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末早上,黄元波在叽叽喳喳的鸟鸣声中准时醒来,叠“豆腐块”、洗漱、整理内务、吃早餐。七点,他穿戴整齐,对着警容镜再一次整理身上的军装,手持刚批好的请假条,走出营门。清晨的阳光洒在身边的黄浦江上,波光粼粼,让这名入伍八年的老兵莫名地有些兴奋。
今天,他特意请假外出,去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到曾经战斗过的哨位上去看看,到日夜守护的松浦大桥上去走走。不久,他所在的部队将从松浦大桥正式撤离,担负新的任务。他和他的战友们——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五中队全体官兵,已注定成为申城最后一批守桥兵。
1975年9月11日,在上海市松江区东南部的黄浦江上,连接铁路金山支线的松浦大桥下层铁路桥建成通车,第二年,上层公路桥也实现通车,从此改写了黄浦江无大桥的历史,这也是迄今为止黄浦江上唯一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双层桥。
也是从那时起,武警官兵进驻松浦大桥下的一座营区,开始担负大桥守护任务。后经数次换防,2005年6月,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伍中队调防至此。2012年9月,新建的铁路金山支线即现在的轨道交通22号线开始通车试运营。由于任务转换,守桥官兵从桥南、桥北两个执勤点撤勤,中队任务变为机动,营区仍然驻扎在大桥底下,直至今日。
中队长陈留强告诉记者,这里地处黄浦江边,周围又都是农田,冬天异常寒冷,比市区温度至少低四五度。到了夏天,白天要忍受高温,晚上,成堆的蚊子聚集在哨位的探照灯下,对战士进行“狂轰乱炸”,甚至隔着衣服裤子都能叮咬战士的皮肤。 “其实这些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还有更危险的事情。”陈留强说,以前上下哨时,在荒草掩盖的小路上踩到蛇是常有的事;雷电天气时,暴露在野外的营房也是雷电“袭击”的目标,营区里的一棵大树就曾被雷电拦腰击断;台风来时,战士们在确保大桥安全的同时,维护自身的安全更是一种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个岗,战士们一站就是40年。
“真要离开了,心里还挺舍不得。”黄元波怅然地说。站在桥面上,他极目远眺,黄浦江宽广壮阔,松浦大桥巍峨矗立,在紧邻大桥的东侧,一座崭新的铁路桥承载着22号线的列车,已替代了拥有40年历史的松浦铁路桥。黄元波和他的战友们,历经40年的坚守,保证了大桥的安全,也见证了上海的腾飞。无论将来这支连队身处何地,他们的历史和荣誉,已然与这座大桥融为一体。
夕阳西下,柔和的阳光洒在铁路线上,战士们心里多了一丝感伤。紧邻铁轨的一座执勤岗楼上,老兵唐流明将一把钢枪交给新兵娄行添,口中话语铿锵有力:“接过钢枪,你就接过了责任!”
