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主要起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更注重人文性和启发性,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不可否认,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评价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绿色评价”的思考。
一、绿色评价的内涵
绿色本是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之色,是旺盛生命的象征。在新时期,绿色又被赋予“环保和发展”的新内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绿色评价”,是基于绿色对“生命”的引申,更是本着激发活力,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评价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诠释生命内涵,关注学生的生命个性、生命情感和生命天性的过程。
1.绿色评价不是“娇惯”
在课堂中,“好”“很棒”“对,我们表扬他”,这些廉价的评价语言经常充斥着课堂。这样夸张的泛滥的评价会让学生错误地认为成功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这样刻苦钻研的品质很难培养。夸张的评价语言可能一时激起学生的自信,可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迷失方向,无法真正认识自我,从而丧失信心。不切实际的夸张语言无法使学生建立真正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有效机制。学生希冀得到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好坏对错,而是对自己的回答作出具体的分析和必要的解释,提升发言品质,从更开阔的视野中看问题。鲁迅先生曾撰文批评教育上的“棒杀”和“捧杀”,“棒杀”固然令人痛恨,但“捧杀”更具有迷惑性,它是扼杀教育的一把“软刀”,同样应引起警惕。作为教师不能迷失在生硬僵化的“赏识”怪圈中。
2.绿色评价不应“呆板”
在课堂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有错误的情况。教师往往会简单评价“不对”,然后让其坐下。其实,学生答不出来的往往正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回答中的错误也许能打开思路,化腐朽为神奇。教师简单的否定评价,没有及时抓住思维的火花,殊不知这样一次简单的否定,同时也扼杀了无数有创造性的思路,课堂可能平坦了、一帆风顺了,也正因此变得呆板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动力、发表意见的积极性都受到了挫伤。
3.绿色评价不能“功利”
在课堂中(尤其是公开课),教师不但“慈眉善眼”,而且“海纳百川”,什么都是“好”,更有甚者,动不动就拉掌声,发奖品。学生“善解人意”争先举手,也就成了十足的趋利行为,本是求知的课堂却变成作秀的舞台。著名的“德西效应”告诉我们:学习本身是一个愉快的活动,如果不恰当地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学习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乱拉掌声发奖品,使得知识本身的吸引力和思考过程的乐趣被抛弃,这样本末倒置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二、绿色评价的策略
1.定好评价基调,夯实绿色评价的基础
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肯定的需要,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而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保护学生的这种愿望并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因此,评价的基调应该是积极的、肯定的,但鼓励、赞扬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如果脱离客观评价,鼓励、赞扬就失去应有价值。
2.抵制低效评价,删除绿色评价的障碍
课堂除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也应该是学生体验价值、陶冶情操的精神乐园。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行为很多是“无心插柳”,教师的评价语言和评价行为却要“有心栽花”,对其中朴素的、原生态的思想方法,进行提炼、总结、升华,让学生体验这种思想的实质。对于评价语言低效甚至无效、负效,其产生主要和教师的语言习惯有关,我们要有意识地纠正,如重复学生发言、一味简单评价等,教师要摆正心态、放弃权威,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会拥有灵性勃发的创造和才气彰显的激扬。
3.构建多元评价,提升绿色评价的实效
评价不能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适当“让权”给学生,可以变老师评价为师生、生生评价。“还有其他想法吗?”“对刚才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中形成互评互析的关系。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
总之,课堂评价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以尊重和客观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命内涵,评价语言人文性、多元性、艺术性,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灵动蓬勃的。在“绿色教育”这一概念被我们明晰和掌握的同时,践行“绿色评价”,一定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朴实和扎实,越来越自然和灵动,越来越本色和可持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刘桥小学)
一、绿色评价的内涵
绿色本是生机盎然的生态环境之色,是旺盛生命的象征。在新时期,绿色又被赋予“环保和发展”的新内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绿色评价”,是基于绿色对“生命”的引申,更是本着激发活力,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评价是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诠释生命内涵,关注学生的生命个性、生命情感和生命天性的过程。
1.绿色评价不是“娇惯”
在课堂中,“好”“很棒”“对,我们表扬他”,这些廉价的评价语言经常充斥着课堂。这样夸张的泛滥的评价会让学生错误地认为成功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这样刻苦钻研的品质很难培养。夸张的评价语言可能一时激起学生的自信,可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迷失方向,无法真正认识自我,从而丧失信心。不切实际的夸张语言无法使学生建立真正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是调动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有效机制。学生希冀得到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好坏对错,而是对自己的回答作出具体的分析和必要的解释,提升发言品质,从更开阔的视野中看问题。鲁迅先生曾撰文批评教育上的“棒杀”和“捧杀”,“棒杀”固然令人痛恨,但“捧杀”更具有迷惑性,它是扼杀教育的一把“软刀”,同样应引起警惕。作为教师不能迷失在生硬僵化的“赏识”怪圈中。
2.绿色评价不应“呆板”
在课堂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回答不上来,或者回答有错误的情况。教师往往会简单评价“不对”,然后让其坐下。其实,学生答不出来的往往正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回答中的错误也许能打开思路,化腐朽为神奇。教师简单的否定评价,没有及时抓住思维的火花,殊不知这样一次简单的否定,同时也扼杀了无数有创造性的思路,课堂可能平坦了、一帆风顺了,也正因此变得呆板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动力、发表意见的积极性都受到了挫伤。
3.绿色评价不能“功利”
在课堂中(尤其是公开课),教师不但“慈眉善眼”,而且“海纳百川”,什么都是“好”,更有甚者,动不动就拉掌声,发奖品。学生“善解人意”争先举手,也就成了十足的趋利行为,本是求知的课堂却变成作秀的舞台。著名的“德西效应”告诉我们:学习本身是一个愉快的活动,如果不恰当地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学习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乱拉掌声发奖品,使得知识本身的吸引力和思考过程的乐趣被抛弃,这样本末倒置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二、绿色评价的策略
1.定好评价基调,夯实绿色评价的基础
每个人都有被他人肯定的需要,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和鼓励,而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保护学生的这种愿望并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因此,评价的基调应该是积极的、肯定的,但鼓励、赞扬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如果脱离客观评价,鼓励、赞扬就失去应有价值。
2.抵制低效评价,删除绿色评价的障碍
课堂除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场所,也应该是学生体验价值、陶冶情操的精神乐园。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行为很多是“无心插柳”,教师的评价语言和评价行为却要“有心栽花”,对其中朴素的、原生态的思想方法,进行提炼、总结、升华,让学生体验这种思想的实质。对于评价语言低效甚至无效、负效,其产生主要和教师的语言习惯有关,我们要有意识地纠正,如重复学生发言、一味简单评价等,教师要摆正心态、放弃权威,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会拥有灵性勃发的创造和才气彰显的激扬。
3.构建多元评价,提升绿色评价的实效
评价不能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适当“让权”给学生,可以变老师评价为师生、生生评价。“还有其他想法吗?”“对刚才同学的发言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课堂中形成互评互析的关系。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
总之,课堂评价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应以尊重和客观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命内涵,评价语言人文性、多元性、艺术性,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灵动蓬勃的。在“绿色教育”这一概念被我们明晰和掌握的同时,践行“绿色评价”,一定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越来越朴实和扎实,越来越自然和灵动,越来越本色和可持续!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刘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