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顾名思义,“问题教学”就是围绕问题的教学,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读出问题,再回到文本中,吸收大量的文本信息,经过思考、加工,呈现问题的答案,在经历思维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叶圣陶老先生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提出“帮助学生学习”的思想,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启迪学生思维”,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而今,语文课改如火如荼,探究性学习成为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之一,这与叶老的教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在教学实践中,问题教学仅仅是“形式”、是“花架”,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课堂效率很低。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正确。那么,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让学生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训练呢?
一、在师生关系的层面,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慈善长者”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十分复杂。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主宰者”角色,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才能。而目前的问题教学中,有些教师曲解了“学生的自主性”,扮演了“旁观者”的角色,游离于学生,成了“放羊式”教学;有些教师则把问题教学简单地理解成“一问一答”,专门提出一些事实性的、记忆性的却根本没有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从而使问题教学走向极端。要真正解放儿童,教师在问题教学中应该扮演“慈善长者”的角色。是长者,就得关心每一位学生;是长者,就得呵护学生;是长者,就得启发、诱导学生。聆听教育专家的课,几乎每一位教学大师留给我们的都是“慈善长者”的形象:当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高兴得眉飞色舞;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轻轻拍着学生的肩膀,静静地等待着,慢慢地唤醒着,时而引导学生读书圈画,时而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时而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时而引导学生运用课外资源…… 当学生处于“顿悟”状态,教师高兴得手舞足蹈。试想,学生面对如此亲和,如此慈善,如此充满智慧的老师,心灵能不自由吗?心灵自由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自然会打开,便会得到真正的思维训练。
二、在提出问题的层面,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月下老人”
有学者谈到教师角色时,把教师形象地比喻为“月下老人”,要引领学生去跟文本“谈恋爱”。是啊,在问题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固然是常用的方法,而让学生提问则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应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把书读进去,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行碰撞,使学生会问、善问、问得巧。
(1)不懂而问。学生读文章,自然有许多读不懂的地方,将真正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便是真问题。如《威尼斯的小艇》中,让学生读“船头和船尾向上翘起,仿佛一弯新月”后提问:“‘新月’是什么意思?”此乃据词而问。《掌声》中,让学生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后问:“为什么骤然间响起一阵掌声?小英为什么流下了眼泪?”此乃据句子而问。《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学生感知内容后问:“彭德怀既然深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把它杀了?”此乃据内容而问。《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问:“为什么‘给’永远比‘拿’快乐?”此乃据主旨而问。《黄河的主人》中问:“写艄公,为什么要写乘客?”此乃据写作方法而问。这种真实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经历了读书、思考的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受到了思维深刻性的训练。
(2)提炼“专题”而问。问题教学中,有时需要提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形成研究“专题”。怎样提炼?如执教《掌声》,让学生读第一节和第四节,对比中发现,小英因落下残疾而忧郁自卑,后来却变得自信、活泼、开朗,引导学生提问:“是什么原因让小英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读完全文知道是演讲课上的“掌声”。又追问“为什么同学们的掌声会引起小英的变化呢?”此问,便是“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一问,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发问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这一问题的提出,恰好训练了学生的比较思维。
(3)思维碰撞而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与作者碰撞,敢于同权威挑战,从而超越自己,超越文本,超越作者。经常有人引用《落花生》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话,揭示“要像落花生一样,不讲究外表,乐于奉献”的主旨后引导学生发表意见,于是学生提问:“照课本所说,苹果、桃子、石榴是没有实用的东西啦,苹果、桃子、石榴怎么没有实用啦!价廉、物美营养价值高,很有用呀!”又问,“当今社会做苹果、石榴、桃子一样的人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又有什么不对呢?”从学生的角度看,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确实是“价值连城”啊!创造思维就在提问中得到训练,创新能力就在提问中得到提升。
三、在解决问题的层面,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智慧老人”
问题教学中,学生提出了真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然而,怎样解决问题呢?众所周知,解决问题需要有一个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心理过程,需要有思维方式的引领,思维能力的支撑,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高,解决问题当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介入,叶圣陶老先生的“帮助学生学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教师的智慧就在于运用怎样的方法去启发、诱导学生。孔子在泗水河边,借用水的特点启发弟子做人的道理成为千古美谈。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呢?
