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设计理念:
古诗文教学是一种人文美的教学,是一个感悟诗中意境、享受诗韵之美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通过文本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地将文本、音乐、图画巧妙结合,以陶醉诗境、品读诗韵、体味诗趣、陶冶诗情四个步骤为主线,通过读、思、议、想、说、写、唱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情境,让学生徜徉于诗韵中,陶醉在诗境中,从而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品读诗歌韵味和体味诗歌情趣。
学生准备:
预习古诗,搜集关于春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入诗境
1.歌曲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吗?我们一起来唱吧!(师生跟着音乐齐唱)春天真美啊!清朝诗人高鼎写了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村居》。
2.板书课题,学认“村居”两个字。
3.观图入境:(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从景物和人物两方面认真观察)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景物?人们在干什么?你觉得图画中的风景怎么样?
4.学生观察讨论,个别说。
5.教师归纳:图片中有优美的景物,有可爱的儿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高鼎是怎样用诗来描绘的。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歌唱春天、观察图画的同时走入诗中的意境,从而为以下的教学环节拉开序幕。)
二、理解感悟,品读诗韵
1.自读感悟,学习生字
(1)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提示帮助(借助拼音,求助同学、老师)。
(2)教师范读,学生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指正学生的读音。)
(3)随文识字,重点学习生字“醉、烟、童、散、忙”。
2.以读品诗,感悟诗韵
(1)学会了生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景物和人物两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2)诗中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花草繁茂、千里莺啼的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诗中哪几句写了优美的景物?
(3)这么美的诗我们应该怎样去读?谁来试着读读这首诗,读出它的美?(学生读时,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4)指名读,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你们真会读书,读得比画还要美。老师再给你们配上点音乐就更美了。(教师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和韵味。)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的过程,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走入诗歌的意境美。)
三、紧扣诗眼,体味诗趣
1.观察图片,抓住诗眼
(1)看到这么美的图画,你的心情怎样?你能说说图中小朋友的心情怎样吗?(板书:高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儿童的表情、神态和动作,体会儿童高兴、快乐的心情。)
(2)书上是怎么写的?应该怎样读?
(3)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吗?(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化,只要合乎情理即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提出话题。)
(4)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他们很喜欢放风筝?(在学生回答有难度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引导其说出“忙”字,并从“忙”字体会孩子们喜欢放风筝的心情。)
2.紧扣诗眼,体味诗趣
(1)你们玩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你知道风筝古时候的名字吗?(纸鸢)
交流:小组讨论课前搜集的关于风筝的资料,推选同学上台说。
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风筝的故事由来。
(2)出示风筝,请学生当场表演放风筝。
提问:我们的风筝为什么飞不起来呢?(因为没有风)
小结:所以,诗中的小朋友知道——忙趁东风放纸鸢。让我们跟着诗中的孩子一起去放飞风筝,放飞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诗文互动,紧扣诗眼、反复悟读,细细体味诗中孩子们放风筝的乐趣。)
四、延读品味,陶冶诗情
1.出示课前搜集的材料,相互交流
(1)交流: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描绘春天意境优美、富有情趣的诗,其实还有很多与此类似的诗,你能想出几首来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教师及时评价)
(2)展示: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春天的古诗,多媒体出示《春晓》,配乐齐诵。
(3)拓展:你们喜爱春天吗?(板书:爱春天)你想对春天说些什么吗?
2.齐读课文,教师总结
(1)展开想象: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祝福,随着这优美的音乐,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画面,再一次快乐地诵读一遍——《村居》。
(2)教师总结:你们的诵读让我看到了春天,看到了风筝,看到了希望,放学回家后我们和父母一起去放风筝,就像诗中写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设计意图:语文课本只是一个范本,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拓展延伸课文,使学生的解读更有广度和深度,实现文本与超文本的有机融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设计理念:
古诗文教学是一种人文美的教学,是一个感悟诗中意境、享受诗韵之美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我通过文本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地将文本、音乐、图画巧妙结合,以陶醉诗境、品读诗韵、体味诗趣、陶冶诗情四个步骤为主线,通过读、思、议、想、说、写、唱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情境,让学生徜徉于诗韵中,陶醉在诗境中,从而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把学生带入诗歌情境,品读诗歌韵味和体味诗歌情趣。
学生准备:
预习古诗,搜集关于春天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入诗境
1.歌曲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吗?我们一起来唱吧!(师生跟着音乐齐唱)春天真美啊!清朝诗人高鼎写了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村居》。
2.板书课题,学认“村居”两个字。
3.观图入境:(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从景物和人物两方面认真观察)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景物?人们在干什么?你觉得图画中的风景怎么样?
4.学生观察讨论,个别说。
5.教师归纳:图片中有优美的景物,有可爱的儿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高鼎是怎样用诗来描绘的。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歌唱春天、观察图画的同时走入诗中的意境,从而为以下的教学环节拉开序幕。)
二、理解感悟,品读诗韵
1.自读感悟,学习生字
(1)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提示帮助(借助拼音,求助同学、老师)。
(2)教师范读,学生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指正学生的读音。)
(3)随文识字,重点学习生字“醉、烟、童、散、忙”。
2.以读品诗,感悟诗韵
(1)学会了生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景物和人物两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2)诗中描绘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花草繁茂、千里莺啼的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诗中哪几句写了优美的景物?
(3)这么美的诗我们应该怎样去读?谁来试着读读这首诗,读出它的美?(学生读时,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4)指名读,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你们真会读书,读得比画还要美。老师再给你们配上点音乐就更美了。(教师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读出韵律的基础上,读出感情和韵味。)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的过程,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走入诗歌的意境美。)
三、紧扣诗眼,体味诗趣
1.观察图片,抓住诗眼
(1)看到这么美的图画,你的心情怎样?你能说说图中小朋友的心情怎样吗?(板书:高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中儿童的表情、神态和动作,体会儿童高兴、快乐的心情。)
(2)书上是怎么写的?应该怎样读?
(3)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吗?(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化,只要合乎情理即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提出话题。)
(4)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他们很喜欢放风筝?(在学生回答有难度时,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引导其说出“忙”字,并从“忙”字体会孩子们喜欢放风筝的心情。)
2.紧扣诗眼,体味诗趣
(1)你们玩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你知道风筝古时候的名字吗?(纸鸢)
交流:小组讨论课前搜集的关于风筝的资料,推选同学上台说。
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风筝的故事由来。
(2)出示风筝,请学生当场表演放风筝。
提问:我们的风筝为什么飞不起来呢?(因为没有风)
小结:所以,诗中的小朋友知道——忙趁东风放纸鸢。让我们跟着诗中的孩子一起去放飞风筝,放飞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诗文互动,紧扣诗眼、反复悟读,细细体味诗中孩子们放风筝的乐趣。)
四、延读品味,陶冶诗情
1.出示课前搜集的材料,相互交流
(1)交流: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描绘春天意境优美、富有情趣的诗,其实还有很多与此类似的诗,你能想出几首来吗?(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春天的古诗,教师及时评价)
(2)展示: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春天的古诗,多媒体出示《春晓》,配乐齐诵。
(3)拓展:你们喜爱春天吗?(板书:爱春天)你想对春天说些什么吗?
2.齐读课文,教师总结
(1)展开想象:让我们带着对春天的祝福,随着这优美的音乐,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画面,再一次快乐地诵读一遍——《村居》。
(2)教师总结:你们的诵读让我看到了春天,看到了风筝,看到了希望,放学回家后我们和父母一起去放风筝,就像诗中写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设计意图:语文课本只是一个范本,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拓展延伸课文,使学生的解读更有广度和深度,实现文本与超文本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