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次审议的课程游戏化集体教学活动案例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soot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活动的背景
  本次活动的产生缘起于一次市级教学活动比赛,本次比赛的要求就是设计开展基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在传统观念中,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幼儿集体参与的教学活动形式,而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以来,则强调幼儿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成活动主题,用游戏的方式来展开,这两者之间如何融合?为此,如何运用课程游戏化理念去设计开展集体教学活动成了我们思考和教研的重点。通过三次审议,从活动方案的主题选择到活动流程的细化,从提供的操作材料到教师的指导策略,我们深入讨论和分析,设计生成出大班综合活动“我设计的交通安全棋”。在审议过程中,老师们对整个活动的设计思路、目标及策略等做出调整,让集体教学活动也能体现幼儿为本,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操作中达成目标。审议成了调整和修改方案的有效途径。
  二、案例的生成
  (一)课程开展前的审议——重点研讨,确定主题
  虞永平教授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进入审议程序,只有那些对课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才值得审议。”所以课程审议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重点地针对问题来展开。我们的第一次的审议就把重点放在了解决“什么形式的集体教学活动最能体现课程游戏化理念?”这一问题上。参加审议的有业务园长、年级组长和执教老师。首先由执教的肖老师自己提出困惑,她认为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要注意两个要素,一个是活动形式要具有操作性,即活动以幼儿操作为主,一个是活动开展要具有游戏性,即活动要有趣好玩。但是对于选择怎样的主题,以及什么样的领域比较困惑。针对基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集体教学活动形式,审议小组进行了讨论(以下为部分讨论的内容):
  老师A: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还应该是集体,不能用分组分散式的形式展开,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集体教学活动。
  老师B:如果还是集体的形式就太拘谨,不能让幼儿充分自主地探索,也就违背了课程游戏化的精神,和平时的集体活动有什么区别呢?
  老师C:课程游戏化就是要让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孩子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观察者,不应该等同于平时的教学过程。
  老师D:但是集体教学活动,而且是参加比赛,肯定还有时间的要求,不可能完全让幼儿自主操作,教师不介入,那和小组游戏有什么区别呢?
  从以上审议片段发言中可以看出,教师们主要的焦点集中在集体的“统一”和游戏的“自由”之间的所谓“矛盾”上。业务园长做“引领式”总结:我们不能把课程游戏化的精神模式化、固定化,即使是幼儿的游戏活动也有教师的观察指导,而不是完全放任自由,因此,可以认为集体教学活动也是课程游戏化的一种活动形式,集体不等于禁锢,如果将游戏的形式渗透于集体活动中,设计的每个环节都是以幼儿为主体,那么,这样的集体活动就能体现游戏精神,体现幼儿为本。
  通过课程审议,在倾听与讨论中,教师们对游戏化的观念逐步清晰,慢慢达成了一些共识。我们确定活动主题的思路就是三个:幼儿、游戏、经验。于是,结合目前大班幼儿的活动主题“我生活的周围”,融合幼儿对交通安全的认知探索需求,根据最近在班级区域游戏中出现的问题——益智区中幼儿对棋类游戏兴趣大增,班级已有棋类数量及种类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游戏需求,孩子们决定不再去购买类似的成品棋,而是自己动手,利用班级资源库收集的低结构材料来自主设计制作游戏棋,确定了本次集体教学活动的主题为:大班综合活动“我设计的交通安全棋”。
  设定活动目标为:
  1.了解游戏棋的基本玩法,尝试运用低结构材料设计制作交通棋。
  2.丰富交通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3.体验自主选材、小组合作的乐趣。
  本活动将交通安全知识与游戏棋巧妙融合起来,自主合作设计交通棋,并将制作好的棋再次投放至班级游戏区,课程设计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回归了幼儿的生活。
