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资本无限追求利润的要求必然导致使用价值的异化、劳动的异化、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人类只有不断克服异化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环境的和谐进步。
[关键词]:异化理论、人的全面发展、人与环境的和谐进步。
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12525025)
1、使用价值的异化
物自身的物质属性和物被赋予的主观属性,构成了使用价值的双重属性。任何使用价值,都必须以某种客体的属性呈现在主体的面前,而又得到主体的接受和认可。因此,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既不是单纯的物质属性,也不是单纯的主体的感觉,而是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二重性的统一。一个物能否成为使用价值的依据是,一定的物质属性为主体所接受。正是这种统一关系形成了使用价值的“价值”。
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的相互迎合,构成了使用价值内部第一种矛盾运动形式:使用价值的形成。而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的相互排斥,构成了使用价值内部第二种矛盾运动形式:使用价值的瓦解。
当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迫切地需要相互迎合时,无论是物质属性,还是主观属性,将倾向于以对方来表现自己。如果物质属性表现得符合主观属性,而主观属性表现得符合物质属性,统一性的确立就变得非常容易。为了迎合,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各自向自己的对立面运动,导致了自我的淡化甚至丧失,导致了自我被对方所支配、统治、甚至取代,这就是使用价值内部的异化运动。
一方面,因为要统一,物质属性就必须符合主体的需要和认知,必须在主体上引起“有用性”的观念。上述物质属性和主体属性之间的相互迎合,假定了物质内容的充足性。实际上,一旦形成一种牢固的观念上的惯性,在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会形成一种主观属性主导的局面。这样,任何物,只要能够引起“有用性”的观念,只要能维持这个主观属性,其物质内容就可以偏离原来的物质属性,原来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就可以淡化、虚化、次要化。这样,物质属性在迎合主观属性的过程中,可能渐渐地丧失自我,变得越来越非物质化,带上观念的色彩,虽然在名义上,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之间的统一性依然成立,而实际上,这种使用价值的物质属性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其所被赋予的主观判断,其真正的物质内容正在被抽空,甚至已经荡然无存。所谓使用价值,只剩下观念的外壳或影子。主观属性取代物质属性的这种异化,简单地说,就是物的观念化。
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之间相互异化运动的结果是使用价值的异化。异化的使用价值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对于原来意义上的使用价值来说,主观属性和物质属性之间统一性的确立过程是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物质属性是充足的,需要是正常的、主体独立决定的,认知是充分的。异化的使用价值仅仅是名义上的使用价值,其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之间在形式上是相互统一的,在内容上是相互背离的。异化的使用价值广泛地被流通、被使用、被消费,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冲动开创出似乎无限的需要来,使越来越多的商品以使用价值的名义生产出来。但是,异化的使用价值并没有真正满足人的正常需要,相反,它损害人的健康,扭曲和窒息人们的需要,扭曲人们的认知,强化人们的物欲,淹没人们的精神。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对于这种产品异化形式作出精辟的论述。令人感叹地是,马克思的描述简直就是150年后今天使用价值异化状况的准确预言。
“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因此,随着对象的数量的增长,压制人的异己本质的王国也在扩展,而每一个新产品都是产生相互欺骗和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人作为人越来越贫穷,他为了占有敌对的本质越来越需要货币,而他的货币的力量恰恰同产品数量成反比,也就是说,他的贫穷随着货币的权力的增加而日益增长。——因此,对货币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需要,并且是它所产生的唯一需要。——货币的数量越来越成为它的唯一强有力的属性;正象货币把任何本质都归结为它的抽象一样,货币也在它自身的运动中把自身归结为数量的本质。无限制和无节制成了货币的真正尺度。[1]
2、从劳动的异化到生产力的异化
马克思早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就指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滿足劳动需要以外的一种手段。”[2]
如果说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仅仅表现为生产过程与工人的对立,生产力的异化则将劳动异化过程强化为对劳动者精神的绝对控制。
资本把使用价值作为其榨取更高利润的手段,导致使用价值异化,生产力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资本关系下的生产力,以满足人类需要为名义,却不单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而且是资本创造异化的使用价值的工具。使用价值越是异化,生产力发展就越表现出背离人类需要的怪异性质,表现出生产力不合适由资本来发展,而应该按人的真正需要来发展生产力。资本在试图改变社会赖以存在的同时,也开始丧失其存在的最后理由——发展生产力。
使用价值异化的背后,是GDP增长与人民生活福利增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炫耀性的使用价值、从概念出发的虚幻的使用价值、浪费的产品功能、无止境的更新换代,在给有充分支付能力的人带来充分的“观念上”的满足的同时,缺乏支付能力的正常需要依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使用价值空前迅速地被制造出来,又空前迅速地被消费掉,一方面是GDP迅速增长,另一方面是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环境的加速破坏。更加荒谬的是,为了治理这种不合理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所支付的人力、物力的代价,又被当成是新创造的GDP。鲍德里亚描述了资本生产这种荒唐的逻辑,“额外的汽油开支和为事故的受害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等,所有这些仍可以作为消费的增长来计算,也就是说,在国内生产总值和统计的名义下竟可以作为增长和财富的指数。”[3]在这种资本逻辑下,国内有的著名学者,要把塞车作为城市进步的标志,也就不足为怪了。 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但却一定要在对资本的批判中来把握资本的利用,而决不可以把资本和市场当作普遍适应的生产力发展逻辑来遵循。不能设想有一个一劳永逸的万全之策,使我们不费吹灰之力既得到资本的最大好处,又避免了资本的任何害处。这是一个反复实践、交织着成功和失败的曲折过程。但是,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实践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其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始终清醒警惕资本发展生产力的陷阱。这是利用资本而又超越资本的真正起点。