(1)让学生感悟词句。如前文所述,为什么骤然间响起掌声?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小英神态、动作的词句,揣摩小英的内心。学生从“低下头”,体会出小英的害怕;从“犹豫”,体会出小英的内心矛盾;从“眼圈红了”,体会出小英内心的痛苦;从“注视”“终于”,体会出小英有了信心。如此一番阅读、感悟,学生经历了“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体会到小英“害怕——犹豫——痛苦——自信”的内心变化,此刻,答案便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能不高兴吗?
(2)让学生联系课文。文本中的词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整个文本的大环境中,教师的智慧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全篇,解决问题。如“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就得引导学生联系种花、赏花部分去思考,抓住两个“美好的事物”去领会,那么,问题的答案自然会向学生缓缓走来,而从事物联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就是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吗?
(3)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让学生发现学习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为了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解很有必要,关键是融进学生的思维。如关于“做花生,还是做苹果、石榴、桃子?”教师讲解“时代背景”:许地山时代,不少才子佳人满腹经纶,夸耀自己,却不愿为民办实事。故许地山的父亲借花生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今是市场经济时代,当然两者需要兼备。瞧!问题解决了吗?这样的教学智慧,防止了学生间毫无意义、无休止地争论。其间,学生也经历了吸收信息、对比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4)让学生介入已有经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吸纳新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因此在问题教学中,调用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也是重要的方法。一年级语文《秋姑娘的信》,学生问:“秋姑娘写信给大雁,让大雁多加小心,小心什么呢?”教师问:“小朋友,你上学时,妈妈叫你小心什么呀?今天下雨,妈妈又让你小心什么呢?”学生提取已有的经验,呈现已有的表象,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一番表述后,问题自然而然解决了。这一过程中学生受到了“类比”“迁移”的思维训练,教师多么有智慧啊!
总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呼唤,问题教学古来有之,而一问一答式的问题教学已被时代所抛弃,唯有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从桎梏中解放出来,其生命也因此而有了光彩。
一、在师生关系的层面,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慈善长者”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十分复杂。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主宰者”角色,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和创造才能。而目前的问题教学中,有些教师曲解了“学生的自主性”,扮演了“旁观者”的角色,游离于学生,成了“放羊式”教学;有些教师则把问题教学简单地理解成“一问一答”,专门提出一些事实性的、记忆性的却根本没有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从而使问题教学走向极端。要真正解放儿童,教师在问题教学中应该扮演“慈善长者”的角色。是长者,就得关心每一位学生;是长者,就得呵护学生;是长者,就得启发、诱导学生。聆听教育专家的课,几乎每一位教学大师留给我们的都是“慈善长者”的形象:当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当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高兴得眉飞色舞;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轻轻拍着学生的肩膀,静静地等待着,慢慢地唤醒着,时而引导学生读书圈画,时而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时而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时而引导学生运用课外资源…… 当学生处于“顿悟”状态,教师高兴得手舞足蹈。试想,学生面对如此亲和,如此慈善,如此充满智慧的老师,心灵能不自由吗?心灵自由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自然会打开,便会得到真正的思维训练。
二、在提出问题的层面,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月下老人”
有学者谈到教师角色时,把教师形象地比喻为“月下老人”,要引领学生去跟文本“谈恋爱”。是啊,在问题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固然是常用的方法,而让学生提问则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应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把书读进去,与文本进行对话、进行碰撞,使学生会问、善问、问得巧。
(1)不懂而问。学生读文章,自然有许多读不懂的地方,将真正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便是真问题。如《威尼斯的小艇》中,让学生读“船头和船尾向上翘起,仿佛一弯新月”后提问:“‘新月’是什么意思?”此乃据词而问。《掌声》中,让学生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后问:“为什么骤然间响起一阵掌声?小英为什么流下了眼泪?”此乃据句子而问。《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学生感知内容后问:“彭德怀既然深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把它杀了?”此乃据内容而问。《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中问:“为什么‘给’永远比‘拿’快乐?”此乃据主旨而问。《黄河的主人》中问:“写艄公,为什么要写乘客?”此乃据写作方法而问。这种真实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经历了读书、思考的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受到了思维深刻性的训练。