这是日前五中队举行的一次新老兵交接哨仪式。中队指导员汪长旌告诉记者,尽管中队已从这个哨位撤勤,但他们会定期到这里开展队史教育,通过交接哨仪式、参观铁路桥、老兵讲故事等形式,让新兵们继承守桥兵的光荣传统,牢记自己肩上的使命。
五中队现任副中队长徐越在这里待了5年,听说中队即将受领新的任务,不久后就要从这里撤出,他利用业余时间特意带着几名老兵,到桥南、桥北两个执勤点走了一遍。
10年来,五中队先后处置过影响大桥和列车安全的各种险情20余起,排除安全隐患40余次,抓获企图盗窃或破坏大桥和铁路设施的犯罪嫌疑人10余人,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5次、个人三等功24人次。官兵们用他们的风雨坚守,确保了大桥的绝对安全。
以桥为家,心有所系。夕阳西下,官兵们走上已停用的铁路桥,班长周韬拿出准备好的粉笔,蹲下身子,在残存的一段铁轨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他说:“尽管粉笔字无法永远留在上面,但我们的心将永远和这座大桥在一起。”其他战友见状,也纷纷认真地写起来。“戴伟、张小可、何好勤、付衍侦、孙晨玮……”离开时,两串长长的名字随着铁轨延伸向远方。
今天,他特意请假外出,去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到曾经战斗过的哨位上去看看,到日夜守护的松浦大桥上去走走。不久,他所在的部队将从松浦大桥正式撤离,担负新的任务。他和他的战友们——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五中队全体官兵,已注定成为申城最后一批守桥兵。
1975年9月11日,在上海市松江区东南部的黄浦江上,连接铁路金山支线的松浦大桥下层铁路桥建成通车,第二年,上层公路桥也实现通车,从此改写了黄浦江无大桥的历史,这也是迄今为止黄浦江上唯一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双层桥。
也是从那时起,武警官兵进驻松浦大桥下的一座营区,开始担负大桥守护任务。后经数次换防,2005年6月,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伍中队调防至此。2012年9月,新建的铁路金山支线即现在的轨道交通22号线开始通车试运营。由于任务转换,守桥官兵从桥南、桥北两个执勤点撤勤,中队任务变为机动,营区仍然驻扎在大桥底下,直至今日。
中队长陈留强告诉记者,这里地处黄浦江边,周围又都是农田,冬天异常寒冷,比市区温度至少低四五度。到了夏天,白天要忍受高温,晚上,成堆的蚊子聚集在哨位的探照灯下,对战士进行“狂轰乱炸”,甚至隔着衣服裤子都能叮咬战士的皮肤。 “其实这些对我们来说不算什么,还有更危险的事情。”陈留强说,以前上下哨时,在荒草掩盖的小路上踩到蛇是常有的事;雷电天气时,暴露在野外的营房也是雷电“袭击”的目标,营区里的一棵大树就曾被雷电拦腰击断;台风来时,战士们在确保大桥安全的同时,维护自身的安全更是一种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个岗,战士们一站就是40年。
“真要离开了,心里还挺舍不得。”黄元波怅然地说。站在桥面上,他极目远眺,黄浦江宽广壮阔,松浦大桥巍峨矗立,在紧邻大桥的东侧,一座崭新的铁路桥承载着22号线的列车,已替代了拥有40年历史的松浦铁路桥。黄元波和他的战友们,历经40年的坚守,保证了大桥的安全,也见证了上海的腾飞。无论将来这支连队身处何地,他们的历史和荣誉,已然与这座大桥融为一体。
夕阳西下,柔和的阳光洒在铁路线上,战士们心里多了一丝感伤。紧邻铁轨的一座执勤岗楼上,老兵唐流明将一把钢枪交给新兵娄行添,口中话语铿锵有力:“接过钢枪,你就接过了责任!”
这是日前五中队举行的一次新老兵交接哨仪式。中队指导员汪长旌告诉记者,尽管中队已从这个哨位撤勤,但他们会定期到这里开展队史教育,通过交接哨仪式、参观铁路桥、老兵讲故事等形式,让新兵们继承守桥兵的光荣传统,牢记自己肩上的使命。
五中队现任副中队长徐越在这里待了5年,听说中队即将受领新的任务,不久后就要从这里撤出,他利用业余时间特意带着几名老兵,到桥南、桥北两个执勤点走了一遍。
10年来,五中队先后处置过影响大桥和列车安全的各种险情20余起,排除安全隐患40余次,抓获企图盗窃或破坏大桥和铁路设施的犯罪嫌疑人10余人,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5次、个人三等功24人次。官兵们用他们的风雨坚守,确保了大桥的绝对安全。
以桥为家,心有所系。夕阳西下,官兵们走上已停用的铁路桥,班长周韬拿出准备好的粉笔,蹲下身子,在残存的一段铁轨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名字。他说:“尽管粉笔字无法永远留在上面,但我们的心将永远和这座大桥在一起。”其他战友见状,也纷纷认真地写起来。“戴伟、张小可、何好勤、付衍侦、孙晨玮……”离开时,两串长长的名字随着铁轨延伸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