3、人与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它所创造的世界直观自身。因此,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活的手段。”“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4]
生产力的异化使得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场价值增殖的游戏。大量的物料和能源用来生产社会价值符号。这些可以作为身份、财富或潮流标志的物质产品,其寿命与产品本身的作为物的耐用程度无关。为了资本迅速增值的需要,他们被迅速制造出来,又被更新的标志性产品所替换,由此空前加速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速度,提高了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速度,加剧了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可惜的是,很多以破环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所获得的产品,并不是真正以其物质属性来改善人本身及其环境的物品,而只不过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的人们,为了体现自身拥有为这个社会所推崇的金钱、地位、时尚等等所必须作出的一种表示。纵然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可以为社会成员之间这种相互攀比和自我展示提供上千个理由,从整个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社会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所获得的这种自我陶醉,看似画饼充饥,实为自掘坟墓。
生产力的异化为资本的扩张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在消费社会的盛宴中,巨大的消费欲望缓解了传统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随着资本生产力的进一步扩张,生产过剩将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出现。另外,随着资源环境危机和人的异化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资本对自然界征服和人的异化将走到尽头,生产过剩的危机将空前激烈地突现出来。
4、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还必须注意上面提到的这个命题: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因此,如果人同他的劳动产品即对象化劳动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对象的关系,那末,他同这一对象所以发生这种关系就在于有另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人是这一对象的主人。如果人把自身的活动看作一种不自由的活动,那末,他是把这种活动看作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5]
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贫困的存在妨碍了理论家们的视野,马克思主义者很少关注需要已经被窒息的那部分人的购买欲望的变化,而市场营销学则只是一厢情愿把他们的腰包当做无穷的宝库来开发。也可以这么说,今天的暴富阶层,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意义的精神关怀。
“当代社会是一个从生产到消费都已被体系化控制了,这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对于人类前途,鲍德里亚比马克思更悲观,他认为在这个充斥商品、全面被管控的社会人类的主体消失殆尽,安身立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融入这个体系,遵循社会的命令,被动的去主动消费,试图去追逐那永远也不可能拥有的满足感。”[6]资本培养出来的普遍的、无止境的物欲,侵蚀的绝不仅仅是作为人格化资本的资本家,而且包括整个社会的大众。在这种对物的疯狂无度的追求中,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被模糊、被淹没。这正是那首流行歌曲所唱的,“都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
在富裕社会中丰衣足食的人们,渐渐表现出个体对资本的摒弃。一种超越资本主义主流意识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萌芽,这就是不以追求交换价值作为目标的人的活动“波波”一族正是对资本主义疯狂的物质追求这种时代意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波波”代表赞成资本主义的布尔乔亚和崇尚自由与解放的波西米亚,是既拥有高学历、丰厚收入,又讲究生活品味、注重心灵成长的一群。这或许就是马克思所展望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未来社会的端弥。
注: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CD].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132——133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2010∕07∕26 21:00
[3]转引自:蒋原伦.鲍德里亚 论消费社会[EB∕OL].heep:∥www.sina.com.cn 2004/03/02 16:28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2010∕07∕26 21:00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http://hi.baidu.com/hjwewikjepbpvwq/item/b3e6e49e7d78ee805914616b 2014/06/07
[6]音樂商品化历程——以周杰伦为例[J/OL].传播学生斗阵,179.http://www.w3c.org/TR/1999/REC—htm1401—19991224/loose.dtd”>,2003—12—22
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 12525025)
