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作为教者的我们,要学会“容错”,善于抓住教学契机,让学习过程在“动态生成”中挺进,让课堂彰显生命智慧的活力。
【关键词】容错;以错引思;有效;认知建构;教学智慧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面对我们的学生,他(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对事物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更何况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探索的过程,有探索,就难免会“出错”。因此,正如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教学精彩生成的可用资源。“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因此作为教者,我们要学会“容错”,同时善于抓住教学契机,以“错”促学习目标、认知结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习过程在“动态生成”中挺进,让课堂彰显生命和智慧的活力。
一、以“错”促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问题让学生自己提”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请学生们联系实际,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而后发问:“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学生回答:“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我出示投影(图1)。这个投影一出示,很多同学先是满脸疑惑:这也是三个角,可为什么不是三角形呢?接着便议论纷纷:看来,有三个角的图形不一定就是三角形。有的同学思考片刻便抢着说:“这个图形虽然是三个角,可是它不是三条边。我觉得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很多同学听了他的话觉得有道理,纷纷点头称是。我笑而不语,又出示了一张投影(图2)。这个投影一出,同学们更茫然了:这也是三个角,三条边,怎么不是三角形呢?教室里又是一片讨论声。这时,我见火候已到,又利用课件演示:三条线段,首尾依次连接,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看到这个演示,又通过讨论,得出了: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时,大家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一个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对知识主动、积极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思维热情,同学们在“欲罢不能”的浓浓的探究氛围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二、以“错”促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方法让学生自己悟”
例如,探究“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我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含着一个规律,猜一猜,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当学生观察到和分子相同,而能化成有限小数,却不能时,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我又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说分母是奇数,但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说分母是偶数,但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我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我又出示和,先让学生判断,再组织试验,从而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同是35,化成的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
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悟得,从而再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这样,学生不仅扎实地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还灵活运用思想和方法获得了学习的美好体验,享受到了发现学习带来的愉悦。
三、以“错”促学习方法的动态生成——“思路让学生自己讲”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应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四、以“错”促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错误让学生自己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习错误,并及时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具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我们的课堂创设成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在我们的课堂中,使“容错——救失——利导”构成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就像倾斜的比萨塔,同样具有独特而真实的审美意义。
(作者单位:苏州市姑苏区草桥实验小学校)
【关键词】容错;以错引思;有效;认知建构;教学智慧
“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面对我们的学生,他(她)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对事物有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更何况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探索的过程,有探索,就难免会“出错”。因此,正如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是教学精彩生成的可用资源。“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因此作为教者,我们要学会“容错”,同时善于抓住教学契机,以“错”促学习目标、认知结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习过程在“动态生成”中挺进,让课堂彰显生命和智慧的活力。
一、以“错”促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问题让学生自己提”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请学生们联系实际,说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而后发问:“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呢?”学生回答:“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我出示投影(图1)。这个投影一出示,很多同学先是满脸疑惑:这也是三个角,可为什么不是三角形呢?接着便议论纷纷:看来,有三个角的图形不一定就是三角形。有的同学思考片刻便抢着说:“这个图形虽然是三个角,可是它不是三条边。我觉得有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很多同学听了他的话觉得有道理,纷纷点头称是。我笑而不语,又出示了一张投影(图2)。这个投影一出,同学们更茫然了:这也是三个角,三条边,怎么不是三角形呢?教室里又是一片讨论声。这时,我见火候已到,又利用课件演示:三条线段,首尾依次连接,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看到这个演示,又通过讨论,得出了: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时,大家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一个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对知识主动、积极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思维热情,同学们在“欲罢不能”的浓浓的探究氛围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二、以“错”促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方法让学生自己悟”
例如,探究“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我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含着一个规律,猜一猜,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当学生观察到和分子相同,而能化成有限小数,却不能时,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我又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说分母是奇数,但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说分母是偶数,但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我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我又出示和,先让学生判断,再组织试验,从而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同是35,化成的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呢?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
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悟得,从而再现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这样,学生不仅扎实地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技能,还灵活运用思想和方法获得了学习的美好体验,享受到了发现学习带来的愉悦。
三、以“错”促学习方法的动态生成——“思路让学生自己讲”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应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四、以“错”促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错误让学生自己析”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利用学习错误,并及时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具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我们的课堂创设成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在我们的课堂中,使“容错——救失——利导”构成有机联系的统一体,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像断臂的维纳斯,就像倾斜的比萨塔,同样具有独特而真实的审美意义。
(作者单位:苏州市姑苏区草桥实验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