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城市需要有‘公共客厅’,作为一个荒凉大城市里的温暖小据点。”这是作家龙应台对城市文化认同感的定义。这个据点,可以是欧洲的咖啡馆和酒吧,可以是北京的“万圣书店”,也可以是中国台湾的“诚品书店”。
《亚洲周刊》对诚品的评价非常高:“一家民营书店能开到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刺激经济、提升形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台湾的诚品书店,无出其右。”尽管如此,诚品的前十六年却是和亏本摆放在一起的。
诚品的创始人吴清友,个头非常高,头发花白,公司老板,举手投足间气场强大,又有十足的绅士派头。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温文沉稳的人,曾有过张牙舞爪的青春岁月。但三十五岁时的他,动了把自己阅读的喜好经营成事业的念头。
“实现梦想、创意和希望唯一的快捷方式就是阅读。想要创建有一个可以让民众静下心来思考,让文学与现代人的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安然共处。”“诚品”这个品牌因此被构建出来。
1989年3月,诚品在台北仁爱路圆环开出第一家店时,还只是一个地下室的小众书店。经过规划,诚品一反传统书店的沉闷与严肃,以一个沉稳优雅的色调迎接着被它独特气质吸引的人们,每一位进入诚品的读者,都能感受到一丝内敛的人文细节。
当时诚品的执行副总经理廖美立以艺术图书采购出名,店里卖的是进口的美术、建筑等艺术图书,主要面向精英群体,也因此创建出诚品高端的品牌文化。“在90年代,人们认为能够拥有一张黑色诚品会员卡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因为那代表你能够消费得起诚品。”
人们逐渐以“我刚才去诚品了”语句代替“我刚刚去书店了”。诚品一时间成了“气质”“文化”的代名词,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广告人孙大伟对其赞不绝口:“我的青春,我的金钱,全都奉献给诚品了。”
尽管诚品获得广泛的赞誉,但阳春白雪的高端阅读体验,仍然无法抵抗残酷的市场竞争。整整十五年,诚品与亏本同行。
十五年是一个什么时间概念?!很多人说,吴清友开诚品,是内心的文化使命感所趋。吴清友却笑着说:“实际上,不过是我个人对生命的好奇探索罢了。”这句话很有意思,原本是说个人,有情感的,懂得,就能推己及人。
十五年,吴清友没有放弃当初专卖艺术与建筑书籍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出有别于同业的经营模式。他的“野心”是,打造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化品牌,由此延伸出去,发展生活精品、服装、餐厅等业务,将诚品转变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复合式书店”。这个想法,得到好友及股东的支持,又陆续投入资金助力书店改造。
1995年,诚品争取到离原址不远处的新光大楼地段。搬迁当天,一场“今夜不打烊”的创意活动,意外地引发好评,创下连续营业18小时的记录,凌晨3点仍然有人在排队买书。从此,敦南诚品店成了台湾第一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并且延续至今,因为诚品认为24小时营业,不是因为商机,是为了给城市亮一盏灯,白天是生意,晚上才是态度和温情。“夜夜不打烊”后,诚品吸引的不仅仅城市的精英,还有那些寂寞孤独的都市人。人们在这里遇见了好久不见的朋友,在这里打发不知所措的无聊时光,在这里约会。
2006年开张的诚品信义店,只有30%的空间留给书店,其余的则留给餐厅、画廊、家具等。吴清友的“复合式书店”设想获得了完整呈现。这也许已经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店,但它所构建的人文温情空间,与生活在焦灼与忙碌的城市人心中渴望的休闲空间不谋而合。现在很多人去诚品,就像是在逛街。在这里,可以与朋友一起买衣服、喝咖啡、买书、听演讲、约会、品葡萄酒等等。“诚品希望,人们进来以后拥有一种态度。即使是买一支笔,都觉得自己很不一样。”
