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60-02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对所教的内容不十分感兴趣,学生在学习中还没有真正做到学习自主。要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其创造潜能。我们只有用新的理念构建新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以下是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的一些尝试。
一、激活学习情境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乐趣。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必须能唤起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习成为学生强烈的主观愿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创设的情境具有生活性
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知识时,可以这样创设:同学们,老师的一个好朋友星期天要结婚,老师想买一束鲜花送给朋友,(同时出示花店门口漂亮的鲜花和花的价钱)你们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吗?看到这么美丽的花,听到老师要请学生帮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想跃跃欲试,有的说,买99朵玫瑰,花去1×99=99(元);有的说,买康乃磬10枝,花去10×10=100(元);有的建议买两种花,如玫瑰、康乃磬各8枝,花去2×8+10×8=96(元),有学生补充也可以这样算:(2+10)×8=96(元)……还有的说,买三种花玫瑰、康乃磬和剑兰各6枝,花去(2+10+5)×6=102(元),或2×6+10×6+5×6=102(元)。看,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探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创设的情境具有冲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组学习内容,把握教学起点,使创设的情境具有认知冲突性。
3.创设的情境具有动态性
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够做到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这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种动态的学习情境。多媒体有着多效的功能、动态的表现,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静态变动态,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能。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屏幕上出现小朋友们坐在用圆形做的车轮去游玩,瞧他们多高兴!接着再出示小朋友坐在用长方形做的车轮上,那被颠簸的神情有多难受,让学生看了很发笑。这个画面即生动形象又引人发思,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这与圆的什么有关。此时自然而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体验活动过程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看亲历过程体验得深刻不深刻,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1.活动中自觉产生疑问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学生天生喜欢参与实践活动,但有的课堂上活动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学生走走过场,凑凑热闹,活动过后,对学习过程缺乏深刻的体验和反思,思维得不到升华。要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必须使学生能在活动中思考,达到“玩中想,想中学”的境界。
2.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尽量尊重学生,尽量发挥学生的思维个性,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3.活动中尽情体验成功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 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的愿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以使学生养成对学习的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对所教的内容不十分感兴趣,学生在学习中还没有真正做到学习自主。要让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其创造潜能。我们只有用新的理念构建新的教学策略,才能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以下是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的一些尝试。
一、激活学习情境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乐趣。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必须能唤起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学习成为学生强烈的主观愿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创设的情境具有生活性
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觉的需求。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知识时,可以这样创设:同学们,老师的一个好朋友星期天要结婚,老师想买一束鲜花送给朋友,(同时出示花店门口漂亮的鲜花和花的价钱)你们能帮老师出出主意吗?看到这么美丽的花,听到老师要请学生帮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想跃跃欲试,有的说,买99朵玫瑰,花去1×99=99(元);有的说,买康乃磬10枝,花去10×10=100(元);有的建议买两种花,如玫瑰、康乃磬各8枝,花去2×8+10×8=96(元),有学生补充也可以这样算:(2+10)×8=96(元)……还有的说,买三种花玫瑰、康乃磬和剑兰各6枝,花去(2+10+5)×6=102(元),或2×6+10×6+5×6=102(元)。看,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探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创设的情境具有冲突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组学习内容,把握教学起点,使创设的情境具有认知冲突性。
3.创设的情境具有动态性
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够做到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这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种动态的学习情境。多媒体有着多效的功能、动态的表现,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静态变动态,从宏观到微观,无所不能。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设计屏幕上出现小朋友们坐在用圆形做的车轮去游玩,瞧他们多高兴!接着再出示小朋友坐在用长方形做的车轮上,那被颠簸的神情有多难受,让学生看了很发笑。这个画面即生动形象又引人发思,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这与圆的什么有关。此时自然而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体验活动过程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体参与学习全过程,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意义。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看亲历过程体验得深刻不深刻,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1.活动中自觉产生疑问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学生天生喜欢参与实践活动,但有的课堂上活动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学生走走过场,凑凑热闹,活动过后,对学习过程缺乏深刻的体验和反思,思维得不到升华。要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必须使学生能在活动中思考,达到“玩中想,想中学”的境界。
2.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尽量尊重学生,尽量发挥学生的思维个性,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3.活动中尽情体验成功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 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功的愿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以使学生养成对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