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新课改后的第一个轮回的语文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在各种声音中,我们且行且思——在新形势下,我们究竟该怎样去组织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学生在新教材的引领下最终收获如何,我想这些问题在一线老师的脑海中不止一次的出现过。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心中纠结着:新教材对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的学生在三年后能否达到我们期望的高度,能否具备一定的文学欣赏水平和能力。
针对新教材的《语文课程标准》一如既往地强调着“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当然,对文学教育,更是在教材内容上有实质性的变化。我觉得最主要的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是必修教材在保留传统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基础上增加了“名著导读”这一版块,而且这一版块都引起了老师和学生们的重视,老师们都不同程度地引导学生进行了学习。我想,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对于这样的大部头的经典,学生只有了解了,有了兴趣,他们才有全面阅读、深入体会的可能,应该说这一版块是一个尝试性的先导性的文学教育的铺垫,而这对于需要参加高考而无暇阅读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是增加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这三本选修教材。用三本书的形式将这三个版块的内容系统地呈现,应该说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对学生来说,为他们的阅读提供了大量的现成的文学作品;对老师来说,“诗歌鉴赏”“散文鉴赏”“小说鉴赏”有了现成的系统的训练材料,平时的教学可以对高三高考复习中的相关内容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我想,只要学生拿起这些书,只要老师们带领他们走进书中的作品,学生必定受到一定的文学熏染,这也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最后,就是在《外国小说欣赏》中增加了“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这八个文学理论方面的内容。有的老师认为这太深了,这是大学里学习的东西,学生接受不了,而且高考的时候不一定涉及;有的老师认为,书都看不完,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些东西……其实老师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很实际,但是我觉得对高中生的文学教育应该有从阅读实践到理论学习这样一个系统的呈现模式,学生、学校、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可以结合具体的作品深入探讨,反之,可以粗浅地让学生了解。只要你让学生去接触它们,学生就会有感觉、有印象,就会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述变化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于“夹缝中生存”(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超于语文,理科的学习时间多于语文)的现状中感到了一丝温暖,让我们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同时我们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最主要的是面对分量十足的《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我们感到力不从心,按照各自的方式进行教学后又忐忑不安。
对于这三个版块的文学内容的鉴赏,我想我们老师不止一次地讨论过“究竟让学生学习哪些内容”“研究到什么程度”等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依然得不出相对统一的结论,原因除了不知道高考究竟考不考外,我想更多的是我们老师面对如此分量的文学作品内心的一种责任。
没有现成的东西来引领我们期待下的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只有用更多的长远的思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且行且思,多一点文学期待,少一点功利。在和同行们交流中,我们对有些问题都有着基本相同的观点,例如三本选修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去读,但是老师不一定带领学生深入鉴赏每一篇文章;那八个文学理论方面的常识需要让学生去接触、了解,不能完全舍弃;选修教材处理的顺序需要科学、合理处理——高一的学生不能接触程度太深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最好是先让学生先接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
我们在不断思考探索着,上述问题也引起了上级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2011年12月9日至11日在湖北黄石二中举行了“湖北省首届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讨会”,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共鸣,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都能为己所用。
文学的太空是灿烂无边的,面对新教材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它带给我们文学的期待,我们唯有保持作品那样唯美纯洁的心灵,不急不躁,方可让我们的学生在那方永恒的天空中自由、快乐地翱翔。
毛儒仙,教师,现居湖北远安。
针对新教材的《语文课程标准》一如既往地强调着“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当然,对文学教育,更是在教材内容上有实质性的变化。我觉得最主要的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是必修教材在保留传统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基础上增加了“名著导读”这一版块,而且这一版块都引起了老师和学生们的重视,老师们都不同程度地引导学生进行了学习。我想,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对于这样的大部头的经典,学生只有了解了,有了兴趣,他们才有全面阅读、深入体会的可能,应该说这一版块是一个尝试性的先导性的文学教育的铺垫,而这对于需要参加高考而无暇阅读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是增加了《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这三本选修教材。用三本书的形式将这三个版块的内容系统地呈现,应该说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对学生来说,为他们的阅读提供了大量的现成的文学作品;对老师来说,“诗歌鉴赏”“散文鉴赏”“小说鉴赏”有了现成的系统的训练材料,平时的教学可以对高三高考复习中的相关内容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我想,只要学生拿起这些书,只要老师们带领他们走进书中的作品,学生必定受到一定的文学熏染,这也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最后,就是在《外国小说欣赏》中增加了“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这八个文学理论方面的内容。有的老师认为这太深了,这是大学里学习的东西,学生接受不了,而且高考的时候不一定涉及;有的老师认为,书都看不完,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些东西……其实老师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很实际,但是我觉得对高中生的文学教育应该有从阅读实践到理论学习这样一个系统的呈现模式,学生、学校、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有时间、有精力、有兴趣,可以结合具体的作品深入探讨,反之,可以粗浅地让学生了解。只要你让学生去接触它们,学生就会有感觉、有印象,就会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述变化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于“夹缝中生存”(对英语的重视程度超于语文,理科的学习时间多于语文)的现状中感到了一丝温暖,让我们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同时我们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最主要的是面对分量十足的《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我们感到力不从心,按照各自的方式进行教学后又忐忑不安。
对于这三个版块的文学内容的鉴赏,我想我们老师不止一次地讨论过“究竟让学生学习哪些内容”“研究到什么程度”等这些问题,但是我们依然得不出相对统一的结论,原因除了不知道高考究竟考不考外,我想更多的是我们老师面对如此分量的文学作品内心的一种责任。
没有现成的东西来引领我们期待下的文学作品的教学,我们只有用更多的长远的思考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且行且思,多一点文学期待,少一点功利。在和同行们交流中,我们对有些问题都有着基本相同的观点,例如三本选修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去读,但是老师不一定带领学生深入鉴赏每一篇文章;那八个文学理论方面的常识需要让学生去接触、了解,不能完全舍弃;选修教材处理的顺序需要科学、合理处理——高一的学生不能接触程度太深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最好是先让学生先接触《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
我们在不断思考探索着,上述问题也引起了上级各级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2011年12月9日至11日在湖北黄石二中举行了“湖北省首届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研讨会”,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共鸣,一些教学理念和方法都能为己所用。
文学的太空是灿烂无边的,面对新教材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它带给我们文学的期待,我们唯有保持作品那样唯美纯洁的心灵,不急不躁,方可让我们的学生在那方永恒的天空中自由、快乐地翱翔。
毛儒仙,教师,现居湖北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