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学习动机;解答能力;学习习惯;操作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性基础上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力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绪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涵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任何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借助实际操作,激活学生相关的经验,把新例题和已解决过的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践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到实践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各方面的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三、精心设计练习题,培养解答能力
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所以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现代教学论、课程论及其他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地深化并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将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得到增强和提高。
现在已经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有关数字文化知识之前,已经引领学生课前参与学习,通过查阅有关的书籍、网站等,整理出资料,课堂上全班交流各自收集的信息,大部分情况下效果都很好。
四、提倡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小学生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思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才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高年级,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训练学生把验算看作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个步骤。验算中,学生经过自我检验,不仅可以保证解答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调节解答思路,巩固和提高解题的能力。质疑问难应该是对师生双方面的要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更要鼓励和提倡学生向老师进行质疑。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这方面教师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一是不怕被学生问倒,更不能不懂装懂。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说明学生肯于动脑筋,虽然有时会把教师问住了,但教师不仅不应感到没面子,反而应该感到高兴。
关键词:学习动机;解答能力;学习习惯;操作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在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一、注重兴趣的培养,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性基础上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心目中树立一些榜样,通过具体、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才是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而学习,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而学习。激发他们“我要学,我想学,我一定要学好”的信心。但是,动机教育是长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对随着年龄增长,却没有形成良好学习动机,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或意志力薄弱的个别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直至改正为止。其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必须靠教师良好的教学过程来影响。低年级学生注意力相对分散,观察力不集中,情绪易变。针对这些特点,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时,要坚持持久性。通过生动的教学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乐意,不觉疲倦。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得出的结论中获取其中蕴涵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任何一个创新、创造的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借助实际操作,激活学生相关的经验,把新例题和已解决过的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教师再引导学生到实践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到实践中验证,到生活中运用。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各方面的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三、精心设计练习题,培养解答能力
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为,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所以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现代教学论、课程论及其他先进教育技术手段,多样化地深化并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学生搜集、发现、获取信息,分析、评价、优选并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将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得到增强和提高。
现在已经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有关数字文化知识之前,已经引领学生课前参与学习,通过查阅有关的书籍、网站等,整理出资料,课堂上全班交流各自收集的信息,大部分情况下效果都很好。
四、提倡质疑问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小学生思维具有不稳定性,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认真思考,会想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如:看到应用题的问题,要思考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解答的思路是什么,怎样想问题最简单。这样,学生才思考得准确、深刻。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对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课堂上及时指导、帮助、严格训练,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方式,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高年级,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验算的习惯。训练学生把验算看作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后一个步骤。验算中,学生经过自我检验,不仅可以保证解答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调节解答思路,巩固和提高解题的能力。质疑问难应该是对师生双方面的要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更要鼓励和提倡学生向老师进行质疑。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思考。这方面教师要有一个端正的态度:一是不怕被学生问倒,更不能不懂装懂。学生在课堂上质疑说明学生肯于动脑筋,虽然有时会把教师问住了,但教师不仅不应感到没面子,反而应该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