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中外有许多记忆力惊人的事例。如《汉书·张安世传》中曾记载,西汉丞相张安世的记忆力特别强。黄帝到河东巡视,遗失了三匣子书,张安世凭记忆把书的内容全写了出来。后来三匣子书被找回,相互校对,证明张安世记得一字不差。
郭沫若在二十岁前,就可以把《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诗经》全背出来;茅盾能背诵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日本索尼电器公司的职员友奇英哲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20000位……
在很多人看来,以上名人惊人的记忆力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然而我认为只要不断创新、方法得当,牢固的记忆力也能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
比如,我在教学生记汉字字体七个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时就体会到,一些学生尽管记了很多遍仍会出错。于是我将七个阶段的顺序巧设为:“押(甲)金小了(隶),提(楷)草鞋(行)”,简为“押金小了,就会给别人提草鞋”。这样一变,学生便牢牢记住了七种字体的演变顺序。
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巧设记忆法”,它多为“编字头歌”式,但又不完全相同。它的特点是没有任何限制,即“无规律的规律”,适用于不同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经验、爱好等巧设记忆。
通过不断强化训练,学生就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如巧记五代顺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学生运用巧设记忆法将其变为:“两(梁)趟(唐)进(晋)汉州(周)”,简为“两趟去汉州”,简洁明了。再如,记一年中的小月份(2、4、6、9、11月),巧设为:“儿(2)子死(4)了(6),死于‘9·11’”。
当学生头脑里有了对这种记忆法的直观印象时,我便因势利导,要求他们不但要把老师所要求的事物记住,更要自觉树立这种巧设记忆的意识。一些学生通过不断探索,竟能记住二十四史及其作者,且和研究记忆的专家所提倡的方法相似。
一位学者曾说:“所谓知识,实际上是一种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在中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的阶段,采用这样一种不受形式所限的巧设记忆法来强化学生记忆的训练,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教学创新。
郭沫若在二十岁前,就可以把《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诗经》全背出来;茅盾能背诵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日本索尼电器公司的职员友奇英哲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20000位……
在很多人看来,以上名人惊人的记忆力是普通人无法企及的,然而我认为只要不断创新、方法得当,牢固的记忆力也能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
比如,我在教学生记汉字字体七个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演变时就体会到,一些学生尽管记了很多遍仍会出错。于是我将七个阶段的顺序巧设为:“押(甲)金小了(隶),提(楷)草鞋(行)”,简为“押金小了,就会给别人提草鞋”。这样一变,学生便牢牢记住了七种字体的演变顺序。
我把这种方法称为“巧设记忆法”,它多为“编字头歌”式,但又不完全相同。它的特点是没有任何限制,即“无规律的规律”,适用于不同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经验、爱好等巧设记忆。
通过不断强化训练,学生就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如巧记五代顺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学生运用巧设记忆法将其变为:“两(梁)趟(唐)进(晋)汉州(周)”,简为“两趟去汉州”,简洁明了。再如,记一年中的小月份(2、4、6、9、11月),巧设为:“儿(2)子死(4)了(6),死于‘9·11’”。
当学生头脑里有了对这种记忆法的直观印象时,我便因势利导,要求他们不但要把老师所要求的事物记住,更要自觉树立这种巧设记忆的意识。一些学生通过不断探索,竟能记住二十四史及其作者,且和研究记忆的专家所提倡的方法相似。
一位学者曾说:“所谓知识,实际上是一种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在中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的阶段,采用这样一种不受形式所限的巧设记忆法来强化学生记忆的训练,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