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经国的一生,留给台湾人民无限的追思与怀念。但是,唯有一件事造成台湾人民对蒋经国存有普遍不满与不解,就是他为何会选择一位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且坚决主张“台獨”的李登辉作为他的接班人。也正因如此,对蒋经国不能知人善任的评价,也就不绝于耳了。
大力推动政治本土化政策
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当时的台湾刚从长达50年日本殖民统治的悲惨命运中,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不过4年而已。在日本实施“皇民化”殖民政策的影响下,台湾人民被迫接受日本教育,大多不识中文,不会讲国语(就是普通话),只会说日语与闽南语。在这种情形下,早年的国民党政府所用各级干部与人才,自然多为从大陆来台的党、政、军人员(即所谓的外省人)。台湾本省人限于本身的学识、能力与条件,确实很难进入政府,担任公职,扮演任何角色。随着教育普及与蒋介石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运动的结果,占有几乎90%人口的台湾本省人,开始逐渐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学识、能力都有显著的提升,已经具备能够跻身政界,担任公职,扮演政治家角色的条件。
事实上,蒋经国从1960年代起,已经开始注意到台湾“政治本土化”的问题。他特别交代重庆时期中央干部学校毕业的学生、极受其信任与重用的心腹干部李焕,要在台湾各地发掘未来足以担当重任的本省精英与人才,推荐给他。只要通过蒋经国的面试,确定是可用之才,就可以平步青云,不次拔擢,担任要职,进入中央决策高层。
为了方便李焕能通过适当的职务,接触到台湾各地的人才,蒋经国在1960年代,就任命李焕同时担任“中国青年救国团副主任”(蒋经国自己是主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三大党、政、团要职,目的就是要李焕经由职务关系,多接触、多认识台湾各地的青年才俊,得以向蒋经国引介推荐。就在大力推动“政治本土化工程”的时候,李焕有机会认识了当时在“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工作的农业经济专家李登辉。
根据李焕回忆录《追随半世纪》中的记载:
1972年蒋经国担任“行政院长”,正在筹组内阁时,为了要找一位具有农业背景的本省籍专家学者,出任“政务委员”。那时我是奉经国先生之命,专门负责发掘合适的本省籍人才,推荐给经国先生的这个工作。我最先认识李登辉是在我担任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时,发现在“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中,有一位曾经留学日本与美国,得到农业博士的本省籍专家,就特别约见他;见他面貌老实,待人诚恳,加上当时政府亟需农业方面的人才,我因此安排他到省党部讲演,谈台湾的农业问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当经国先生在组阁时,需要一位本省籍的农业专家做“政务委员”,要我推荐人选,我很自然地想到李登辉,将他推荐给经国先生,李登辉从此得以进入政界,才有后来这一切的发展。
所以,可以说李登辉是蒋经国“政治本土化政策”的受益者。在李焕的推荐下,他得以担任“政务委员”,主管台湾的农业事务。等到1978年蒋经国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时,他又受到蒋经国的提拔,晋升为台北市长。这时蒋经国开始认真看待这位将来有可能身负重任的台籍精英干部,经常在下班后,亲自到李登辉任台北市长的官邸,与他闲话家常,嘘寒问暖,灌输他“大中国思想”,还经常送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书籍,要李登辉好好研读,要他打从心底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不要受到年轻时接受日本“皇民化”殖民教育的影响。
在日本统治台湾时期,留在台湾的闽南人与客家人,基本上分为两种不同对待日本殖民教育的台湾人:一种是坚决抵制“皇民化”教育,坚持自己是汉民族,是中国人;另外一种则是迫于现实,向日本殖民统治者低头,接受“皇民化”教育的台湾人。李登辉就属于后者,不但接受了“皇民化”教育,还为自己取了一个日本名字“岩里政男”,认为自己是日本人,不是中国人。
对于李登辉过去这段“数典忘祖”的历史,相信蒋经国是心知肚明,不过蒋经国觉得通过自己的潜移默化,加上对他的重视、重用,可以产生影响,改变李登辉的思想与心态。只是事后证明,蒋经国当年的努力付出,全是枉然。
顺利接班成功
李登辉日渐得到蒋经国的信任。果然,在担任台北市长3年后,李登辉再受到蒋经国的拔擢,升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治理除了台北与高雄外的所有台湾地区。李登辉好整以暇,已登上台湾地区领导人以外的“第一大诸侯”地位,伺机以待再攀事业的高峰。