“书店正在死亡吗?”美国作家刘易斯·布兹曾经发问。十几年前,全世界范围内的实体书店正在面临集体衰落的境地。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全国有一半的民营实体书店倒闭。网络与社交工具的应用,愿意去实体书店翻阅书籍的人极速减少。诚品有可能成为一个逆流而上的例外吗?另一组数据显示,在台湾省,每年大约有9000万人次光顾诚品书店,而台湾省的人口共约2000多万。从诚品1989年创立起,诚品书店已达40余家。结果不言而喻。
城市精神文化空间的构建,更需要人与文化的互动,更具野心的则是重建一种阅读生活,一种基于传统和现代双重智慧的新生活。诚品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暖心设计。上百万书籍摆放在宽阔高挑的空间里,舒服的木质地板,随处安放的椅子,以及顾客触手可及的15度倾斜书柜。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安心地坐下来阅读一本书而不必将其买下。从舒适的阅读区,到咖啡馆,再到各种创意展,诚品把一天的时光铺排得生动丰富,将一种虽古犹新的生活可能性展现在都市人面前。
从商业角度来说,书店不卖书,并不赚钱,但由此赢得的口碑与品牌传播,不可置否。
在诚品的时光里。城市里疲惫不堪的公务员;业余时间自费学习的平面设计;三五青年,略尽绵薄之力,做“温情城市”画报,看书人的对话,也是轻声细语的,连小孩子都懂得压低声响。这样的书店,时间过得慢慢然,如合上一本书,那是内心的释然与满足,于是看书的与卖书的,一切皆宁静。
有人说,吴清友所创办的诚品,让台湾这个地方终于蒙上了一层沁人心脾的书卷气息。每年在台湾,有近3000场次不同的音乐、戏剧、文学、摄影等活动在诚品开办。当初的“复合式书店”设想,突破了传统的书店模式,让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而是一种培养思考方式、引发想象力的生活方式。这是诚品对台湾的贡献,改变了书店经营惨淡的局面,也为那里的人带来一种徐徐如风的温情生活态度。
这种态度也从未止步。2012年,中国香港铜锣湾,全球租金第二高的商圈,开启了诚品香港分店的脚步。三层3700平方米的空间,人满为患。这股“浓郁的文艺风”更是引得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和商务印书馆三大香港本土连锁书店不约而同调整业务安排。
2015年,诚品相继签约苏州、杭州。2016年,诚品计划入驻上海。“希望能够在这样一个祥和的空间里面,我们能够看到都市人最可爱的表情,最亲切的眼神,最温暖的关怀,最优雅的风情。”吴清友这样描述诚品。谁不希望自己家乡能有这样一个温情的地方呢?
《亚洲周刊》对诚品的评价非常高:“一家民营书店能开到吸引游客、增加外汇收入、刺激经济、提升形象的地步,放眼全球,除了台湾的诚品书店,无出其右。”尽管如此,诚品的前十六年却是和亏本摆放在一起的。
诚品的创始人吴清友,个头非常高,头发花白,公司老板,举手投足间气场强大,又有十足的绅士派头。很难想象这样一个温文沉稳的人,曾有过张牙舞爪的青春岁月。但三十五岁时的他,动了把自己阅读的喜好经营成事业的念头。
“实现梦想、创意和希望唯一的快捷方式就是阅读。想要创建有一个可以让民众静下心来思考,让文学与现代人的生活在同一个空间安然共处。”“诚品”这个品牌因此被构建出来。
1989年3月,诚品在台北仁爱路圆环开出第一家店时,还只是一个地下室的小众书店。经过规划,诚品一反传统书店的沉闷与严肃,以一个沉稳优雅的色调迎接着被它独特气质吸引的人们,每一位进入诚品的读者,都能感受到一丝内敛的人文细节。
当时诚品的执行副总经理廖美立以艺术图书采购出名,店里卖的是进口的美术、建筑等艺术图书,主要面向精英群体,也因此创建出诚品高端的品牌文化。“在90年代,人们认为能够拥有一张黑色诚品会员卡是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因为那代表你能够消费得起诚品。”
人们逐渐以“我刚才去诚品了”语句代替“我刚刚去书店了”。诚品一时间成了“气质”“文化”的代名词,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广告人孙大伟对其赞不绝口:“我的青春,我的金钱,全都奉献给诚品了。”
尽管诚品获得广泛的赞誉,但阳春白雪的高端阅读体验,仍然无法抵抗残酷的市场竞争。整整十五年,诚品与亏本同行。
十五年是一个什么时间概念?!很多人说,吴清友开诚品,是内心的文化使命感所趋。吴清友却笑着说:“实际上,不过是我个人对生命的好奇探索罢了。”这句话很有意思,原本是说个人,有情感的,懂得,就能推己及人。