  (二)课程实施中的审议——转变观念,儿童为本
  如果说第一次的审议是在课程实施之前进行,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那么,课程实施中的审议更具有针对性和必要性。审议小组成员除了业务园长、年级组长以外,还增加了大班年级的各班班主任老师,她们在观摩过肖老师的试教后,进行了第二次审议。审议主题就是:观摩后的感想以及在实践基础上的改进策略。以下记录部分审议发言片段:
  肖老师:整个活动还是比较好玩的,流程也很清晰,分为谈话生成,解决问题——探究做法,制定规则——自主选材,合作设计——展示交流,修整完善——游戏PK,体验成功这五个环节。但实施中发现有几个问题:(1)老师的话过多,提问的主导性很强,似乎不能体现幼儿为本,如第一环节中提问:游戏区的棋类游戏不够玩,怎么办?第二环节中提问:要制作交通棋,需要有什么?你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这两个问题耗费了很长时间,导致幼儿自主操作的时间受到影响。该如何处理幼儿和教师在课程中的关系呢?(2)老师控制过多,很多环节还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如第四环节展示交流,基本上还是老师去修正孩子们设计的交通安全棋盘的问题,第五环节游戏PK,为了好掌控,采用了一名幼儿和一名老師PK的形式,虽然现场气氛好,但大部分孩子处于观望状态,没有机会去参与。如果所有孩子都去体验游戏,时间又来不及,该如何把握?针对肖老师的问题,大家进行了交流:
  老师A:谈话环节必须深入,要不然的话就太假了,老师什么都不说孩子就自己会操作吗?
  老师B:但是,如果以老师的谈话为主,我觉得这个集体活动就没有突破和创新,建议可以让孩子先操作,然后发现问题,教师再基于问题去总结,这样才是真正的以幼儿为主体。
  老师C:B老师的想法固然好,但是对于执教老师的压力过大,因为孩子出现的问题具有不可预设性,需要老师有很强的现场把控能力,要不然就更不能体现自主,反而不能达成教学目标。再说,又是参加比赛,这个可行性比较难。   老师D:建议在第二环节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的手段辅助,去展现孩子们心中设想的交通棋的要素,这样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也可以让整个环节变得紧凑。
  老师E:我觉得基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不应该拘泥于时间的控制,而是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孩子们自己设计的棋盘应该自己去展示评价和修改,而不是老师替代。最后的PK环节孩子们既然都想玩,老师就应该设计出全体互动的环节,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要不然不能体现幼儿的全面参与性。如果孩子们是快乐的,时间长点也没关系,这不就是课程游戏化的精神体现吗?
  第二次的审议加入了大班年级的一线教师,她们更加了解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需求,也更加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综合大家的讨论,我们明确了一个观点就是:比赛不是作秀,要用“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实施每个环节,不过度追求环节的完整和完美。基于此,我们对活动环节中的细节做了修改,如:第一环节用图片再现区域游戏中的问题场景,第二环节用电子画板展现幼儿的设想,第四环节中孩子们分组设计的交通安全棋由幼儿自己去评价,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PK环节,从幼儿和老师的PK改为幼儿之间的分组PK,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快乐的机会。所有的调整都基于一个原则——以幼儿为本。这也是课程游戏化的精髓体现。
  修改后的整个活动流程如下:
  环节一:谈话生成,解决问题。
  (展示游戏图片),看,我们在玩棋游戏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游戏区的棋类游戏不够玩,怎么办?(分享、轮流、制作)
  今天我们就结合最近开展的主题“我身边的交通”来设计制作交通安全棋。
  (本环节教师只是一个游戏的导入者,用孩子们已有的游戏经验去引出活动的主题,为下一步的经验拓展做准备。)
  环节二:探究做法,制定规则。
  1.讨论做法及材料。
  要制作交通棋,需要有什么?你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电子画板展现)
  (本环节教师用多媒体画板展现孩子们的设计思路,和幼儿互动,节省了时间,同时将幼儿抽象的思路用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来,为下面的制作环节打基础。)
  2.自主探究设计线路。
  (1)你想设计什么样的交通棋线路?
