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摆脱读书无从下手的现状,从而实现阅读的目的。略读文章采用“狼式读法”快速浏览,阅读文章要想真正有大的收获,还要独立思考和筛选。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这是边读边思的“牛式读法”。对文质兼美的好文章,一定要反复诵读,反复领悟,要读熟,读懂,读透,这是熟读精思的“猫式读法”。
关键词:语文;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2-0023-02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要做到这一点,学生认真去学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摆脱无从下手的现状,学生便会无师自通,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一、快速浏览,“狼式读法”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如果所读的文章是略读之列,只需了解,无须研究,那么就可以采用快速浏览的“狼式读法”。当代学者刘叶秋先生对读法深有心得,他认为,“略读要博采群书,浏览涉猎,目的在于求广求多,扩大知识面。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妨跳过去,继续往下读。若读小说,只要了解故事梗概、人物关系即可。对于略读文章采用“狼式读法”,关键在于胸中有目标,学会提纲挈领,有的放矢。若读散文要特别注意作者反复吟诵的语句,如读《白杨礼赞》,作者反复吟诵的是“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抓住了此句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情感点,咬定它不放,思考赞美的原因,很快就会找到文章的行文思路: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白杨树自身的形态不平凡——白杨树所包含的精神不平凡。这样就会从文章的形式到内容、情感一下提挈起来。若读议论文,就要特别关注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如果抓住它不放,顺藤摸瓜就会弄清文章的逻辑顺序,以及所用材料的作用。如读《谈骨气》,如果找到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顺着这个思路寻找理由,就会发现作者运用孟子的话是从三个角度阐释观点,三个典型事例是从三个角度证明了中心论点,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如果读小说,就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学会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分析,并注意情节变化,人物性格的变化,这样学生就会把握读小说的一般规律,迅速找准坐标,提炼出有效信息。如读说明文,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读书既能够做到博览,又能够篇篇有收获。
作为一般了解的文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读呢?浏览之前首先要思考题目,明确作者要写什么,表达怎样的观点或情感,用什么样的材料来表达。读完后胸中要装有文章的框架,明白作者的情感,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如读《白杨礼赞》,如果用浏览法就要理清思路:作者行文的脉络——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白杨树自身的形态美——白杨树所包含的精神美,三层内容层层递进,作者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对西北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如果是浏览式阅读,只需读完后了解这些就足够了。
二、边读边思,“牛式读法”
明朝理学家薛宣明确指出,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惟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覆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阅读文章要想真正有大的收获,还要有独立思考和筛选的习惯。不但要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读书时除了要按照文体特点有针对性的筛选外,还要学会边读边思,有所发现要及时作出圈点,有了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有了思维的火花及时提笔记录,读过的书要在旁边留下自己思维的轨迹。如可以圈点自己认为好的精彩的地方,可以评价作者的思想,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写出自己发现的值得肯定的点。这样筛选过的文章,抓住关键处细细品味,就能够把薄书读厚。如果自己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就会领悟他的思想。
三、熟读精思,“猫式读法”
中学语文课本里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领悟,读熟,读懂,读透。每篇文章至少要读三遍:识读(认识字词,整体感知),解读(理解内容、主题、文脉、思路),赏读评价(学习语言技巧,谈看法,提问题)。读的时候不要先看参考书,不要依赖或盲从老师的讲解,而要坚持自读、自解、自悟、自得。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宋朝哲学家朱熹所说的那样,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读的重点在于‘通’:融会贯穿,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精读必须做到“三勤”:勤查、勤问、勤记。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得的词,不知道的成语、掌故、典章制度等,要随时利用各种工具书和有关的书籍来查检,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一字为师。懒怠因循,不求甚解,是不行的。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之后,教师便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习练,学生就会形成自学语文的能力,获得终身受益的本领,真正提高语文阅读的效果。
【责任编辑 薛春科】
关键词:语文;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12-0023-02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要做到这一点,学生认真去学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摆脱无从下手的现状,学生便会无师自通,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一、快速浏览,“狼式读法”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如果所读的文章是略读之列,只需了解,无须研究,那么就可以采用快速浏览的“狼式读法”。当代学者刘叶秋先生对读法深有心得,他认为,“略读要博采群书,浏览涉猎,目的在于求广求多,扩大知识面。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妨跳过去,继续往下读。若读小说,只要了解故事梗概、人物关系即可。对于略读文章采用“狼式读法”,关键在于胸中有目标,学会提纲挈领,有的放矢。若读散文要特别注意作者反复吟诵的语句,如读《白杨礼赞》,作者反复吟诵的是“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抓住了此句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情感点,咬定它不放,思考赞美的原因,很快就会找到文章的行文思路: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白杨树自身的形态不平凡——白杨树所包含的精神不平凡。这样就会从文章的形式到内容、情感一下提挈起来。若读议论文,就要特别关注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如果抓住它不放,顺藤摸瓜就会弄清文章的逻辑顺序,以及所用材料的作用。如读《谈骨气》,如果找到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然后顺着这个思路寻找理由,就会发现作者运用孟子的话是从三个角度阐释观点,三个典型事例是从三个角度证明了中心论点,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如果读小说,就要把握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学会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分析,并注意情节变化,人物性格的变化,这样学生就会把握读小说的一般规律,迅速找准坐标,提炼出有效信息。如读说明文,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这样读书既能够做到博览,又能够篇篇有收获。
作为一般了解的文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读呢?浏览之前首先要思考题目,明确作者要写什么,表达怎样的观点或情感,用什么样的材料来表达。读完后胸中要装有文章的框架,明白作者的情感,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如读《白杨礼赞》,如果用浏览法就要理清思路:作者行文的脉络——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白杨树自身的形态美——白杨树所包含的精神美,三层内容层层递进,作者用象征的手法表达对西北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如果是浏览式阅读,只需读完后了解这些就足够了。
二、边读边思,“牛式读法”
明朝理学家薛宣明确指出,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惟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覆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阅读文章要想真正有大的收获,还要有独立思考和筛选的习惯。不但要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读书时除了要按照文体特点有针对性的筛选外,还要学会边读边思,有所发现要及时作出圈点,有了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有了思维的火花及时提笔记录,读过的书要在旁边留下自己思维的轨迹。如可以圈点自己认为好的精彩的地方,可以评价作者的思想,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写出自己发现的值得肯定的点。这样筛选过的文章,抓住关键处细细品味,就能够把薄书读厚。如果自己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就会领悟他的思想。
三、熟读精思,“猫式读法”
中学语文课本里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反复领悟,读熟,读懂,读透。每篇文章至少要读三遍:识读(认识字词,整体感知),解读(理解内容、主题、文脉、思路),赏读评价(学习语言技巧,谈看法,提问题)。读的时候不要先看参考书,不要依赖或盲从老师的讲解,而要坚持自读、自解、自悟、自得。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或其他的人,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宋朝哲学家朱熹所说的那样,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即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读的重点在于‘通’:融会贯穿,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精读必须做到“三勤”:勤查、勤问、勤记。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得的词,不知道的成语、掌故、典章制度等,要随时利用各种工具书和有关的书籍来查检,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向别人请教,不耻下问,一字为师。懒怠因循,不求甚解,是不行的。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之后,教师便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习练,学生就会形成自学语文的能力,获得终身受益的本领,真正提高语文阅读的效果。
【责任编辑 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