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从名诗“听”妙曲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tiany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王国里,乐曲广袤的欣赏空间为听众提供了不尽的想象,也为诗人们奉献出一片辽阔的描绘天地。中唐诗人李贺的名诗《李凭箜篌引》所展现的,就是一个变幻无穷而美妙夺彩的音乐世界。
  乐曲之美,要通过乐器来表现。诗中李凭所弹箜篌接近今天的竖琴,表现力相当强,适合反映各种音乐形象。其次是乐曲本身的美,这是重点。通过诗的折射可以得知:当几个音乐片段接连奏出时,音乐形象就分别呈现了;片段连贯成整体,乐曲的总体也就成形。音乐形象的丰富性使整首乐曲呈现出多姿多色。最后,当乐师通过乐器演奏乐曲时,除了娴熟的技艺外,还注入了自己一腔情感,画龙点睛地使音乐富有了生命力。李凭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箜篌能手,演出想必是声情并茂、激动人心的。
  聽众听曲,必然产生联想,这是音乐赋予你的自由、理想的圣地。在这个艺术世界空灵的殿堂里,只要充分发挥想象力,那么,沧海桑田应有尽有,喜怒哀乐说来就来;人间有的这里会有,人间没有的这里也可以有。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让灵魂受到洗涤。一唱三叹则回肠荡气,余音袅袅而绕梁三日。这就是音乐的魔力。不过这还未必是听曲的最佳境界!高山流水心有灵犀,知音难觅。真正倾心于这种乐器、这首乐曲、这位乐师的有几人?一旦三者兼得又是何境界!李贺,才华横溢的诗人,巧遇李凭箜篌,令他浮想翩翩,令他梦笔生辉。最好的乐器、美妙的乐曲、一流的乐师遇到卓越的诗人,于是名家好手共同造就了《李凭箜篌引》这首千古不朽的诗篇。
  深秋,京都某处,李凭调摆好精美的箜篌,开篇直叙难以抑制的悲痛,琴声划然如长堤决口。巨大的声浪汹涌而来,叩击人们的心灵;巨大的声浪澎湃滔天,搏击苍穹,使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云都为之动容,凄然停步。“空山凝云颓不流”描写的就是这种音乐效果,这是序曲。接着,乐曲第一段开始。节奏转慢,强度转弱,旋律柔长宛转,先表现悲痛欲绝的湘妃在湘江岸边抚竹而哭,泪水滴嗒地洒向竹枝。继而是鼓瑟能手素女,不忍目睹湘妃惨状,不忍耳听湘妃悲啼,她轻拨丝弦,解说湘妃的不幸,抒发愁情;故事凄艳动人,琴声如泣如诉。弹吧,山在听,水在听,万物在听,李贺也在听。弹吧,素女在弹,李凭也在弹。此时此刻,我们的诗人恐怕已经分不出到底是谁在弹奏了。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是乐曲的第二段。突然,弦上暴发出强音。短促的,美玉破碎般清脆;长响的,凤凰鸣叫般嘹亮。描写那些高贵的发声体,是为了衬托出乐器所发出的优雅乐声,从而表现美妙非凡的琴曲。白居易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滚动的音阶,美则美矣,只是不如李贺“芙蓉泣露”仪态万千。瞧,谁家丽人相思苦,泪珠莹莹如荷上露珠。泪珠滚,露珠滚,轻巧的音阶也在滚。音阶滚出了露珠的声音,为它们注入灵气,弥补有形无声的不足。而露珠和泪珠又使滚动的音阶诉诸形象,弥补有声无形的不足。两两媲美,交相辉映,这是诗与乐的最好结合。我们再看:它们滚着、滚着,化成幽香的兰花。花儿开启朱唇,仰天而笑;声声阵阵,玲珑剔透——弦音叮咚,串串不止。显然,乐声似笑声,笑声是乐声。这里,乐曲是在不知不觉中转悲为喜的,犹如含泪的笑。否则李贺就不会把“香兰笑”与“芙蓉泣露”并在一起。这个变化,为乐曲的高潮作了初步准备。这明朗欢快的箜篌声,和暖着京城里原本冷漠的寒光秋色,直入天空,感动了天皇。
