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目标定位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开展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已成为农村新教师入职培养的必然趋势。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对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本质定位,决定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对新教师培养的质量要求和标准,也是城乡统筹培养区别于城乡分割培养的重要依据。然而,现实中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目标定位还有待进一步思索,以明晰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动因、目标定位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定位,力促农村新教师的培养对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适切性。
  一、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动因
  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是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为了推动教育一体化而产生的。它不仅依存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农村学校和农村新教师应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指从城乡社会整体出发,通过整合和优化城乡教育资源,使城乡教育优势互补、共同繁荣[1]。当前,农村教育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短板。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教育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而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重点是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这既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手段。唯有如此,才能将城、乡摆在同等的地位,才能真正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以城带乡,以乡补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是教育之本,发展教育须优先发展教师[2]。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求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这就对农村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2.农村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
  学校要发展,关键是教师。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促使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的同时,更呼唤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素养。长期以来,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缺乏专业引领资源,而且还面临着课务繁重、培养经费短缺等诸多问题,农村学校成为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破解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的瓶颈,是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当务之急,这既是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农村学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农村学校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教师的支撑。
  3.农村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入职阶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入职期间,新教师能否获得有效的专业提升,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倾向及其专业发展模式,进而决定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如何有效激发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潜能,培养教师具备开阔视野、先进理念、扎实技能,加速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单靠农村学校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背景之下,充分利用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理念及管理等优势,营造良好的培养氛围,加强对农村新教师的培养,优化他们的成长过程,既可消除新教师在农村学校专业发展滞后、个人成长缓慢的弊端,又可不断激发教师成长的新动力,促使新教师的成长更具可持续性。
  二、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目标定位的现实困惑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目标定位面临着“城市倾向”“农村取向”和“城乡各半”的现实困惑。鉴于农村新教师培养对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审视这些困惑,以明晰各自的合理性与局限性,为其合理定位提供参考借鉴。
  1.城市倾向
  长期以来,教育在城乡对照中差距明显。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优质学校,而农村则以薄弱学校居多。城市学校优秀教师多,教科研氛围好,有助于新教师零距离地体验和学习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高超的教学技艺;而反观农村学校,名优教师少,教科研水平低,而且教师编制紧缺,教师工作量大,难以形成有利于新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在城乡教育反差之下,城市优势的凸显,反衬出农村的弱势,并直接体现在培养“共同体”中城、乡角色的不对等。借力城市的优势来培养新教师,进而带动农村学校的发展,这确实是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初衷所在。但面对强势的城市,农村原本不多的话语权也逐渐消逝,也许这样更有利于城市在教师培养中大显身手,但长此以往,不仅致使农村越来越弱,也会使其对城市的依赖日趋增强,城市的“一枝独秀”使得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城市倾向”明显。
  不仅如此,城市学校在培养农村新教师的过程中,往往会沿用已有的经验模式,从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来分析农村的优势和不足,而并没有审视农村学校的应有特质和发展现实,探寻农村教师发展所需。由于脱离了农村教育环境,致使培养目标“城市化”,“以城带乡”俨然已变身为“以城代乡”,偏离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农村新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扎实的专业技能,但撇开农村教育的发展实际,而仅以引领者的姿态复制城市教师的培养模式,将农村新教师培养成为“城市”教师,并且在日后的教育教学中显现其城市本色,这对于农村学校的发展、农村孩子的成长无疑是不公平的,毕竟城乡的教育教学环境、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水平差异很大。