  (2)起点、终点可以怎样表示?
  (这里,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用电子画板去画画,在老师前面示范的基础上,孩子操作不难,且能更好地激发起幼儿设计的欲望。)
  3.设置障碍,制定游戏棋规则。
  (1)观察交通行为图片,讨论交通行为是否安全。
  (2)幼儿讨论交流生活中的各种交通行为。
  (3)讨论设置交通棋的前进、后退障碍及游戏规则。
  (这是本活动的难点,尤其是幼儿要分清前进和后退的交通行为是哪些?以及前进和后退的数字是多少比较合适?教师并没有再次耗费太多的时间,而是抛砖引玉,等幼儿操作后发现问题再具体解决,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环节三:自主选材,合作设计。
  1.幼儿分成两组,自主分配制作任务。
  2.自主去资源站选择所需材料进行制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新使用资源站的低结构材料。
  3.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查看游戏线路及前进、后退障碍的设置情况。
  (本环节,教师完全是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她不参与幼儿的操作过程,但是观察记录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刚才的难点问题,为下面的分析调整做准备。)
  环节四:展示交流,修正完善。
  1.每组一名代表介绍本组的交通棋。
  2.集体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该环节也是幼儿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环节,老师把介绍和纠错的权利交给了孩子,让孩子去发现问题,并尝试通过商量解决问题,这也是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充分体现。)
上图:最后的PK环节由最初的一幼儿和一老师PK调整为幼儿之间的分组PK游戏

  (三)课程实施后的审议——延展思路,及时反思
  虞永平教授说:“课程审议的意识,就是不断思考、不断钻研的意识,就是对问题敏感并愿意去尝试的意识。”因此,在整个活动圆满实施后,我们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开展了第三次审議,要求老师们反思:从肖老师的活动的生成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以下分享部分老师的感悟:
  肖老师: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觉得好课不怕磨,也就是我们开展的审议活动非常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的提升,从课程确定到实施中的细节,每个环节都有大家帮忙把关,让我体会到集体智慧的无穷魅力。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操作过程自主、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最后做出来的棋盘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同时,我也感觉到活动设计好了,老师其实真的就是一个观察者,不需要说很多,指导很多,孩子们就能带给你无限的惊喜。
  老师A:以前我们磨课,最多就是上完课以后大家评课,但这种跟踪审议的形式更为细致有效,让我们每个参与的老师和执教者一样,感同身受。   老师B:我的收获就是理解了课程游戏化并不是不要集体教学,我们不能过于极端地去做课程,课程游戏化给我们的最大改变就是给了我们自主的空间,活动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只要遵守“幼儿为本”的原则,就是一个好的活动。
  老师C:跟着这个案例一起从最初的主题确定到实施后的环节修改调整,再到现在的感悟分享环节,我也在跟着肖老师一起成长,一起思考。我虽然不是执教者,但是也得到了同样的提升,确实收益很大。
  第三次的审议看起来似乎是“锦上添花”,但所起到的作用很大。目前,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会做不会思,有过程没总结,不利于经验的积累。而在课程实施后的审议活动中,老师们畅所欲言,表达观摩课程实施后的感受,业务园长经过组内老师的思维碰撞,把好的教学手段记录下来,从而为后继的园本课程建设打好了基础。同时,大家还为该活动方案设计了以下的延伸活动:
  (一)区域游戏中的延伸
  1.在美术区投放多种低结构材料,继续分组设计交通安全棋。
  2.在益智区中投放做好的棋盘,开展棋类游戏。
  3.将低结构材料制作的筛子投放到表演区,可以玩掷骰子表演的游戏。
  (二)亲子活动中的延伸
  鼓勵幼儿和家长共同用生活中的低结构材料设计制作交通棋,开展游戏。
  (三)课程中的延伸
  在制作设计交通安全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其他主题设计“礼仪文明棋、动物之最棋”等,用棋的形式去融合其他主题活动内容。