[作者简介]:吴宏伟(1967—),女,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关键词]:异化理论、人的全面发展、人与环境的和谐进步。
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12525025)
1、使用价值的异化
物自身的物质属性和物被赋予的主观属性,构成了使用价值的双重属性。任何使用价值,都必须以某种客体的属性呈现在主体的面前,而又得到主体的接受和认可。因此,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既不是单纯的物质属性,也不是单纯的主体的感觉,而是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二重性的统一。一个物能否成为使用价值的依据是,一定的物质属性为主体所接受。正是这种统一关系形成了使用价值的“价值”。
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的相互迎合,构成了使用价值内部第一种矛盾运动形式:使用价值的形成。而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的相互排斥,构成了使用价值内部第二种矛盾运动形式:使用价值的瓦解。
当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迫切地需要相互迎合时,无论是物质属性,还是主观属性,将倾向于以对方来表现自己。如果物质属性表现得符合主观属性,而主观属性表现得符合物质属性,统一性的确立就变得非常容易。为了迎合,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各自向自己的对立面运动,导致了自我的淡化甚至丧失,导致了自我被对方所支配、统治、甚至取代,这就是使用价值内部的异化运动。
一方面,因为要统一,物质属性就必须符合主体的需要和认知,必须在主体上引起“有用性”的观念。上述物质属性和主体属性之间的相互迎合,假定了物质内容的充足性。实际上,一旦形成一种牢固的观念上的惯性,在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之间的矛盾运动中,会形成一种主观属性主导的局面。这样,任何物,只要能够引起“有用性”的观念,只要能维持这个主观属性,其物质内容就可以偏离原来的物质属性,原来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就可以淡化、虚化、次要化。这样,物质属性在迎合主观属性的过程中,可能渐渐地丧失自我,变得越来越非物质化,带上观念的色彩,虽然在名义上,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之间的统一性依然成立,而实际上,这种使用价值的物质属性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背离其所被赋予的主观判断,其真正的物质内容正在被抽空,甚至已经荡然无存。所谓使用价值,只剩下观念的外壳或影子。主观属性取代物质属性的这种异化,简单地说,就是物的观念化。
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之间相互异化运动的结果是使用价值的异化。异化的使用价值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对于原来意义上的使用价值来说,主观属性和物质属性之间统一性的确立过程是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物质属性是充足的,需要是正常的、主体独立决定的,认知是充分的。异化的使用价值仅仅是名义上的使用价值,其物质属性和主观属性之间在形式上是相互统一的,在内容上是相互背离的。异化的使用价值广泛地被流通、被使用、被消费,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冲动开创出似乎无限的需要来,使越来越多的商品以使用价值的名义生产出来。但是,异化的使用价值并没有真正满足人的正常需要,相反,它损害人的健康,扭曲和窒息人们的需要,扭曲人们的认知,强化人们的物欲,淹没人们的精神。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对于这种产品异化形式作出精辟的论述。令人感叹地是,马克思的描述简直就是150年后今天使用价值异化状况的准确预言。
“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诱使他追求新的享受方式,从而陷入经济上的破产。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找到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因此,随着对象的数量的增长,压制人的异己本质的王国也在扩展,而每一个新产品都是产生相互欺骗和相互掠夺的新的潜在力量。人作为人越来越贫穷,他为了占有敌对的本质越来越需要货币,而他的货币的力量恰恰同产品数量成反比,也就是说,他的贫穷随着货币的权力的增加而日益增长。——因此,对货币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需要,并且是它所产生的唯一需要。——货币的数量越来越成为它的唯一强有力的属性;正象货币把任何本质都归结为它的抽象一样,货币也在它自身的运动中把自身归结为数量的本质。无限制和无节制成了货币的真正尺度。[1]
2、从劳动的异化到生产力的异化
马克思早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就指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滿足劳动需要以外的一种手段。”[2]
如果说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仅仅表现为生产过程与工人的对立,生产力的异化则将劳动异化过程强化为对劳动者精神的绝对控制。
资本把使用价值作为其榨取更高利润的手段,导致使用价值异化,生产力的性质也在发生变化。资本关系下的生产力,以满足人类需要为名义,却不单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而且是资本创造异化的使用价值的工具。使用价值越是异化,生产力发展就越表现出背离人类需要的怪异性质,表现出生产力不合适由资本来发展,而应该按人的真正需要来发展生产力。资本在试图改变社会赖以存在的同时,也开始丧失其存在的最后理由——发展生产力。
使用价值异化的背后,是GDP增长与人民生活福利增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炫耀性的使用价值、从概念出发的虚幻的使用价值、浪费的产品功能、无止境的更新换代,在给有充分支付能力的人带来充分的“观念上”的满足的同时,缺乏支付能力的正常需要依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使用价值空前迅速地被制造出来,又空前迅速地被消费掉,一方面是GDP迅速增长,另一方面是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环境的加速破坏。更加荒谬的是,为了治理这种不合理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所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所支付的人力、物力的代价,又被当成是新创造的GDP。鲍德里亚描述了资本生产这种荒唐的逻辑,“额外的汽油开支和为事故的受害者所花费的医疗费用等,所有这些仍可以作为消费的增长来计算,也就是说,在国内生产总值和统计的名义下竟可以作为增长和财富的指数。”[3]在这种资本逻辑下,国内有的著名学者,要把塞车作为城市进步的标志,也就不足为怪了。 社会主义必须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但却一定要在对资本的批判中来把握资本的利用,而决不可以把资本和市场当作普遍适应的生产力发展逻辑来遵循。不能设想有一个一劳永逸的万全之策,使我们不费吹灰之力既得到资本的最大好处,又避免了资本的任何害处。这是一个反复实践、交织着成功和失败的曲折过程。但是,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实践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其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始终清醒警惕资本发展生产力的陷阱。这是利用资本而又超越资本的真正起点。
