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具体体现在《逍遥游》一课中也是如此。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逍遥游的思想内涵,以及庄子在本文中的论证思路。
关键词:《逍遥游》;教学;反思]
逍遥游,顾名思义,就是没什么约束,自由自在,优游自得。庄子道出了人类生活的重要目标,那就是快乐自在,随心所欲地生活,但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但无处不在枷锁之中。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枷锁,人实在很难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特别是在庄子生活的年代一一战国时期,我们经常说,春秋战国乱悠悠,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那是水深火热的时代,那是民不聊生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如何快乐逍遥?因此本文的重难点是理解什么是逍遥游以及本文的行文思路。毕竟,开篇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当然学习文言文,扫清阅读障碍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对于此文,我设计了四课时,依照介绍庄子,理解文意,分析論证思路,理解主旨四点来教学。
结合《庄子》的一些文章和名家点评来介绍庄子,不仅让学生对庄子的为人和思想有了初步的印象,也让学生对庄子产生了浓浓的兴趣,毕竟庄子的笔风汪洋恣肆,想象极其丰富奇特,文章的气概也是波澜壮阔,很符合学生的胃口。第一课时容量虽然有些大,但学生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我在讲解的时候,尽量用接地气的语言。
而理解文句,我并没有特意抽出一节课来完成,毕竟《逍遥游》里的字词并不难,难的是在文字背后的深意,所以我把它和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进行。这部分,我采取的是段段分析,句句落实,以题带动。如下:
第一段我设置了好几个问题:
(1)你认为世上有这么大的鱼吗,为什么?
(2)鱼可以变为鸟吗?为什么不是鸟变为鱼?
(3)鲲鹏为什么要远离他们生活的世界?
(4)鲲鹏可以达到逍遥的境界吗?为什么?
(5)鲲鹏飞上高空,发现了什么?庄子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蜩与学鸠为什么要嘲笑鹏?
(7)庄子写鲲鹏、蜩与学鸠的用意是什么?
第一段借助这几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互相依赖,都是有所待,虽然待有大小之分,但都是不逍遥的,因为一个人的目标、憧憬、追求如果是在外面,一定要等待一些机缘巧合的配合。
第二段我设置了几个问题:
(1)什么是大年?什么是小年?什么是大智?什么是小智?
(2)小下有小吗?大上有大吗?
(3)小智小年不能嘲笑大智大年,反过来大智大年能嘲笑小智小年吗?为什么?
(4)庄子第三次讲鲲鹏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第二段借助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在人生境界里,某种心性的修炼上,人是有层次区别的,但不值得你去笑它,它有它存在的合理,它与大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小大似乎有别,其实是没有区别的,因为空间有限,时间有限,但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第三段我设置了几个问题:
(1)那怎样才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
(2)什么人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
我试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本文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关系,虽然效果与我预期的有所不同,但在这些问题的带动之下,学生参与热情还是很高的,可惜的是我预留时间太短,很多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所以与自己设置的教学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无所羁绊,绝对自由地遨游在永恒的精神世界里。按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学生能记住这些话,但很难理解其中的深意,这需要我们教师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解释。比如,解释“乘天地之正”,我就说这是正常情况,冬凉夏热,一般的规律,你要知道这个规律,就不会冬天穿背心,夏天穿棉袄,人自然不会生病,这是人生的顺境,这是人们比较容易乘御的。而“六气之辩”就是异常情况,就是窦娥说的“六月飞雪”,就是《上邪》这首诗所说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这种情况。这是人生的逆境,是人们比较难于面对的。“无穷”是指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是绝对的空间,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这是心灵的世界。庄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把顺境当作值得感谢的幸福,把逆境当作考验,其实你不必期待特别幸运的好事降临在你身上,因为你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你都觉得这些都能强化自己的生命,也就无所谓的顺境逆境了。如果你的目标是这个,“彼且恶乎待哉?”。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指那些不固守自我,能忘掉荣辱得失,能超越一己生死界限的人。在讲《逍遥游》这篇课文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做一个教师一定要先“昭昭”,才能使学生“昭昭”。绝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以每堂课都要认真准备。这是日后教学要重视的问题。
庄子影响了陶渊明,影响了李白,影响了苏轼,影响了无数的知识分子,相信他也会影响我们的学生,因此,我在教学时,极力挖掘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念,让这些有价值的观念能影响学生,滋养学生的生命。
总结此文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本课的教学引导和延展做得比较好。对庄子思想的解读有自己比较独到的看法。立足于本文,又不局限于本文。并且能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庄子,探寻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不足之处在于给学生预留的时间太短,思考和消化的时间都是不够的,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简介
陈嫦娥(1977—),女,福建泉州人,石狮石光中学语文教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高中古典诗歌教学。
科研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Z180216(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关键词:《逍遥游》;教学;反思]
逍遥游,顾名思义,就是没什么约束,自由自在,优游自得。庄子道出了人类生活的重要目标,那就是快乐自在,随心所欲地生活,但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但无处不在枷锁之中。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枷锁,人实在很难不受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特别是在庄子生活的年代一一战国时期,我们经常说,春秋战国乱悠悠,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那是水深火热的时代,那是民不聊生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如何快乐逍遥?因此本文的重难点是理解什么是逍遥游以及本文的行文思路。毕竟,开篇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当然学习文言文,扫清阅读障碍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对于此文,我设计了四课时,依照介绍庄子,理解文意,分析論证思路,理解主旨四点来教学。
结合《庄子》的一些文章和名家点评来介绍庄子,不仅让学生对庄子的为人和思想有了初步的印象,也让学生对庄子产生了浓浓的兴趣,毕竟庄子的笔风汪洋恣肆,想象极其丰富奇特,文章的气概也是波澜壮阔,很符合学生的胃口。第一课时容量虽然有些大,但学生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我在讲解的时候,尽量用接地气的语言。
而理解文句,我并没有特意抽出一节课来完成,毕竟《逍遥游》里的字词并不难,难的是在文字背后的深意,所以我把它和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进行。这部分,我采取的是段段分析,句句落实,以题带动。如下:
第一段我设置了好几个问题:
(1)你认为世上有这么大的鱼吗,为什么?
