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与“天下”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j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涉世家》中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某教材注释云:“为国事而死。”相应的《教参》译文为:“现在逃跑也是死,举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夺取天下而死好吗?”
  《陈涉世家》又说:“天下苦秦久矣。”《教参》译文为:“全国的老百姓受秦朝的残暴统治之苦已经很久了。”
  《教参》混淆了“国”与“天下”的界限。儒家学说主张“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明确指出“国”与“天下”是不同的概念,应严格区分清楚。天下的统治者是天子,其下有众多的诸侯国。因此,“天下苦秦久矣”的“天下”是指被秦灭亡的东方六国,即齐、楚、燕、韩、赵、魏。
  “死国可乎”是指为复立楚国而死。下文云:“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起义时誓师的仪式上,“袒右,称大楚”。起义军占领陈地后,召集三老、豪杰议事时说:“‘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这些都说明,“死国可乎”之“国”当指楚国。
其他文献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尝试 教育观念    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扬新,培养出新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应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
学生在英语语音学习中常犯一些读音错误和连读、重读、节奏等发音技巧方面的错误。本文试图分析这些错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意在帮助学生消除语音学习障碍,迅速提高英语语音水
语文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有《游恒山记》(选自《徐霞客游记》)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句中的“坠”没有注释,不少老师把它理解为“坠落”,笔者以为这种理解不妥。  “坠”确实可解释为“坠落”。《尔雅·释诂》:“坠,落也。”《说文解字》:“坠,陊也。”“陊,落也。”《广韵》:“坠,落也。”但是,我们以为此句中的“坠”是“下垂”“垂挂”之义,理由如下: 
河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是校A级重点学科,是河南师大规模最大、招收研究生最多的学科点之一,也是河南省唯一培养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科点。
仿拟是一种传统的汉语修辞方式,它是人们根据交际需要,故意模仿某些众所周知的词语、句子以及诗文、篇章来创造临时的新词语、句子、篇章的修辞手法。它能使语言风趣、诙谐、幽默。形式上可分为仿词、仿语、仿句、仿调,内容上可分为音仿、反仿、类仿。  传统仿拟手法仿造的新词新语,离开上下文语言环境就不能再使用,所仿的词具有临时性。但是校园仿拟语大部分是学生自己创造的口语,它既有的语言形式多为名句名篇、成语俗语、
老师:量词有时不能省略。学生:请举个例子。
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语文教师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下面,笔者略陈管见。    一、达观而不乐观    我们对学生喜用网络语言的现象应采取达观的态度。第一,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现象。既然有那么多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聊天、钓鱼、求刺激,那么就至少要在网络小语境中有所反映。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确立,觉得一些网络语言新鲜、好玩儿,因而使用是可以理解的。第二,在城市,中学生网民不少
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营销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市场营销学》实践型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一个优秀的营销人员的具体要求。市场营销学
[摘要]随着高中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中学习,这在数学教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普通高中一堂数学课《抛物线的复习》进行说课,展示了普通高中扩招后如何对学生进行教学。   [关键词]说课 抛物線 复习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圆锥曲线分为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三个部分,三部分在圆锥曲线中的地位相同。学生学习了椭圆、双曲线后,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学到
《伤仲永》的第二课时,我预设了一个问题:方仲永的悲剧是谁造成的?以期让学生思考悲剧背后的问题。探讨时学生的思维“节外生枝”,让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一、节外生一枝——挖出社会根源    学生很容易就从文中找出了答案:“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我欲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于是问道:“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善于从关键词句中找答案:“利其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