3、人与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它所创造的世界直观自身。因此,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象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从人那里夺走了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活的手段。”“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4]
生产力的异化使得生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场价值增殖的游戏。大量的物料和能源用来生产社会价值符号。这些可以作为身份、财富或潮流标志的物质产品,其寿命与产品本身的作为物的耐用程度无关。为了资本迅速增值的需要,他们被迅速制造出来,又被更新的标志性产品所替换,由此空前加速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速度,提高了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速度,加剧了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可惜的是,很多以破环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所获得的产品,并不是真正以其物质属性来改善人本身及其环境的物品,而只不过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的人们,为了体现自身拥有为这个社会所推崇的金钱、地位、时尚等等所必须作出的一种表示。纵然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可以为社会成员之间这种相互攀比和自我展示提供上千个理由,从整个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类社会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所获得的这种自我陶醉,看似画饼充饥,实为自掘坟墓。
生产力的异化为资本的扩张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在消费社会的盛宴中,巨大的消费欲望缓解了传统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随着资本生产力的进一步扩张,生产过剩将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出现。另外,随着资源环境危机和人的异化危机的进一步加深,资本对自然界征服和人的异化将走到尽头,生产过剩的危机将空前激烈地突现出来。
4、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同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还必须注意上面提到的这个命题: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因此,如果人同他的劳动产品即对象化劳动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对象的关系,那末,他同这一对象所以发生这种关系就在于有另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人是这一对象的主人。如果人把自身的活动看作一种不自由的活动,那末,他是把这种活动看作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5]
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贫困的存在妨碍了理论家们的视野,马克思主义者很少关注需要已经被窒息的那部分人的购买欲望的变化,而市场营销学则只是一厢情愿把他们的腰包当做无穷的宝库来开发。也可以这么说,今天的暴富阶层,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意义的精神关怀。
“当代社会是一个从生产到消费都已被体系化控制了,这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对于人类前途,鲍德里亚比马克思更悲观,他认为在这个充斥商品、全面被管控的社会人类的主体消失殆尽,安身立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融入这个体系,遵循社会的命令,被动的去主动消费,试图去追逐那永远也不可能拥有的满足感。”[6]资本培养出来的普遍的、无止境的物欲,侵蚀的绝不仅仅是作为人格化资本的资本家,而且包括整个社会的大众。在这种对物的疯狂无度的追求中,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被模糊、被淹没。这正是那首流行歌曲所唱的,“都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
在富裕社会中丰衣足食的人们,渐渐表现出个体对资本的摒弃。一种超越资本主义主流意识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萌芽,这就是不以追求交换价值作为目标的人的活动“波波”一族正是对资本主义疯狂的物质追求这种时代意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波波”代表赞成资本主义的布尔乔亚和崇尚自由与解放的波西米亚,是既拥有高学历、丰厚收入,又讲究生活品味、注重心灵成长的一群。这或许就是马克思所展望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未来社会的端弥。
注: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CD].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132——133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2010∕07∕26 21:00
[3]转引自:蒋原伦.鲍德里亚 论消费社会[EB∕OL].heep:∥www.sina.com.cn 2004/03/02 16:28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2010∕07∕26 21:00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http://hi.baidu.com/hjwewikjepbpvwq/item/b3e6e49e7d78ee805914616b 2014/06/07
[6]音樂商品化历程——以周杰伦为例[J/OL].传播学生斗阵,179.http://www.w3c.org/TR/1999/REC—htm1401—19991224/loose.dtd”>,2003—12—22
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 12525025)
[作者简介]:吴宏伟(1967—),女,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