十五年,吴清友没有放弃当初专卖艺术与建筑书籍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出有别于同业的经营模式。他的“野心”是,打造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化品牌,由此延伸出去,发展生活精品、服装、餐厅等业务,将诚品转变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复合式书店”。这个想法,得到好友及股东的支持,又陆续投入资金助力书店改造。
1995年,诚品争取到离原址不远处的新光大楼地段。搬迁当天,一场“今夜不打烊”的创意活动,意外地引发好评,创下连续营业18小时的记录,凌晨3点仍然有人在排队买书。从此,敦南诚品店成了台湾第一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并且延续至今,因为诚品认为24小时营业,不是因为商机,是为了给城市亮一盏灯,白天是生意,晚上才是态度和温情。“夜夜不打烊”后,诚品吸引的不仅仅城市的精英,还有那些寂寞孤独的都市人。人们在这里遇见了好久不见的朋友,在这里打发不知所措的无聊时光,在这里约会。
2006年开张的诚品信义店,只有30%的空间留给书店,其余的则留给餐厅、画廊、家具等。吴清友的“复合式书店”设想获得了完整呈现。这也许已经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店,但它所构建的人文温情空间,与生活在焦灼与忙碌的城市人心中渴望的休闲空间不谋而合。现在很多人去诚品,就像是在逛街。在这里,可以与朋友一起买衣服、喝咖啡、买书、听演讲、约会、品葡萄酒等等。“诚品希望,人们进来以后拥有一种态度。即使是买一支笔,都觉得自己很不一样。”
“书店正在死亡吗?”美国作家刘易斯·布兹曾经发问。十几年前,全世界范围内的实体书店正在面临集体衰落的境地。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全国有一半的民营实体书店倒闭。网络与社交工具的应用,愿意去实体书店翻阅书籍的人极速减少。诚品有可能成为一个逆流而上的例外吗?另一组数据显示,在台湾省,每年大约有9000万人次光顾诚品书店,而台湾省的人口共约2000多万。从诚品1989年创立起,诚品书店已达40余家。结果不言而喻。
城市精神文化空间的构建,更需要人与文化的互动,更具野心的则是重建一种阅读生活,一种基于传统和现代双重智慧的新生活。诚品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暖心设计。上百万书籍摆放在宽阔高挑的空间里,舒服的木质地板,随处安放的椅子,以及顾客触手可及的15度倾斜书柜。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安心地坐下来阅读一本书而不必将其买下。从舒适的阅读区,到咖啡馆,再到各种创意展,诚品把一天的时光铺排得生动丰富,将一种虽古犹新的生活可能性展现在都市人面前。
从商业角度来说,书店不卖书,并不赚钱,但由此赢得的口碑与品牌传播,不可置否。
在诚品的时光里。城市里疲惫不堪的公务员;业余时间自费学习的平面设计;三五青年,略尽绵薄之力,做“温情城市”画报,看书人的对话,也是轻声细语的,连小孩子都懂得压低声响。这样的书店,时间过得慢慢然,如合上一本书,那是内心的释然与满足,于是看书的与卖书的,一切皆宁静。
有人说,吴清友所创办的诚品,让台湾这个地方终于蒙上了一层沁人心脾的书卷气息。每年在台湾,有近3000场次不同的音乐、戏剧、文学、摄影等活动在诚品开办。当初的“复合式书店”设想,突破了传统的书店模式,让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而是一种培养思考方式、引发想象力的生活方式。这是诚品对台湾的贡献,改变了书店经营惨淡的局面,也为那里的人带来一种徐徐如风的温情生活态度。
这种态度也从未止步。2012年,中国香港铜锣湾,全球租金第二高的商圈,开启了诚品香港分店的脚步。三层3700平方米的空间,人满为患。这股“浓郁的文艺风”更是引得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和商务印书馆三大香港本土连锁书店不约而同调整业务安排。
2015年,诚品相继签约苏州、杭州。2016年,诚品计划入驻上海。“希望能够在这样一个祥和的空间里面,我们能够看到都市人最可爱的表情,最亲切的眼神,最温暖的关怀,最优雅的风情。”吴清友这样描述诚品。谁不希望自己家乡能有这样一个温情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