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以读传情,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内容的意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交流 语文素养
大多数的初中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热情不高,态度冷漠,主要是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认识不到学语文的价值,尽管使劲学,收效却不大,特别是单纯的生字、生词教学缺乏趣味性。其实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缺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语文是一门集生活、趣味、哲理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以读传情,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一、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课堂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不是单一方面的流动,这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让学生宽松、和谐地与老师进行心灵的碰撞,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生命活力,致使学生依赖性强,学习效益低下,所以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它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教师要了解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了解他们的愿望、意见、追求。只有把情感因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愿意学习。因此,要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课堂环境,语言和态度要和蔼,声音要动听,给学生亲切感。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促进学生会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语文教师要始终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开启悟性,指点迷津,让学生会学。语文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构建好语文学习这个共同体。教师要做穿针引线人,深入了解学生,善于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位置上,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理解他们的需要和情感,相信他们的潜力。
三、挖掘教材内涵,拓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每教一课前,自己必须把课文读通、读透、读好,真正读出味,凡是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的,自己首先感悟透彻。课堂上随时把握好学生细微的情绪变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对课文的分解和剖析上,还要拓展空间,开阔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应立足文本,从情节角度延伸,从主题角度延伸,从作家角度延伸,从文体的角度延伸,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就不局限于课本,而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调动他们内心快乐的成长记忆,为学习课文做好一个好的铺垫。另外,还可以延伸开去,让学生查找鲁迅及类似名人的相关经历,思索童年生活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使他们获得有益的人生经验,这样的延伸自然也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加强朗读指导,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促进写作,发展想象力,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朗读,读前设计好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学生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悟和有所思,受到文中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体验审美情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文阅读要“以读为本”。不但要读,而且要扩大阅读的范围,注重阅读的方法,如理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有兴趣地读、创造性阅读等。学生的阅读主要以积累与理解为主。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本,在通读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思路怎样,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然后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还要把各部分的理解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作者的思想、时代,联系自己的体验、经历,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五、宽容、赏识和赞美,挖掘学习潜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口头上的表扬,感动学生,还要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给学生微笑,或竖起大拇指,或拍拍肩膀、握握手,给学生赞美等。“老师的眼神是一泓汩汩流淌的清泉,贮满了父母般的慈爱,在严肃中包蕴着爱意,在安静中传递着温柔;老师的眼神是一杯香甜无比的琼浆,不断地流进学生的心田,温暖了一颗颗纯洁的心灵,让他们从中得到了前进的力量,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是学生生活的中心地带、动感地带,在这里,他们体味到的应是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意义,激情的迸发,而不该是压抑、无聊和厌倦,应是老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特级教师魏书生说:“笑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能力,一项技术,应该钻研这门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笑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笑的能力,这样,教学效率才能高。”只有老师快乐地教,学生才能快乐地学,所以,快乐教师会用机智娱乐学生,用笑话帮助学生奋起,从而使学生真正在欢乐中愉快地学习。当快乐与教学同行时,一切都将成为可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捕捉、领悟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感受课文内容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实感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加强作品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情感交流 语文素养
大多数的初中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热情不高,态度冷漠,主要是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认识不到学语文的价值,尽管使劲学,收效却不大,特别是单纯的生字、生词教学缺乏趣味性。其实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缺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语文是一门集生活、趣味、哲理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以读传情,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从而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一、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课堂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不是单一方面的流动,这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让学生宽松、和谐地与老师进行心灵的碰撞,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生命活力,致使学生依赖性强,学习效益低下,所以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它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教师要了解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了解他们的愿望、意见、追求。只有把情感因素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愿意学习。因此,要努力创设和谐向上的课堂环境,语言和态度要和蔼,声音要动听,给学生亲切感。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促进学生会学
在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由教学的主角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语文教师要始终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开启悟性,指点迷津,让学生会学。语文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共同构建好语文学习这个共同体。教师要做穿针引线人,深入了解学生,善于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位置上,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理解他们的需要和情感,相信他们的潜力。
三、挖掘教材内涵,拓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每教一课前,自己必须把课文读通、读透、读好,真正读出味,凡是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的,自己首先感悟透彻。课堂上随时把握好学生细微的情绪变化,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对课文的分解和剖析上,还要拓展空间,开阔视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应立足文本,从情节角度延伸,从主题角度延伸,从作家角度延伸,从文体的角度延伸,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就不局限于课本,而是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调动他们内心快乐的成长记忆,为学习课文做好一个好的铺垫。另外,还可以延伸开去,让学生查找鲁迅及类似名人的相关经历,思索童年生活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使他们获得有益的人生经验,这样的延伸自然也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加强朗读指导,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促进写作,发展想象力,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朗读,读前设计好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学生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悟和有所思,受到文中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体验审美情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文阅读要“以读为本”。不但要读,而且要扩大阅读的范围,注重阅读的方法,如理解性阅读、积累性阅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有兴趣地读、创造性阅读等。学生的阅读主要以积累与理解为主。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本,在通读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思路怎样,初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达。然后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还要把各部分的理解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作者的思想、时代,联系自己的体验、经历,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五、宽容、赏识和赞美,挖掘学习潜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口头上的表扬,感动学生,还要以满腔的热情、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给学生微笑,或竖起大拇指,或拍拍肩膀、握握手,给学生赞美等。“老师的眼神是一泓汩汩流淌的清泉,贮满了父母般的慈爱,在严肃中包蕴着爱意,在安静中传递着温柔;老师的眼神是一杯香甜无比的琼浆,不断地流进学生的心田,温暖了一颗颗纯洁的心灵,让他们从中得到了前进的力量,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是学生生活的中心地带、动感地带,在这里,他们体味到的应是生活的情趣,生命的意义,激情的迸发,而不该是压抑、无聊和厌倦,应是老师快乐地教,学生快乐地学。特级教师魏书生说:“笑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能力,一项技术,应该钻研这门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笑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笑的能力,这样,教学效率才能高。”只有老师快乐地教,学生才能快乐地学,所以,快乐教师会用机智娱乐学生,用笑话帮助学生奋起,从而使学生真正在欢乐中愉快地学习。当快乐与教学同行时,一切都将成为可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捕捉、领悟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感受课文内容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实感体会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加强作品与作者的情感交流,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