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强化思维训练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
英语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最佳时期。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持久浓厚的兴趣,创新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兴趣不仅是求知的持久稳定的动力,它更在培养创造思维的过程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发现、挖掘、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不同课型采取不同方法和多种方式,以新颖的形式按照学生的真实兴趣,把采集来的大量信息巧妙地融进教材内容中去,同时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把引人入胜的寓言,富有哲理的谚语,短小精悍的成语幽默的故事、谜语、绕口令、游戏等穿插其中,或将阅读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改编成小品或微型短剧的形式,供学生在课堂上甚至在课外英语活动中进行实际操练或表演,并结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调动学生“学” 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新的创造意识。另外,平时多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他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与信任。即使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与偏颇时,也不简单地给予否定的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将自我矫正的机会留给学生。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和辩论,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这样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即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以“用英语唠家常”的方式来引出每堂课的新知识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例如有一次我在复习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初一第17单元Could you help me, please?时,我抱了个看似十分沉重大纸板箱子走进教室,随口就说:“the box is heavy. Who can help me?”许多学生都举手要来帮我拿,于是我把这个箱子交给了一位男同学问他:“Could you help me?” 他接过箱子便说:“Certainly.” 然后我又问他:“Is it heavy?" 他掂了掂箱子的份量说:“No, it isn't heavy. It's light. ”(这些正是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随后我又借机问学生:“What is in the box, do you know?” 学生便好奇地猜起了箱子里的东西来。接着我如同变魔术般从这只大箱子里拿出了足球、小盒子、茶杯、娃娃、彩蛋、水果等东西,每样东西都要求学生描述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凡是猜中箱子中物品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東西作为奖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用英语提供帮助和如何描述事物,学生们也在教师创设的自由宽松的情境教学中感受到了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这些“似教非教”的课堂活动中被激发了出来。
三、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会有创新的活动。创新思维的本质应该是辩证思维,是辩证思维在人的心理活动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下的体现。创新思维的各种形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因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意识地引入能够训练思维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使他们学会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单词教学中,通过音与形、形与义来联想记忆;通过词的本身的内部逻辑关系,词与词之间的外部逻辑关系进行逻辑记忆;通过反义词一起进行单词记忆;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记忆单词;把单词分类记忆;利用构词法,通过分析词根、前缀、后缀、派生和合成等记忆单词;就最近学习过的一个单词发挥联想,让他们写出与此单词词意有关联的任何单词,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一词多配、一句多译、一句多型及对课文与对话进行改写等练习,组织讨论和辩论会,使他们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萌发出自己的独特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启迪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學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大堆地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无疑会给他们的终身发展带来后患。我们英语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积极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韩艳红 河北省满城县方顺桥镇第一中学
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主动学习氛围,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那么,历史教学一定能让学生“动”起来。
历史教学 主动学习 策略
众所周知,教学相长,教与学应紧密结合,两者不可偏废。但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因过分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出现教与学脱节的情况。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呢?那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在学生“学”的问题上做足文章。笔者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动”起来。
一、营造良好的主动学习氛围
教师要重视教学环境、教学情景的创设,注重教学民主,建立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的宽松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动机,并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对此教师进入课堂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同时,由于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成是一种奖赏,一种鼓舞,产生一种被爱、被承认的心理满足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给予激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展开思维,发挥想象。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但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时,教师要正确掌握评价尺度,把握深浅的程度。既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注意适当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
二、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性
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主体性的人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认识自己,掌握规律,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做到一般被动的人做不到的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教育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信任需要教师破除文化传统以及制度上的教师优势定势,确立起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交往由阻隔走向沟通。有了以信任为前提的主体参与,学生才能以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与教师和谐共创教学流程。信任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气度,它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主动的发展。
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差异是指学生个体之间稳定的个性特点的不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感、学习努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适时调控内容、程序、方式与状态,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在课堂的自学、讲述、提问等环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与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具有很大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他们大胆求异、质疑、挑战教材、挑战老师,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我们不要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要勇敢地鼓励学生挑战教材、挑战老师,使学生的求异创新,甚至荒诞离奇的思维也受到保护。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赞科夫说,学生积极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我在教学中就领悟到这一点。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引入开放的环境中,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作过一个被称为“桑代克迷笼”的试验: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在一个装有机关的笼子里,然后在笼子外面放上鱼,经过若干次努力后,这只猫终于打开机关吃到了鱼,这个试验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在学习上称为饿猫,强化其探究意识,是使学习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采用的主要形式有:1、观点争鸣即对课本中或教师自己的选择的课外材料中存在争议的观点,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研究兴学习。2、焦点争论。既有教师提出焦点问题或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研究、讨论价值的焦点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3、质疑问难。即在学习中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解决。
四、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言和交流的机会,因为有了表达的机会,学生常常会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感到喜悦和欢欣,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表达的自信,产生良性的循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凡是学生能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凡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凡是学生能够讨论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凡是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凡是学生能够归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以实现课堂中个性的舒展,生命的涌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学生不在是学习的被动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切实让课堂“活起来”,真正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中取长补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老师怎么教的过程,更是学生怎么学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更应讲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热情延伸到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共同的参与者、组织者,其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而历史课堂更应是师生个性舒展的地方,生命的场所,故我倡导性灵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动”起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感受历史魅力、情情体验、生命意义。