  乐曲经过进一步铺垫,即要奇峰突起。“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不知何时,风云变幻。狂风、闪电、雷声一齐出现,哗啦啦,下起滂沱秋雨。莫不是女娲补好的天破了?莫不是天帝发出惊呼?其实,这是李凭接连弹出高亢激越的旋律。二十三弦齐鸣,仿佛万物齐响。轰隆之声有如排山倒海,使听众应接不暇,产生错觉。何况赏乐至此已进入其境,原本就如痴如醉。此时,高潮迭宕,惊心动魄。这里的乐曲,与韩愈《听颖师弹琴》“失势一落千丈强”有相似之处,大抵多为急速下行的音阶。大自然虽变化多端,万物终有相同点。两位诗人对音乐的感受虽不同,对大自然的这个客观规律的认识却是一致的。
  乐曲的终了,亦是诗歌的最后部分。“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眼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我们好像在迷朦中被诗人带入仙境,聆听两位箜篌能手切磋技巧。看来,李凭比他的知音成夫人还艺高一筹哩。一个“教”字,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动不了的老鱼,不爱动的瘦蛟,都情不自禁地随乐起舞。也许这是段怪诞的音乐。因为,恐怕只有刻板的节奏和干涩的弦音,或者近乎紊乱的拍子和跳动无常的音阶,才能与丑陋的舞蹈者及其难看的舞姿相匹配,产生美的效果。舞蹈完成,乐曲也结束。但是,吴刚还带着玉兔,靠着桂树,长夜无眠。他们忘了寒露侵蚀,一直在倾听、倾听。由此猜测,尾声应是由快渐慢,由强转弱,断断续续,悠悠远远,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止。听众听得入了迷,曲已终而意犹未尽。假如像白居易《琵琶行》那样,是以“四弦一声如裂帛”告终,等听众回过神来,头脑反而很清楚,唯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慨了。不像白诗直抒胸臆,李诗仅是有所寄托,且藏而不露,所以曲终诗完,浑然一体。这更使人回味无穷,而曲终独特的美也由此显示无余。
  不难看出,李贺对李凭及其箜篌曲的喜爱,已达到何种程度!用最美好的字眼去摩写,却从来不加评论,这种溺爱在客观上使乐曲增辉添色。可以肯定,《李凭箜篌引》里的“曲子”,一定比李凭当时所弹箜篌曲更美。这是诗人的功劳。当年,当李凭箜篌和李贺彩笔相撞击时,中国文化的灿烂夜空便升起了一颗不灭的新星《李凭箜篌引》。如今,我们读李贺此诗,除能感受到诗歌之美外,仿佛也听到了一千多年前李凭箜篌发出的绝响。
其他文献
如今,“我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几成日常口语。一方面说明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之普及广和影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窦娥之冤是大众普遍的共识。笔者无意推翻这种“共识”,因为笔者与大家一样,都是富有同情心的局外人,都是看戏、读剧本的,剧情摆在那儿,一目了然。但是,如果我们换个位,不做观众和读者,而是入戏,结果又会怎样呢?  窦娥之原形,是汉代的“东海孝妇”。我们不说汉代,单说元代。元代法官裁判案件的依据,
期刊
“环保”这个概念无疑是很现代,甚至可以说很时髦的。然而事实上,对于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处理,人们从很早便开始了,并且一直没有停步。《孟子》中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中则将“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摆在“圣王之制也”的高度。后来,儒释道三家更是分别以自己的视角,阐释“天人合一”的思想。  所有這些
期刊
“好难听”:慈禧三个字断人前程  清未殿试,有贡士名叫王国钧,名字含义本不错,国钧者,国家和重任也。王国钧在殿试中名列前茅,慈禧念了王的姓名却说“好难听。” 因为这三个字与 “亡国君” 相谐实在太不吉利,王国钧因此被抑置三甲,蹉跎以終。  拍马屁拍出状元郎  太平天国占领武昌后开科取士,东王杨秀清任主考官。试题为代太平天国天父天兄天王为真皇帝制策。全榜中者六百余人其中一刘姓者写道:“三皇不足为皇,
