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寻找文本的核心价值是教学中老师应该挖掘的一种潜在的课文精华。文章从执教苏轼《黠鼠赋》的点滴感受论述了教学价值、语文价值和核心价值三方面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教学 挖掘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48-01
今年初,笔者参加了教育部2010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学习。学习期间,笔者接受上海市同济大学二附中邀请,上了一节关于“聚焦课堂”的精品展示课,深受上海市教育专家的好评。上完之余,感慨颇多,针对如何寻找文本的核心价值,谈谈执教沪教版苏轼《黠鼠赋》的感受和对“语文核心价值”的认识与理解。
一、准确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黠鼠赋》是一篇咏物小品,风趣幽默,相传是苏轼十一二岁时所作。作者选取了一桩生活小事,写了一只狡黠的老鼠装死骗人而逃脱的故事,并从故事中引发感慨,表现了老鼠之黠校、童之思,作者之思。启迪我们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行文简洁逼真,有声有色,幽默风趣。
当然,语文课不仅仅是“教课文”,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教教材内容”,更应引导学生从关注“文本内容”到关注“文本形式”,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文本形式”,训练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备课时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解读,进行细致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我发现《黠鼠赋》整篇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曲折、由惊到叹的过程,耐人品味。尤其是作者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这种文章适合初中学生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达成这样的目标:1、积累掌握本文实词,黠,穴。君,烛。两个虚词,之,于。两个句式2、说一说鼠之“黠”表现在哪里?人为什么会落人鼠的圈套?3、反复品读。体味故事的妙趣。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挖掘文本的内涵,还只是确定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的第一步,究竟如何在教学中完成,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科学呈现教学的“语文价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提示者、点拨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的策略来实施教学,这些策略既为课堂教学服务,又指向课堂教学的核心。同时,这样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教益。这就需要教学依托文本展开对话,形成师生共同探究“教学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也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更有建立在学生理解基础上的表达训练。为此,整个教学流程呈为四块:
(一)读准——字音、节奏
让学生自由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二)读懂——疏通文意
借助注释和语境疏通文意,同时,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积累丰富的文言词汇。
(三)读美——妙趣横生
与学生一起揣摩人物心理变化,品味文本的妙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读透——探究主旨
与学生一起品味文章中重点语句,探究本文的主旨,领悟文章带给我们的启迪。培养学生善于从小事中悟出道理的能力。
整个教学“以读代讲”,朗读教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文言基础,亲密接触文本,充分涵咏语言,一步步拓展思维空间。探究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读得充分,说得深入,在因势利导中完成了感知、概括、品析等多项语言训练,又在读准、读懂、读美、读透的过程中,由表及里,深入品味课文。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揣摩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中,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过程中,在学会“先叙事,再点明哲理”这一模式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了“不要被事物假象所迷惑”、“做事情要专心”的道理,在学习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有效凸显语文的“核心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老师指出:“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在于它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特定的学习对象,把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核心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致力于有重点地组织语文知识(字词句篇)的学习积累,整合相关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来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获得对文本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她还强调: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应该将语文学习文本——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显出来,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把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的统一。
苏轼的《黠鼠赋》的教学,就是希望能够挖掘出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思维训练,不断促进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感受、品味,进而在他们的表达训练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运用、积累。
任何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明确三个问题:教什么、怎麽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怎麽教”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教什么”才是一堂课的核心价值,而“教什么”和文本密切相关。文学的价值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有语言价值、语体价值、语用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还有课程价值等。当前有一种不良的倾向,语文教师似乎不需要进行文本解读。因为我们有太便捷的资讯手段,似乎所有的文本都有人帮你解读好了,这是非常错误的阅读。教师只有真正沉浸文本其中,获得自己切身的阅读体验与思考,才能驾驭好文本,进而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寻找文本的核心价值,首先要抛弃自己已有的解读,作为自然读者进入文本,抛弃功利之心,用一颗平常之心进入文本,最后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通常情况下,我们解读文本时,往往成为“鉴赏”者或者“分析”者。鉴赏的价值取向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当我们以“鉴赏”的姿态实施教学的时候,我们是仰视文本。它带来的就是我们一味去寻求文本的“好处”。如果我们始终以这样的价值取向去读文本。我们会失去自我。而以“分析”的眼光去读文本的时候,我们客观地面对这个文本,对文本是一种平等的姿态,细嚼慢咽。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才能更好实施有效教学。
常言道:语文课要上成“语文课”,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学皮凸显语文的核心价值,而这个“核心价值”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共同生成的结果,是以最少的学习资源,用最有效的学习手段,达到最好的语文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以语言为载体的理解力、判断力、欣赏力、表达力,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最终实现人文熏陶和价值观培养。
