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对长生存白血病儿童及其父母实施心理双干预对白血病患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治疗截至到2013年6月仍存活的白血病儿童共82例,同时选取82例儿童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同时介入的综合疗法。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心理和情绪状况的差异。结果:心理干预对白血病儿童的干预效果显著,汗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评分和汗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评分均比干预前明显降低,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长生存白血病儿童及其父母实施心理双干预能有效缓解白血病儿童的焦虑、抑郁状况,提高儿童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干预;长生存白血病;情绪状况;生活质量
白血病(1eukemia)是一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系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突变引起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患儿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地减轻患儿的行为心理问题,明显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由于心理干预对白血病患儿的必要性,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白血病治愈率不断提高,我们更应重视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地减轻患儿的行为、心理问题,明显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虽然国内文献报道指出心理干预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效果显而易见[1],临床心理干预对白血病患儿生存质量的研究甚少且多为小样本研究。因此,需要积极开展,基于我国国情的相关研究,逐步完善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心理评估、干预措施及疗效评价的有效模式与具体措施。同时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对选取的82例长生存白血病儿童及其父母实施心理双干预大样本研究,以动态观察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对象为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治疗截至到2013年6月仍存活的白血病儿童共82例,同时选取82例儿童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父母不能参与的由其监护人代替)。白血病儿童中男49例,女33例,年龄1—12岁,独生子女50例,占60.9%,非独生子女32例,占39.1%。所有儿童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2版)急性自血病的诊断标准。所有人选病例意识清楚,既往无精神疾病史。将选取的白血病儿童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1例。两组儿童独生子女比例、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分组干预方法
应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等对白血病患儿的父母及有关家庭成员进行问卷测评。对照组患儿在出院后单纯采用抗白血病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观察;干预组儿童则采用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同时介入的综合疗法,心理干预措施包括:①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关的基础知识宣教;②心理支持:与患儿及其家长真诚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患儿和家长的错误观念,消除恐慌和顾虑,满足合理愿望,对症状改善者及时进行鼓励;③家庭教育:指导家长端正教育态度,创造孩子交往学习机会,疗程3个月。
1.3 疗效判定方法[2]
分别对儿童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末、治疗后6周末各进行一次测评。测评工具应用汗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y Scale,HAMA)和汗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并计算百分率. HAMA采用五级评分法,各项得分相加为总分。总分>29分表示可能为严重焦虑;总分>21分表示肯定有明显焦虑;总分>14分表示肯定有焦虑;总分>7分表示可能有焦虑,总分<7分则表示没有焦虑症状。HAMD采用总分计分,评定各项得分相加即得总分。总分>35分表示可为严重抑郁;总分>20分表示可能为轻度或中等度抑郁;总分>8分表示可能有抑郁; 总分<8分则表示没有抑郁[2]。
1.4 统计分析方法
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X±s),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心理干预组对白血病儿童的干预效果显著,治疗6周末的汗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y Scale,HAMA)评分由治疗前均数标准差21.513.10 降低至治疗7.882.66,百分比较治疗前降低62.37%;汗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由治疗前均数标准差20.363.25降低至治疗后9.662.42,百分比较治疗前降低52.55%,二者P值概率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后汗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汗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
当今社会,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转变。随着目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白血病儿童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但疾病本身及复杂的治疗方法给儿童的身心、生活、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将临床心理干预作为整体医疗的一部分,以此提高儿童及家属的生活质量,辅助和增强传统医疗的效果。本研究统计学结果显示,对白血病儿童进行有目的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纠正儿童的负性情绪,提高了儿童的生活质量。白血病儿童极易发生心理障碍,以往由于社会及儿童多数只重视药物治疗,对心理问题认识不足,对已发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往往缺乏主动性,社会也较少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随着医学发展,心理干预治疗已经成为白血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治疗[3]。
针对我国国情、人口基数大,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长生存白血病儿童现已成为一个家庭的重大问题,整个家庭长期处于一种自我封闭、压抑的环境。探索白血病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及其有效干预措施成为血液科医生、心理医生及社会工作者等重大现实问题由于儿童白血病治愈率不断提高,癌症患儿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西欧国家已经成为儿童肿瘤协作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部分研究结果认为,长期无病生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患儿的生活质量下降,认知情绪负担较重,易有教育障碍。我国曾慧慧等的研究表明,ALL 患儿治疗结束后一年内生活质量下降,之后逐渐上升,并在两年后达到稳定[4]。然而,我国有关白血病患儿治愈后的生存质量,尤其是心理行为问题,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儿童白血病对患儿家长的心理影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白血病患儿的父母也常有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等心理问题。白血病患儿父母的异常心理状态将对患儿的行为造成不利影响,也会降低对长期化疗的依从性。相关研究显示[5],患儿的行为问题与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家长的敌对焦虑等情绪,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患儿的治疗与康复,也对其病后心理状态和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除了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之外,需要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提高患儿家长对儿童白血病的正确认识;社会应为患儿家长提供更全面的人文关怀,以缓解患儿家长的精神压力以及有效克服目前不同程度上存在的患儿病后在重返学业、就业和成人后的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困难等。通过双重的心理干预对于减轻、缓解心理压力,建立自信心,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有着及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Earle EA,Eiser C.Children s behaviour following diagnosis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a qualitative longitudinal study.Clin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07,12:281-293.
[2]王红美,何守森, 陈力军,等.长期无病生存白血病儿童情绪、自我意识及个性特征的对照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412-414.
[3]梅俊辉.综合心理干预对白血病儿童情绪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护理,2011,11(8):130-131.
[4]韦海肖.心理干预对自血病儿童负性心理的临床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67—68.
