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同时明确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应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体现“民、独、优”的特色。独立学院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基本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考试在选拔和评价人才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对教育的目标和效果具有导向性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已经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不符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一 考试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阶段,考试的主要作用不再是遴选人才,还承担着评价的重任,改进教和学两个环节。
(一) 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办学以学生为本,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到接受的过程,而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梳理、分析和归纳,结合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成自身的知识经验体系,产生新观点、新看法。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仅仅停留在积累知识的层面,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成为更高层次的追求。所以人才的衡量标准也不再局限于考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察综合素质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考试作为最常用的教学测量工具,在检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考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二) 考察教师教学水平
教学以教师为本,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当超越知识传播者和灌输者的角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担负领路人和引导者的重任。树立“教书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变“输”为“导”,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做到行知合一。
通过对学生的考核,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责任心。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
二 现行独立学院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在总结考试发挥的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梳理目前大学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
(一) 考试目的错位
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教界有识之士一直在倡导“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时至今日应试教育依然主导着高等教育。“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学模式大行其道,导致教学围着考试转,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分数而考试。考试成了学生沉重的包袱,于是在临近期末时,学生通宵达旦、挑灯夜战,图书馆空前爆满、一座难求,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大学生因不堪考试压力或者困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选择轻身的悲剧也时有发生。
这样的考试目的,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沦为考试的奴隶,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命题内容片面
教师在命题时,重知识轻能力,过于注重考察记忆性的知识,侧重于关注学生有没有学到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题型也多以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或名词解释等有标准答案的题型为主,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被标准答案所束缚,学习停留在机械的记忆、浅层次的理解,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临阵磨枪”成为应付考试的杀手锏。
这样的命题原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三) 考试手段单一
有了“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作铺垫,大学考试也多以笔试为主。不可否认,笔试一方面便于学校组织考试,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批阅,还能体现“公平”——所有学生同一份试卷、同一套评分标准、又同时进行考试。卷面成绩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也成为学校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评奖、评优,甚至连助学贷款都和分数挂钩。学得怎么样,取决于考得怎么样,但因命题的片面性,考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得怎么样。
学生的临场发挥容易受自身身体条件、心理状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仅凭一次测试就决定考核结果也不利于彰显公平。单一化的卷面测试,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同时笔试也容易引起学生作弊。每到期末考试时,校园里铺天盖地的宣传作弊的后果,考风可见一斑。
(四) 管理制度缺失
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由任课教师自定,授课、复习、命题、批卷从头到尾包干到底,中间环节学校一般都不加以监控。
这样的管理制度下,学生考核的结果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已无法为学校的监控提供可靠的观测点。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不外乎以下几点:教育理念落后,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仍是主流,素质教育还未深入人心,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学内容陈旧,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没能在第一时间进人课堂,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无法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落后,“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依然充斥于大学课堂,导致“上课梦游化”、“逃课普遍化”,课堂纪律自由散漫。
三 今后独立学院考试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 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独立学院的教育目标。考试,作为教学环节的指挥棒,应该在“怎样培养人”这个课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人类解决所有实际问题都是运用智慧和经验,无法照搬书本的知识。作为创新型人才,首先虚该具备分析问题,评价现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而作为应用型人才,更应该具备实践动手能力。
考试可侧重于评价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等高级能力,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哪方面的能力。命题应该特点鲜明,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通过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材料辨析题和设计题等没有“标准答案”的题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给学生自由发挥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对于基础性实验,着重考察学生的准备能力、操作能力、实验报告表述能力。对于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则主要考察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仪器的重组能力、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的能力、查 阅资料的能力、数据处理的能力及研究报告的表述能力。
(二) 考试体系过程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改变“毕其功于一考”的局面,将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体系,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除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之外,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以及执行情况,产生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同时,可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作为考核指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总结和反思中,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栏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活动、同伴评价、教师评价、自我反思评价、资料整理、作品展示等,信息化后,成为电子学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相互评价,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 考试手段多样化
除了笔试这一传统的考试手段之外,还可以采用口试、答辩、论文、作品、小组作业、项目训练等灵活的考试方式。
口试在检验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心理素质、随机应变能力、思维敏捷程度、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时,更加直观有效。如果学生在求职面试时,能够做到沉着冷静、条理清晰、文思敏捷、应答如流,就有把握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论文和作品,可充分体现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展示学习成果。小组作业和项目训练,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多样化的考试手段,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此外,还可以创新管理制度,推行教考分离制度,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无纸化考试,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进行自我测试,检验学习效果;加强对考试结果的反馈,对考试数据加以整理和分析,按知识和能力,形成“学业诊断报告”。
我院在考试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期中、期末、实验等几部分按一定比例组成,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考试结果更加公平、合理。近四年来,我院分八批累计资助了65门课程的试卷库建设,涉及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平台课程,在加强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深入执行教考分离制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两门课程,已经实现了网络化教学,作业、练习、测试、评分都通过测试系统在网上实现,学生可以通过练习,明确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对考试内容、过程、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让考试更好地为教学育人服务。
