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名大学生,在近2年的时间里,在矿区同学和当地煤矿工人的帮助下,冒着生命危险走访湖南30多个煤矿,3次下矿井。调查500多名矿工。他们曾遭到矿主的驱赶威胁。但依然完成了整个调查。
经过半年多的整理,在多名导师指导下。站在关注矿难新视角的高度,这些大学生写出了《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的调查报告,引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重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作出具体批示。这几名学生就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湖南师范大学的陶嫦娥,周舟、曹渝,文迪和毛雷峰。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个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曹渝,听他讲述了这个团队在这次调查中的经历和收获。
调查矿工心理视角
2005年3月,调查队员们所在的年级要求做社会实践,那一年,频频见诸报端的矿难报道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但为矿工这样一个群体做调查报告,究竟从哪个角度入手,让他们犯了难。
导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谢俊贵提的建议是,矿工的心理状态与安全相关。调查队员们最终决定从心理视角入手整个调查。
矿工不知何为电影院
在湖南常德澧县,调查队员开始了第一次样本采集的调查。从来没和矿工打过交道的几个同学,和矿工一接触就蒙了:当被问到如“你坐在电影院是否会感到害怕”、“你坐在飞驰的小轿车里是不是会感到害怕”这样的问题时,矿工通常会反问学生们“电影院是什么?小轿车是什么?”
这就意味着,心理问卷上的大部分问题,对于整天埋首在煤炭世界的矿工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不清楚问卷的含义。再加上煤矿对外来人惯有的警觉,矿工们虽然很尊敬大学生,但都不太敢说话。这第一个回合下来,大学生发现,他们完全不了解矿工的认知水平,因此按照最初设想的方式,完全行不通,必须改变策略:第一,要由原来的问卷改为一对一的访谈;第二,访谈时间由白天改为夜晚以及矿工上下班时间进行插空访谈;第三,语言由原来的学术用语改为最通俗的大白话。
用番烟槟榔套近乎
有了上一次碰壁的教训,2005年4月去浏阳调查时,曹渝几个人托同学的家人在矿上打点了一下,碰到愿意说话的矿工,就重点调查。那么怎样才叫愿意说话?曹渝说,矿工都喜欢一边抽烟一边嚼槟榔,因此最紧要的就是递烟和递槟榔。此外,选对人也很重要,如果“领班”一级的矿工愿意谈话,那将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其他矿工都会很好奇,继而愿意与大学生谈话。需要注意的是,与“领班”矿工调查时,只能说好的评价,避免引起他们的警觉。等到把领班类人物“处理”掉后,就能一层一层地深入做问卷调查了。
幸运的是,这次调查,曹渝和同学们得到了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础、处于管理层面的老矿工的支持。曹渝告诉记者,对于矿工心理问题,这些老矿工都多少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处于不知道“怎么做,怎么管”的状态,因此他們鼓励矿工接受大学生的调查。调查队员们通常是每周四到,下周一赶在矿主回到矿上之前离开。这一次的调查,由于方式方法都对路子,曹渝他们成功地采到了74个样本。
由于直接问矿难事故这类问题会引起矿工的反感和警觉,调查队员通常会将问题“改良”后间接地表达出来,比如学生们会问:“您对矿难有什么看法?当听到矿难发生后,您心情怎么样?害怕吗?”这样的问题。
澧县一个煤矿矿工的回答,给调查队员留下很深印象。这位煤矿工人告诉学生们,煤矿工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了,每年都有事故,都有几个人出事,习惯了。“干我们这行死伤是难免的,只是看多少和时机以及出事的是谁的问题。来矿里工作时间长了,也自然习惯了。下去了,什么都不想,只想多挖煤上来……”
连夜出逃十几公里
