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雪莉·杰克逊是美国二十世纪杰出的女作家,《摸彩》是她最有名的小说,该小说甚至被认为是她那个时代最恐怖的哥特式小說。本文将通过分析这篇小说中运用的讽刺手法来解释为什么该小说有如此骇人的恐怖效果。
关键词:《摸彩》;讽刺手法;恐怖效果
作者简介:周楠(1996.5-),女,汉族,广西省桂林市人,本科。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1
1、引入
自从1948年6月 28日该小说刊登在杂志《纽约客》后,作者雪莉·杰克逊收到了300多封读者来信,绝大多数读者都在批判这部小说太过恐怖,而这正说明了该小说的成功所在。而该小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地引发读者心中的恐惧则正是因为讽刺手法的完美运用。
2、讽刺手法的运用
很多读者批评这部小说太过恐怖。读者都想当然地以为这个小说的结局会像开头一样美好,埃德娜-博格特说:“小说的开头是这么的快乐,我以为结局也会是这样的”[1]。但是小说的结尾却完全出人意料,然而这正应该是一个优秀小说该有的效果,如果一个小说一看到开头读者就能猜出结尾,那么这个小说就很失败了。反讽手法的大量使用成功地使读者掉入作者在开头设置的圈套,而读者直到小说的最后一刻才意识到这一点。
2.1《摸彩》标题的讽刺
在平时生活中,一提到摸彩,大家心中一开始想到的都是奖品、奖金等幸运的事。人们都梦想着赢得彩票,所以当读者刚读到标题时就会想当然得以为这是一个关于中奖的幸运故事,于是他们就会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阅读这个小说。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中彩意味着死亡。暗示着幸运的标题和血腥残忍的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完全是在读者的意料之外,于是在小说的结尾读者被深深地震惊,巨大的恐惧快速在他们心中蔓延。
2.2故事背景的反讽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和谐、平静、风景如画的小村庄。摸彩的那天早上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绿草青翠欲滴,尽管此刻是盛夏,但你感到的只是舒适的暖流而不是夏日的酷热。其所营造的氛围迅速让读者抱着一种对田园般静谧境界的期待,同时也让读者期待在这样的恬谧境界中故事能有一个很美满的结局[2]。
紧接着一群孩子出现了,刚开始他们只是安静地讨论老师、书本内容以及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但是出于孩子淘气的天性,他们很快开始追逐打闹起来,比谁收集的石头最多、最圆、最光滑。此时谁会将这些石头于暴力联想起来呢?但事实却是这些石头是用来杀人的,而且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也会参与到这场杀人活动中来。孩子的天性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模仿过,然而此时此刻,他们模仿的却是一场杀人游戏,想到这里就会让人不寒而栗。更加恐怖的是,这样血腥愚昧的迷信传统将会随着孩子的模仿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很快村里的男人女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男人们讨论园艺、天气、拖拉机和税收;女人们则相互嘘寒问暖和交换自己知道的流言蜚语。这样的画面更让读者确信这只是一个平静有爱的小村庄。虽然大人们的出现加快了叙事节奏,会让读者有一丝紧迫感。但很快,随着小孩与父母之间的互动,这样焦虑的感觉很快就被和谐的家庭氛围所化解[2]。
无论是美丽的田园风光,亦或是大人小孩们的出场,都只会让读者想当然地相信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但作者巧妙地将如此骇人听闻的杀人事件设置在这样的背景下,于是当知道故事真正的结局后,所有读者只剩下深深的恐惧和惊慌。
2.3人物关系的反讽
在摸彩开始前女人们互相嘘寒问暖,以及出于女性的天性互相交换自己知道的秘密。尤其是哈钦森太太和德拉克洛瓦太太交谈得尤为开心,并且全程在笑。除了他们的笑,整篇故事都充满了各种有爱的笑,这些笑声预示着居民们的和谐关系。可是这一切都是表面的假象。当得知是哈钦森太太中彩的时候,全部村民包括她的家人们都开始背叛她。她的女儿南希和儿子比尔则笑容满面,自豪地向大家展示他们空白的纸片。但你却不能责怪他们的冷漠,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则完全是大人的影响。哈钦森先生暴力地抢过太太手中的纸片只为证明她是那个中彩的人;而德拉克洛瓦太太则率先拿起一块重到她必须使用双手才拿得起来的石头无情地砸向哈钦森太太,同时还不忘催促其他人加快速度。对待自己朝夕相处的邻居他们都能如此冷酷无情,那么这里的孩子自然也会变成这样。在这些大人的眼中生命分文不值,杀人就像吃饭呼吸一样平常。更具讽刺意义的是一些人甚至把石头塞到哈钦森太太最小的孩子手上,让还不懂事的他将石头砸向自己的亲生母亲。故事具寓言式的讽喻通过这一血淋淋的场景描写,将人性的恶:自私、残忍、愚钝、冷漠和消极揭露得淋漓尽致[3]。而这人性之恶则激发了读者心中的无限恐惧,以及对人性严肃的道德思考。
3、总结
通过反讽手法的大量使用,读者一开始就掉进了作者故意设置的圈套:幸运的摸彩和平静和谐的乡村生活,于是读者想当然地以为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然后当他们发现故事的结尾不仅与自己所想完全相反,而且其血腥残忍的程度完全超出想象,此时强烈的恐惧感迅速在他们心中蔓延。
参考文献:
[1]Bogert, Edna. Censorship and “The Lottery”[J]. The English Journal, 1985(1).
[2]贺权宁;黄宗贤. 《摸彩》中的叙事陷阱[J]. 名作欣赏, 2011(3).
