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下的语篇回指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tao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Ariel的可及性理论和Van Hoek以及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框架下的回指规约理论,对篇章主题作了一些分析,探讨了在篇章回指理解过程中的认知本质。可及性是指由回指语表达的对于指称对象可及程度的信息,而主题是先行语表达的,反映潜在的先行语显著性信息。
  【关键词】可及性 主题 篇章回指
  回指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平常的交谈和写作中,人们经常会用到回指。在一个语篇中,我们首次提到一个人、一个事物或一次事件之后,将会在后面的行文中重复提到此人、事物或事件。像这样“重复提到”就是我们说的回指。对于回指现象的解释,不同的语言学理论的解释是不同的。大体上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这样三种基本立场:认知的、形式的和语用的。
  一、认知方法下的语篇回指
  以认知语法为基础的回指规约机制。Van Hoek认为我们只需一些以语义为基础的概念来解释语言中的回指现象。她对于回指现象的分析是在可及性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我们先看看可及性理论对回指现象作出怎样的解释。
  1.指称词语、可及性与语篇回指。语言中的指称词语是指在指称语篇中提到的某人、某事、某观点等具体或者抽象实体的相关的名词短语。
  在Ariel看来,在语篇中使用不同的指称词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向听话者标示所指实体的不同可及性。可及性这一概念来自于认知心理语言学,它是指在语篇产生和理解的过程中从大脑记忆系统中获取某个语言或记忆单位的便捷或难易程度。说话者通过采用某个指称词语,从而向听话者表达出某个指称对象在语篇表征中的可及程度。根据这种可及性,听话者通过在自己大脑储存的语篇表征中搜索,找出那个指称对象,因而语篇回指得到确认。
  2.话题与信息主题。回指是两个指称词语之间的同指关系,即回指语和先行语,那么就要为每一个回指语确定一个先行语,这便是回指确认的任务。其中,指称对象的可及性是和回指语相联系并通过回指语表达的信息,可及性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用来分析这一信息。然而,这还不足以确定语篇中某个回指语的先行语就是某个指称词语。我们还需要这一信息,那就是与先行语相联系,并由先行语表达的可供回指确认的信息,即先行语表达的主题性。
  我们这里所说的“主题”不同于句子的主语,也不同于命题的主项,既不是句法单位,也不是逻辑单位,它是作为信息单位存在的。主题这个概念比较宽泛,它可以涵盖从非主语甚至到非主项的概念实体。比如:
  a.婷婷打了韬韬。从句法角度来看,“婷婷”是主语;从命题结构角度看,“婷婷”是主项,而“韬韬”则是谓项的组成部分。然而从信息结构看,“婷婷”和“韬韬”都是重要的角色,他们都是信息的“归属点”。主题是“婷婷”还是“韬韬”,在于以什么范围当作话题单位。如果一个句子它本身就是一个话题单位,那么“婷婷”无疑便是话题以及中心。但如果我们以一个句群为单位,问题就不会那么简单了。例如:
  b.韬韬是个好孩子,前天他跟同学在踢球,婷婷打了他,他手都没还。以上句群是关于“韬韬”的,在第三句的时候插入了“婷婷打了他”。虽然这个小句是以“婷婷”为主语,但是由于在这个句群中,“韬韬”是主题,因此我们不会因为“婷婷”出现在第三句话的主语位置,就把“婷婷”当作信息中心。
  二、篇章回指理解的认知心理学本质
  在篇章回指中,回指语一般与先行语同指。换句话说,回指语实际上指的并不是先行语这个词语本身,而是指先行语所指的一个实体。例如,在下面的例子中,
  a.从前,有个善良的妇人,
  b.她有个女儿,
  c.¢生得亭亭玉立,
  d.¢非常漂亮。
  (b)中的“她”并不是指(a)中的“善良的妇人”这一名词短语,它指的是这个名词短语所指的某个人。同样,(c)中的零形代词“¢”也并非是指(b)中的“有个女儿”这个名词短语,而是指这个名词短语所表示的妇人的女儿那个人。这些被指称的实体并非是实际言语交际情景中的某个有形实体,如某个人,因为我们作为故事的读者,与故事中所提及的人并不处于同一“世界”。因此,篇章的理解过程实际上是认知心理学的过程,篇章中各种名词短语所指称的实体实际上都是一个心理实体,是某个真实或虚构的实体或抽象概念在我们头脑中的一个心理表征。
  本文讨论了在认知方法下的语篇回指,主要对可及性理论,主题以及回指理解的认知心理学本质进行了分析。Gundel指出,要理解指称词语,我们需要两种理论:一种理论用于阐释语言表达式的形式如何制约其可能的理解;另一种是关于话语理解的更一般性的理论,用于阐释人们如何在一组可能的理解中选择所期望的理解。本文中讨论的可及性理论和回指规约理论归属于第一种理论;而回指确认机制是要在第一种理论的基础上,探索第二种理论。
  参考文献:
  [1]Ariel,M.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M].London:Routledge,1990.
  [2]Gundel.J.K.Relevance theory meets the Givenness Hierarchy:An account of inferrables[A].Fretheim,T.
其他文献
Evidentiality refers to the speaker’s expression about the source of information or knowledge and the speaker’s assessment of the reliability of that informat
期刊
People usually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for the same novel,which is just the irreplaceable charm of literary works.The short novel A Rose for Emily describ
期刊
【摘要】本文以问卷调查形式探索医学类研究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动机强度的特点。结果显示:(1)医学类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工具型”动机;(2)医学类研究生普遍认同英语学习动机越强,投入的努力越多。  【关键词】医学类研究生 英语学习动机 动机强度  一、调查背景  根据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十五”规划,注重二语习得研究是今后五年外语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对二语习得的研究中,其中一项重要途径是研究学习者的
一、ACT认知模型简介  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model)也称ACT模型由John R.Anderson在1983年提出。该模型是关于人的认知结构的模型,可用于理解个体在进行认知活动时知识结构内部的运作过程。  ACT模型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前者指的是关于事实的信息,如英语单词和语法;后者指的是关于如何完成不同认知任务的知识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涉外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越来越频繁,社会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备国际间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我国高校的英语教学应该将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与培养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现状分析 对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信息
计算、多媒体尤其视频内容服务在开放平台上的拓展,使面向新一代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和无缝计算、传输环境下的一体化视频处理及通信成为前沿.自组织通信及P2P模式的发展,具有异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本文粗略探讨日常
期刊
It is well-known tha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which is always chang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English and Chinese are quite different that t
期刊
英语新课标提出,教师要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保持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怎样才能体验乐趣,快乐学英语呢?笔者认为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励的评价手段,来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感受快乐学习。  一、激发兴趣,培养快乐源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
自人类伊始,我们就一直沉浸于夜空的美丽和神秘之中.在那里,一切都静谧、稳定和安宁.然而今天,人们却必须到野外才能看到璀璨的星空.城市上空的星空已经消失不见了!而造成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