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各个行业都在探索运用互联网提升自身的活力,高职思政课也应积极面对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课程内容、课堂教学方式、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路径,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思政课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这一概念更是被提及多达12次,“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已让一些传统行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互联网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是一种具体手段,更是一种促进师生交流,引发积极互动的途径。因此,我们也应乘着“互联网+”这股东风,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一、“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思政课一直以来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最具探索精神的群体,思政课的教学必须贴近学生实际,真正引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和认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的发展对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管理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在人群中迅速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学生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主体。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高校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容置疑。现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大多采用大班授课,学生普遍反映传统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说教意味浓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考核方式机械单一,难以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教师反映课难上,学生反映课难听,思政课陷入了困境,变成了困课。教师在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台下要么睡倒一片,要么用现代普及的智能手机在互联网上遨游。如何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让思政课深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 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实施与创新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95后的大学生是成长于网络时代的一代年轻人,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习惯与以往大学生有着明显不同。我们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利用网络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全新包装,建立起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互联网在线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第二,互联网的发展给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带来了冲击。
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马工程教材及相应的教辅资料;二是任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为授课的需要而增加的资源。就前者而言,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任何一本教材或教参所无法比拟的,照本宣科的结果必然是教师与学生均不满意;就后者而言,虽然可以通过教师共同授课,采用强强联合来增加课程资源的数量,但仍难以避免闭门造车的问题。
此外,网络上的各种思想观点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网上信息源头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网络舆论规模与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俨然成了一个不同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的“没有硝烟的战场”。一些网络具体事件往往放大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一些网络上较有影响的人在中共党史、法律、体制改革等方面展开了激烈交锋,有些观点甚至超越了正常的、理性的学术讨论,成了极端情绪化论战,直接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对思政课的内容构成了挑战。如果我们不积极应对,还只是自话自说,那么无论思政课的逻辑体系再严密,理论内容再正确,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互联网的发展对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形成了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挑战了思政课教师教学的权威性。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许多教师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手段,了解学生的生活,方便联系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也是一门生动的课程,从而达到了真正的教学效果。
但是,另一方面也挑战了教师的权威性,弱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比如,网络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有的学生在网络技术操作、信息掌握等方面有可能超过老师,他们对当前社会瞬时发生的一些事件的质疑和困惑,迫切需要思政课老师及时准确地给予解答和回应,这对老师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提出了挑战。同时,对任何一个实时问题,在网络上又都能够找到各种真实的或错误的、各种角度各异的观点和信息。
又比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成了每个老师必备的技能,如PPT课件的制作、博客的建立、微信的使用等,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独立的教学能力,还要与时俱进,借助网络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还有,网络使得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各种信息,以前教师的信息垄断优势受到了严重挑战。以往大部分需要请教老师的问题,现在都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答案,教师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创新实施路径
第一,采用网络化的课堂教学与管理方法
根据学生依赖互联网这一特征,高职思政课教学要充分运用网络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网络化的教学内容和互动化的教学方式,迎合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兴趣点,将价值观、历史观和国情观教育有机融合于教育教学中,把高校思政课所蕴含的价值判断和思维认知导向以充分满足大学生学习习惯和欣赏习惯的方式,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同时,根据互联网传递信息多、传递快、更新也快等特征,与之相应,思政课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建适合大学生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他们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活力,又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效果。
第二,师生共建课程资源,打造网络化的课程内容