(2)提炼“专题”而问。问题教学中,有时需要提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形成研究“专题”。怎样提炼?如执教《掌声》,让学生读第一节和第四节,对比中发现,小英因落下残疾而忧郁自卑,后来却变得自信、活泼、开朗,引导学生提问:“是什么原因让小英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读完全文知道是演讲课上的“掌声”。又追问“为什么同学们的掌声会引起小英的变化呢?”此问,便是“四两拨千斤”的关键一问,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发问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这一问题的提出,恰好训练了学生的比较思维。
(3)思维碰撞而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与作者碰撞,敢于同权威挑战,从而超越自己,超越文本,超越作者。经常有人引用《落花生》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的话,揭示“要像落花生一样,不讲究外表,乐于奉献”的主旨后引导学生发表意见,于是学生提问:“照课本所说,苹果、桃子、石榴是没有实用的东西啦,苹果、桃子、石榴怎么没有实用啦!价廉、物美营养价值高,很有用呀!”又问,“当今社会做苹果、石榴、桃子一样的人宣传自己、推销自己又有什么不对呢?”从学生的角度看,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确实是“价值连城”啊!创造思维就在提问中得到训练,创新能力就在提问中得到提升。
三、在解决问题的层面,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智慧老人”
问题教学中,学生提出了真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然而,怎样解决问题呢?众所周知,解决问题需要有一个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心理过程,需要有思维方式的引领,思维能力的支撑,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不高,解决问题当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介入,叶圣陶老先生的“帮助学生学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教师的智慧就在于运用怎样的方法去启发、诱导学生。孔子在泗水河边,借用水的特点启发弟子做人的道理成为千古美谈。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呢?
(1)让学生感悟词句。如前文所述,为什么骤然间响起掌声?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小英神态、动作的词句,揣摩小英的内心。学生从“低下头”,体会出小英的害怕;从“犹豫”,体会出小英的内心矛盾;从“眼圈红了”,体会出小英内心的痛苦;从“注视”“终于”,体会出小英有了信心。如此一番阅读、感悟,学生经历了“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体会到小英“害怕——犹豫——痛苦——自信”的内心变化,此刻,答案便清晰地呈现出来,学生能不高兴吗?
(2)让学生联系课文。文本中的词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整个文本的大环境中,教师的智慧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全篇,解决问题。如“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就得引导学生联系种花、赏花部分去思考,抓住两个“美好的事物”去领会,那么,问题的答案自然会向学生缓缓走来,而从事物联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就是有效的思维方式训练吗?
(3)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让学生发现学习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为了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解很有必要,关键是融进学生的思维。如关于“做花生,还是做苹果、石榴、桃子?”教师讲解“时代背景”:许地山时代,不少才子佳人满腹经纶,夸耀自己,却不愿为民办实事。故许地山的父亲借花生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今是市场经济时代,当然两者需要兼备。瞧!问题解决了吗?这样的教学智慧,防止了学生间毫无意义、无休止地争论。其间,学生也经历了吸收信息、对比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4)让学生介入已有经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吸纳新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因此在问题教学中,调用已有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也是重要的方法。一年级语文《秋姑娘的信》,学生问:“秋姑娘写信给大雁,让大雁多加小心,小心什么呢?”教师问:“小朋友,你上学时,妈妈叫你小心什么呀?今天下雨,妈妈又让你小心什么呢?”学生提取已有的经验,呈现已有的表象,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一番表述后,问题自然而然解决了。这一过程中学生受到了“类比”“迁移”的思维训练,教师多么有智慧啊!
总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呼唤,问题教学古来有之,而一问一答式的问题教学已被时代所抛弃,唯有真正转变教师的角色,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从桎梏中解放出来,其生命也因此而有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