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之苦恼的恐怕大多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徘徊不前。教师基本上每堂语文课都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学生每天都在进行阅读实践,练习题也没少做,所用时间不少,花费精力也很大,可是为什么学生的的语文阅读水平却迟迟不见提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没有阅读的量的积累,想有阅读水平质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舒芜先生说过:“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好的。要想学好语文,得在课外多读书。”笔者颇有同感。
要学好语文提高阅读水平,非得多读课外书不可。因为课内阅读量总是有限的,如果没有课外阅读与之配合,单靠每学期不足30篇课文的课内阅读,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可谓用时少而功效大。由此可见,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达到有效的课外阅读,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点做起:
一、要改变观念,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谈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课外阅读的功效远远超过课内阅读的功效,这也是经过实践检验出来的。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小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
二、制定计划,统筹安排
为了保证课外阅读长期持久坚持下去,制定可行的计划是必要的。首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要做好统一安排;其次,对每个学期的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也要有个具体的计划,不可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课内阅读,主要是读好教材,以精读为主,为课外阅读打基础、作铺垫。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每个学期要指导学生读多少课外书、读哪些书、如何安排好时间等,都要订出周密的计划。
三、指导精选读物,保证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各种图书充斥着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如果不加选择去读,不但会耗费学生大量精力,收效甚微,而且有时还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推荐一些读物。推荐的读物尽量以名家名篇为主,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感兴趣,又文质兼美的好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一些必读书目,但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可以采取亲临书店、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实践证明结合课文推荐相关读物,阅读的近期效果很明显,更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较适合课外阅读开始推行阶段。
《语文课程标准》也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体现了兴趣阅读和自由阅读的原则,但是我认为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教师也有责任予以宏观上的指导。对很多小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偏爱轻松、肤浅,回避严肃、深刻的倾向,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要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还要引导学生尽量少读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浅层次、消遣性的快餐读物。
四、改革教学,加强阅读指导
改革阅读教学,是加强课外阅读的前提。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固然以课内阅读为主,但是并不代表课内阅读需要烦琐的分析、提问、练习。“课本无非是例子”,课内阅读主要是根据精心编选的有代表性的例文习得方法,然后在课外阅读中求拓展、求提高。
课外阅读指导主要作用是引起学生兴趣,提示学生阅读方法。例如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介绍其中一个有趣的情节;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的作品,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对于文学名著也可以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讲一个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歇后语等,激起学生阅读、探究原著的兴趣。阅读的方法指导也要多样化,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可以指导做读书卡,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等。
五、定期检查交流,巩固阅读效果
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教师要及时进行督促检查、交流评比。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难以长久的,教师针对制定的读书计划且随时进行检查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检查时除了统计阅读的篇章、字数、时间之外,还要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从而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在检查的同时还要及时进行评比,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要随时进行表扬,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另外,教师要经常举行读书报告会、书评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在实践中体会阅读的作用,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阅读过程的辛劳,增强坚持阅读的信心和决心。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靠学生读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检查,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基本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这样大量的课外阅读必定会补充课内阅读不足而带来的学生阅读水平低下等一系列问题,语文教学必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要学好语文提高阅读水平,非得多读课外书不可。因为课内阅读量总是有限的,如果没有课外阅读与之配合,单靠每学期不足30篇课文的课内阅读,要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大量的课外阅读有利于养成独立读书的习惯,提高独立读书的能力以及泛读、速读的能力,可谓用时少而功效大。由此可见,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达到有效的课外阅读,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点做起:
一、要改变观念,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谈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课外阅读的功效远远超过课内阅读的功效,这也是经过实践检验出来的。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小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
二、制定计划,统筹安排
为了保证课外阅读长期持久坚持下去,制定可行的计划是必要的。首先,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要做好统一安排;其次,对每个学期的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也要有个具体的计划,不可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课内阅读,主要是读好教材,以精读为主,为课外阅读打基础、作铺垫。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每个学期要指导学生读多少课外书、读哪些书、如何安排好时间等,都要订出周密的计划。
三、指导精选读物,保证阅读效果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各种图书充斥着市场,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如果不加选择去读,不但会耗费学生大量精力,收效甚微,而且有时还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教师有必要向学生推荐一些读物。推荐的读物尽量以名家名篇为主,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感兴趣,又文质兼美的好作品。《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了一些必读书目,但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可以采取亲临书店、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向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实践证明结合课文推荐相关读物,阅读的近期效果很明显,更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较适合课外阅读开始推行阶段。
《语文课程标准》也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体现了兴趣阅读和自由阅读的原则,但是我认为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教师也有责任予以宏观上的指导。对很多小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偏爱轻松、肤浅,回避严肃、深刻的倾向,教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要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还要引导学生尽量少读卡通漫画、通俗故事、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浅层次、消遣性的快餐读物。
四、改革教学,加强阅读指导
改革阅读教学,是加强课外阅读的前提。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固然以课内阅读为主,但是并不代表课内阅读需要烦琐的分析、提问、练习。“课本无非是例子”,课内阅读主要是根据精心编选的有代表性的例文习得方法,然后在课外阅读中求拓展、求提高。
课外阅读指导主要作用是引起学生兴趣,提示学生阅读方法。例如故事性强的作品,可以介绍其中一个有趣的情节;语言优美的作品,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可以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的作品,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对于文学名著也可以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讲一个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歇后语等,激起学生阅读、探究原著的兴趣。阅读的方法指导也要多样化,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可以指导做读书卡,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等。
五、定期检查交流,巩固阅读效果
阅读过程是艰苦的,学生很容易半途而废,教师要及时进行督促检查、交流评比。仅靠兴趣来维持阅读是难以长久的,教师针对制定的读书计划且随时进行检查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检查时除了统计阅读的篇章、字数、时间之外,还要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从而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在检查的同时还要及时进行评比,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要随时进行表扬,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另外,教师要经常举行读书报告会、书评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在实践中体会阅读的作用,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阅读过程的辛劳,增强坚持阅读的信心和决心。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靠学生读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检查,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基本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这样大量的课外阅读必定会补充课内阅读不足而带来的学生阅读水平低下等一系列问题,语文教学必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