(2)鱼可以变为鸟吗?为什么不是鸟变为鱼?
(3)鲲鹏为什么要远离他们生活的世界?
(4)鲲鹏可以达到逍遥的境界吗?为什么?
(5)鲲鹏飞上高空,发现了什么?庄子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蜩与学鸠为什么要嘲笑鹏?
(7)庄子写鲲鹏、蜩与学鸠的用意是什么?
第一段借助这几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世间万物息息相关,互相依赖,都是有所待,虽然待有大小之分,但都是不逍遥的,因为一个人的目标、憧憬、追求如果是在外面,一定要等待一些机缘巧合的配合。
第二段我设置了几个问题:
(1)什么是大年?什么是小年?什么是大智?什么是小智?
(2)小下有小吗?大上有大吗?
(3)小智小年不能嘲笑大智大年,反过来大智大年能嘲笑小智小年吗?为什么?
(4)庄子第三次讲鲲鹏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第二段借助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在人生境界里,某种心性的修炼上,人是有层次区别的,但不值得你去笑它,它有它存在的合理,它与大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小大似乎有别,其实是没有区别的,因为空间有限,时间有限,但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第三段我设置了几个问题:
(1)那怎样才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
(2)什么人可以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呢?
我试图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明白本文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关系,虽然效果与我预期的有所不同,但在这些问题的带动之下,学生参与热情还是很高的,可惜的是我预留时间太短,很多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所以与自己设置的教学目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无所羁绊,绝对自由地遨游在永恒的精神世界里。按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学生能记住这些话,但很难理解其中的深意,这需要我们教师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解释。比如,解释“乘天地之正”,我就说这是正常情况,冬凉夏热,一般的规律,你要知道这个规律,就不会冬天穿背心,夏天穿棉袄,人自然不会生病,这是人生的顺境,这是人们比较容易乘御的。而“六气之辩”就是异常情况,就是窦娥说的“六月飞雪”,就是《上邪》这首诗所说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这种情况。这是人生的逆境,是人们比较难于面对的。“无穷”是指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是绝对的空间,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这是心灵的世界。庄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把顺境当作值得感谢的幸福,把逆境当作考验,其实你不必期待特别幸运的好事降临在你身上,因为你都能品出不同的滋味,你都觉得这些都能强化自己的生命,也就无所谓的顺境逆境了。如果你的目标是这个,“彼且恶乎待哉?”。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指那些不固守自我,能忘掉荣辱得失,能超越一己生死界限的人。在讲《逍遥游》这篇课文时,我深刻地体会到,做一个教师一定要先“昭昭”,才能使学生“昭昭”。绝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所以每堂课都要认真准备。这是日后教学要重视的问题。
庄子影响了陶渊明,影响了李白,影响了苏轼,影响了无数的知识分子,相信他也会影响我们的学生,因此,我在教学时,极力挖掘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念,让这些有价值的观念能影响学生,滋养学生的生命。
总结此文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本课的教学引导和延展做得比较好。对庄子思想的解读有自己比较独到的看法。立足于本文,又不局限于本文。并且能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庄子,探寻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课堂气氛轻松活泼。不足之处在于给学生预留的时间太短,思考和消化的时间都是不够的,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简介
陈嫦娥(1977—),女,福建泉州人,石狮石光中学语文教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高中古典诗歌教学。
科研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JZ180216(福建教育学院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