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化学元素观建构策略与应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guo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教学中需要对知识进行有背景的凸显,而非一味的、孤悬式的背诵或识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元素化合物的内容较多。而针对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原因,更需要我们以生态的视角帮助学生关注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与规律,即形成清晰的化学元素观,从而系统地构建化合物相关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高中化学;元素观;性质;概念;教学
  【课题】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民族地区元素观建构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立项号:GS[2018]GHB37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196-02
  高中化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针对民族地区学生的认知实际,结合地区教育教学条件,帮助学生形成形象化学生态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化学生态观念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也是凸显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不可缺少的背景。这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化学元素观。
  一、渗透元素观念,帮助学生建构元素观
  现代教育理论重视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化学教学中学生元素观的建构,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灌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元素组成上来认识各种化学物质,并建立物质之間的联系。这样,学生就能够以元素为核心来描述物质的世界。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起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才能形成一种正确的观念。例如,在教学“氮元素及其化合物”时,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元素观,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你能列举出常见的含氮元素的无机物吗?(2)请你描述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这两个问题能够让学生就氮元素及相关的化合物进行回忆,并进行互相补充、交流。接着,由教师通过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认识氮元素。这样,就激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初步的建构化学元素观。原来,所有物质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及物质的组成是自然规律的结果。
  二、了解元素周期,掌握元素的基本性质
  众所周知,元素周期律反应了化学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内在的变化规律。课本中的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够充分的说明该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该化学元素的基本性质。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能够根据某个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判断它的原子结构,以及相关的化学性质。我们知道,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与元素的相关物质的性质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元素的原子结构或者从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就能够预测该金属性或非金属性,进而判断物质的性质。例如,对于金属元素来说,能够分析出它的单质还原性、氢氧化物的碱性等;对于非金属元素来说,我们可以分析其单质的氧化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等。由此可见,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的掌握元素周期表,以了解元素的基本性质。
  三、坚持手脑并重,发挥实验进行的作用
  认知学习理论注重首脑并用,并强调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来开展学习活动。高中学生都知道如何利用过氧化氢的分解来制取氧气,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已有的知识开展化学实验。如,了解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此时,应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通过实验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事实的证据。在开展电解水的实验中,学生从中了解到水的组成,从而掌握化学元素观。教师在设计实验时,通过开展电解水这个实验,电解水生成了2种气体,从而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认识。我们知道,实验可以作为认识化学事物的证据,并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此时的水电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可以生成氢气与氧气,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能够生成水这个事实,可以了解物质的元素组成。从中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基于实验来对化学现象进行分析,就会让学生了解化学元素的性质。
  四、开展多样活动,促进学生元素观形成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元素观需要根据阶段性的要求来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实践,从而形成全面的化学元素观。首先,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其次,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把课本中各章节中出现的有关化学元素呈现给学生,再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够更深层次的领悟元素观的内涵,从而在头脑中构建化学元素观的概念。例如:在教学“化学元素守恒定律”时,就可以创设“水变油”事件的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在探究化学规律的过程中感悟元素永恒不变的道理。
  总之,民族地区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元素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实践证明,形成正确的化学元素观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学中要在了解学生思维意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元素观。唯有这样,才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是为了适应新课改教学的需要而设定的,直接影响着小学生课程学习,也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环节。“画图”单元教学则是通过信息技术,再现课本的知识内容,用“画图”临摹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帮助学掌握新的知识,使课本内容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培养其综合素质的体现。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画图”单元课堂;教学研究和规划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
期刊
【摘要】“观课”是在传统的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认识,与传统课堂评价相比,课堂观察的内涵更为丰富,对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具指导意义。本文从高中生物“观课”的教研策略的视角,尝试从生物教研的角度来谈“观课”实施策略从而提高教师的教研业务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关键词】观课;教研策略;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1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数学教育一直是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习的内容。初中数学作为承接小学和高中的过渡性阶段,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平台,构建初中高效数学课堂,成为新课改以来,重点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156-02  初中數学课堂教学
期刊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认识到了要将生活知识引入数学教学。让学生在生活当中感知运用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变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生活化的环境,将数学知识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学段;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期刊
【摘要】构建美丽的数学课堂,不仅有利于滋养学生的心灵,还能使数学教学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美丽景色。基于此,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出发,就如何构建美丽的小学数学课堂展开探究。希望对广大数学教育工作有效构建美丽的数学课堂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丽课堂;创设情境;积极互动;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1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互联网+”是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互联网+”指的就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其他传统行业进行有效的合作,以网络为平台,促进传统行业更好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互联网+”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其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有着很大的教学优势和发展潜力。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
期刊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采用汽修班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境,能让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一些细节。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情境;汽修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182-02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校的
期刊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深入研究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研究对所教学的内容如何进行有效的巩固。而作业就是知识巩固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研究如何布置高质量的作业,如何以作业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小学数学老师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置;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7-015
期刊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成为教育领域发展大道主旋律,智慧课堂在教育信息化中所占比重越来越突出,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智慧课堂的环境中,构建学习型模式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尤其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则更要注重智慧课堂学习型模式的构建。本文主要探究初中信息技术智慧课堂学习型模式的内涵,智慧课堂的内容和应用分析,以及智慧课堂
期刊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生物学大多数实验现象和探究实验结论都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完实验后才能得到结论和解释,进而进行实验总结才得出来的,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藏汉“双语”生物教学有效地整合,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素养,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藏汉“双语”理化生教师面前的主要任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生物教学大纲中规定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生物教材内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