1984年2月,国民党召开第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下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及副手的提名人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毫无疑问,由主席蒋经国继续连任,副手人选会是哪一位,就成为台湾政坛共同瞩目的焦点。在蒋经国第一任期担任副手的谢东闵,因年事已高,健康状况也不尽如人意,促成蒋经国决定要提名一位新人来担任副手。
由于蒋经国自己是外省人,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副手自然需要提名一位本省籍、经历完整、资望足以服众的政要出任,方符合各方期待,摆平政界杂音。
当时环顾台湾政坛,曾经担任过台北市长与台湾省政府主席的台籍人士,唯有本来走在李登辉之前、资历较深的“内政部长”林洋港与李登辉两人符合这样的条件。不过,经过蒋经国仔细思考,最后却决定舍弃资深的林洋港而选择资浅的李登辉,这是台湾政界一直不很明白的一个秘辛。
一直到2003年,李焕才在笔者的追问下,说出了其中的奥秘:除了林洋港因为几次办事不力,在经国先生的心里埋下不好驾驭的不良印象之外,林洋港出身南投世家,家族成员庞大复杂,如果一旦林洋港更上一层楼,做了台湾地区领导人副手,甚至将来还有机会升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难免整个林氏家族鸡犬升天,形成政治特权,这是经国先生极不愿见的局面。相对于林洋港庞大的家族,李登辉的家族则十分单纯。他唯一的儿子李宪文在李登辉担任省主席时,已因病早逝。唯一的哥哥,更早已在二战期间战死在太平洋战场。
于是,蒋经国很自然地选择了貌似忠厚,在蒋经国面前行为举止中规中矩的李登辉,担任他的竞选副手。
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七次会议,是在1984年2月20日在台北市中山楼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选举第七任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3月21日,国民大会投票选举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以1012票,得票率高达95%,顺利连任。3月22日,国民大会投票选举台湾地区领导人副手,李登辉以873票当选,蒋经国还亲自前往李登辉家道贺。
蒋经国这一任期,只做了3年8个月不到,就与世长辞了。从此,蒋经国时代正式结束,走入了历史,也结束了蒋家父子两代对台湾40年的统治。
蒋经国去世当天晚上7点,依照相关法律规定,李登辉在“司法院长”林洋港的监誓下,正式宣誓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展开了极具争议的李登辉时代,也是台湾盛极而衰、走向没落的开端,令人感叹。
(摘自《世纪》)
大力推动政治本土化政策
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当时的台湾刚从长达50年日本殖民统治的悲惨命运中,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不过4年而已。在日本实施“皇民化”殖民政策的影响下,台湾人民被迫接受日本教育,大多不识中文,不会讲国语(就是普通话),只会说日语与闽南语。在这种情形下,早年的国民党政府所用各级干部与人才,自然多为从大陆来台的党、政、军人员(即所谓的外省人)。台湾本省人限于本身的学识、能力与条件,确实很难进入政府,担任公职,扮演任何角色。随着教育普及与蒋介石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运动的结果,占有几乎90%人口的台湾本省人,开始逐渐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学识、能力都有显著的提升,已经具备能够跻身政界,担任公职,扮演政治家角色的条件。
事实上,蒋经国从1960年代起,已经开始注意到台湾“政治本土化”的问题。他特别交代重庆时期中央干部学校毕业的学生、极受其信任与重用的心腹干部李焕,要在台湾各地发掘未来足以担当重任的本省精英与人才,推荐给他。只要通过蒋经国的面试,确定是可用之才,就可以平步青云,不次拔擢,担任要职,进入中央决策高层。
为了方便李焕能通过适当的职务,接触到台湾各地的人才,蒋经国在1960年代,就任命李焕同时担任“中国青年救国团副主任”(蒋经国自己是主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三大党、政、团要职,目的就是要李焕经由职务关系,多接触、多认识台湾各地的青年才俊,得以向蒋经国引介推荐。就在大力推动“政治本土化工程”的时候,李焕有机会认识了当时在“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工作的农业经济专家李登辉。
根据李焕回忆录《追随半世纪》中的记载:
