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中黑人女性的美妆消费与审美文化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h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爵士乐》是诺贝尔奖得主托尼·莫里森书写非裔族群城市化进程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从南方迁移到北方大都市的黑人们在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中的生存境遇。本文主要运用鲍得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以小说中黑人女性的美妆消费为切入点,探究其中的美妆消费文化及其审美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展现在物化的消费社会中,美妆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消费品,而是作为审美的符号能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
   關键词:《爵士乐》 托尼·莫里森 美妆消费
  托尼·莫里森(Toni Morison, 1931-2019)是美国当代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到目前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第六部小说《爵士乐》一经出版并广受好评,被《世界》杂志赞誉为“吟唱布鲁斯的莎士比亚”。该小说以“爵士时代”哈莱姆社区的音乐殿堂“莱诺克斯大道”(Lenox Avenue)为背景,用爵士乐的形式讲述了迁移到大都市的新黑人乔·特雷斯、维奥莱特和多卡斯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们与当时蓬勃发展的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们从爵士乐式的叙事艺术、黑人传统与城市空间、黑人美学等视角阐述了小说中的丰富内涵,其中荆兴梅[1]、郭昕[2]、王斐[3]等学者在论述中提及了消费主义对小说中主人公的影响,但还很少有学者从美妆消费与审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这本小说。
  消费主义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并迅速发展到其他地区。鲍德里亚敏锐地观察到了在消费社会逐渐丰盛中,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不再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4]43 并且“物要被消费,首先必须成为符号[5]200,也就是说,“消费是一种系统性的符号操控”[5]200,在这个消费体系中,人们消费的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隐藏在其背后的符号价值和意义。而人们在追求这一符号价值的过程中会逐渐沦为消费的奴隶从而被消费所异化。美妆消费伴随着消费主义的浪潮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哈莱姆,非裔女性的美妆产品被大批量生产出来以迎合她们对日益增长的美妆消费品的需求。但是,在消费社会中,作为一种审美符号,美妆在消费的背后蕴藏着资本、性别和霸权的压迫与异化。结合小说中的消费社会背景和黑人女性的美妆消费行为,本文试图用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分析《爵士乐》中的美妆消费与审美文化,从美妆机制与审美文化背后的资本结构,性别结构以及美妆消费与审美标准背后的霸权结构这三个方面分析莫里森对身处消费社会中的黑人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一.美妆机制与审美文化背后的资本结构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5]43,这种丰盛现象的出现使消费逐渐“控制着我们的整个生活”。[5]6由此,处在消费社会中的人们不可避免地陷入被消费所控制的漩涡。
  首先,种类繁多、用途多样的美妆产品引诱黑人女性不断进行审美消费。小说中曾多次提及美容院这个与美妆相关的消费场所受到很多都市黑人女性的欢迎,她们想通过定期出入美容院使自己变成“城市气很足的大家闺秀”[6]18往自己的嘴唇上涂上不同颜色的口红,抹上指甲油,用着雪花膏、润肤膏、染发剂和“克里奥佩特拉”牌化妆品。不论是黑人中产、普通黑人女性还是无业女性都和美妆发生联系,不同阶层的黑人女性在消费社会中被物化而陷入消费逻辑的漩涡,使其在摆脱种族奴隶身份之后又成为消费社会的奴隶。
  其次,广告的宣传使美妆产品以惊人的速度被黑人女性所熟知。她们不顾一切代价地追寻它背后的审美价值,其结果也是被消费符号所操控。小说中以《危机》为代表的时尚杂志用大篇幅宣传美妆产品,诱发黑人女性通过美妆改变自身形象,让其为了满足审美的欲望而不断进行消费,以至于落入资本控制的逻辑。
  二.美妆消费与审美文化背后的性别结构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有一种比其他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这便是身体。”[5]29也就是说,在消费社会中,身体成为了最美的消费品,尤其是女性的身体。当女性的身体像消费品那样被物化,那么在这种以身体为审美对象的审美文化中就蕴含着女性处于“被消费”的不平等的性别结构中。