随着调查经验的增长,曹渝和同学们总结了一些经验:一、一定要佩戴校徽表明学生身份;二、绝不能问的问题是:这个矿经历过几次事故?三、不能在矿井附近走动。可尽管如此,在宁乡一个矿的“历险”让曹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今日,依然觉得很“恐怖”。
2006年3月,曹渝第二次到宁乡的煤矿做调查,一个身着普通矿工服装的人对曹渝手中的数码相机产生了兴趣,对曹渝说:“我没见过这样的相机,能不能让我看看?”当曹渝把相机递给这个人时,他并不满意,曹渝应这个人的要求,把相机从胸前摘下来,递到这个人手中。可是这个充满好奇心的“矿工”接下来的举动,让曹渝目瞪口呆,在快速地删掉数码相机内的照片后,这个人恶狠狠地对曹渝说:“拍什么?找死吗?”这时,曹渝才恍然大悟,原来眼前的这个对相机满是“好奇心”的人就是这个矿的矿主。
最后,一个担心形势会对曹渝不利的工友,趁矿主暂时离开处理事情的间隙,让工友骑着摩托迅速把曹渝带出了矿。曹渝担心矿主追来报复,一路跑到十几公里外的同学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又回到宁乡,在采集了80个样本、完成出发前的任务后,才回到长沙。
对于这次的经历,曹渝觉得,尽管之前有过预想,但没想到会形势这么恶劣,“这个矿主太狡猾了,没想到这样被骗了。”曹渝在逃到安全地带后,给家里打了电话,这次连一向支持曹渝的妈妈也希望他不要再做调查,父亲的态度更是坚决,最终曹渝还是说服了父母,做完这份调查。
糨糊一样的煤窑
除了这次“恐怖经历”外,曹渝终身难忘的就是和同学刘高只身下小煤窑的经历。曹渝说,这次终于让他知道了什么是小煤窑。“我们下去的那个洞,摸到哪里都像糨糊一样,站的靠的地方,都很软,很可怕。可是很多矿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挖煤的。”
2006年4月和5月间,曹渝和同学们又去了宁乡采集样本,这次他们选择了熟悉的矿,此行顺利地取得了近80个样本。2006年8月,曹渝和同学们在导师的帮助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于2006年9月至l 2月,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报告。
李毅中作出批示
今年3月24日晚,正在上晚自习的湖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曹渝的手机响了,来电话的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信访办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说:“你们几个同学的调查报告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你们的调查报告李局长已经收到,李毅中局长做出了具体的批示,要求有关部门阅研,同时要求我们对学生给予回复。”
接到电话的曹渝有些激动,不禁问,“是真的吗?李局长已经看到了我们的调查结果了吗?”该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肯定地说:“是的,对你们几个青年同学扎实的调查我们十分感谢,李局长亲自做了批示,这篇调查报告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曹渝,他们的调研数据和建议已被转交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相关研究部门进行研究,并把调查报告发至湖南煤矿生产监察局进行研究。随后,双方又针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问题交流了半个多小时,主要就煤矿工人现在的问题、成因等进行商谈。挂上电话后,曹渝长舒一口气,觉得煤矿工人的心声终于反映上去了。
矿工对生命的漠视让学生震惊
记者: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哪部分与预想出入最大?
曹瀹:煤矿工人之间的安全感差异很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井上工人安全感最差,比如要下井修理机械的机修工,在工作的8小时内可能要反复上下井,环境安全反差太大。
记者:在报告中建议“建立煤矿工人救助体系,对工人进行辅导”,从煤矿的角度看,如建立这样的体系,最该做的有哪些?