期刊
罗荣桓与贺龙、聂荣臻元帅去天津胜芳参观过所谓“亩产20万斤”的高产卫星田,卫星田把其他田里的水稻集中移栽到一块地里。罗帅弯下腰,用手杖捅一捅那密不透风的稻棵,看到地头上架起一排鼓风机在给密植的水稻吹风。见此,罗荣桓就问公社书记:“是不是所有的田地都能用上鼓风机?”公社书记摇搖头说:“不是。”罗荣桓直率地说:“你们这块试验田既然不能推广,这试验不能算是成功。”旁边的一位同志笑着说:“可要鼓气,不要泄
期刊
俗话说“喋血疆场,疆场就是战场,人们顺口就念出了这个词,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词竟然被误用了数百年!  “疆场”的“场是个错别字,正确的字是“埸”,读作“yì”,右边从“易”,而不是繁体字的“场”。“场和“埸”的区别很大。“场”的本义是平坦的空地,《说文解字》解释为:“祭神道也。”祭神的时候,筑起的土堆叫“坛”,辟出的空地叫“场”。而“埸”的本义是田界,孔颖达解释道:“以田之疆畔至此而易主,名之为
期刊
司马迁是中国史学的奠基者,对后世史学影响极大。梁启超说:“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见盛观衰”、“承敝易变”是司马迁考察历史的重要方法,史学著作能给政治家以智慧以启迪,这两点是需要特别强调的。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中说,他写《史记》,目的在于“述往事,思来者”;他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这是说,他写历史是为了未来;搜集天下的史料,考证史实,是为了探讨历
期刊
古老的文明是从人类与洪水的斗争开始的。无论是我国的大禹治水传说还是西方挪亚方舟的故事,都说明了在远古洪荒时代已经开始了与洪水抗争的事实。然而面对洪水之灾,大禹不仅总结父亲鲧筑堤防水失败的教训,疏通河床、开凿渠道,而且“身执耒锸,以民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出现了“九州既疏,九泽既洒,诸夏艾安”(《史记·河渠书》)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妇孺皆知的美谈。而在西方,广为人知的是
期刊
李泽厚成名于20世纪50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引导思想界在启蒙的 路径上艰辛前行。20世纪90年代,李泽厚客居美国,出版了《论语今读》、《世纪新梦》、《美学三书》等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沉甸甸的人文关怀。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
期刊
一  王刚在《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扮演的和珅,是一个笨头笨脑的家伙,总是被刘墉纪晓岚奚落戏弄,弄得十分狼狈和可笑。  可是,和珅如果没点儿小聪明,怎能在号称“风雅皇帝”的乾隆那里混,几十年混得如鱼得水?和珅虽是大贪官,倒真不是不学无术,也不是像有的人那样“不学而有术”,他是有点儿悟性、有点儿才学的。大体上,和珅是靠才学和勤勉起家的。  为讨好乾隆,和珅苦学诗文。在乾隆面前很装,时以“
期刊
这回,十月底,因为讲座,上了电台。电台的主持人,约我谈《论语随喜》;录音前,闲聊片晌;她感慨着说,读了此书,才惊觉自己阅读能力之退化。按理说,依她原有之程度,本该驾轻就熟、读来轻松才是;孰料,这些年来,因长期之网络浏览,浅阅读已成习惯,于是,心思浮动、一身躁气,读了《论语随喜》,竟顿感艰辛、多有障碍。无奈之下,她只好把心一横,暂时不再碰触网路文章。且喜,根基犹在,这晌,恢复得快;一星期后,再读《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