  2.农村取向
  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由于培养的对象是农村新教师,因而其培养目标往往会定位于培养农村的优秀教师。教师的成长是动态的,也是持续发展的。作为新教师培养阶段的第一步,培养农村的优秀教师的定位,本身并无不妥,若没有此铺垫,那么城乡一体化培养新教师就成了“无本之木”。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村取向”的目标定位确有其合理之处,但若以此作为整个培养过程的目标,却又“以点概面”了,有将农村新教师的未来固化于农村之嫌。将农村新教师的培养仅限于适应农村的发展,而限制了他们的多元发展,不仅会造成培养的滞后性,更为严重的是使得许多原本具有远大抱负的教师的锐气日渐消减。这既不利于新教师的成长,也不利于农村学校的发展,进而阻碍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
  事实上,由于城乡有别,要求农村教师长期留在农村,是对农村教师发展的不公平,也是不现实的。更何况一体化的教育发展强调城乡教师的交流与互动,这势必又使农村教师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农村教师既可长期留在农村,为发展农村而培养人才,也可流向城市,为城市的发展而努力。另外,“农村取向”的定位也易使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因为培养的是农村教师,不管其优秀与否,在培养过程中往往以农村够用、适用为原则,在培养的标准、规格上会较之城市而降低要求。如若这样,那么在农村新教师培养过程中城市学校的优势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这既是对现有优质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发掘农村学校潜在的主体性,不能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更为长远的效益。如此一来,农村教师的成长依然缓慢,农村学校的发展依然滞后,城乡教育差距并没有得到有效改观。   3.城乡各半
  当前,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并不意味着城乡教育的一样化。无论是城市倾向还是农村取向,仍无法摆脱“城乡分治”的培养思路,从长远来看都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难以适应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形势要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对于农村新教师的培养,既要考虑其服务农村的必要性,又要考虑到教师的发展与流动,为此,将“城市倾向”和“农村取向”折中,提出“城乡各半”的培养定位,统筹城乡学校优势资源,对新教师开展“半对半”培养。在培养时间上,新教师一半时间在城市学校培养,一半时间在农村学校实践;在培养内容上,城市学校以培养教育教学技能、先进的教学理念为主;农村学校则主要从对农村教育环境、农村学生的特点了解等方面入手,让新教师明确“乡土教育”所需,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3]。
  但“城乡各半”培养在实际操作中易使城乡学校在明确分工之后“各管一段”,各行其事,相互缺乏衔接。一方面,城市学校以教育教学技能培养见长,但其所传授的教育教学技能及理念的转化是否适宜于农村孩子和农村的教育教学环境,则不得而知。换句话说,对农村新教师而言,城市学校给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操作中稍有不当,即会遭遇“水土不服”之尴尬,进而导致部分优质资源的闲置。另一方面,若农村学校又仅从自身的角度来培养新教师,以激发新教师对农村教育和农村孩子的热爱之情,则会降低新教师对教育教学技能掌握的巩固程度。“城乡各半”看似用“一体化”的视角来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而实则仍是将城乡分别对待。若是这样,城乡共同培养的新教师也只是一半是农村一半是城市的拼盘组合,而非一个城乡相互融合、渗透的整体。
  三、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目标定位
  针对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困惑,城乡学校应基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对于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及农村新教师成长的现实与需要,立足于农村的教育环境,着眼于农村新教师的发展,凝力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培养既具有乡土特色,又有扎实专业素养的城乡兼宜的优秀教师。
  1.立足于农村教育的环境
  乡村教育不仅仅是作为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参照和延伸,乡村教育本身亦可作为现代性的精神资源而进入现代教育整体框架之中[4]。教育本身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要准确解读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具体的教育环境。在新教师培养过程中,只有了解农村社区的特点,结合农村教育的环境、农村学生的发展特点等,才能使培养的新教师适宜于农村,教学与社区发展的需求也才能更为和谐。正如杜威所言:“我们从来不是直接地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5]农村学校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底蕴以及留守儿童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教育教学方面与城市存在诸多的差异,如若在新教师培养方面,撇开城乡教育的具体环境差异而搞城乡培养模式的“一刀切”,势必会造成培养目标方向的偏离,致使新教师的培养并不能为农村教育发展所用,进而背离了城乡一体化培养的初衷。这是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一种资源浪费。
  因此,城乡教育一体化下对于农村新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务必要结合农村教育实际,将新教师的培养植根于农村日常生活环境之中,立足于日常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之上,在真实的农村教育教学实践中,促使专业发展历经反复检验、沉思与发展,培养农村新教师了解农村、熟悉农村、洞悉农村社会发展的动态、趋势和对教育工作的需求。农村新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应以培养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为基本取向,培养的农村教师不仅要具备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还要具有对农村教育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2.着眼于农村新教师的发展
  教育的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而,作为教育发展最为关键因素的教师,其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是不断发展的。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其目标定位在遵循教育自身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把握农村新教师的发展特点,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培养适宜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但并非是固守于农村的教师,进而服务社会。这样的目标定位,对农村教师而言,既要具备城市教师的专业素养,又要兼具一定的农村特色。一方面,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娴熟的教育教学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懂得农村的教育实际,农村学生的生活与个性,以便将先进的理念与娴熟的技能与之相衔接。
