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是“乐”。但这种乐不仅仅是逗乐,具体到语文教学而言,这应该是一种思考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象到实质的一步步的思维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有苦也有乐,甚至先苦后乐。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使学生弄清语文与社会的关系,应该逐步理解语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都可以通过语文表现出来。这就有利于调动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并且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自主的气氛,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苦到乐的学习兴趣。
1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从生活中寻找学习
语文的兴趣
在平时,笔者就注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内涵,努力使语文学习社会化,社会生活语文化,围绕一个社会现象,通过一件小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讨论,谈出看法,一事一议。这既练习了语文课上夹叙夹议的写法,又让学生感到有话说,有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不是空洞的,这些语言不是高调、空话、套话,而是社会生活在身边的展现。当然,对于一些问题大家还可以共同商讨,使学生变得善观察、会观察,能有所发现,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在学校举行长跑越野赛时,笔者要求学生赛后写出个人的体会感受。学生兴致勃勃,好多学生都抓住不同方面去观察,抓住不同方面描绘。有的学生写到比赛中参赛同学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一种拼搏精神,并联系到自己的学习,高兴地写到:有了这种精神,我们还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困难呢?
当然,把语文学习社会化,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诸如写日记,随笔,就学校或社会上某个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些身边小事,这些社会现象,如果不善于观察、思维是难以发现的,如果不深入思考,是不会形成文字的,而且观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由苦到乐的过程。笔者坚持让学生有话说,说自己熟悉的话,说自己的真情实感。
2 鼓励学生多说、敢说,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大
胆用普通话演讲
在语文课上,笔者给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无论读书还是回答问题、研究问题,都要用普通话。为了锻炼学生说普通话,尤其是山区或农村学生说普通话,笔者就开展课前演讲,每节语文课前3~6分钟为课前演讲时间,提出具体要求:必须使用普通话,语句连贯,条理清楚。有时还限制内容,或者要求有真情实感等。好多学生就把平时日记写到的优美篇章拿来演讲,讲着满口普通话,声情并茂。听者聚精会神,完全进入那种特定的意境中。讲完后,笔者带头鼓掌,全班学生掌声雷动,极大地鼓励了演讲学生的兴趣。好多学生把日记中的问题困惑也读出来和大家一起商讨。
通过演讲方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他们用普通话的习惯;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 适时鼓励,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同样会提
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本身是一个解疑探索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逐步理解、领会的过程,没有苦就没有乐,而这种乐必须是学生苦苦思考的结果。在学生思考、解疑的过程中,笔者都适时鼓励、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的创造、探索精神。既使一点小小的成功,既使一个点滴之谈,笔者都会投去赞许的目光,都会满腔热情地表扬、鼓励。好多时候,对一个难解的问题,学生本来欲言又止,当老师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当老师用一个极有鼓励性的手势时,他们立刻开始争相提出自己的看法,场面是那样热烈,争论是那样认真,可以说各执一见,各有道理。在这种时候,笔者就适时引导他们再回到原来的问题,原原本本地思考一遍,直到意见一致。适时的鼓励更能恰如其分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当然,鼓励过程并非滥用赞美之语,不看时机,不看内容难易。教师总用一种语气、同样的内容赞美,将会使学生兴趣索然,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4 适时创设情境,护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提高学习用词造句写文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讲解每个知识点,在传授每一节课的知识时,都要教给学生真善美,使学生更好地辨别是非和丑恶;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围绕知识点,学会质疑。
总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才能培养出独具特色的独立思考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
1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从生活中寻找学习
语文的兴趣
在平时,笔者就注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内涵,努力使语文学习社会化,社会生活语文化,围绕一个社会现象,通过一件小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讨论,谈出看法,一事一议。这既练习了语文课上夹叙夹议的写法,又让学生感到有话说,有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不是空洞的,这些语言不是高调、空话、套话,而是社会生活在身边的展现。当然,对于一些问题大家还可以共同商讨,使学生变得善观察、会观察,能有所发现,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在学校举行长跑越野赛时,笔者要求学生赛后写出个人的体会感受。学生兴致勃勃,好多学生都抓住不同方面去观察,抓住不同方面描绘。有的学生写到比赛中参赛同学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一种拼搏精神,并联系到自己的学习,高兴地写到:有了这种精神,我们还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困难呢?
当然,把语文学习社会化,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诸如写日记,随笔,就学校或社会上某个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些身边小事,这些社会现象,如果不善于观察、思维是难以发现的,如果不深入思考,是不会形成文字的,而且观察、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由苦到乐的过程。笔者坚持让学生有话说,说自己熟悉的话,说自己的真情实感。
2 鼓励学生多说、敢说,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大
胆用普通话演讲
在语文课上,笔者给学生提出要求,每节课无论读书还是回答问题、研究问题,都要用普通话。为了锻炼学生说普通话,尤其是山区或农村学生说普通话,笔者就开展课前演讲,每节语文课前3~6分钟为课前演讲时间,提出具体要求:必须使用普通话,语句连贯,条理清楚。有时还限制内容,或者要求有真情实感等。好多学生就把平时日记写到的优美篇章拿来演讲,讲着满口普通话,声情并茂。听者聚精会神,完全进入那种特定的意境中。讲完后,笔者带头鼓掌,全班学生掌声雷动,极大地鼓励了演讲学生的兴趣。好多学生把日记中的问题困惑也读出来和大家一起商讨。
通过演讲方式,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了他们用普通话的习惯;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 适时鼓励,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气氛同样会提
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本身是一个解疑探索的过程,是学生由不懂到逐步理解、领会的过程,没有苦就没有乐,而这种乐必须是学生苦苦思考的结果。在学生思考、解疑的过程中,笔者都适时鼓励、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的创造、探索精神。既使一点小小的成功,既使一个点滴之谈,笔者都会投去赞许的目光,都会满腔热情地表扬、鼓励。好多时候,对一个难解的问题,学生本来欲言又止,当老师向他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当老师用一个极有鼓励性的手势时,他们立刻开始争相提出自己的看法,场面是那样热烈,争论是那样认真,可以说各执一见,各有道理。在这种时候,笔者就适时引导他们再回到原来的问题,原原本本地思考一遍,直到意见一致。适时的鼓励更能恰如其分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当然,鼓励过程并非滥用赞美之语,不看时机,不看内容难易。教师总用一种语气、同样的内容赞美,将会使学生兴趣索然,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4 适时创设情境,护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提高学习用词造句写文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这就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讲解每个知识点,在传授每一节课的知识时,都要教给学生真善美,使学生更好地辨别是非和丑恶;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围绕知识点,学会质疑。
总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不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才能培养出独具特色的独立思考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