高职思政课的内容只有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网络化生活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的常态,他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网上。网络上巨大的信息资源如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事件等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高职思政课教师可以按照互联网、移动媒体等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将其内容进行改造,建设成为网络平台上的学习素材,并将高职思政课的知识点融合在其中,用交互性和互动性的方式,制作成微视频、PPT等,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传播高校思政课的内容,赋予高职思政课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教学过程网络再现,提升教师运用网络的综合能力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更要具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信息知识的能力。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掌握互联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提升思政课的专业技能技巧,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采用微课、慕课等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完成学习、掌握知识;;融入学生喜爱的网络媒体,积极开设个人网络空间、微信群等云平台,开拓思政课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交流互动,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个别现象,使网络成为高职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新阵地,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运用互联网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运用互联网加强和改革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地高校都普遍重视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并且积极开展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尝试,但是从目前建设的整体水平来看,思政课网络平台建设质量仍有待提高。高职思政课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着重复建设,既没有体现每门课程的鲜明特点也没有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鼓励并发挥高校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很多国内外研究表明,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事实上,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体现教学效果,但是在目前缺乏有效的网络教学的考核评价体制下,很多教师对此只能持观望和被动态度。另外,网络教学需要比传统教学更多的技能和方法,而这些技能和方法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掌握的,因此,很多高校教师面对网络教学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和不适应。
因此,高职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为教师提供多元化、持续性的相关培训和支持服务,确保大学网络教学可持续深入发展。还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统筹规划,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将资源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不至于让教师觉得任务负担过重而动力不足,还可以将其纳入到对教师的考核奖励中去,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以防出现教师消极被动应付了事的现象。
第二,忽略网络教学互动机制的开发和运用。
事实上,在我国网络教学并没有真正进入普通高校的课堂中,已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或已开发的网络课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比如在《中国高校国家精品课程》中所列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很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项目建设后未有更新与发展;缺乏一个沟通互动的交流系统;也没有完整实用的考核功能,缺乏交互式的题库系统和相应的成绩记载与存储系统。
因此,高职院校应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增强互动性,保障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库,维护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真正把网络教学平台运用起来。
总之,“互联网+”既给高职思政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职思政课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努力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腾国鹏.网络情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模式探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46-49.
[2]黄爱华.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J].中国大学教育,2014(9):45-49.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思政课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这一概念更是被提及多达12次,“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已让一些传统行业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互联网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是一种具体手段,更是一种促进师生交流,引发积极互动的途径。因此,我们也应乘着“互联网+”这股东风,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
一、“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思政课一直以来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最具探索精神的群体,思政课的教学必须贴近学生实际,真正引发大学生的思想共鸣和认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各样的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就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带来了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的发展对高职思政课的教学管理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在人群中迅速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学生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主体。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高校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是大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容置疑。现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大多采用大班授课,学生普遍反映传统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说教意味浓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考核方式机械单一,难以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教师反映课难上,学生反映课难听,思政课陷入了困境,变成了困课。教师在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台下要么睡倒一片,要么用现代普及的智能手机在互联网上遨游。如何通过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让思政课深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 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 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实施与创新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95后的大学生是成长于网络时代的一代年轻人,获取知识,接受信息的习惯与以往大学生有着明显不同。我们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利用网络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全新包装,建立起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互联网在线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第二,互联网的发展给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带来了冲击。
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马工程教材及相应的教辅资料;二是任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为授课的需要而增加的资源。就前者而言,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资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任何一本教材或教参所无法比拟的,照本宣科的结果必然是教师与学生均不满意;就后者而言,虽然可以通过教师共同授课,采用强强联合来增加课程资源的数量,但仍难以避免闭门造车的问题。
