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下的农村美术教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致使当前的美术教学制约了美术教育的发展,没有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不可否认农村与城里的艺术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能说明农村孩子天生就缺乏艺术细胞。要想让农村的孩子在美术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必须探索一条有农村特色、适合农村美术教育发展的教学之路。这不仅需要社会、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我们一线美术教师为之付出努力,来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农村美术教学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分析型、理解型、应用型、研究型转变;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利用农村优势,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新课改的实效性。
一、大胆取舍,让教材贴近学生
目前,我们使用的美术新课程教材,较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
改观,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四个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非常适合新形势下的美育教学。但教材中渗透着较强的都市人的审美情趣,给农村的美术教学带来一些不便,导致教师上课劲头不足,学生热情不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要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不但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要成为课改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美术教学必须顺应教改的需要,努力开发农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增”即补充一些学生愿学,教师擅长或有特殊意义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改”即对原有的教学活动作相应的修改。
如在学习《社区环境设计》时,学生对城市的高楼大厦印象模糊,设计思路过多的依赖课本,很难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便将题目改成了《新农村设计》,课前我让学生对农村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调查,并发挥想像画出自己认为比较理想的新农村蓝图。学生在对农村居住条件、生活状况、交通工具、通讯信息、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调查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描绘了一幅幅“新农村形象”。课堂上学生异常活跃,讨论的高潮一浪高于一浪:有的同学把自己的家园设计成了一座座别墅,屋前气派的私家车,屋顶用太阳能聚能板代替了瓦片,地下也设计了沼气池,四周被美丽的花园包围。清新的空气,新型的能源,一个新时代的农村让同学们充满了无限的向往;有的同学在村中央设计了一个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场地,四周都装上了漂亮的路灯。他说:“现在的农村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的,很无聊,我要让我的家乡有一个明亮的夜晚,像城里人一样在场地上健身、跳舞、下棋……”这堂课我完全被孩子们的真诚打动了。
根据材料的方便灵活,我还开设了《羽毛风采》、《面艺大比拼》、《根艺造型》、《豆姑娘比美》等课程,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他们想像力和创新力,同时也让美和学生们贴的更近了。
二、活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载体,但绝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美术新课标中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育。要满足农村孩子学习美术的需要,美术教师是关键。这就需要我们农村的美术教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蕴藏在我们周围的丰富课程资源,让农村的美术教学也能呈现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状态。
众所周知上美术课要备好很多材料,如:橡皮泥、毛笔、颜料、刻刀等等,要购买这些材料对农村孩子来说是件难事,这也是许多农村美术教师授课难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发挥农村的优势,提倡学生将农村随即可见的材料引入课堂。没有橡皮泥做雕塑,我们用粘土、面团、马铃薯、大南瓜等;没有积木山上的茅草茎、秸秆都可以进行编织造型。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鸡蛋壳、家禽羽毛、毛线、碎布、绿豆、红豆、玉米都是手工制作的好帮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觉得好玩、有趣,而且还认识到土特产原来是非常美的。它们的颜色、形状、质地各不相同,利用这些特殊材料做出的拼贴画和手工制品是那么精致、漂亮,同学们兴奋不已。
农村虽然没有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图书馆、画廊等,但他有着纯朴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乡村的树根、秸秆、豆类这些越是贴近生活又香又土的材料,越具有开发和创造价值,我们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生活材料来创造,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更多材料,大胆尝试更新的表现方法,从而体验创造的独特兴趣。
三、走出课堂,让学生感受乡村之美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在农村好多学生的眼中觉得自己的家乡很穷,更谈不上美,对于这种由审美到情感的教育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完成。
学习美术有很多课需要走出教室实地写生,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作为教师千万不要错过这么好的时机。很多东西仅凭教师说教,该怎么选景,该怎么构图,哪些画面需要,哪些画面不需要,然后让学生去完成作业,这样闭门造车,学生是表现不出什么的。要想表现的真切,学生必须有实地的体验,认真的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尝试用笔、用色彩去表达、去抒发。
城市有城市的繁华热闹,农村有农村的幽雅恬静,农村的自然风景远比城市来得灵动丰富,农村有色彩斑斓的农田,有散发芬芳的土地,农村有古老的石桥,有斑驳的石屋,幽静的小庙,街头沧桑的老人、顽皮的孩童……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陌生人”,合理利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生我养我的美的家乡,感受真真切切的美。
四、借助媒体,开阔学生视野