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体现“民、独、优”的特色。独立学院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随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基本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考试在选拔和评价人才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对教育的目标和效果具有导向性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已经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不符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一 考试在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阶段,考试的主要作用不再是遴选人才,还承担着评价的重任,改进教和学两个环节。
(一) 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办学以学生为本,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到接受的过程,而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新的知识,通过梳理、分析和归纳,结合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建构成自身的知识经验体系,产生新观点、新看法。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仅仅停留在积累知识的层面,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成为更高层次的追求。所以人才的衡量标准也不再局限于考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察综合素质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考试作为最常用的教学测量工具,在检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考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二) 考察教师教学水平
教学以教师为本,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应当超越知识传播者和灌输者的角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担负领路人和引导者的重任。树立“教书育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变“输”为“导”,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做到行知合一。
通过对学生的考核,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责任心。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
二 现行独立学院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在总结考试发挥的作用的基础上,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梳理目前大学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原因。
(一) 考试目的错位
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教界有识之士一直在倡导“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时至今日应试教育依然主导着高等教育。“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学模式大行其道,导致教学围着考试转,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分数而考试。考试成了学生沉重的包袱,于是在临近期末时,学生通宵达旦、挑灯夜战,图书馆空前爆满、一座难求,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大学生因不堪考试压力或者困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选择轻身的悲剧也时有发生。
这样的考试目的,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沦为考试的奴隶,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命题内容片面
教师在命题时,重知识轻能力,过于注重考察记忆性的知识,侧重于关注学生有没有学到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题型也多以是非题、选择题、填空题或名词解释等有标准答案的题型为主,导致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被标准答案所束缚,学习停留在机械的记忆、浅层次的理解,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临阵磨枪”成为应付考试的杀手锏。
这样的命题原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三) 考试手段单一
有了“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作铺垫,大学考试也多以笔试为主。不可否认,笔试一方面便于学校组织考试,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批阅,还能体现“公平”——所有学生同一份试卷、同一套评分标准、又同时进行考试。卷面成绩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也成为学校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评奖、评优,甚至连助学贷款都和分数挂钩。学得怎么样,取决于考得怎么样,但因命题的片面性,考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得怎么样。
学生的临场发挥容易受自身身体条件、心理状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仅凭一次测试就决定考核结果也不利于彰显公平。单一化的卷面测试,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同时笔试也容易引起学生作弊。每到期末考试时,校园里铺天盖地的宣传作弊的后果,考风可见一斑。
(四) 管理制度缺失
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由任课教师自定,授课、复习、命题、批卷从头到尾包干到底,中间环节学校一般都不加以监控。
这样的管理制度下,学生考核的结果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已无法为学校的监控提供可靠的观测点。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不外乎以下几点:教育理念落后,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仍是主流,素质教育还未深入人心,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学内容陈旧,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术没能在第一时间进人课堂,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无法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落后,“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依然充斥于大学课堂,导致“上课梦游化”、“逃课普遍化”,课堂纪律自由散漫。
三 今后独立学院考试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 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独立学院的教育目标。考试,作为教学环节的指挥棒,应该在“怎样培养人”这个课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人类解决所有实际问题都是运用智慧和经验,无法照搬书本的知识。作为创新型人才,首先虚该具备分析问题,评价现有的知识(经验)体系,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能力;而作为应用型人才,更应该具备实践动手能力。
考试可侧重于评价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等高级能力,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哪方面的能力。命题应该特点鲜明,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通过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材料辨析题和设计题等没有“标准答案”的题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给学生自由发挥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对于基础性实验,着重考察学生的准备能力、操作能力、实验报告表述能力。对于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则主要考察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仪器的重组能力、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的能力、查 阅资料的能力、数据处理的能力及研究报告的表述能力。
(二) 考试体系过程化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改变“毕其功于一考”的局面,将整个学习过程纳入考核体系,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除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之外,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以及执行情况,产生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同时,可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作为考核指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使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总结和反思中,明确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栏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活动、同伴评价、教师评价、自我反思评价、资料整理、作品展示等,信息化后,成为电子学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反思、相互评价,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 考试手段多样化
除了笔试这一传统的考试手段之外,还可以采用口试、答辩、论文、作品、小组作业、项目训练等灵活的考试方式。
口试在检验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心理素质、随机应变能力、思维敏捷程度、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时,更加直观有效。如果学生在求职面试时,能够做到沉着冷静、条理清晰、文思敏捷、应答如流,就有把握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论文和作品,可充分体现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展示学习成果。小组作业和项目训练,还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多样化的考试手段,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此外,还可以创新管理制度,推行教考分离制度,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无纸化考试,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进行自我测试,检验学习效果;加强对考试结果的反馈,对考试数据加以整理和分析,按知识和能力,形成“学业诊断报告”。
我院在考试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学生的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期中、期末、实验等几部分按一定比例组成,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考试结果更加公平、合理。近四年来,我院分八批累计资助了65门课程的试卷库建设,涉及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平台课程,在加强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深入执行教考分离制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两门课程,已经实现了网络化教学,作业、练习、测试、评分都通过测试系统在网上实现,学生可以通过练习,明确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对考试内容、过程、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让考试更好地为教学育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