[3]胡开杰. 《摸彩》的叙事手法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关键词:《摸彩》;讽刺手法;恐怖效果
作者简介:周楠(1996.5-),女,汉族,广西省桂林市人,本科。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1
1、引入
自从1948年6月 28日该小说刊登在杂志《纽约客》后,作者雪莉·杰克逊收到了300多封读者来信,绝大多数读者都在批判这部小说太过恐怖,而这正说明了该小说的成功所在。而该小说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地引发读者心中的恐惧则正是因为讽刺手法的完美运用。
2、讽刺手法的运用
很多读者批评这部小说太过恐怖。读者都想当然地以为这个小说的结局会像开头一样美好,埃德娜-博格特说:“小说的开头是这么的快乐,我以为结局也会是这样的”[1]。但是小说的结尾却完全出人意料,然而这正应该是一个优秀小说该有的效果,如果一个小说一看到开头读者就能猜出结尾,那么这个小说就很失败了。反讽手法的大量使用成功地使读者掉入作者在开头设置的圈套,而读者直到小说的最后一刻才意识到这一点。
2.1《摸彩》标题的讽刺
在平时生活中,一提到摸彩,大家心中一开始想到的都是奖品、奖金等幸运的事。人们都梦想着赢得彩票,所以当读者刚读到标题时就会想当然得以为这是一个关于中奖的幸运故事,于是他们就会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阅读这个小说。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中彩意味着死亡。暗示着幸运的标题和血腥残忍的结尾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完全是在读者的意料之外,于是在小说的结尾读者被深深地震惊,巨大的恐惧快速在他们心中蔓延。
2.2故事背景的反讽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和谐、平静、风景如画的小村庄。摸彩的那天早上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绿草青翠欲滴,尽管此刻是盛夏,但你感到的只是舒适的暖流而不是夏日的酷热。其所营造的氛围迅速让读者抱着一种对田园般静谧境界的期待,同时也让读者期待在这样的恬谧境界中故事能有一个很美满的结局[2]。
紧接着一群孩子出现了,刚开始他们只是安静地讨论老师、书本内容以及在学校发生的有趣的事。但是出于孩子淘气的天性,他们很快开始追逐打闹起来,比谁收集的石头最多、最圆、最光滑。此时谁会将这些石头于暴力联想起来呢?但事实却是这些石头是用来杀人的,而且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也会参与到这场杀人活动中来。孩子的天性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模仿过,然而此时此刻,他们模仿的却是一场杀人游戏,想到这里就会让人不寒而栗。更加恐怖的是,这样血腥愚昧的迷信传统将会随着孩子的模仿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很快村里的男人女人们开始聚集在一起。男人们讨论园艺、天气、拖拉机和税收;女人们则相互嘘寒问暖和交换自己知道的流言蜚语。这样的画面更让读者确信这只是一个平静有爱的小村庄。虽然大人们的出现加快了叙事节奏,会让读者有一丝紧迫感。但很快,随着小孩与父母之间的互动,这样焦虑的感觉很快就被和谐的家庭氛围所化解[2]。
无论是美丽的田园风光,亦或是大人小孩们的出场,都只会让读者想当然地相信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但作者巧妙地将如此骇人听闻的杀人事件设置在这样的背景下,于是当知道故事真正的结局后,所有读者只剩下深深的恐惧和惊慌。
2.3人物关系的反讽
在摸彩开始前女人们互相嘘寒问暖,以及出于女性的天性互相交换自己知道的秘密。尤其是哈钦森太太和德拉克洛瓦太太交谈得尤为开心,并且全程在笑。除了他们的笑,整篇故事都充满了各种有爱的笑,这些笑声预示着居民们的和谐关系。可是这一切都是表面的假象。当得知是哈钦森太太中彩的时候,全部村民包括她的家人们都开始背叛她。她的女儿南希和儿子比尔则笑容满面,自豪地向大家展示他们空白的纸片。但你却不能责怪他们的冷漠,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则完全是大人的影响。哈钦森先生暴力地抢过太太手中的纸片只为证明她是那个中彩的人;而德拉克洛瓦太太则率先拿起一块重到她必须使用双手才拿得起来的石头无情地砸向哈钦森太太,同时还不忘催促其他人加快速度。对待自己朝夕相处的邻居他们都能如此冷酷无情,那么这里的孩子自然也会变成这样。在这些大人的眼中生命分文不值,杀人就像吃饭呼吸一样平常。更具讽刺意义的是一些人甚至把石头塞到哈钦森太太最小的孩子手上,让还不懂事的他将石头砸向自己的亲生母亲。故事具寓言式的讽喻通过这一血淋淋的场景描写,将人性的恶:自私、残忍、愚钝、冷漠和消极揭露得淋漓尽致[3]。而这人性之恶则激发了读者心中的无限恐惧,以及对人性严肃的道德思考。
3、总结
通过反讽手法的大量使用,读者一开始就掉进了作者故意设置的圈套:幸运的摸彩和平静和谐的乡村生活,于是读者想当然地以为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然后当他们发现故事的结尾不仅与自己所想完全相反,而且其血腥残忍的程度完全超出想象,此时强烈的恐惧感迅速在他们心中蔓延。
参考文献:
[1]Bogert, Edna. Censorship and “The Lottery”[J]. The English Journal, 1985(1).
[2]贺权宁;黄宗贤. 《摸彩》中的叙事陷阱[J]. 名作欣赏, 2011(3).
[3]胡开杰. 《摸彩》的叙事手法对人性阴暗面的揭示[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