曹瀹:以前我们认为,给的物质越多工人心理越安全,但心理是长期的问题,钱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煤矿工人救助体系,心理救助跟不上的话,物质上再怎么救助也是无用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安全问题。
从煤矿工人自身来说,“要钱还是要命?”对于很多矿工来说,只要下井就有2000余元的收入,就能够娶妻生子,因此很多人都只把自己当成赚钱的工具。如果矿工死了,家属必然能够一次性获得赔偿。因此从我们的这次调查看来,矿工和家属对生命的漠视让我们很震惊。
(据《江南晚报》)
经过半年多的整理,在多名导师指导下。站在关注矿难新视角的高度,这些大学生写出了《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的调查报告,引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重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作出具体批示。这几名学生就是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湖南师范大学的陶嫦娥,周舟、曹渝,文迪和毛雷峰。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个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曹渝,听他讲述了这个团队在这次调查中的经历和收获。
调查矿工心理视角
2005年3月,调查队员们所在的年级要求做社会实践,那一年,频频见诸报端的矿难报道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但为矿工这样一个群体做调查报告,究竟从哪个角度入手,让他们犯了难。
导师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谢俊贵提的建议是,矿工的心理状态与安全相关。调查队员们最终决定从心理视角入手整个调查。
矿工不知何为电影院
在湖南常德澧县,调查队员开始了第一次样本采集的调查。从来没和矿工打过交道的几个同学,和矿工一接触就蒙了:当被问到如“你坐在电影院是否会感到害怕”、“你坐在飞驰的小轿车里是不是会感到害怕”这样的问题时,矿工通常会反问学生们“电影院是什么?小轿车是什么?”
这就意味着,心理问卷上的大部分问题,对于整天埋首在煤炭世界的矿工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不清楚问卷的含义。再加上煤矿对外来人惯有的警觉,矿工们虽然很尊敬大学生,但都不太敢说话。这第一个回合下来,大学生发现,他们完全不了解矿工的认知水平,因此按照最初设想的方式,完全行不通,必须改变策略:第一,要由原来的问卷改为一对一的访谈;第二,访谈时间由白天改为夜晚以及矿工上下班时间进行插空访谈;第三,语言由原来的学术用语改为最通俗的大白话。
用番烟槟榔套近乎
有了上一次碰壁的教训,2005年4月去浏阳调查时,曹渝几个人托同学的家人在矿上打点了一下,碰到愿意说话的矿工,就重点调查。那么怎样才叫愿意说话?曹渝说,矿工都喜欢一边抽烟一边嚼槟榔,因此最紧要的就是递烟和递槟榔。此外,选对人也很重要,如果“领班”一级的矿工愿意谈话,那将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其他矿工都会很好奇,继而愿意与大学生谈话。需要注意的是,与“领班”矿工调查时,只能说好的评价,避免引起他们的警觉。等到把领班类人物“处理”掉后,就能一层一层地深入做问卷调查了。
幸运的是,这次调查,曹渝和同学们得到了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础、处于管理层面的老矿工的支持。曹渝告诉记者,对于矿工心理问题,这些老矿工都多少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处于不知道“怎么做,怎么管”的状态,因此他們鼓励矿工接受大学生的调查。调查队员们通常是每周四到,下周一赶在矿主回到矿上之前离开。这一次的调查,由于方式方法都对路子,曹渝他们成功地采到了74个样本。
由于直接问矿难事故这类问题会引起矿工的反感和警觉,调查队员通常会将问题“改良”后间接地表达出来,比如学生们会问:“您对矿难有什么看法?当听到矿难发生后,您心情怎么样?害怕吗?”这样的问题。
澧县一个煤矿矿工的回答,给调查队员留下很深印象。这位煤矿工人告诉学生们,煤矿工人的生活就是这样了,每年都有事故,都有几个人出事,习惯了。“干我们这行死伤是难免的,只是看多少和时机以及出事的是谁的问题。来矿里工作时间长了,也自然习惯了。下去了,什么都不想,只想多挖煤上来……”
连夜出逃十几公里