关键词:教学 挖掘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48-01
今年初,笔者参加了教育部2010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安徽省农村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高级研修班学习。学习期间,笔者接受上海市同济大学二附中邀请,上了一节关于“聚焦课堂”的精品展示课,深受上海市教育专家的好评。上完之余,感慨颇多,针对如何寻找文本的核心价值,谈谈执教沪教版苏轼《黠鼠赋》的感受和对“语文核心价值”的认识与理解。
一、准确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
《黠鼠赋》是一篇咏物小品,风趣幽默,相传是苏轼十一二岁时所作。作者选取了一桩生活小事,写了一只狡黠的老鼠装死骗人而逃脱的故事,并从故事中引发感慨,表现了老鼠之黠校、童之思,作者之思。启迪我们不要被假象所迷惑,行文简洁逼真,有声有色,幽默风趣。
当然,语文课不仅仅是“教课文”,也就是说不能仅仅“教教材内容”,更应引导学生从关注“文本内容”到关注“文本形式”,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文本形式”,训练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备课时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解读,进行细致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我发现《黠鼠赋》整篇文章语言生动、情节曲折、由惊到叹的过程,耐人品味。尤其是作者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这种文章适合初中学生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图达成这样的目标:1、积累掌握本文实词,黠,穴。君,烛。两个虚词,之,于。两个句式2、说一说鼠之“黠”表现在哪里?人为什么会落人鼠的圈套?3、反复品读。体味故事的妙趣。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挖掘文本的内涵,还只是确定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的第一步,究竟如何在教学中完成,需要进一步探讨。
二、科学呈现教学的“语文价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提示者、点拨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定的策略来实施教学,这些策略既为课堂教学服务,又指向课堂教学的核心。同时,这样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教益。这就需要教学依托文本展开对话,形成师生共同探究“教学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既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也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更有建立在学生理解基础上的表达训练。为此,整个教学流程呈为四块:
(一)读准——字音、节奏
让学生自由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
(二)读懂——疏通文意
借助注释和语境疏通文意,同时,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积累丰富的文言词汇。
(三)读美——妙趣横生
与学生一起揣摩人物心理变化,品味文本的妙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读透——探究主旨
与学生一起品味文章中重点语句,探究本文的主旨,领悟文章带给我们的启迪。培养学生善于从小事中悟出道理的能力。
整个教学“以读代讲”,朗读教学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文言基础,亲密接触文本,充分涵咏语言,一步步拓展思维空间。探究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学生读得充分,说得深入,在因势利导中完成了感知、概括、品析等多项语言训练,又在读准、读懂、读美、读透的过程中,由表及里,深入品味课文。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揣摩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中,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过程中,在学会“先叙事,再点明哲理”这一模式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了“不要被事物假象所迷惑”、“做事情要专心”的道理,在学习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有效凸显语文的“核心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桂华老师指出:“语文课之所以成为语文课,在于它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特定的学习对象,把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核心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必须致力于有重点地组织语文知识(字词句篇)的学习积累,整合相关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来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获得对文本表达方法的迁移运用。她还强调: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应该将语文学习文本——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显出来,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把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的统一。
苏轼的《黠鼠赋》的教学,就是希望能够挖掘出课文隐含的语文学习价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思维训练,不断促进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感受、品味,进而在他们的表达训练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运用、积累。
任何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明确三个问题:教什么、怎麽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怎麽教”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教什么”才是一堂课的核心价值,而“教什么”和文本密切相关。文学的价值是多元的,多层次的:有语言价值、语体价值、语用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还有课程价值等。当前有一种不良的倾向,语文教师似乎不需要进行文本解读。因为我们有太便捷的资讯手段,似乎所有的文本都有人帮你解读好了,这是非常错误的阅读。教师只有真正沉浸文本其中,获得自己切身的阅读体验与思考,才能驾驭好文本,进而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寻找文本的核心价值,首先要抛弃自己已有的解读,作为自然读者进入文本,抛弃功利之心,用一颗平常之心进入文本,最后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文本的核心价值。通常情况下,我们解读文本时,往往成为“鉴赏”者或者“分析”者。鉴赏的价值取向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当我们以“鉴赏”的姿态实施教学的时候,我们是仰视文本。它带来的就是我们一味去寻求文本的“好处”。如果我们始终以这样的价值取向去读文本。我们会失去自我。而以“分析”的眼光去读文本的时候,我们客观地面对这个文本,对文本是一种平等的姿态,细嚼慢咽。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才能更好实施有效教学。
常言道:语文课要上成“语文课”,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其实质,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学皮凸显语文的核心价值,而这个“核心价值”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共同生成的结果,是以最少的学习资源,用最有效的学习手段,达到最好的语文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锻炼以语言为载体的理解力、判断力、欣赏力、表达力,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最终实现人文熏陶和价值观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