  在消费社会中,审美化商品的背后是物于物之间的关系。小说中黑人女性在追逐美妆消费品中使自身也成为商品。被物化的黑人女性身体成为男权社会中被观看和凝视的对象,通过美妆消费打扮时尚的街头女郎成为男性的消费品。在小说中,在第五大道上,那些穿着丝袜,浓妆艳抹的黑人女性被男性推销员观赏和抚摸,“就好像她是商品的一部分,由他们来屈尊销售似的。[6]56”在这里,通过美妆增加魅力的女性显然已经被男性物化,被视为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另外,多卡斯在参加聚会前总是会和好友菲丽斯一起精心打扮一番,她们会分外精心画上眉毛和睫毛,会涂上烈焰般的口红,把指甲也涂成红色,因为她们觉得红色是最具诱惑力的色彩。她认为一个“穿着打扮很差劲的身体什么都不是。[6]68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舞会上上赢得男友阿克顿和跳肚皮舞的两兄弟的关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多卡斯为代表的黑人女性想通过美妆的效果释放女性魅力,但是殊不知她将自己的身体暴露在男性的凝视之下,于是再暴露了现实中的男女权力不平等关系。她们为在视觉上取悦男人而进行的美妆消费活动,正是女人在男权社会中依附于男人的体现。所以,黑人女性花大量的钱消费来美化自己的形象,是因为她们理想的观众是男人,而男人在权力关系中往往处于支配地位。“在生活评价中,如果说对男人是根据他们的行动和业绩来评价的话,那么,对女人常常是根据她们的外表来进行评判。[7]54”由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女性通过美妆获得的审美形象正是男权社会的产物,黑人女性的美妆消费背后隐藏着女性为从属地位的不公平的性别结构。
  三.美妆消费与审美标准背后的霸权结构   在小说《爵士乐》中,对于黑人女性的美妆消费来说,她们通过消费美妆获得了审美符号,渴望通过拥有这种符号能够更快速地融入大都市生活。然而,在当时的消费社会中,审美的标准依然是白人的主流审美,20世纪20年代,美国黑人社区流行的美妆消费文化表现出“以白为美”的审美标准,這一审美标准背后,暗含着白人文化霸权。因此,他们通过美妆消费所获得的白人审美价值使其陷入由霸权结构所带来的身份危机之中。其一,由于受种族传统文化的影响,非裔女性在进行美妆消费的过程中一方面会被以符号消费为特征的消费文化异化,造成主体性的散失。小说中维奥莱特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她本人非常黑,像个擦皮鞋的”[6]218而她自己却酷爱多卡斯的浅肤色和又平又直的头发,于是她就模仿多卡斯,去多卡斯去过的美容院,询问了她用什么色号的口红,哪位理发师帮她理发,但这样模仿别人的维奥莱特已经和最初的自己相背离,导致她说“我看着自己,就像看一个我在电影里或杂志上看到的人”[6]222,因此,她在美妆消费中使自己散失了主体性。
  其二,由于受“以白为美”的主流审美和“以黑为美”的非裔传统的影响造成黑人女性种族身份认同危机。维奥莱特渴望通过美妆消费使自己的肤色变浅,以为自己是白的,“又白,又年轻,再一次年轻”[6]221让自己的头发变直,像杂志封面女郎一样有魅力。她还怀揣着“金发男孩”的童年梦,因此也可以看出,到大都市生活二十多年的维奥莱特向往的是“以白为美”的主流审美,她的美妆消费行为符合的使白人主流审美下的符号价值,与自身的黑人传统“以黑为美”审美价值产生了冲突。因为“消费生活方式是构成民族认同的一个内在的方面。消费习俗、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均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7]83维奥莱特追求美妆消费背后的审美价值与自身的民族性相悖,因此,她会陷入种族身份的危机之中。
  本文以鲍得里亚的符号符号消费理论作为研究方法,以美妆消费作为切入点,结合小说当时美国消费社会的大背景探究小说中黑人女性的美妆消费及审美文化,从美妆消费文与审美消费背后隐藏的资本、性别和霸权三种社会关系结构来分析小说中的美妆消费及其审美文化,体现美妆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消费品,而是作为审美的符号能指在黑白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美妆作为一种时尚成为消费社会中黑人女性主动融入白人主流文化的途径,对其提高外在形象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在消费社会中,审美化商品的背后是是资本所构筑的社会关系结构,是性别的不平等结构,是物于物之间的物化关系,小说中非裔女性在美妆消费中体现了审美消费文化背后关于性别、种族和文化霸权关系结构,体现了莫里森对处于大城市消费社会中的黑人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荆兴梅.移民潮和城市化——莫里森《爵士乐》的文化诠释[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6(01):214-225.
  [2]郭昕.“作为共同体的歌唱队”:论莫里森《爵士乐》的古典叙事和都市生存策略[J].外国文学,2019(04):40-49.
  [3]王斐.追寻城市中的空间正义:美国非裔都市叙事嬗变初探[J].外语教学,2018,21(01):76-81.
  [4]让·鲍德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托尼·莫里森.潘岳,雷格译.爵士乐[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3.