1972年蒋经国担任“行政院长”,正在筹组内阁时,为了要找一位具有农业背景的本省籍专家学者,出任“政务委员”。那时我是奉经国先生之命,专门负责发掘合适的本省籍人才,推荐给经国先生的这个工作。我最先认识李登辉是在我担任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时,发现在“中国农村复兴委员会”中,有一位曾经留学日本与美国,得到农业博士的本省籍专家,就特别约见他;见他面貌老实,待人诚恳,加上当时政府亟需农业方面的人才,我因此安排他到省党部讲演,谈台湾的农业问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当经国先生在组阁时,需要一位本省籍的农业专家做“政务委员”,要我推荐人选,我很自然地想到李登辉,将他推荐给经国先生,李登辉从此得以进入政界,才有后来这一切的发展。
所以,可以说李登辉是蒋经国“政治本土化政策”的受益者。在李焕的推荐下,他得以担任“政务委员”,主管台湾的农业事务。等到1978年蒋经国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时,他又受到蒋经国的提拔,晋升为台北市长。这时蒋经国开始认真看待这位将来有可能身负重任的台籍精英干部,经常在下班后,亲自到李登辉任台北市长的官邸,与他闲话家常,嘘寒问暖,灌输他“大中国思想”,还经常送有关中国历史地理的书籍,要李登辉好好研读,要他打从心底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不要受到年轻时接受日本“皇民化”殖民教育的影响。
在日本统治台湾时期,留在台湾的闽南人与客家人,基本上分为两种不同对待日本殖民教育的台湾人:一种是坚决抵制“皇民化”教育,坚持自己是汉民族,是中国人;另外一种则是迫于现实,向日本殖民统治者低头,接受“皇民化”教育的台湾人。李登辉就属于后者,不但接受了“皇民化”教育,还为自己取了一个日本名字“岩里政男”,认为自己是日本人,不是中国人。
对于李登辉过去这段“数典忘祖”的历史,相信蒋经国是心知肚明,不过蒋经国觉得通过自己的潜移默化,加上对他的重视、重用,可以产生影响,改变李登辉的思想与心态。只是事后证明,蒋经国当年的努力付出,全是枉然。
顺利接班成功
李登辉日渐得到蒋经国的信任。果然,在担任台北市长3年后,李登辉再受到蒋经国的拔擢,升任台湾省政府主席,治理除了台北与高雄外的所有台湾地区。李登辉好整以暇,已登上台湾地区领导人以外的“第一大诸侯”地位,伺机以待再攀事业的高峰。
1984年2月,国民党召开第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下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及副手的提名人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候选人毫无疑问,由主席蒋经国继续连任,副手人选会是哪一位,就成为台湾政坛共同瞩目的焦点。在蒋经国第一任期担任副手的谢东闵,因年事已高,健康状况也不尽如人意,促成蒋经国决定要提名一位新人来担任副手。
由于蒋经国自己是外省人,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副手自然需要提名一位本省籍、经历完整、资望足以服众的政要出任,方符合各方期待,摆平政界杂音。
当时环顾台湾政坛,曾经担任过台北市长与台湾省政府主席的台籍人士,唯有本来走在李登辉之前、资历较深的“内政部长”林洋港与李登辉两人符合这样的条件。不过,经过蒋经国仔细思考,最后却决定舍弃资深的林洋港而选择资浅的李登辉,这是台湾政界一直不很明白的一个秘辛。
一直到2003年,李焕才在笔者的追问下,说出了其中的奥秘:除了林洋港因为几次办事不力,在经国先生的心里埋下不好驾驭的不良印象之外,林洋港出身南投世家,家族成员庞大复杂,如果一旦林洋港更上一层楼,做了台湾地区领导人副手,甚至将来还有机会升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难免整个林氏家族鸡犬升天,形成政治特权,这是经国先生极不愿见的局面。相对于林洋港庞大的家族,李登辉的家族则十分单纯。他唯一的儿子李宪文在李登辉担任省主席时,已因病早逝。唯一的哥哥,更早已在二战期间战死在太平洋战场。
于是,蒋经国很自然地选择了貌似忠厚,在蒋经国面前行为举止中规中矩的李登辉,担任他的竞选副手。
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七次会议,是在1984年2月20日在台北市中山楼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选举第七任台湾地区正副领导人。3月21日,国民大会投票选举台湾地区领导人,蒋经国以1012票,得票率高达95%,顺利连任。3月22日,国民大会投票选举台湾地区领导人副手,李登辉以873票当选,蒋经国还亲自前往李登辉家道贺。
蒋经国这一任期,只做了3年8个月不到,就与世长辞了。从此,蒋经国时代正式结束,走入了历史,也结束了蒋家父子两代对台湾40年的统治。
蒋经国去世当天晚上7点,依照相关法律规定,李登辉在“司法院长”林洋港的监誓下,正式宣誓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展开了极具争议的李登辉时代,也是台湾盛极而衰、走向没落的开端,令人感叹。
(摘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