多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起过渡到桥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农村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能看到一些名人名画及一些相关的美术资料。当我通过媒体将欣赏评述的名人名画、中国刺绣历史、唐三彩、中华陶俑以更直观更形象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孩子们留给我的是一声声的惊叹声,画面完全吸引了他们的视觉和听觉,仿佛山里的孩子看到了整个世界。通过展示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情境,十分便于他们认识、理解、接受、领悟,同时也让美术课更为生动活泼,这种有别于平时的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也更受欢迎。
乡情农韵的农村美术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行为,构建起特色的农村美术教学,才能让农村的孩子们接受更多的美术知识,受到更多美的熏陶。
一、大胆取舍,让教材贴近学生
目前,我们使用的美术新课程教材,较以前的教材有很大的
改观,新课程注重学生学习的四个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非常适合新形势下的美育教学。但教材中渗透着较强的都市人的审美情趣,给农村的美术教学带来一些不便,导致教师上课劲头不足,学生热情不高。
《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要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教师不但要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要成为课改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美术教学必须顺应教改的需要,努力开发农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增”即补充一些学生愿学,教师擅长或有特殊意义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美术课。“改”即对原有的教学活动作相应的修改。
如在学习《社区环境设计》时,学生对城市的高楼大厦印象模糊,设计思路过多的依赖课本,很难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便将题目改成了《新农村设计》,课前我让学生对农村进行了一次综合实践调查,并发挥想像画出自己认为比较理想的新农村蓝图。学生在对农村居住条件、生活状况、交通工具、通讯信息、文化氛围等方面进行调查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描绘了一幅幅“新农村形象”。课堂上学生异常活跃,讨论的高潮一浪高于一浪:有的同学把自己的家园设计成了一座座别墅,屋前气派的私家车,屋顶用太阳能聚能板代替了瓦片,地下也设计了沼气池,四周被美丽的花园包围。清新的空气,新型的能源,一个新时代的农村让同学们充满了无限的向往;有的同学在村中央设计了一个健身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场地,四周都装上了漂亮的路灯。他说:“现在的农村一到晚上就黑灯瞎火的,很无聊,我要让我的家乡有一个明亮的夜晚,像城里人一样在场地上健身、跳舞、下棋……”这堂课我完全被孩子们的真诚打动了。
根据材料的方便灵活,我还开设了《羽毛风采》、《面艺大比拼》、《根艺造型》、《豆姑娘比美》等课程,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他们想像力和创新力,同时也让美和学生们贴的更近了。
二、活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美术教学中,教材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载体,但绝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美术新课标中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育。要满足农村孩子学习美术的需要,美术教师是关键。这就需要我们农村的美术教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蕴藏在我们周围的丰富课程资源,让农村的美术教学也能呈现出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状态。
众所周知上美术课要备好很多材料,如:橡皮泥、毛笔、颜料、刻刀等等,要购买这些材料对农村孩子来说是件难事,这也是许多农村美术教师授课难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发挥农村的优势,提倡学生将农村随即可见的材料引入课堂。没有橡皮泥做雕塑,我们用粘土、面团、马铃薯、大南瓜等;没有积木山上的茅草茎、秸秆都可以进行编织造型。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鸡蛋壳、家禽羽毛、毛线、碎布、绿豆、红豆、玉米都是手工制作的好帮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觉得好玩、有趣,而且还认识到土特产原来是非常美的。它们的颜色、形状、质地各不相同,利用这些特殊材料做出的拼贴画和手工制品是那么精致、漂亮,同学们兴奋不已。
农村虽然没有丰富的公共文化设施,如美术馆、图书馆、画廊等,但他有着纯朴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乡村的树根、秸秆、豆类这些越是贴近生活又香又土的材料,越具有开发和创造价值,我们应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生活材料来创造,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更多材料,大胆尝试更新的表现方法,从而体验创造的独特兴趣。
三、走出课堂,让学生感受乡村之美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在农村好多学生的眼中觉得自己的家乡很穷,更谈不上美,对于这种由审美到情感的教育需要老师带领学生完成。
学习美术有很多课需要走出教室实地写生,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作为教师千万不要错过这么好的时机。很多东西仅凭教师说教,该怎么选景,该怎么构图,哪些画面需要,哪些画面不需要,然后让学生去完成作业,这样闭门造车,学生是表现不出什么的。要想表现的真切,学生必须有实地的体验,认真的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尝试用笔、用色彩去表达、去抒发。
城市有城市的繁华热闹,农村有农村的幽雅恬静,农村的自然风景远比城市来得灵动丰富,农村有色彩斑斓的农田,有散发芬芳的土地,农村有古老的石桥,有斑驳的石屋,幽静的小庙,街头沧桑的老人、顽皮的孩童……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陌生人”,合理利用,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生我养我的美的家乡,感受真真切切的美。
四、借助媒体,开阔学生视野
多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起过渡到桥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农村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能看到一些名人名画及一些相关的美术资料。当我通过媒体将欣赏评述的名人名画、中国刺绣历史、唐三彩、中华陶俑以更直观更形象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孩子们留给我的是一声声的惊叹声,画面完全吸引了他们的视觉和听觉,仿佛山里的孩子看到了整个世界。通过展示学生很容易就进入了情境,十分便于他们认识、理解、接受、领悟,同时也让美术课更为生动活泼,这种有别于平时的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也更受欢迎。
乡情农韵的农村美术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只有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课堂行为,构建起特色的农村美术教学,才能让农村的孩子们接受更多的美术知识,受到更多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