  农村新教师的培养固然要为农村教育、农村学校的发展服务,以促进农村教育、农村学校的发展,这是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的基本目标。但农村新教师之于农村教育教学,并不意味着其要一辈子留在农村,确切地说,与教师个体的发展相对应,此目标更多的是发展的过程性目标而非结果性目标。新教师通过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历练,了解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的真实情形,同时要开拓视野,在有效借鉴和发展已有经验的同时,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增强发展的自信心,促使个体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城乡教育的一体化,促进了城乡师资的互动与交流,因而,对于农村新教师培养的目标定位,不能简单地将新教师的发展囿于农村,而应基于农村,放眼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农村教师的培养和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步伐。
  3.凝力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城市与农村相融、质量与特色并重,是城乡一体化新教师培养的目标追求。城乡一体化培养搭建了城乡共同培养农村新教师的合作平台,一体化既是手段又是目标,以城乡学校互动沟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手段,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目标。因而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在一种结构性的框架下思考两种教育的发展和责任,在一种动态性的框架下思考两种教育的互动与互惠[6]。城乡学校对新教师的培养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尽己所能培养新教师,而且城乡之间更需要融会贯通,以保证培养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不以城市主导与支配乡村,不以乡村衬托与点缀城市[7],凝力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优质资源,又要将农村教师固有的优良传统充分挖掘并加以传承、创新和凸显,构建既面向现代化,又不失乡土特色的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模式,城乡携手共同培养城乡兼宜的高素质的农村教师。一方面,城市学校要定期深入了解农村教育环境和农村学生的特点等,以保证对新教师的培养符合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学校除了让新教师熟悉、了解农村教育、学生的特点之外,也要以先进的理念、娴熟的技能来巩固新教师的成长步伐,使新教师的培养既能适应于农村教学也能适应于城市教学,以契合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
  此外,城乡学校要以对农村新教师的培养为切入点,开展全面的合作与交流,不仅促使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而且推动城市学校的全面发展,形成城乡学校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区域城乡教育的一体化。
  该文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2FC03YB)、浙江省教育厅教师教育科研项目(201230)、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B106)、浙江省衢州市“115”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郭彩琴.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困境与应对措施[J].人民教育,2010(20).
  [2]朱永新.教师是教育之本[N].中国教育报,2011-11-17(1).
  [3]徐莉莉.一校两区:新教师留城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0(3).
  [4]刘铁芳.乡村教育的希望是超越城市取向[J].青年教师,2009(6).
  [5]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6]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J].教育研究,2010(11).
  [7]闫茂伟.城乡一体化应以“良性逆城市化”为根本旨的[EB/OL].2011-6-13.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9658-454719.html.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龚道娣)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能够更好促进德育工作的进行,并起到一定辅助作用,所以,将“真、善、美”融入到教学中,应该是值得每位教学工作者重视的工作内容。本文将针对小学教学中如何融入“真、善、美”的内容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真善美  一、小学阶段“真、善、美”教学发挥的重要
师德是教师在求学和从教过程中不断修养而成的一种内在精神品质,一直是学校德育、学校管理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从我国目前状况来看,大部分教师能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但部分教师的不道德行为也时见报端,致使我国师德水平受到质疑。  一、师德现状及反思  当前我国师德素养主流是令人满意的,高校教师总体上积极向上、热爱教育事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光明网2013年2月的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在
每到万圣节,国外的小朋友都很喜欢玩“Trick or treat.”(不给糖果就捣蛋)游戏.你们也想玩吗?那么,你们知道这句话怎么念吗?想要学会这句话,就先要学会[tr]的发音哦.大家快来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我的卧室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My bedroom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必须要明确自己教育的指导思想,要在新课改课标的指导下,着眼于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基础、培养智力、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全面、均衡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本文针对小学新数学教材的改革,探讨教学改革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围绕课堂上数学方法的渗透,提出了新教材下促进
编者的话:编辑部开例会,主编得意地跟我们提起参加中学同学聚会的事“:这么多年过去了,其他班的同学都还记得我们5班体育特别好。那时候班里有几个男生特别爱运动,每天早上挨
期刊
体育游戏是丰富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体育游戏具有简单的情节性、丰富的趣味性和激烈的竞争性,所以,经常参加体育游戏活动可强身心、炼
那是誰
期刊
随着新课标的逐步落地,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标新课标,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和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一线教育单位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小学思想
数感是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如何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