随着调查经验的增长,曹渝和同学们总结了一些经验:一、一定要佩戴校徽表明学生身份;二、绝不能问的问题是:这个矿经历过几次事故?三、不能在矿井附近走动。可尽管如此,在宁乡一个矿的“历险”让曹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今日,依然觉得很“恐怖”。
2006年3月,曹渝第二次到宁乡的煤矿做调查,一个身着普通矿工服装的人对曹渝手中的数码相机产生了兴趣,对曹渝说:“我没见过这样的相机,能不能让我看看?”当曹渝把相机递给这个人时,他并不满意,曹渝应这个人的要求,把相机从胸前摘下来,递到这个人手中。可是这个充满好奇心的“矿工”接下来的举动,让曹渝目瞪口呆,在快速地删掉数码相机内的照片后,这个人恶狠狠地对曹渝说:“拍什么?找死吗?”这时,曹渝才恍然大悟,原来眼前的这个对相机满是“好奇心”的人就是这个矿的矿主。
最后,一个担心形势会对曹渝不利的工友,趁矿主暂时离开处理事情的间隙,让工友骑着摩托迅速把曹渝带出了矿。曹渝担心矿主追来报复,一路跑到十几公里外的同学家住了一晚。第二天,又回到宁乡,在采集了80个样本、完成出发前的任务后,才回到长沙。
对于这次的经历,曹渝觉得,尽管之前有过预想,但没想到会形势这么恶劣,“这个矿主太狡猾了,没想到这样被骗了。”曹渝在逃到安全地带后,给家里打了电话,这次连一向支持曹渝的妈妈也希望他不要再做调查,父亲的态度更是坚决,最终曹渝还是说服了父母,做完这份调查。
糨糊一样的煤窑
除了这次“恐怖经历”外,曹渝终身难忘的就是和同学刘高只身下小煤窑的经历。曹渝说,这次终于让他知道了什么是小煤窑。“我们下去的那个洞,摸到哪里都像糨糊一样,站的靠的地方,都很软,很可怕。可是很多矿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挖煤的。”
2006年4月和5月间,曹渝和同学们又去了宁乡采集样本,这次他们选择了熟悉的矿,此行顺利地取得了近80个样本。2006年8月,曹渝和同学们在导师的帮助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于2006年9月至l 2月,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报告。
李毅中作出批示
今年3月24日晚,正在上晚自习的湖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曹渝的手机响了,来电话的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信访办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说:“你们几个同学的调查报告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你们的调查报告李局长已经收到,李毅中局长做出了具体的批示,要求有关部门阅研,同时要求我们对学生给予回复。”
接到电话的曹渝有些激动,不禁问,“是真的吗?李局长已经看到了我们的调查结果了吗?”该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肯定地说:“是的,对你们几个青年同学扎实的调查我们十分感谢,李局长亲自做了批示,这篇调查报告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曹渝,他们的调研数据和建议已被转交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相关研究部门进行研究,并把调查报告发至湖南煤矿生产监察局进行研究。随后,双方又针对煤矿工人心理安全问题交流了半个多小时,主要就煤矿工人现在的问题、成因等进行商谈。挂上电话后,曹渝长舒一口气,觉得煤矿工人的心声终于反映上去了。
矿工对生命的漠视让学生震惊
记者:在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哪部分与预想出入最大?
曹瀹:煤矿工人之间的安全感差异很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井上工人安全感最差,比如要下井修理机械的机修工,在工作的8小时内可能要反复上下井,环境安全反差太大。
记者:在报告中建议“建立煤矿工人救助体系,对工人进行辅导”,从煤矿的角度看,如建立这样的体系,最该做的有哪些?
曹瀹:以前我们认为,给的物质越多工人心理越安全,但心理是长期的问题,钱不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煤矿工人救助体系,心理救助跟不上的话,物质上再怎么救助也是无用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安全问题。
从煤矿工人自身来说,“要钱还是要命?”对于很多矿工来说,只要下井就有2000余元的收入,就能够娶妻生子,因此很多人都只把自己当成赚钱的工具。如果矿工死了,家属必然能够一次性获得赔偿。因此从我们的这次调查看来,矿工和家属对生命的漠视让我们很震惊。
(据《江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