  [7]王宁.消费社会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2020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立项一般项目(项目编号:ysdyjs2010115)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借涓生的回忆录,鲁迅将知识分子对新式启蒙话语的共谋,以寓言的形式埋在了这场文字游戏中,暴露出传统话语与新式话语共存的真实状态,即西方理论形式与本土精神内核的悬置、新话语成为旧话语语境下的语言剩余物、启蒙话语和日常生活状态的模糊指认与混乱交杂等现象,同时也引出了一系列启蒙话语“不及物”与“悬置”状态的纠缠问题。这种在鲁迅思想中的冲突——由他自己独特的、嫁接到无数“涓生”身心的方式,埋藏着五
内容摘要:驹尺喜美是日本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之一,其代表作《魔女的逻辑》和《魔女的文学论》开创了日本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河。驹尺喜美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重新解读日本近现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和永井荷风的经典作品,揭露男权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扭曲,批判男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   关键词:女性主义 批评 日本  驹尺喜美是日本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驱之一,她的很多思想对后来的女性主义批评研究产生了重
内容摘要:文章结合馆藏古籍《嘉定府志》整理以及抢救性保护利用的实践,从《嘉定府志》的时代背景、内容结构特点以及历史文献价值等方面,分析阐述《嘉定府志》作为乐山的地方文献,在版本学、文献学、地方史料等方面具有的极其珍贵的价值,对研究乐山地域文化,发展乐山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嘉定府志》 地域文化 地方文献  乐山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古籍文献资源。图书馆的馆藏古籍资源十分丰富,
内容摘要:本文对作家莫泊桑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从短篇小说《项链》的创作背景与情节出发,从独立性、命运具有悲剧性和自我意识的角度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大致分析,并对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和周围人物的形象展开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项链》 贪慕虚荣 独立 坚韧  关于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备受争议,看法不一,而能否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正确的认识是评价小说的关键之一。小说中的每一个
内容摘要:奥菲利娅对家庭的顾及是纯粹的,她对爱情的向往也是纯粹的,但亲情与爱情在奥菲利娅身上不能并存。奥菲利娅既已选择了家庭,就注定要放弃爱情。可奥菲利娅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她依然抱着既能服从家庭,又能追求爱情的幻想,最终得来的只能是被恋人抛弃、父亲被刺身亡的双重悲剧。总而言之,奥菲利娅的悲剧内涵在于她无法下定决心,在家庭与爱情的选择中只取其一。   关键词:莎士比亚 哈姆莱特 奥菲利娅 悲剧  奥
内容摘要:中国民间叙事中保存了许多关于鱼崇拜的内容。鱼形象首先由图腾演变而来,远古时代的炎帝部落就曾以鱼为图腾。少数民族如白族、水族、赫哲族、布依族的神话传说中也记载了关于鱼的故事。鱼还因其腹内多子、繁殖能力强,被人们奉为生殖神加以崇拜。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就是在鱼的生殖崇拜下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民间的鱼精故事中,鱼还是爱情的象征。   关键词:鱼 图腾崇拜 生殖崇拜 神话 
内容摘要:“运河”意象是贯穿徐则臣小说书写的符号,从无锡出发,经过镇江、扬州、淮安、济宁,最后抵达通州,运河作为城市的脉搏,与大小支流交织成五光十色的水网。延续徐则臣一贯的“到世界去”主题,小说沿着运河的河道展开情节,以“藕断丝连”的“整体感”呈现不同时空的“运河与人”。徐则臣并不满足根据单一的地理线索记事,而是创意地运用了中外、南北的双重视角讲述时间与河流的秘密,呈现“一条河流与一个民族的秘史”
内容摘要:周立波是湖湘文学的代表作家,是中国当代很有实力的一个乡土型与审美型相结合的文学流派“茶子花派”的代表人物,其小说以其语言的生动活泼、富有浓郁明丽的地方色彩,擅长描写农村中的生活,乡土气息浓厚而备受读者青睐。自周立波小说诞生以来,对其小说的改编也从未间断,形成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改编热,本文仅就其红色小说的改编做一探讨。   关键词:周立波 红色小说 多维改编  周立波是湖湘文学的代表作家,
内容摘要:在范小青的小说中,对于苏州小人物的日常悲欢给予了高度关注,从这些日常悲欢中,可以看到范小青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文中,结合范小青《灭籍记》,就当代人的生存处境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生存处境 《灭籍记》 范小青  江苏作家范小青一直十分关注苏州小人物的日常悲欢,这日常生活书写之中又隐含着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深层思考。其长篇作品《灭籍记》依然是对“身份”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这延续了她多年来的创作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