上图:课程实施后的审议交流研讨

  三、我们的思考
  三次审议不仅让活动变得饱满有效,更让教师转变了传统教研的观念,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学会尊重幼儿。同样一个教学主题,在审议后呈现出不同的模样,看起来好像是教学活动形式的转变,教学活动方法的转变,但归根结底其实是教师的观念转变,将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建立在对幼儿的了解、尊重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审议,形成一套优质方案,使课程和教育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适合自己的教育对象。
  2.学会互动合作。通过课程审议,加强了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教师在课程审议的过程中不停地反思,在集体讨论商量中,共同发现问题,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经验。在对观点的辩护和反思中,学会听取他人反馈,引发自身的学习反思。
  3.学会关注课程本质。不管是集体教学活动,还是小组个别化学习活动或者是区域游戏活动,幼儿园课程审议让我们不拘于课程的表现形式,更关注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从生活出发,最后又回归到生活中去的经验活动。
  附:大班综合活动“我设计的交通安全棋”
  活动目标:
  1.了解游戏棋的基本玩法,尝试运用低结构材料设计制作交通棋。
  2.丰富交通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3.体验自主选材、小组合作的乐趣。
  环节一:谈话生成,解决问题。
  (展示游戏图片),看,我们在玩棋游戏中发现了一个问题:游戏区的棋类游戏不够玩,怎么办?(分享、轮流、制作)
  今天我们就结合最近开展的主题“我身边的交通”来设计制作交通安全棋。
  环节二:探究做法,制定规则。
  1.讨论做法及材料。
  要制作交通棋,需要有什么?你想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电子画板展现)
  2.自主探究设计线路。
  (1)你想设计什么样的交通棋线路?
  (2)起点、终点可以怎样表示?
  3.设置障碍,制定游戏棋规则。
  (1)观察交通行为图片,讨论交通行为是否安全。
  (2)幼儿讨论交流生活中的各种交通行为。
  (3)讨论设置交通棋的前进、后退障碍及游戏规则。
  环节三:自主选材,合作设计。
  1.幼儿分成两组,自主分配制作任务。
  2.自主去资源站选择所需材料进行制作。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新使用资源站的低结构材料。
  3.教师巡回指导,重点查看游戏线路及前进、后退障碍的设置情况。
  环节四:展示交流,修正完善。
  1.每组一名代表介绍本组的交通棋。
  2.集体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环节五:游戏PK,体验成功。
  选择一个棋盘,幼儿分组,轮流用纸箱筛子掷数字,根据数字PK玩棋。
  延伸活动:
  (一)区域游戏中的延伸
  1.在美术区投放多种低结构材料,继续分组设计交通安全棋。
  2.在益智区中投放做好的棋盘,开展棋类游戏。
  3.将低结构材料制作的筛子投放到表演区,可以玩掷骰子表演的游戏。
  (二)亲子活动中的延伸
  鼓励幼儿和家长共同用生活中的低结构材料设计制作交通棋,开展游戏。
  (三)课程中的延伸
  在制作设计交通安全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其他主题设计“礼仪文明棋、动物之最棋”等,用棋的形式去融合其他主题活动内容。
其他文献
新媒体时代,幼儿园非常重视家园沟通和教育宣传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家长展示幼儿每日在园的精彩活动,进一步提升家长的认可度和园所的知名度。为此,不少幼儿园将此项工作当成硬性任务“责令”教师完成,无形中给教师带来新的压力和烦恼。我认为,管理者应学会做减法,既要重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宣传价值,又要适当减轻教师负担,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笔者结合实际管理经验和体会,给新媒体时代幼儿园家园沟通和宣传工作支三招
上学期,我跟随虞永平老师前往南京市及周边句容市的六所幼儿园现场考察幼儿园课程。在短暂的邂逅中,我发现了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艰辛历程,课程理念在教学和活动中的表现,课程与环境的紧密联系以及每所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所彰显的独特“风格”。本文介绍了此次考察的六所幼儿园课程特点,并结合当下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发展现状分享几点体会。第一部分邂逅——课程发现之旅  幼儿园课程需要改革者、行动者,同样也需要发现者。扮演发现
