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高考作文在文体上的要求,基本上是“文体不限”,任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定写作的文体。华南师范大学柯汉琳教授指出:“每年选用议论文文体写作的考生都占绝对多数,但思维逻辑严密、紧扣中心论点议事用例、说理清楚透彻的,总是寥寥无几。好作文极少,平均分偏低,平庸作文多,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对于议论文写作的这个瓶颈,我们该如何突破?怎样才能做到紧扣中心论点来引述论据、清晰透彻地进行议论说理呢?下面,我们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素材为例,先后运用“量体裁衣法”和“画龙点睛法”,可以取得良好的用例、说理的效果,从而突破写作瓶颈。
1. 颁奖词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颁奖词为:莫言“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2. 莫言获奖演讲《讲故事的人》节选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想。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3. 莫言代表作举隅
《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西门闹。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一)方法阐释
一篇好的议论文,论据与论点要完美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量体裁衣,就是按照论点之“体”,把素材剪裁成贴身之“衣”,成为切合论点的论据。
(二)方法展示
1. 知“体”
衣服做出来是给人穿的,因此,要做一件衣服,着眼点应该是穿这件衣服的人的身材,也就是说,在议论文写作中,要先明确论点,才能找到素材表述的方向。莫言素材有多个切入的角度,如“福祸相依”“磨难是一笔财富”,学生大多选择以“磨难是一笔财富”为论点。
2. 量“体”
仅仅大略地知道穿这件衣服的人的身材还不够,还要用一把尺子好好量度穿衣服的人的身材,记下各种数据,也就是说,要圈划论点句的关键词,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
(1)“磨难”——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遭受折磨。
(2)“是”——判断词
(3)“一笔财富”—— 一种具有价值的东西
3. 裁“衣”
这一步,按照量度到的数据,把布料剪成合乎要求的衣料,也就是说,从素材中找出和这些关键词有关的内容:
(1)“磨难”——“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
(2)“是”——“可能是因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3)“一笔财富”——“想象力丰富”“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簇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4. 成“衣”
最后一步,把零散的衣料连缀成可以穿的衣服,也就是说,要根据论点的需要,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关键词。能紧扣论点的部分要详写,和论点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磨难是一笔财富。莫言小学未毕业即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辍学后他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无人为伴,只能靠幻想度日。他还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生活上的磨难最终成为了他写作的财富。”
用“量体裁衣法”,将素材剪裁成切合论点的论据,这还差最关键的一步,如同画了一条龙,但没有画上眼睛,这条龙再“栩栩如生”也还是没有生命力的死龙。这关键的一步就是在论据表述之后,因势利导,“画龙点睛”,对论据进行议论分析,让论据成为议论文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起到有力论证观点的作用。
(一)方法阐释
1. 画龙点“睛”,点的部位为什么是眼睛而不是其他地方?因为眼睛是灵魂的窗户,点上眼睛,龙就有了真正的灵魂和生命,自然就破壁而去,乘云上天。所以,在论据后的分析,不管如何表述,一定要紧扣文段或文章的灵魂——论点。
2. 画“龙”点睛,点的眼睛有展现灵魂,赋予生命的特效,同时也不要忘记,眼睛还是点在龙头,和龙身血脉相连,所以,在论据后的分析,应该和论据有着紧密的联系,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
3. 画龙“点”睛,既然是“点”,那么,在论据后的分析,不必长篇大论,应该要言不烦,切中肯綮,点中要害。
一言以蔽之,“画龙点睛”,就是指在论据之后,对论据进行精当的议论分析,论证观点。
(二)方法展示
1. 由果溯因:朝深处想,揭示实质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事出必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实质原因,从而印证论点的合理性,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论点:
“生活上的磨难为什么成为了他写作的财富?因为,无人为伴,幻想度日,而这培养了莫言澎湃的想象力;莫言失去了读小书的机会,却可以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积累了很多既有魔幻色彩而又关涉现实的写作素材;莫言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以致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能写出真正反映人性的包括《生死疲劳》在内的诸多优秀小说。”
2. 由点到面:往大处想,揭示意义
这种方法,就是在表述事实论据后,以小见大,由点到面,可以分析论据对群体、社会、民族或国家层面的影响,也可以联系相关素材,分析论据所反映出来的哲理、规律或群体、社会的普遍情况:
“苏轼一生仕途沉浮,成为了文化大家;蔡文姬婚姻不幸,命运凄惨,写出了《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史铁生双腿瘫痪,每天透析,写出了《我与地坛》。而莫言饱受生活的磨难,从而培养了澎湃的想象力,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写出了诸多优秀小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种种事例,充分说明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磨难是一笔财富。”
3. 由正及反:往反处想,揭示后果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论据是正面的,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论据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假如莫言缺少生活上的这种种磨难,他就未必能够在有意无意之中,养成澎湃的想象力,他就不能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没能积累很多既有魔幻色彩而又关涉现实的写作素材,他就未必能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总之,要是没有磨难给莫言带来的‘财富’,莫言也许就‘泯然众人矣’。”