[5]葛啸天,黄洁敏,顾妙娟.白血病儿童心理历程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17):69-72.
【关键词】心理干预;长生存白血病;情绪状况;生活质量
白血病(1eukemia)是一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系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突变引起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患儿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地减轻患儿的行为心理问题,明显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由于心理干预对白血病患儿的必要性,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白血病治愈率不断提高,我们更应重视心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地减轻患儿的行为、心理问题,明显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虽然国内文献报道指出心理干预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效果显而易见[1],临床心理干预对白血病患儿生存质量的研究甚少且多为小样本研究。因此,需要积极开展,基于我国国情的相关研究,逐步完善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心理评估、干预措施及疗效评价的有效模式与具体措施。同时患儿家长的心理问题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对选取的82例长生存白血病儿童及其父母实施心理双干预大样本研究,以动态观察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对象为2008年1月——2010年6月在我院血液科住院治疗截至到2013年6月仍存活的白血病儿童共82例,同时选取82例儿童的父母作为研究对象(父母不能参与的由其监护人代替)。白血病儿童中男49例,女33例,年龄1—12岁,独生子女50例,占60.9%,非独生子女32例,占39.1%。所有儿童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第2版)急性自血病的诊断标准。所有人选病例意识清楚,既往无精神疾病史。将选取的白血病儿童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1例。两组儿童独生子女比例、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分组干预方法
应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等对白血病患儿的父母及有关家庭成员进行问卷测评。对照组患儿在出院后单纯采用抗白血病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观察;干预组儿童则采用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同时介入的综合疗法,心理干预措施包括:①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关的基础知识宣教;②心理支持:与患儿及其家长真诚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消除患儿和家长的错误观念,消除恐慌和顾虑,满足合理愿望,对症状改善者及时进行鼓励;③家庭教育:指导家长端正教育态度,创造孩子交往学习机会,疗程3个月。
1.3 疗效判定方法[2]
分别对儿童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末、治疗后6周末各进行一次测评。测评工具应用汗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y Scale,HAMA)和汗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并计算百分率. HAMA采用五级评分法,各项得分相加为总分。总分>29分表示可能为严重焦虑;总分>21分表示肯定有明显焦虑;总分>14分表示肯定有焦虑;总分>7分表示可能有焦虑,总分<7分则表示没有焦虑症状。HAMD采用总分计分,评定各项得分相加即得总分。总分>35分表示可为严重抑郁;总分>20分表示可能为轻度或中等度抑郁;总分>8分表示可能有抑郁; 总分<8分则表示没有抑郁[2]。
1.4 统计分析方法
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X±s),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心理干预组对白血病儿童的干预效果显著,治疗6周末的汗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y Scale,HAMA)评分由治疗前均数标准差21.513.10 降低至治疗7.882.66,百分比较治疗前降低62.37%;汗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由治疗前均数标准差20.363.25降低至治疗后9.662.42,百分比较治疗前降低52.55%,二者P值概率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前后汗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汗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详见表1:
3 讨论
当今社会,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转变。随着目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白血病儿童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但疾病本身及复杂的治疗方法给儿童的身心、生活、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将临床心理干预作为整体医疗的一部分,以此提高儿童及家属的生活质量,辅助和增强传统医疗的效果。本研究统计学结果显示,对白血病儿童进行有目的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纠正儿童的负性情绪,提高了儿童的生活质量。白血病儿童极易发生心理障碍,以往由于社会及儿童多数只重视药物治疗,对心理问题认识不足,对已发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往往缺乏主动性,社会也较少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随着医学发展,心理干预治疗已经成为白血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治疗[3]。
针对我国国情、人口基数大,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长生存白血病儿童现已成为一个家庭的重大问题,整个家庭长期处于一种自我封闭、压抑的环境。探索白血病儿童及其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及其有效干预措施成为血液科医生、心理医生及社会工作者等重大现实问题由于儿童白血病治愈率不断提高,癌症患儿的生存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西欧国家已经成为儿童肿瘤协作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部分研究结果认为,长期无病生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患儿的生活质量下降,认知情绪负担较重,易有教育障碍。我国曾慧慧等的研究表明,ALL 患儿治疗结束后一年内生活质量下降,之后逐渐上升,并在两年后达到稳定[4]。然而,我国有关白血病患儿治愈后的生存质量,尤其是心理行为问题,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儿童白血病对患儿家长的心理影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白血病患儿的父母也常有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等心理问题。白血病患儿父母的异常心理状态将对患儿的行为造成不利影响,也会降低对长期化疗的依从性。相关研究显示[5],患儿的行为问题与家长的心理卫生状况有显著的相关性,家长的敌对焦虑等情绪,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患儿的治疗与康复,也对其病后心理状态和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除了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之外,需要医护人员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提高患儿家长对儿童白血病的正确认识;社会应为患儿家长提供更全面的人文关怀,以缓解患儿家长的精神压力以及有效克服目前不同程度上存在的患儿病后在重返学业、就业和成人后的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困难等。通过双重的心理干预对于减轻、缓解心理压力,建立自信心,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有着及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Earle EA,Eiser C.Children s behaviour following diagnosis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a qualitative longitudinal study.Clin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07,12:281-293.
[2]王红美,何守森, 陈力军,等.长期无病生存白血病儿童情绪、自我意识及个性特征的对照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412-414.
[3]梅俊辉.综合心理干预对白血病儿童情绪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护理,2011,11(8):130-131.
[4]韦海肖.心理干预对自血病儿童负性心理的临床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67—68.
[5]葛啸天,黄洁敏,顾妙娟.白血病儿童心理历程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9,24(17):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