师,要蹲下身来,倾心与学生沟通,切实做好衔接工作,使这个过渡有层次感,扎实抓好“扶”的环节,先在“扶”中放,再在“扶”后放,牢牢地把握这个渐变的主动权。什么时候该“扶”,什么时候能“放”,要对学生的状态心中有数。
3.逐步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张扬个性,发表独到的见解。
对学生而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时代与整个人生相比,时间显得很短暂,个体的终身发展,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这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今社会,快餐文化盛行,电视的直观、网络的便捷,让我们变得慵懒,学生也概莫能外。很多孩子变得不爱读书,几乎不读名著,只乐意从电视剧中感受情节,无法从原著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因而对人物缺少自己独到的评价。
4.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手段,占领衔接的每一个阵地。
要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所思、所感,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做好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生活实践的衔接。教育家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这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例如,我们开展了“语文课三分钟演讲”活动,在每节语文课开始之初利用两三分钟时间,请一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演讲。每月围绕一个主题,要求内容翔实、演讲生动、富有感染力,力争脱稿演讲。学生为了完成演讲任务,查找资料,相互切磋,有些学生还主动找老师辅导自己,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学生无论是判断能力,还是筛选能力,抑或作文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仪态也变得更端庄,心理上更成熟。这样的活动不一而足。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是牵涉面广、难度大的一项浩大工程,当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中小学语文教学 衔接 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考量学生语文学习成果时,通常为九十多分,九十分以下则较少见;而一进入初中,则很少一部分才能达到八十多分,大多六七十分,六十分以下者不乏其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仅具有各自的阶段性特点,而且具有连续性特点,现在把初一至初三分别称为七至九年级,除了顺应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体制外,也具有对小学和初中的衔接性的重要把握,但事实是:多年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这种连续性,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都没有为衔接作多少努力,除了当前教育体制造成的中小学分设带来的后遗症外,也与教师对这种衔接的探索缺少相应研究有关,小学和中学变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一、成因分析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很多老师认为课堂内容与目标设置不宜过多,注重趣味激发,多给学生鼓励,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小,对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寻求学生解答问题的准确性,甚至唯一性,其负面效应是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热情。而初中语文教师上课速度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都是一带而过,对许多问题的答案讲究“悟”,不一定归纳出明确答案。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年龄只大了几个月,但需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却有很大的差别。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作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大课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只有准确把握了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各个教学阶段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好教材、处理好教材,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语文的成功衔接。衔接的关键是老师,但社会、教材、教育管理者、学校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必须一齐发力,做到低耗高效,才能让有效衔接成为可能。
二、研究与对策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许多初中语文老师都为这种脱节而担忧,并付出了自己艰辛的努力,有些效果还是显著的。但是这种衔接的速度与效率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我们从更深层次上去研讨这种现象,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探索。我觉得最起码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
1.中学和小学两端发力,为中小学语文教学架设衔接平台。
小学高年级仍然承袭低年级的做法,把大量时间花在抄写上,甚至还在大量抄写生字词,强化“死记”,抑制了学生“速记脑细胞”的分裂,扼杀了学生的灵气。在课堂上,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反复学习那些应付考试的知识点,不能多元地、更深层次地让学生感悟。而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是初一至初三循环,很多教师循环到初一时还没有缓过劲来,仍然处在任教初三语文那样的高位,把刚从六年级升上来的初一学生当成一个成熟的中学生来对待,对抽象思维要求过高,让学生不能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可以有如下途径。
(1)中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常态化,让中小学语文教师熟悉彼此的教学活动,从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等方面熟悉操作程序和教学心理,知彼知已,取彼之长,补已之短,让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实践与对方更接近。同时要让中小学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聆听彼此的课堂授课,更多地观摩课后对学生的指导活动,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过程,如拟卷、阅卷等。
(2)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下,组织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交叉授课活动。在中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可以跨出更大的步伐,让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交换授课,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更应直接体验彼此的教学活动,为衔接的心理准备蓄势。
(3)加大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宣传力度。这项工作不仅要作为一项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的手段去抓,而且要站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高度上去认识,营造一种氛围,给教师加压,给学生鼓励。
2.转变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小学变革单一答案,中学“扶”“放”结合。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扼杀了学生答案的多元化,禁锢了学生思维。学生按老师的思路,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根据现状,我觉得应该引导小学语文教师加强学习,从理念上更新观念,从知识结构上提高素质,要求他们用“心”对待学生,不敷衍塞责,寻求多种答案从自己做起。中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一语文教师,要蹲下身来,倾心与学生沟通,切实做好衔接工作,使这个过渡有层次感,扎实抓好“扶”的环节,先在“扶”中放,再在“扶”后放,牢牢地把握这个渐变的主动权。什么时候该“扶”,什么时候能“放”,要对学生的状态心中有数。
3.逐步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张扬个性,发表独到的见解。
对学生而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时代与整个人生相比,时间显得很短暂,个体的终身发展,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这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当今社会,快餐文化盛行,电视的直观、网络的便捷,让我们变得慵懒,学生也概莫能外。很多孩子变得不爱读书,几乎不读名著,只乐意从电视剧中感受情节,无法从原著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因而对人物缺少自己独到的评价。
4.充分利用各种辅助手段,占领衔接的每一个阵地。
要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自己的所思、所感,自己动手,尝试解决问题,做好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生活实践的衔接。教育家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这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例如,我们开展了“语文课三分钟演讲”活动,在每节语文课开始之初利用两三分钟时间,请一两位学生到讲台前演讲。每月围绕一个主题,要求内容翔实、演讲生动、富有感染力,力争脱稿演讲。学生为了完成演讲任务,查找资料,相互切磋,有些学生还主动找老师辅导自己,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学生无论是判断能力,还是筛选能力,抑或作文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仪态也变得更端庄,心理上更成熟。这样的活动不一而足。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是牵涉面广、难度大的一项浩大工程,当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