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法治文化比较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方法治文化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宗教信仰的差异影响是形成两种法治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概要述说中西方的法治发展来论述宗教信仰对中西法治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法治、宗教信仰、基督、儒家、法律信仰
  美国比较法学家和法制史学家伯尔曼曾经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今天的中国已成为引用率相当高的箴言。法律与宗教联姻而生的法律信仰是西方法治得以确立和生长的观念基础,法治之所以首先在西方获得理论证成并付诸实践,与西方国家特有的以法律信仰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传统有关。把法治作为法律思想的中国,没有对法律的信仰就难以实现法治。中国要走向法治化就必须把法律作为被信仰的对象。
  一、西方法治的发展
  应该说,法治思想的提出与阐述来源于两千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不能实现法治。"并明确提出:法治具有双重含义,法律获得普遍服从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应是制定良好的法律。〔1〕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可以看出,西方法治从源头起,至少注意到了从人性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论述法治问题。〔2〕西方法治此时就在人性论和认识论基础上直接提出了法治与人治的尖锐对立问题。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为:高扬法的神圣性。中世纪的欧洲统治是王权和教权共同进行的。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194年盖拉西发表"双剑论"表明教皇和王权之间的平等。之后的欧洲,就开始了教会与世俗王权之间漫长的争斗。教会在这期间经历了盛行--衰落--继续盛行的过程,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当时用来约束教徒的规则)。其中教令法德渊源有《圣经》、公教会会议、地区性宗教会议的决议和教皇的命令等。教会颁布的这些法律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那种背景下教会基督教世界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教令法和一种或多种世俗法律体系的多重管辖之下。在教会与世俗王权争斗的同时,法律的至上观已在悄悄的树立。当两者相争时,必然要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尺度来解决问题,这个合适的尺度就是法律。按照当时的政治法律实践,倘若教会应该享有一些不可侵犯的权利,那么,世俗王权就必须把这些权力作为对自己的最高权力的合法的限制来接受,同样,世俗王权的一些权力也构成了对教会最高权力的一种合法限制。〔3〕在法律的最高统治下,世俗王权和教会和平共处。
  在基督教徒中,教皇是上帝的代表,此时的法律已被当做上帝的意志。因此教会制定的一系列教条都被认为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同时也被无条件的遵守。正因为此,经过历史的渗透与沉淀,宗教已把西方的法律抬高到了神圣的地位,将法治深入人心,让人民从内心里接受法律、服从法律。在这个时期,法律至上观已被确立起来,这为西方法治的发展极为有利,甚至可以说是关键性的。
  二、中国法治溯源
  其实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在治国方略上,就存在是依靠法律行政即法治(与现代所讲的法治不同,指的是采用酷刑),还是依靠道德教化即德治两种主张的论争。在秦朝时,采用的"法治",到了汉代,就改头换面的全部用儒家思想来武装了。汉代的法律为中国封建法律的主干,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武帝推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同时,也将中国古代散发着思想光芒的充满人文气息的道家、崇尚"依法治国"的法家一同埋葬。从那时起,中国人民时刻生存在儒家思想的氛围中,历代不但礼法、礼率并称,礼书和法典并列,礼教与法律关系密切,而且在审判决狱上,更受汉代的春秋决狱的影响。〔4〕儒家思想无论从年代的久远(从汉武帝时到清末)、从实施手段上(作为历代治国方略)、从群众基础上(举国上下)等方面看,儒家思想在古代的思想领域有绝对的发言权,它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甚至外交。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总体思想特征有四:一是崇礼;二是纳仁入礼;三是德主刑辅;四是重视教化。孔子在法律方面推崇德治和人治。他曾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国格。"〔5〕
  那么儒家思想中的"人治"作何理解呢?在古罗马时代,柏拉图在早年时认为,一个最理想的国家就是"哲学王"统治的国家。一个最符合正义的国家,当然只能是由哲学王来统治。这是典型的"人治"观。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寻找他理想中的哲学王,遗憾的是,他终生没有找到。在他晚年时,他退而求其次,认为如果统治者不是哲学家,而且在短时间内又无法使统治者变成哲学家,那么就应该实行以法治国。柏拉图的终点正是西方法的起点。儒家思想同样也推崇人治。孔子提出为政在人,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至于儒家思想中的人治,存在着争议。综观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我认为儒家所提倡的人治应是君主专制。他与柏拉图不同,柏拉图始终站在一个理性的构架上,并最终实现了法治的回归,使法治走入正轨;而孔子以人本善为根基,始终认为个人的权力和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个框架下,将中国的法治引入偏离的轨道,并使之越走越远。
  三、宗教信仰对中西法治文化的影响
  在西方,人们有比较深厚的"自然法"观念,从古希腊开始到文艺复兴时期,前智者派、乌尔比安、西塞罗、塞列卡、阿奎那、格老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摩莱里、马布利、康德等不断论述"自然法"的思想,可谓与时俱进,在西方社会形成了比较深厚的"自然法"观念,人们能遵循号称"自然法"、神的法律。"自然法",在古罗马被认为是以自然为基础,来源于自然理性,是生物间的规则,是从万物本性中产生的,不仅适用于人类,而且适用于一般的动物,它在一切法律之上。这种思想观念构成古罗马法德思想基础。经过西方学者数个世纪的论证和引导,把法律当成一种信仰就构成了当代法治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这种思想使法律不仅仅被当成一种治国的工具,而且被人们当成一种必要的价值取向;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条文,更重要的是人们心中的社会规范。
  在中国,孔子的宗教神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子"不语怪力滥神","敬神神如在"。对于神,不说其有,也不说其没有。孔子认为坚持操守,多行仁政,就是敬神的最好的方式。他高举以民为本的旗帜,从理论上对神进行了否定,其思想为历代知识分子所继承和阐发。因此,在中国,没有系统的神学政治法律思想,宗教信仰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非常有限。由于历代统治者推崇儒家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对普遍老百姓的影响也非常有限。
  参考文献:
  [1]颜一主编,《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夏勇著,《法治源流--东方与西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林端著,《儒家伦理与法律文化:社会学观点的探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5]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张帅,女,汉族,河南人,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2009级法学理论研究生。方向:民族法学。
其他文献
一、在建船舶的定义  "在建船舶"又称 "建造中船舶",目前国际上对"在建船舶"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我国海事局200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例〉实施若干问题的说明》中规定:"建造中船舶"是指"安放龙骨或处于相似建造阶段的船舶"。 其他的法律法规,如《物权法》、《海商法》(以下简称CMC)、《船舶登记条例》中也出现了 "正在建造的船舶"、"建造中船舶"等词语,但没有对其含义的界定和解释
期刊
摘要:近期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对醉酒驾驶行为进行了法律规制,相关司法实践的缺乏导致诸多问题的出现,醉酒驾驶犯罪法律适用时需明确构成,厘清与相近犯罪的区别与竞合及转化问题,明确刑罚的教育和预防犯罪目的,实现醉酒驾驶犯罪在司法实践中的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  关键词:醉酒驾驶;法律适用;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一条:"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理论基础谈起,阐述了我国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法律制度框架体系,提出我国当前亟须通过制定《招标投标法实施细则》、完善与招投标代理相关的立法、建立统一的诚信法规体系来完善我国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法律法规体系。  关键词:工程招投标;法律法规;完善  招标投标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购人事先提出货物、工程或服务采购的条件和要求,由众多投标人参加投标,并按照规定程序从中选择交易对象的
期刊
摘要:民法本位是民法典编制的灵魂,即民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出发点和归结点。我国民法价值取向的演变经历了由义务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到国家集体本位的过程。如何在民法典中确定民法的本位理念,正确解读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坚持权利本位兼顾社会各方利益,对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和民法的适用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民法本位;权利本位;社会本位;兼顾平衡  "本位"是一种工具性的分析方法,或者称为研究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私有财产的数量急剧增加,表现形式也日益复杂。婚姻法原有的简单的规定已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两个《婚姻法》司法解释对《婚姻法》的立法起到了补充性的作用,然而司法实践中不断地产生的新问题,《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因此应运而生,其中第二条就婚外同居补偿协议作了解释。  关键词:婚外同居;补偿;夫妻共同财产  今年8月,我国最高法院将《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作为草案公布征求意见,列
期刊
摘要: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合同制度进入了一个法制化的阶段,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本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基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就劳动合同解除中产生的争议进行剖析,并针对结果从规章制度的建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和法律意识的提高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合同解除劳动关系  一、概述  对于用
期刊
摘要:"爱"是人生的真谛,"爱"是和谐的基础,"爱"是教育的永恒。大爱育人是传统的教育理念,也是现代的教育理念。秉承"大爱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好"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就能培育出更多的"大爱之人"。  关键词:大爱育人  在今天,"大爱育人"虽然已经不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但仍然是一个"知不易行更难"的命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样一句至理名言,已经传诵了半个多世纪。可是,我们
期刊
摘要:《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是国际立法的一个成功典型,我国的《合同法》也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良好的效应。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驱动下,将我国《合同法》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的具体适用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理念,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合同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合同法;适用  在国际经济交往愈加频繁的背景
期刊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包罗了许多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其中关于校长的教育思想更加丰富,在当今新课改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苏霍姆林斯基的校长思想突显了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启发了我们对校长角色进行重新审视,这一理念值得我国广大中小学校长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校长观;校长角色定位;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者,自十七岁开始到1970年止一直从事教育职业
期刊
摘要:本文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一书的逻辑理路出发,论证三个要点,从而得出结论--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是正当的。  关键词:法律;社会控制;正当性  作为20世纪美国社会法学的集大成者,罗斯科·庞德以精致严密的逻辑思维、简练独到的语言风格写就了《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一书。书中作者从文明和社会控制、什么是法律、法律的任务和价值问题四个角度入手,构建了"法律的社会控制"①这一学说。
期刊