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语文教学在学生教学活动中越来越被重视。语文阅读的教学作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着极大的意义。“读”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写”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文章以小学语文的教学为例,从读写结合教学的含义、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意义以及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以期为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工作献策献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读写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不论是对于教育的发展还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以及情感表达的重要课程,是小学阶段教学的核心内容。探索合适且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十分必要。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语文阅读的教学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文章主要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进行分析。
一、读写结合教学的含义
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是我国多年教育教学发展而总结出来的一项有效的教学方式,也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被教师广泛应用实践。“读”顾名思义是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出一定的思考。“写”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动笔的能力。例如语文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对于阅读习题的解答等等。因此,读写结合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手、脑、口并用,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解答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意义
2.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本身就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过程。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阅读,通过阅读他人的文章对自己的语言输出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克服了一些语言障碍,有利于学生更加自信的开口表达。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他人的表达技巧,从而提升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此外,阅读的过程也是情感的表达与宣泄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做好情感的表达工作。
2.2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此外,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也是发散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与途径。首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其次,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此外,学生写读后感以及阅读练习题的过程更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反过来促进更好的阅读与学习。因此,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还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以课本为前提,引导学生开口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阅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口阅读。首先,必须以课本中的文章为前提和基础,要求学生熟练阅读书本中的文章,必要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其次,阅读并不仅仅是将文章中的文字准确无误的读出来,而是带有感情色彩,情绪饱满的阅读。这里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情感的理解与体会。最后,学生只有在开口阅读中才能更好地加深对于文章的印象,从而有助于阅读教学的推进。因此,读写结合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就应该以课本为前提,积极引导学生开口朗读。
3.2以习题为标准,引导学生思考解答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是写。写包括学生对于文章中生词的默写,包括对于课后习题的书写,也包括读后感的书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尝试思考并写下课后习题的答案。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完文章后的感悟即读后感。不论是课后习题的解答还是写读后感,这都是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个重要过程。同时,在思考书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此外,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章,对其内容和情节进行适当的扩展与延伸,从而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仿写与思维扩展。例如教师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可以要求学生想象文章的后续进行续写等等。
结语:
小学学习是学生一生学习的基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决定作用。而语文阅读的教学作为小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做好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蒙古巴达拉.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20(18):103-104.
[2] 洪福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导入实践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8):89+54.
[3] 陈寿宗.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6(12):23-2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读写
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不论是对于教育的发展还是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以及情感表达的重要课程,是小学阶段教学的核心内容。探索合适且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十分必要。读写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语文阅读的教学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文章主要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进行分析。
一、读写结合教学的含义
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是我国多年教育教学发展而总结出来的一项有效的教学方式,也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被教师广泛应用实践。“读”顾名思义是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出一定的思考。“写”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动笔的能力。例如语文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对于阅读习题的解答等等。因此,读写结合教学就是要求学生手、脑、口并用,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解答问题,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意义
2.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本身就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过程。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阅读,通过阅读他人的文章对自己的语言输出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克服了一些语言障碍,有利于学生更加自信的开口表达。另一方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他人的表达技巧,从而提升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此外,阅读的过程也是情感的表达与宣泄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做好情感的表达工作。
2.2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此外,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也是发散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思考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与途径。首先,学生在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其次,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此外,学生写读后感以及阅读练习题的过程更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反过来促进更好的阅读与学习。因此,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还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以课本为前提,引导学生开口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阅读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口阅读。首先,必须以课本中的文章为前提和基础,要求学生熟练阅读书本中的文章,必要时还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其次,阅读并不仅仅是将文章中的文字准确无误的读出来,而是带有感情色彩,情绪饱满的阅读。这里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情感的理解与体会。最后,学生只有在开口阅读中才能更好地加深对于文章的印象,从而有助于阅读教学的推进。因此,读写结合策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就应该以课本为前提,积极引导学生开口朗读。
3.2以习题为标准,引导学生思考解答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是写。写包括学生对于文章中生词的默写,包括对于课后习题的书写,也包括读后感的书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尝试思考并写下课后习题的答案。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完文章后的感悟即读后感。不论是课后习题的解答还是写读后感,这都是启发学生思考的一个重要过程。同时,在思考书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此外,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章,对其内容和情节进行适当的扩展与延伸,从而启发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仿写与思维扩展。例如教师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可以要求学生想象文章的后续进行续写等等。
结语:
小学学习是学生一生学习的基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决定作用。而语文阅读的教学作为小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做好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蒙古巴达拉.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20(18):103-104.
[2] 洪福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导入实践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8):89+54.
[3] 陈寿宗.读中学写 以写促读——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指导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6(1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