“量体裁衣法”和“画龙点睛法”都以成语为名,形象生动,有操作性,容易接受和运用:通过“量体裁衣”,我們能够有意识地按照论点的需要剪裁素材,表述论据;通过“画龙点睛”,我们能够在论据之后,或由果溯因,或由点到面,或由正及反,对论据进行精当的议论,使论据和论点成为有机的整体。这两种议论文写作方法如能长期训练,必能突破目前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瓶颈。
责任编辑 廖宇红
对于议论文写作的这个瓶颈,我们该如何突破?怎样才能做到紧扣中心论点来引述论据、清晰透彻地进行议论说理呢?下面,我们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素材为例,先后运用“量体裁衣法”和“画龙点睛法”,可以取得良好的用例、说理的效果,从而突破写作瓶颈。
莫言素材
1. 颁奖词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颁奖词为:莫言“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2. 莫言获奖演讲《讲故事的人》节选
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想。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3. 莫言代表作举隅
《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西门闹。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方法一、量体裁衣法
(一)方法阐释
一篇好的议论文,论据与论点要完美统一,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量体裁衣,就是按照论点之“体”,把素材剪裁成贴身之“衣”,成为切合论点的论据。
(二)方法展示
1. 知“体”
衣服做出来是给人穿的,因此,要做一件衣服,着眼点应该是穿这件衣服的人的身材,也就是说,在议论文写作中,要先明确论点,才能找到素材表述的方向。莫言素材有多个切入的角度,如“福祸相依”“磨难是一笔财富”,学生大多选择以“磨难是一笔财富”为论点。
2. 量“体”
仅仅大略地知道穿这件衣服的人的身材还不够,还要用一把尺子好好量度穿衣服的人的身材,记下各种数据,也就是说,要圈划论点句的关键词,理解这些词语的内涵:
(1)“磨难”——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遭受折磨。
(2)“是”——判断词
(3)“一笔财富”—— 一种具有价值的东西
3. 裁“衣”
这一步,按照量度到的数据,把布料剪成合乎要求的衣料,也就是说,从素材中找出和这些关键词有关的内容:
(1)“磨难”——“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
(2)“是”——“可能是因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
(3)“一笔财富”——“想象力丰富”“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簇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4. 成“衣”
最后一步,把零散的衣料连缀成可以穿的衣服,也就是说,要根据论点的需要,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巧妙地转换叙述重心,突出关键词。能紧扣论点的部分要详写,和论点无关的,要略写或不写:
“磨难是一笔财富。莫言小学未毕业即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辍学后他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无人为伴,只能靠幻想度日。他还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生活上的磨难最终成为了他写作的财富。”
方法二、画龙点睛法
用“量体裁衣法”,将素材剪裁成切合论点的论据,这还差最关键的一步,如同画了一条龙,但没有画上眼睛,这条龙再“栩栩如生”也还是没有生命力的死龙。这关键的一步就是在论据表述之后,因势利导,“画龙点睛”,对论据进行议论分析,让论据成为议论文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起到有力论证观点的作用。
(一)方法阐释
1. 画龙点“睛”,点的部位为什么是眼睛而不是其他地方?因为眼睛是灵魂的窗户,点上眼睛,龙就有了真正的灵魂和生命,自然就破壁而去,乘云上天。所以,在论据后的分析,不管如何表述,一定要紧扣文段或文章的灵魂——论点。
2. 画“龙”点睛,点的眼睛有展现灵魂,赋予生命的特效,同时也不要忘记,眼睛还是点在龙头,和龙身血脉相连,所以,在论据后的分析,应该和论据有着紧密的联系,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
3. 画龙“点”睛,既然是“点”,那么,在论据后的分析,不必长篇大论,应该要言不烦,切中肯綮,点中要害。
一言以蔽之,“画龙点睛”,就是指在论据之后,对论据进行精当的议论分析,论证观点。
(二)方法展示
1. 由果溯因:朝深处想,揭示实质
这种方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事出必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实质原因,从而印证论点的合理性,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论点:
“生活上的磨难为什么成为了他写作的财富?因为,无人为伴,幻想度日,而这培养了莫言澎湃的想象力;莫言失去了读小书的机会,却可以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积累了很多既有魔幻色彩而又关涉现实的写作素材;莫言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以致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能写出真正反映人性的包括《生死疲劳》在内的诸多优秀小说。”
2. 由点到面:往大处想,揭示意义
这种方法,就是在表述事实论据后,以小见大,由点到面,可以分析论据对群体、社会、民族或国家层面的影响,也可以联系相关素材,分析论据所反映出来的哲理、规律或群体、社会的普遍情况:
“苏轼一生仕途沉浮,成为了文化大家;蔡文姬婚姻不幸,命运凄惨,写出了《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史铁生双腿瘫痪,每天透析,写出了《我与地坛》。而莫言饱受生活的磨难,从而培养了澎湃的想象力,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写出了诸多优秀小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种种事例,充分说明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磨难是一笔财富。”
3. 由正及反:往反处想,揭示后果
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假设分析,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论据是正面的,就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论据是反面的,就从正面来进行假设:
“假如莫言缺少生活上的这种种磨难,他就未必能够在有意无意之中,养成澎湃的想象力,他就不能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没能积累很多既有魔幻色彩而又关涉现实的写作素材,他就未必能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总之,要是没有磨难给莫言带来的‘财富’,莫言也许就‘泯然众人矣’。”
“量体裁衣法”和“画龙点睛法”都以成语为名,形象生动,有操作性,容易接受和运用:通过“量体裁衣”,我們能够有意识地按照论点的需要剪裁素材,表述论据;通过“画龙点睛”,我们能够在论据之后,或由果溯因,或由点到面,或由正及反,对论据进行精当的议论,使论据和论点成为有机的整体。这两种议论文写作方法如能长期训练,必能突破目前高考议论文写作的瓶颈。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