此外,网络上的各种思想观点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和普及,网上信息源头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网络舆论规模与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俨然成了一个不同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的“没有硝烟的战场”。一些网络具体事件往往放大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一些网络上较有影响的人在中共党史、法律、体制改革等方面展开了激烈交锋,有些观点甚至超越了正常的、理性的学术讨论,成了极端情绪化论战,直接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对思政课的内容构成了挑战。如果我们不积极应对,还只是自话自说,那么无论思政课的逻辑体系再严密,理论内容再正确,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互联网的发展对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形成了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挑战了思政课教师教学的权威性。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许多教师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手段,了解学生的生活,方便联系学生,让学生认识到思政课也是一门生动的课程,从而达到了真正的教学效果。
但是,另一方面也挑战了教师的权威性,弱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比如,网络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有的学生在网络技术操作、信息掌握等方面有可能超过老师,他们对当前社会瞬时发生的一些事件的质疑和困惑,迫切需要思政课老师及时准确地给予解答和回应,这对老师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提出了挑战。同时,对任何一个实时问题,在网络上又都能够找到各种真实的或错误的、各种角度各异的观点和信息。
又比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成了每个老师必备的技能,如PPT课件的制作、博客的建立、微信的使用等,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独立的教学能力,还要与时俱进,借助网络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等。还有,网络使得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各种信息,以前教师的信息垄断优势受到了严重挑战。以往大部分需要请教老师的问题,现在都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答案,教师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二、“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创新实施路径
第一,采用网络化的课堂教学与管理方法
根据学生依赖互联网这一特征,高职思政课教学要充分运用网络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网络化的教学内容和互动化的教学方式,迎合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在学习上的要求,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兴趣点,将价值观、历史观和国情观教育有机融合于教育教学中,把高校思政课所蕴含的价值判断和思维认知导向以充分满足大学生学习习惯和欣赏习惯的方式,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 同时,根据互联网传递信息多、传递快、更新也快等特征,与之相应,思政课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建适合大学生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的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他们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起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活力,又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效果。
第二,师生共建课程资源,打造网络化的课程内容
高职思政课的内容只有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对学生产生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网络化生活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生活的常态,他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网上。网络上巨大的信息资源如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事件等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高职思政课教师可以按照互联网、移动媒体等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将其内容进行改造,建设成为网络平台上的学习素材,并将高职思政课的知识点融合在其中,用交互性和互动性的方式,制作成微视频、PPT等,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形式来传播高校思政课的内容,赋予高职思政课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教学过程网络再现,提升教师运用网络的综合能力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转变教育观念,更要具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信息知识的能力。互联网背景下,思政课教师要掌握互联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提升思政课的专业技能技巧,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采用微课、慕课等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完成学习、掌握知识;;融入学生喜爱的网络媒体,积极开设个人网络空间、微信群等云平台,开拓思政课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交流互动,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个别现象,使网络成为高职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新阵地,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三、运用互联网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运用互联网加强和改革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地高校都普遍重视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并且积极开展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尝试,但是从目前建设的整体水平来看,思政课网络平台建设质量仍有待提高。高职思政课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着重复建设,既没有体现每门课程的鲜明特点也没有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鼓励并发挥高校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很多国内外研究表明,网络教学平台构建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事实上,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体现教学效果,但是在目前缺乏有效的网络教学的考核评价体制下,很多教师对此只能持观望和被动态度。另外,网络教学需要比传统教学更多的技能和方法,而这些技能和方法并不是短时间就能够掌握的,因此,很多高校教师面对网络教学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和不适应。
因此,高职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为教师提供多元化、持续性的相关培训和支持服务,确保大学网络教学可持续深入发展。还应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统筹规划,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将资源的具体内容划分给教师,不至于让教师觉得任务负担过重而动力不足,还可以将其纳入到对教师的考核奖励中去,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以防出现教师消极被动应付了事的现象。
第二,忽略网络教学互动机制的开发和运用。
事实上,在我国网络教学并没有真正进入普通高校的课堂中,已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或已开发的网络课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比如在《中国高校国家精品课程》中所列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很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项目建设后未有更新与发展;缺乏一个沟通互动的交流系统;也没有完整实用的考核功能,缺乏交互式的题库系统和相应的成绩记载与存储系统。
因此,高职院校应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增强互动性,保障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及时更新教学资源库,维护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真正把网络教学平台运用起来。
总之,“互联网+”既给高职思政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高职思政课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努力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腾国鹏.网络情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模式探析[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46-49.
[2]黄爱华.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变革[J].中国大学教育,2014(9):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