英语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实施创造性教学是以创造教育理论、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接受、理解知识和基础上领悟前人获取知识的方法,经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创造性教学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获取、处理和加工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和最佳时期。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持久浓厚的兴趣,创新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兴趣不仅是求知的持久稳定的动力,它更在培养创造思维的过程中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发现、挖掘、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根据不同课型采取不同方法和多种方式,以新颖的形式按照学生的真实兴趣,把采集来的大量信息巧妙地融进教材内容中去,同时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把引人入胜的寓言,富有哲理的谚语,短小精悍的成语幽默的故事、谜语、绕口令、游戏等穿插其中,或将阅读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改编成小品或微型短剧的形式,供学生在课堂上甚至在课外英语活动中进行实际操练或表演,并结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调动学生“学” 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新的创造意识。另外,平时多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他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与信任。即使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与偏颇时,也不简单地给予否定的评价,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将自我矫正的机会留给学生。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问和辩论,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这样对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即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以“用英语唠家常”的方式来引出每堂课的新知识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例如有一次我在复习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初一第17单元Could you help me, please?时,我抱了个看似十分沉重大纸板箱子走进教室,随口就说:“the box is heavy. Who can help me?”许多学生都举手要来帮我拿,于是我把这个箱子交给了一位男同学问他:“Could you help me?” 他接过箱子便说:“Certainly.” 然后我又问他:“Is it heavy?" 他掂了掂箱子的份量说:“No, it isn't heavy. It's light. ”(这些正是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随后我又借机问学生:“What is in the box, do you know?” 学生便好奇地猜起了箱子里的东西来。接着我如同变魔术般从这只大箱子里拿出了足球、小盒子、茶杯、娃娃、彩蛋、水果等东西,每样东西都要求学生描述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凡是猜中箱子中物品的学生都得到了相应的東西作为奖品。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如何用英语提供帮助和如何描述事物,学生们也在教师创设的自由宽松的情境教学中感受到了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这些“似教非教”的课堂活动中被激发了出来。
三、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会有创新的活动。创新思维的本质应该是辩证思维,是辩证思维在人的心理活动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不同状态下的体现。创新思维的各种形式主要是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因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意识地引入能够训练思维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帮助他们开阔思路,丰富想象,使他们学会多方位地思考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单词教学中,通过音与形、形与义来联想记忆;通过词的本身的内部逻辑关系,词与词之间的外部逻辑关系进行逻辑记忆;通过反义词一起进行单词记忆;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记忆单词;把单词分类记忆;利用构词法,通过分析词根、前缀、后缀、派生和合成等记忆单词;就最近学习过的一个单词发挥联想,让他们写出与此单词词意有关联的任何单词,等等。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一词多配、一句多译、一句多型及对课文与对话进行改写等练习,组织讨论和辩论会,使他们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萌发出自己的独特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启迪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學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大堆地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无疑会给他们的终身发展带来后患。我们英语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积极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历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韩艳红 河北省满城县方顺桥镇第一中学
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良好的主动学习氛围,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那么,历史教学一定能让学生“动”起来。
历史教学 主动学习 策略
众所周知,教学相长,教与学应紧密结合,两者不可偏废。但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因过分注重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出现教与学脱节的情况。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呢?那就需要我们历史老师在学生“学”的问题上做足文章。笔者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怎样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动”起来。
一、营造良好的主动学习氛围
教师要重视教学环境、教学情景的创设,注重教学民主,建立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的宽松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动机,并能敞开心扉,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对此教师进入课堂必须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同时,由于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成是一种奖赏,一种鼓舞,产生一种被爱、被承认的心理满足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给予激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展开思维,发挥想象。这样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但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时,教师要正确掌握评价尺度,把握深浅的程度。既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又注意适当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
二、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性
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主体性的人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认识自己,掌握规律,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做到一般被动的人做不到的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教育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信任需要教师破除文化传统以及制度上的教师优势定势,确立起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交往由阻隔走向沟通。有了以信任为前提的主体参与,学生才能以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与教师和谐共创教学流程。信任学生是教师的一种气度,它蕴涵着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认识的主体,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和主动的发展。
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差异是指学生个体之间稳定的个性特点的不同。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成就感、学习努力倾向、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及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智力和爱好、特长的不同,适时调控内容、程序、方式与状态,使他们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不仅在课堂的自学、讲述、提问等环节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而且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与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并迁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具有很大的潜能,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有独立的思维方式,不时闪现出创造的火花。他们大胆求异、质疑、挑战教材、挑战老师,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我们不要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要勇敢地鼓励学生挑战教材、挑战老师,使学生的求异创新,甚至荒诞离奇的思维也受到保护。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赞科夫说,学生积极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我在教学中就领悟到这一点。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引入开放的环境中,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中。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作过一个被称为“桑代克迷笼”的试验: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在一个装有机关的笼子里,然后在笼子外面放上鱼,经过若干次努力后,这只猫终于打开机关吃到了鱼,这个试验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在学习上称为饿猫,强化其探究意识,是使学习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采用的主要形式有:1、观点争鸣即对课本中或教师自己的选择的课外材料中存在争议的观点,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研究兴学习。2、焦点争论。既有教师提出焦点问题或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研究、讨论价值的焦点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3、质疑问难。即在学习中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解决。
四、让每位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言和交流的机会,因为有了表达的机会,学生常常会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感到喜悦和欢欣,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表达的自信,产生良性的循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凡是学生能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凡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凡是学生能够讨论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凡是学生能够动脑思考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凡是学生能够归纳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归纳……。以实现课堂中个性的舒展,生命的涌动,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样学生不在是学习的被动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切实让课堂“活起来”,真正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互动中取长补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老师怎么教的过程,更是学生怎么学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包括课堂教学,更应讲学生的学习历史的热情延伸到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共同的参与者、组织者,其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过程,而历史课堂更应是师生个性舒展的地方,生命的场所,故我倡导性灵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的“动”起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感受历史魅力、情情体验、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