摘 要: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最重要的体现,教师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质量的全面提升对实现教育公平起着核心作用。然而,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分离等制约影响教师职业素质能力的问题还十分普遍。本文以提高教师职业素质能力为宗旨,从教育均衡的视角,对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建构问题进行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教育均衡;教师教育;一体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G45
在江苏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中,淮安市清江浦区将自然种植区域环境创设和教育契机有机结合,支持、引导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在自主、探索、合作的过程中分享成果,感受生活化的体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淮安市纪家楼幼儿园抓住教育契机,尊重与支持幼儿的兴趣,兼顾教育目标创设空间,提供有关材料,积极引发幼儿的兴趣,促进个体发展。例如,中二班的“半亩花田”是一个和绘本阅
挂饰在幼儿园起着空间隔断的作用,同时它还具有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幼儿园的挂饰大多是教师制作,而我园将制作挂饰作为一项教育活动,组织全园孩子积极参与。挂饰制作材料丰富、源于孩子们的日常艺术作品的创作。通过挂饰制作活动,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都获得提高。希望我们的挂饰能给更多的幼儿教师以启发。
摘 要:知识产权法调整不同于物权的财产关系,其客体独特的可替代性决定了知识产权法应是一个开放的制度体系。新的知识产权客体不应仅仅局限于当初的智力成果权范式,它必须随着技术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而不断扩张,不可能停滞于某个时间点。因此,知识产权权利所指向的客体应当具有相当的包容力,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吸纳大量新出现的知识产品,即凡是市场需求能够成为商品并具有可替代性的脑力劳动所形成的知识产品都将成
2007年3月,《英国早期儿童基础教育指南》  (Development Matters in 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简称EYFS)由英国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完成,于2008年9月正式在英格兰地区开始实施。时至今日,EYFS已修订两次,最新版于2017年3月颁布,4月正式施行。笔者以2017年的《英国早期儿童基础教育指南》和《早期教育阶段法定框架》(St
幼儿园体验式教研是发生在真实的幼儿教育情境中的教师研修实践活动。它与幼儿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体验相联系,教师通过直面真实的、现场的教育事件,反思自己及他人的问题,研究自己及他人的教育行为。幼儿园体验式教研活动不是外部的强制——“要我研究”,而是教师与教研内容的自然“相遇”——“我想研究”。它在形式与内容上体现以下特征:  1.具有自然亲历性  当教师在一定的教研情境中,研究内容源于教师个人的兴趣和需
设计意图  班级科学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纸,刚开始的目的是让孩子探索纸的种类,结果有一天,有个很活泼的小朋友把纸张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在上面放上积木,他开心地说:我的纸桌子很厉害,可以放东西!旁边的小朋友看到了也很感兴趣,纷纷模仿起来。看到孩子们有了探索的意向,我就问孩子:你们的纸桌子为什么能站起来?它们能放更多的东西吗?于是,孩子们纷纷动手尝试,想找出答案。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尝试了很多次依然没
近些年,不少幼儿园开始注重园所文化的打造,并呈现出繁荣与鲜活的景象。但深入思考,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着“大同小异、片面移植”等现象。怎样才能打造适宜的环境文化?它与儿童发展有什么关系?笔者结合园所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提高与园所历史的吻合度,“秉承传统”使优势更优  每个园所都具有各自的办学传统与特色,而幼儿园环境文化必须坚持传承和彰显这种传统。盐城市幼儿园(以下简称市幼)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